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研究生思政德育内容建设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高校思政及德育教育受到了广泛关注并取得了很大进展。然而,研究生的思政及德育建设大部分仍然停留在依靠专门开设传统思政课程、使用考试或大论文的形式强制学生死记硬背相关内容,这导致研究生普遍对思政课的不重视以及反感。针对此问题,应将思政与传统工科课程相结合,使思政理论教育融入研究生日常课程以及生活,强化“两个”课堂概念;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加大任课教师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引领作用;增进研究生间的合作意识。
关键词:研究生;思政建设;德育建设
在党的报告中,再次强调,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所提出的观点为研究生思政德育建设指明了方向,即不断地完善思政建设以及德育建设的建设体制,以课堂教学为主体,辅以日常生活中全方位的思政教学,增强任课教师的学术道德引领责任感以及德育意识,深层次地挖掘每个传统课程中所存在的思政德育内容,在教授环节贯彻学术知识与思政德育并行传授的理念,将思政与德育教育建设贯穿每一门课程[3-5]。因此,要想全程、全方位地培养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单单依靠开设一门思政理论课程是不够的。将思政课程与传统的工科课程相结合,使思政理论教育融入研究生的日常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高校的思政教育大多是开设传统思政课程,根据问卷调查显示,虽然学生迫于成绩压力,抑或是对单调的思政课程教学方式不感兴趣,导致研究生们对思政课程学习热情不高,都是考前突击、背书应付。但是调查同时显示,多数的研究生可以做到关心古今中外大事,分析时评热点头头是道。由此可见,并非是研究生对于思政不感冒,而是现有的思政教育形式无法引发研究生的兴趣。因此,如何使研究生对思政内容自发地产生兴趣,是思政德育教育建设的根本问题。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要努力贯彻以下内容:一是强化“两个”课堂概念;二是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三是加大任课教师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引领作用;四是增进研究生间的合作意识。
1强化“两个”课堂概念
传统的思政课程以专门的教材为主,根据调查,传统思政课程一味地强调理想性与先进性,从而忽视了实时性与实用性。教师上课照本宣科地逐字朗读,单一地进行说教,缺乏逻辑思维辩证环节;研究生们考前逐条背诵,试卷也按照考纲逐点给分,学习思政课在某种程度上与背书无异,其不利于研究生思维方式的培养,更不用说对条目间思想的理解。“每个字都认识,但对组成的句子却不理解”的现象严重。因此,现有的思政教育模式无法引起研究生的兴趣也不足为怪。为了提升研究生对思政教育的兴趣、对思政的认识及自身道德品质,可以尝试在工科理论课堂授课同时穿插进行思政教育,在授课时旁征博引,以课堂讨论、课程论文、小组展示等多种形式带动大家理解学习,进行思维碰撞,而非单纯地死记硬背。由一线教师开展德育讲堂活动,以自身的科研经历及经验为例,或邀请科研成果丰富的研究生以及优秀毕业生来讲解科研过程中面对困难时的心态调整以及个人学术品德的重要性。做好思政德育课堂。任课教师在教学时,需贯彻以下思路:(1)采用平实易懂、幽默轻松的语言进行引导;(2)注重激发课堂学生的兴趣;(3)不需夸张表现,但要采用多样化的语调,低声细语让人更想一探究竟,高声坚定使人恍然大悟;(4)借助多媒体并根据课堂学生的特质与需求,寻找与其切身相关的事例来印证主题。其内容也应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实践,注重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加强社会责任感、人文精神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术道德规范,增强对竞争意识的培养,拒绝学术抄袭,深入开展意志品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落实个人学堂,充分利用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使研究生充分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利用各个高校及学院所提供的教学设施和实践平台来培养科研能力、思想道德素质,引导研究生增强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例如,一部分的课后作业采取报告的形式,让研究生自我查找与学术品德相关的网络资料,通过自我学习,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研究生的德育水平。构筑“两个课堂”体制模式,以思想引导为主题,能够保证研究生从理论课程的课内课外两个层面有效开展德育学习,全方位多形式地满足研究生对德育学习的需求,使研究生在理解思政知识的基础上,联系日常生活实际,掌握思政的理论,进而应用到实践当中。
