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环境下德育工作改革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媒体环境下德育工作改革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媒体环境下德育工作改革思考

一、手机媒体传播的即时性和交互性

随着智能型手机的发展和3G技术的成熟,手机网络深入生活中的每个角落,信息传递超越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信息传输的速度和质量大大增强,几乎可以与新闻事件同步。手机媒体可以随时随地发出和接收信息,手机短信、手机报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群发给每一个用户。操作手机媒体的个体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制造者,不仅可以进行个体间联络,还能够进行群体间联络。

二、手机媒体的便携性和受众的广泛性

手机是“带着体温的媒体”,具有私密、随身的特点。由于手机媒体受众的广泛性和人们对手机媒体较高的信赖程度,因而能够产生更为直接而强大的传播效果,影响人们的思考和行动。

三、手机媒体对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影响

1.使德育工作的环境更加复杂

手机网络平台上的即时通讯、手机搜索、网页浏览、手机游戏、手机视频等功能一应俱全,图文并茂、声色俱全,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最新最及时的资讯、最流行的音乐和最炫酷的游戏,众多资源得到极大限度的共享。手机媒体使得学生与外界沟通的方式更加多样,查阅资讯更加快速和便捷,视野更加开阔,迎合了学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享受平等互动式交流的心理特征。然而,手机媒体的广泛应用却使学校德育工作的环境更加复杂,带来诸多新问题。手机让学生的小动作变得“现代化”,上课时代替了交头接耳,甚至考试时代替了传纸条。课堂中不合时宜的手机铃声、带着耳机独自沉浸在手机网络世界中的现象随处可见。在开放式的海量资源面前,反动、黄色、暴力、欺诈等有害信息乘虚而入,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部分学生因手机媒体的便携性和隐蔽性,以手机网络代替电脑网络,过度依赖,手机网瘾极大地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学习。另外,以携带手机所形成的攀比之风和动辄上百元的手机费用给家庭增添了经济负担。

2.刺激德育教育方法的创新

传统的德育教育更注重面对面的交流、自上而下德育知识的灌输,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受,缺乏德育学习的主动性。中职生大部分是学困生,缺乏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受教师、家长的批评较多,对德育的说教式教育更为反感,德育教育的效果缺乏持久性。手机媒体的新特征突破了时空限制,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利用手机进行教育和交流,使学校、社会、家庭、个体四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网络更加开放,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为灵活。德育工作者可以更为方便、快捷地针对不同对象传播个性化的信息,进行分层递进的德育教育,将教育内容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文字、语言、图片等创新性处理后传授,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四、手机媒体在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实践探索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修订稿中明确提出要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增加“发挥社交网站、微博、手机等对学生的正面教育作用”。德育工作者应提高认识,了解学生使用手机媒体的情况,以科学的精神和理性的态度对待手机媒体对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影响,正确分析其正负面影响,采取积极措施,创新德育工作方法。

1.扬长避短,用手机媒体成为沟通学生心灵的桥梁

对于中职生使用手机及手机媒体,我们不能简单、一味地压制,而要采取疏与堵、收与放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要形成必要的约束机制,加强对手机使用的管理,尤其是在教室、报告厅、实训场等公共场所,明确手机使用方式。教师或德育工作者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强制学生关闭手机或将手机统一收纳。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安装手机屏蔽仪,在上课、考试时间对手机信号进行屏蔽;另一方面,要因势利导,“授之以渔”,有效发挥手机媒体对学生的正面教育作用,用主流的价值观、健康的舆论引导学生树立和完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健康、高雅的手机文化观。运用手机媒体和学生有效、充分沟通,走进学生心灵,科学利用新媒体技术搭建交流教育平台,创设和谐交流空间。

2.手机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构筑德育工作新阵地

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加深对手机文化的理解。可以通过开设专题讲座、手机媒体素养选修课等形式开展手机知识培训,让学生加深对手机文化的认识,增强对不良信息的抵抗力和辨别力,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使用观和正确的消费观;另一方面,利用手机媒体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手机文化活动,如手机文学大赛、手机短信编辑大赛、手机DV作品大赛等,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健康的文化活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将手机文化建设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德育工作与手机媒体价值的相互协调,让“小手机”成为道德教育的“大舞台”。

3.手机文化建设与专业学习相结合,提升德育教育的渗透力

专业学习是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特点之一,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是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的保障。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不同类型的专业实践,在实践中感知,养成职业习惯,形成职业道德。在开展手机文化主题活动时,德育工作者可以恰当地将活动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例如,在以“职业风采”为主题的手机视频大赛中,可以让市场营销专业或其他相关专业班级承办,通过活动的筹办、组织、总结等,锻炼学生的活动策划、调研等专业能力。通过对职业人的采访、对专业实践的深入观察,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提高对职业道德的认知。在手机常见故障诊断活动中,以电子专业学生为主要力量,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不仅普及了手机使用知识,而且让学生有了更多的专业实践机会。在手机文化建设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过程中,德育教育润物于无声。

4.有效利用德育手机报,传递社会正能量

手机报作为手机媒体的重要形式,集文本文件、视频文件、音频文件于一体,成为移动学习的重要方式。中职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容易被一些负面的信息所影响。多数中职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较少地关注社会、关注时政。手机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方法,它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生活的“碎片化”时间里及时了解外面的世界,关心时事,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以学校为单位开设德育手机报,形成以团委、学生会为主体,有专门教师指导的采编力量,精选社会时事、有教育引导意义的简短趣闻、故事、名言等,注重内容的针对性、知识性和欣赏性相结合,精编学生关心的就业、专业等问题,制作重要节日、技能大赛、文明风采竞赛等专题,做成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的手机报传递给学生,传播积极向上的媒体内容,传递社会正能量。

5.利用手机媒体,实现家校共育

中职学生中单亲家庭、困难家庭、留守家庭的比例较大,部分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与孩子疏于沟通,缺乏管理,不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学习情况。甚至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交到学校就不需要再操心,不能配合学校的教育管理。学生与家长缺乏交流,家长与学校缺乏沟通,德育教育不能实现有效衔接。手机媒体独特的传播模式与交互性,有助于家长与学生、学校进行沟通,弥补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学校的德育工作。利用手机媒体如手机飞信平台,德育工作者既可以一对一地向家长反馈、沟通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思想动向,也可以与家长进行互动交流,还能以群发的形式传递职教政策、校园新闻、活动报道、心育知识,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有助于实现家校互动、家校共育,形成立体化的德育作用机制。媒体形态的发展与变迁对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机遇。只要德育工作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认真研究手机媒体的特点与中职生德育工作的具体情况,在内容和形式上开拓创新,趋利避害,加强教育监督,注重引导服务,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引导中职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戒除对虚拟生活的迷恋,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让手机媒体在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中发挥优势,展现其对中职生成长影响积极的一面。

作者:宋楠楠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