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德育课教学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本文对小学德育课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文章认为,应该从主动学习德育理念,应用德育理念进行实践教学;明确教材作用,深入解读教材内容;重视活动对教学起到的积极作用等方面入手,促进德育教学。希望可以为促进德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作用。
【关键词】德育教学;小学;思考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不断深入发展,在此种形式下国家在小学设立德育课程,再一次提高了教学要求,这就需要教师们深入研究德育课教学,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时效的目的。本文对小学德育课教学进行了深入思考,具体情况如下:
一、存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的问题
现在我国越来越重视教育改革,并提出了德育教育。在此背景下,教师也需要时刻地更新教学观念,提高专业素质,进而完成教学要求,为祖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栋梁之才。但是有一点还是要明确的,目前小学德育教学还有很多问题存在其中,具体问题分析如下:
(一)未明确教材作用
现在大部分教师都是照本宣科,只是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讲解,根本没有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这样就无法掌握学生在生活中展现出来的道德情况,也无法根据真实事例进行讲解。进而使教学主体感受对象缺失,教学也就出现了针对性缺失这一难题。
(二)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不足
虽然有一部分教师根据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生的道德事例进行教学,却无法升华教学目标。这样国家开展的德育课教学也就失去了意义,此问题急需解决。
(三)未认识到学生活动的重要性
教师们如果可以认真的研究和思考教学,就会发现教学活动看上去是学生在活动,而实际上是活动学生。可现在学校组织的大部分活动都是形式化的,虽然同学们也都积极的进行了活动,可当活动结束之后,却没有收获到过多的知识,这无疑是德育教育中的又一问题。
二、提高小学德育教学的方法
(一)主动学习德育理念,并应用德育理念进行实践教学
自主地学习德育理论,不但可以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还可以使教师了解到开展德育教学的本质,进而让教师理解《品德与社会》,以及《品德与生活》的涵义。这样教师就可以理性地去分析存在德育教育中的问题,譬如:掌握功利主义教育,就会出现以下危害,它不但将学生当作产品来对待,还把教师当作工具,致使教学中学生、教师和教学方法都是死气沉沉的。如果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以及需求,那么学生的品德行为就会和德育教育目标背道而驰。德育内容很多,如:专门讲述德育理论、拓展德育知识(如:美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等)。教师可以在掌握自己具体需求的基础上,有目标和计划地学习。学习德育理论,教师就可以找到解决德育教学问题的方法,从而运用德育理论进行实践教学,这样教学质量会逐渐提高,教学工作也会不断完善。
(二)明确教材作用,深入解读教材内容
《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和《品德与生活》这三门课程都是从教材内容着手,带领学生理解和学习德育要素以及内涵。这就需要做好以下两点:第一,学会怎样处理价值确认和多元解读之间的关系,德育教学的标准比较重视学生多元解读能力,要求学生必须可以对教材进行多元解读。可是这并不代表不要科学引导价值观,以及确认价值观。虽然这种价值标准有很多种,但必须是文明、健康和易学的。否则,就无法正确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第二,掌握处理深层文化和表层知识关系的理性解读方法。教材内容是一门学科教学的载体,属于文化性与知识性的统一,只有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就会做到以知识和文化教学的目的。德育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以文化的思维与视角传授教材内容。假如教师只是就知识讲知识,就事讲事,那么德育教育就无法渗透到学科当中。
(三)重视活动对教学起到的积极作用
虽然《品德与社会》和《品德与生活》重视学生积极参加活动,却不能为了活动而进行活动,更不可以将活动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做的是设计有价值和意义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学习到德育知识。第一,注意应该选取可以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其中的活动。活动过程中,学生不能单纯的用耳朵听,必须手脑同时参与,真正从活动中获得知识与快乐。第二,上课前、上课时、上课后的活动内容必须完整。很多老师都比较重视课上,不会观察学生课下收集与整理资料的情况。教师必须重视课前和课后这两个环节,学生只有通过观察,以及收集、整理资料过程中才会梳理和升华知识。所以,教师必须探讨激发学生课下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方法,并从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第三,活动必须做透和做足。应该挖掘出所有可用的教学资源,认认真真的做好一个或两个活动,重视活动的过程以及反馈,通过老师引导,启发学生的智慧,进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技能。结束语德育教育是小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想要落实德育教育,教师就需要研究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从学生的生活着手,模拟教学情景,让学生们可以在讨论感悟与移情体验中得到教育,提升道德标准,进而完成教学。
参考文献:
[1]王婷婷,宁先达.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6,(11):57-59.
[2]李明山.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教育界,2015,(2):137-137.
[3]施会华.德育课程中的实践之思——来自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的思考[J].教育观察(下旬),2014,(12):6-7.
作者:朱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