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下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双减”下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双减”下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思考

摘要:德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和保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证。当前,中小学德育面临价值导向、认识理念和实践方法三个层面的问题。结合“双减”政策,提出坚持党建领航,助推中小学德育发展;融入体育精神,扎实打造高效课堂;主流价值引领,联动多方构建德育环境等突破路径,为中小学德育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双减;德育;问题;突破路径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和受教育者一定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1]。本文就如何乘“双减”之风充分释放中小学这一德育主阵地的作用提出几点思考。

1“双减”背景下中小学德育的意蕴德育的目的

在于引导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心理健康,使其符合当下社会发展的需要,保障学校教学工作的有效推进,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打下基础。“双减”政策着力于“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与“减轻校外培训负担”两个方面,通过一系列举措,落实全面育人理念,将学校教育拉回到落实素质教育这一国策上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1符合心理发展的教育

中小学德育是符合人的心理发展阶段的教育,符合“双减”中“坚持学生为本”“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工作原则。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指出,人格的发展是分阶段的,不同阶段都有相应的发展需要。德育在学校的大环境中,既兼顾了受教育者德育的长期性和阶段性,又帮助受教育者养成与身心发展相符合的思想道德品质。

1.2指向生活实际的教育

中小学德育是指向生活实际的教育,符合“双减”指导思想中涵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要求。具体情境中的身体感受影响认知活动,积极的劳动情感体验依赖于具体情境与身体感知[2]。将德育指向生活实际的具体情境,在生活实际中拓宽中小学德育的涉及领域和实践范围。这既保障了中小学德育的实效性,又有利于将理论化的德育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3注重习惯养成的教育

中小学德育是注重习惯养成的教育,习惯的养成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这一“双减”目标的体现。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德育的归宿,是检验德育成效的试金石。教育者在德育的过程中,不能局限于书本教育,应当明确一切德育最终都要落实到受教育者行为习惯的养成上,关注受教育者的日常,做到“知行统一”。

2“双减”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小学正积极响应国家“双减”政策的号召,将德育建设通过价值导向、思维理念和实践方法三个方面加以落实。

2.1价值导向层面

正确的价值导向可以统领中小学德育在“双减”前提下的全局,引领中小学德育计划的制订,选择中小学德育的目标、内容、方式,避免出现价值观方面的误导。第一,功利主义的负面影响。伴随经济迅速发展而来的功利主义思想,给中小学德育的实施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为重智育轻德育、忽略受教育者行为习惯的培养、唯分数论等,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德育。第二,多元化价值观的负面影响。世界上的不同国家和地区有多种多样的民族,不同的民族和宗教信仰孕育出了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标准。第三,道德完美主义理念的负面影响。“君师者,治之本也”[3],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师道尊严”被奉为圭臬。教育者承载的道德形象促使其形成道德完美主义理念,不断以严苛的标准要求自己。长此以往,容易脱离生活实际,形成道德追求的“乌托邦”。

2.2思维理念层面

如果在认知层面出了问题,将会引发消极负反馈。积极的正反馈才能保证中小学生德育在深度、广度、高度上多维发展,健康的思维理念是对健康价值导向的积极正反馈。第一,中小学德育目标定位的偏移。德育目标的制定属于德育教学计划的一部分。当前,一些中小学对德育的教学计划不够重视,照搬照套,没有结合教学经验进行反思、改进,甚至没有单独的德育教学计划。中小学德育教学资源的获取渠道比较单一,在各个学段反复学习同质化的教学内容。第二,中小学德育与各学科的联系不够紧密。一方面,尚未将“体育强国”理念有机融入中小学德育。建设体育强国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而作出的重大战略性部署。另一方面,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对德育的渗透不足。中小学德育不应该仅存在于德育课堂中,要做好“全学科、全员育人”,中小学德育做好学科融合和课程整合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第三,网络快餐文化的侵蚀。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人们在全球范围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但人们在享受网络便捷的同时,却忽略了网络快餐文化对受众精神上的侵蚀。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利益诱惑突破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底线,如为吸引流量不择手段地博眼球,为提升竞争力虚假宣传,为获取巨额利润偷税漏税等等,都严重侵蚀着人们的思维理念。

