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生态德育教育途径探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通过生态德育教育实现高校道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高校道德教育的发展也是如此。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传统高校道德教育不能满足道德教育时效性和实用性的需求。生态德育作为一种全新的道德教育,是对传统德育的改革与创新,它是围绕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展开的,较之传统的德育教育拓宽了德育工作的视野。“这种教育的成功之处在于把德育的说教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了”[2],它给传统的德育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它的提出必然引起高校德育教育的补充与拓展,从而实现高校道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通过生态德育教育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引导是走向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关键。生态德育教育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而产生的,不断完善的生态德育教育也会进一步促进社会的继续发展和进步。高校生态德育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互依赖、互相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出发,教育大学生树立生态保护意识,养成生态道德的品格,实践生态保护行为,并把这一思想品格提升到道德水准的高度,从而进一步引导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道德自觉去维护生态平衡、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进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现有生态德育教育途径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生态德育教育的大背景下,我国高校出现了诸多理论研究,亦纷纷走出传统德育的盲区,在培养大学生生态道德取向、生态价值判断等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生态德育毕竟处于起步阶段,在教育内容、途径等方面仍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
(一)重学生,轻老师,高校生态德育教育成为无源之水
高校生态德育的主体是大学生,通过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提高大学生生态德育水平,以达到高校生态德育的目的。正是对大学生主体地位的这一正确的认识,使得诸多高校遗忘了“传道、授业、解惑”的高校教师在生态德育教育上的作用。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很多高校存在生态德育师资不足、专业不强的现状,大多数的生态德育教师一般都是其他专业的老师兼职,而且没有受过专业的系统的理论知识培训。除此之外,高校生态德育没有丰富系统的生态德育的教材作为支撑,也没有固定的生态德育课程安排。以上种种原因,使得高校生态德育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重形式,轻机制,高校生态德育教育实施通行不畅
作为一种新型的德育模式,无论在理念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还处在幼稚阶段。尽管21世纪初,就有人提出,发展我国高校生态德育教育,就要采取诸如加快生态道德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加大生态法规的教育力度、加强校园生态环境建设等措施,但是高校的生态德育教育似乎也成了一种流行,很多高校不排除赶潮流、你有我也有、绝不落后的这种想法,致使生态德育教育只是一种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的教育,而并没有落到实处。不仅生态德育教育内容单一,也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生态德育教育机制。
(三)重说教,轻实践,高校生态德育教育最终虎头蛇尾
高校生态德育过分强调的是理论教育,单向度的传授和灌输价值观念。这种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是高校生态德育教育的主要形式,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取代了生态德育实践教育,成为高校生态德育教育的唯一途径。学生缺乏生态德育体验,难以产生情感共鸣,导致生态德育虚伪和浅薄,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容易使学生丧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然环境探索的热爱。
三、高校生态德育教育的新途径
(一)提高教师的生态德育教育能力,利用课堂唤起大学生生态意识
1.强化德育工作者自身的生态意识。将生态道德教育贯穿学生学习的始终,促进生态德育全民化、全程化和终身化,是实现生态德育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作为生态德育理念的教育者和传播者,教育者的生态德育意识是生态德育目标实现的前提,是课程有效利用的动力。“更高的德育目标不仅是行为上的规范,更应该是思想境界的高尚。”[3]因此,应切实强化教育者的生态德育意识,树立良好的生 态道德观念,做生态德育的先行者,为生态德育的传播提供新鲜活力的源头。
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德育教师要有比较系统的德育教育理论、生态德育理论等方面的知识,还要加强教学教法研究,坚持做到社会实践与理论讲解并举,生活经验与课堂教学相融合。课堂教育是教学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德育的主要渠道、主阵地,广大高校教师在各类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传统的教学活动,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的讲授,还要注意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实际和教学特点,增加和补充生态道德教育的相关内容,注重体现生态意识的渗透性,使得受教育者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对自己的道德认知进行改造,进而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
