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中学段语文的德育探讨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以德为先”是当前在国策层面上对教育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是教师的核心工作之一。当前,中段小学语文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主体错位、过于宣教、脱离学科、忽视学情等。针对这些问题,建议教师将强调示范、注意情感、紧扣学科、突出建构、生动直观为优化方向。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优化
德育是“五育”之首,是每一名教师都应重视并在工作中着力落实的教育任务。当下,“以德为先”是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根本要求,对学生进行德育已经上升到了国策层面。每名教师都应将德育视为自己的核心工作之一。语文学科具有思想性、人文性、社会性的特征,是开展德育的主阵地。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德育,而且要能够行之有效地在教学中予以落实。但从目前的小学语文德育渗透成效来看,尚有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予以解决和优化。下面结合小学语文中段的教学实践,对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几点优化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一)主体错位
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为中心”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已经非常注意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如探究、先学等。但到了德育渗透的时候,教师又忽略了这个基本教育思想。在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时,不是让学生亲自去思考、去体验,而是直接对学生讲思想品德的大道理,也就是直接灌输品德理念。这种方式不符合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规律,而且效果也不好,还容易造成学生的反感。
(二)过于宣教
思想品德是意识形态上的素养,外在表现为言行,而内在基础其实是一些源于内心的理念。正因为这个属性特征,不少教师认为德育应该从“根”上着手。道理是没有错的,但是教育是一门系统工程,并不是越简单明了、越直奔主题就越有效。
(三)脱离学科
德育确实重要,其重要性远高于教学生掌握字词句篇之上。但是,除了班主任和思品教师之外,其他学科开展德育时不能把自己学科的教学任务弃置一边,而专门去进行德育。把语文课上成了思品课,既有职能“僭越”之嫌,又影响了自身本职工作任务的完成。根据语文学科的特征去进行德育“渗透”,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其独特的优势所在。教师放弃自己学科的德育优势和亮点,去做自己不擅长的思品课,显然不能保证德育的有效性。
(四)忽视学情
不同学段学生在生活经验、思想认知、学识水平、思维能力、认知特征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一些教师在进行德育渗透的时候,没有考虑这方面的学情差异。不管学生是否听得懂、是否喜欢听,只管自己闷头讲。这样的教学,不能说一点作用没有,但效果欠佳。
二、德育的优化
(一)强调示范
中学段小学生感知能力强,而且习惯于通过模仿来完成学习任务。别人怎么做,他就学着怎么做。但是他们还不太会区别模仿对象行为的正误。好的言行,他们会去模仿,不良的言行,他们也会去模仿。所以,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还不能仅把视线放在知识、理念的教学上,还必须注意以自己的正确言行去影响学生。比如,尊重学生、和善待人、语言文明、行坐有方等,都可以成为学生效仿的样板。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教师给学生进行德育的示范,最好具有某种特定的品格或风格特征,更容易受到学生关注。比如,体育教师应表现出一种庄重、坚毅的品行,数学教师应表现出严谨治学的态度,语文教师则应体现出一种文化的儒雅之风。
(二)注意情感
虽然说语文的德育渗透应避免过于宣教,但涉及思想、精神层面的德育,难免要对学生讲一些理念的内容。而对这些内容,中学段小学生往往是没有多大兴趣去听的,听不进去,自然也就起不到引导的作用。所以,对中学段小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必须要注意对学生情感的把握和引领,让他们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愿意主动去体验和思考。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去引导学生亲近大自然、向往春天的思想。但如果教师直接讲“春风吹来阵阵花草香味,燕子们快乐地飞舞……”不少学生会缺少关注,走神的现象比较多。教师可以先不进行讲解,而是让学生去聊一聊自己对春天的一些美好记忆。当学生七嘴八舌地诉说自己有趣的经验之后,教师再去引导大家品味诗歌所描绘的春景之美。这样大家的情感是愉悦、兴奋的,从而集中精神去体验和思考
(三)紧扣学科
德育渗透一定要抓住“渗透”二字做文章,也就是说语文的德育必须从语文的教学中去找着力点,千万不能把语文教学放在一边去专门组织思品课。小学语文的文章大多具有非常明显的思想性,是非常好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引导的素材,弃之不用是一种资源浪费。所以,语文教师进行德育渗透时,不应为德育而德育,而应在语文的教学内容中去挖掘、发现德育因素并利用之。例如,《守株待兔》这篇课文,核心是批判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思想。但如果教师深入挖掘德育因素,其实可以从这篇课文引申出“不劳而获”的思想,从而引导学生对这种思想进行批判。这样的引申,既不耽误教学,又生动形象地引导了学生的思想品德。
(四)突出建构
“学为中心”的思想,其实是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化。主要是因为素养教育与知识传授在规律上有区别,知识可以传授,而素养必须由学生自己经历体验、观察、思考去生成,思想品德其实就是一种素养。因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也应遵循建构原理,给学生搭建亲自参与学习的平台,让他们去思考、体验,然后达到内化。例如,学习《女娲补天》的时候,让学生阅读课文之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女娲为什么要去补天?天塌了,对她这个神仙来说是没有危险的,也没有人给她安排任务。她为什么要去补天呢?”以中学段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合作探讨中一定能够找到“为了拯救百姓”这个答案。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这种奉献精神、利他精神就直接内化在学生心里了。
(五)生动直观
中学段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大多的学习认知主要是靠感性、直观思维来完成。根据这个学情,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除了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示范之外,在教学的方法、形式上,也要注意尽可能地生动、直观,不要太过于抽象、理论化。例如,通过王昌龄的《出塞》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仅让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并带领他们解析达不到好的效果。为了从感性角度引导学生,教师可以从影视剧中截取镜头,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看,学生马上就能感悟到“不教胡马度阴山”的爱国主义情感。综上所述,在“以德为先”教育国策之下,教师应重视并切实落实对学生的德育渗透。在当下小学语文中段的德育渗透教学中,存在着主体错位、过于宣教、脱离学科、忽视学情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建议教师对德育渗透教学进行强调示范、注意情感、紧扣学科、突出建构、生动直观的优化。
参考文献
[1]邹晓玲.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6(24).
[2]张玉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5(18).
[3]王晓莉.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4(16).
作者:马翔 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西韩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