2.3实践方法层面

“双减”不是“减量减质”,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减少,为受教育者腾出了更多的德育实践空间,如何利用好这样的机遇,要先分析中小学德育在实践方法层面出现的问题。第一,德育管理缺乏科学建构。偏重于智育“成绩”的追求,导致德育管理构建体系不健全、缺乏科学的德育团队组建,未能融入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理念,缺乏系统性的引领和规划。例如,“双减”政策落地后带来的课余时间未能很好地与德育衔接,造成了时间和机遇的浪费。第二,德育方法趋于形式主义。德育方法有效保证了德育内容的实施,其形式主义趋向主要表现为:部分受教育者过度追求锐意创新,在繁缛的形式中忽略了德育的时效性。例如,当下“智慧课堂”的运用为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但多媒体教学大多流于形式。第三,德育环境尚未有效互联。当前“双减”政策落地后带来的更多课后空余时间仅仅归属于学校,原本可营造出更好的德育环境。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一部分课后时间成为智育课堂的延续,仍没有切实履行“双减”政策,深陷“直追分、不育人”的应试教育泥潭。

3“双减”背景下解决中小学德育问题的突破路径

学校教育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统领,围绕党建引领、教学筑基、课程立意、活动铸魂、安全筑堤,促进中小学德育建设。

3.1坚持党建领航,助推中小学德育发展

中小学党总支应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围绕“政治思想建设、组织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意识形态建设”全面引领中小学德育发展。第一,加强理论学习。聚焦各项教育新政策新文件,线下开展“学、思、践、悟”系列主题活动;与学校所属辖区街道党委联合共建,开展乡贤宣讲党史、专家党课等活动;组织全体党员教师和先进学生“讲红色故事”“写红色故事心得”。第二,夯实师德素养。保证中小学德育教师的“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例如,定期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系列活动,将师德师风考核内容量化,营造风清气正的德育团队生态环境。第三,渗透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的综合体现[4],是经过历史沉淀的优质德育资源,拥有举足轻重的育人功能。红色文化的渗透可以深挖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调动学校的大队部、教导处等各个职能部门,从课堂内外多维度浸润学生的精神世界,为中小学德育效果的厚积薄发而蓄势赋能。

3.2融入体育精神,扎实打造高效课堂

“双减”政策释放出了更多课堂以外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投入核心素养培育。中小学德育应解决好建设体育强国时“何以强”的问题,打造形式多样和内容丰富的德育活动。第一,提升课程质量。提升德育课程质量主要从站稳德育学科的课堂本身做起,推进德育学科和学科德育同向同行。通过深入调研,制定特色德育课程;加入学校所属地区大中小思政一体化集体备课联盟单位,培养新教师区域联盟教研组织;智慧课堂等智能化教学设备的运用,推选优秀教师参与市区智慧课堂教学展示,提升教学质量。第二,结合体育强国。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融入体育精神,为现阶段德育提供德育课堂以外的教育机会,给今后德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强国的理念要融入中小学德育,可以从知识体系的角度展开。第三,营造德育文化。有效营造德育文化,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学习主动性。并且,增强德育活动的趣味性,可以通过德育的文化性生产来实现。营造德育文化,具体可以从德育的角度开展多个板块的德育活动,构建校园德育文化。例如阅读课程、家校合作课程、体育课程等。

3.3主流价值引领,联动多方德育环境

面对“双减”政策下新时代的中小学德育,要立足当下、开创未来,冲破旧的牢笼枷锁,积极拓展新的方式方法,做好长期的系统性规划。第一,“生长”视域下的德育管理重构。“生长”是一种生命发展的现象,“生长”视域下的德育管理重构是注重德育的长期发展。“生长”视域下的德育管理重构要着力于每个德育发展环节,关注总结和提升。德育长期处于“生长”的状态下,有利于德育管理重构,可以营造健康的学校德育生态。第二,“扬弃”视域下的多元文化交锋。扬弃是“拿来主义”的精粹,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吸纳。借鉴全球多元化价值观念,在筛选中“否定”一部分不适宜的观念,有选择地对多元文化进行继承和批判,做到扬弃。秉承科学分析的态度,做到推陈出新、为我所用。第三,“耦合”视域下的社会环境联动。影响德育成效的因素并非学校德育这一个范畴,与社会、家庭等其他环境的互动同样重要。既要注重校园德育“小课堂”,又要依托社会德育“大课堂”,依此建立广阔的德育视野。例如,在“双减”后的课后时间里,要避免学校单方面大包大揽,应联动社会中的多种力量共同协作,共同提升常规课后的德育时效性。德育建设作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韦蓉 单位:合肥市逍遥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