(二)完善生态德育教育内容体系,建立生态德育教育新机制
1.从现实性、实用性入手完善生态德育内容体系。不管是早前的“清华大学硫酸泼动物事件”,还是最近的“复旦大学投毒案件”,都不得不让人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性”进行再一次的叩问———“是道德的无底线,还是生命的零价值?”高校生态德育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生态环保、爱护环境、治理环境的层次上,生态德育的概念也不能仅仅局限在生态环保的范围内,而是要有其更为广泛的概念。80、90后的大学生,他们健康向上、乐观进取,但也存在漠视生命和功利主义的倾向;他们求真务实、爱恨分明,但也存在拜金主义和实用主义倾向;他们个性张扬,独立特行,但也存在个人主义和排他主义倾向;他们积极主动、灵活大胆,但也存自由主义和过分开放的倾向。高校生态德育要想取得提高,其教育内容不仅要根据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把环境教育、生态责任意识教育、科学消费观教育以及环保法律等纳入生态道德教育教材,还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内心,把爱的教育、生命教育、生态责任教育纳入其中,丰富高校生态德育教育内容,完善生态德育教育内容体系。“任何一种道德学说,不管它的内部说服力或外部权威如何,如果不在人的道德本性中找到自己的牢固支点,都将是苍白无力的学说。”[4]因此,高校生态德育的内容不仅要树立崇高理想,同时要从小事着手,紧密结合高校学生多姿多彩的个性和良莠不齐的的认知发展水平,贴近社会生活,针对现实,增强德育内容现实性、实用性。
2.完善高校生态德育管理体制。学校生态德育目的的实现既有赖于德育内容体系的建立,又有赖于德育制度的规范与要求。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5]因此,制度建设保证生态德育的权威,如果生态德育没有权威,生态德育工作就显得软弱无力,生态德育质量与效果就没有保障。生态道德教育已纳入国家教育计划的轨道,成为国家教育计划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高校应该以制度的形式建立生态德育管理体制,通过建立公正公平的、高效的、满足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生态德育制度,从而保障生态德育的顺利实施。一种好的生态德育教育评价机制,具有导向功能、诊断功能、强化功能,也有助于提高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效。通过采取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具有个性特征的生态德育评价机制,不断完善生态道德素质评价机制,引导和激励大学生不断提高生态德育水平,从而提高高校生态德育的实效性。
(三)切实发挥绿色社团的作用,借助社会实践
活动促进大学生生态德育教育德育教育重在实践,实践能够创造德育价值[6]。只有将理论的说教付诸于实践,生态德育才能真正达到效果、起到作用,只有实践才能将高校德育目标和内容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也就是说实践是创造和实现高校生态德育价值的关键途径。高校的实践活动和大学生社团是分不开的。教育部、共青团中央2005年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是以班级年级为主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因此,切实发挥高校社团的作用,特别是通过组建绿色社团,借助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生态德育显然成为高校生态德育教育的必须必要途径。
1.树立环保理念,建设绿色校园。学生社团是学校第二课堂的组成部分。在大学校园内,充分利用学生社团具有的“目的明确、凝聚力强、覆盖面广”的这些优点,宣传绿色环保理念,建设绿色校园文化,以此影响学生生态德育心理和生态德育行为。一方面,校园绿色社团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宣讲活动,比如宣传板报、宣传话剧、环保影片、讲座、座谈会等等,把保护生态环境、关爱生命等生态环保理念与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宣传到校园的每一位师生中间。同时,在校内开展生态文化建设,充分发掘大学生社团的创新能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道德教育环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与生态道德情感,能够快速、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绿色价值观,从而起到教育与示范的双重作用。
2.坚持志愿服务,从校内走向校外。在高校生态德育的实践中,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以绿色社团为核心,向外辐射展开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通过建立“生态德育基地”[7]和设立生态德育假日,宣传生态环保理念、宣讲爱和生命的宝贵,构建校园外良好的生态德育氛围,启发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比如通过走进社区参观调查、野外实习与见习、志愿者宣传等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不仅让学生达到一种体验教育目的,更能影响和带动更多人加入绿色社团的行列,使“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生态文明”和“科学发展”等一系列理念深入人心。这种从学校走入社会的跨步,实现了“小学校”与“大环境”的动态开放,形成了高校生态德育教育的社会网络和整体合力,从而提升了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
四、结语
生态德育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和谐大学背景下高校德育的新趋势。高校作为实施生态德育的主要阵地,只有不断地深化研究和探索,把形式的生态道德作为一个系统的工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匡正生态德育的指导思想,开发多种教育途径,才能让生态德育在道德实践和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结出丰硕的成果。
作者:奚晓霞 单位:徐州工程学院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