2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
指出,要“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络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6]。网络舆情对研究生的影响力较大,然而网络的虚拟性往往使得事件扑朔迷离、真假不定,会对研究生的是非选择带来困扰,因此,这对于研究生的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8]。任课教师以其特殊的职业角色决定了其拥有大量研究生群体受众,而作为任课教师,在对信息的传播当中又具有权威性。因此,任课教师需要利用好其自身角色优势以及权威性,建立互联网思维,提升自身修养,具备一定的政治敏感度,对媒介的使用要有专业的素养。增强自身的辨别能力,对网络舆情在第一时间得知并进行正确分析,主动为研究生进行网络舆情的把关,培养学生对网络保持理性思维。在信息化时代,手机、电脑以及各种基于网络的设备紧紧围绕在研究生的平日生活当中,而研究生们也擅长使用各种设备进行学习及娱乐活动,易于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因此,开展研究生网络德育工作,最基础和最首要的工作,就是要建立研究生德育网络平台。随着互联网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的方法和形式也在不断地进步与提高,互联网与教育相结合势在必行。因此,要着力建设导师与研究生互动的网络平台,任课教师以及研究生导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网络慕课过程中将理论知识通过网络推广的同时,宣传学术道德的重要性,在官方论坛开设专题帖子、开设个人的网页、博客、微博、网上论坛/BBS或QQ群,研究生则可以建立个性化的网页、博客、微博等。以QQ、微信、MSN等为代表的即时通讯平台,以博客、微博为代表的新的网络交流平台等,树立研究生正确的价值取向,抵制歪风邪气以及不良信息的干扰,实现对复杂的网络信息的正确引导。通过利用互联网“互动”这一最大的优点,每一个研究生都可以参与进来,发表自己的看法,评论别人的看法,给老师、同学优秀的言论点赞,使原本死板沉寂的课堂变得富有生机与活力。
3加大任课教师的引领作用
指出:“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如何培养优良的校风与学风,是每一位任课教师在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同时,这也对教师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任课教师用更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用严谨的学术态度、扎实的理论知识、合理的管理要求去影响和带动学生,以己度人,用自身的行为为研究生做好榜样,以榜样的力量去引领研究生。对道德进行实践远远比只通过书本以及理论讲授道德更为重要。因此,任课教师要以身作则,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将停留在理论层面的道德指导转化为培养研究生形成道德习惯,将道德意识扎根于研究生的潜意识当中。为达到此目标,需要每位任课导师关注与培养研究生的非课堂内容,关注研究生的平日动态。从课堂授课、文献阅读、最新科研进展、研究内容与方向上下功夫,全方位地关注研究生,防止因为某一方面没有做好而导致研究生德育缺失。因此,单靠一位任课教师是不够的,需要每位任课教师对研究生进行全方位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照本宣科,要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理论的同时,教会学生自我获得知识的能力与技巧。在对研究生进行学术理论指导时,为其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消灭因外在实验条件不具备等原因而导致的潜在学术造假倾向,培养研究生严谨的学术态度、良好的学术以及科研创新能力。使研究生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遇事不浮躁,追求科研真理不放松,遇到困难要迎难而上,不能急躁,更不能丧失学术素养去进行造假或抄袭。全方位培养研究生对科研持之以恒的精神,使其在学术上有所突破,还要增强其耐心以及恒心,培养在面对困难时不退缩的精神。通过教师的以身作则以及全方位的培养,使研究生们养成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及学术道德,将研究生的价值观向正确的方向引导。使其远离急功近利,明白脚踏实地是做人做事的根本,求真务实是创新的前提。
4增进研究生间的合作意识
如何进行团队合作,是一种需要不断打磨的技巧,又是一种值得深思的学问,同时还是一种内在的品质,是一种反映自身素质的个人综合能力。简而言之,专注于强化合作意识以及增强研究生的奉献精神,使研究生具备合作意识与奉献精神,让其有资格成为优秀学术团队的一员,在学术科研的道路上充分实现其自我价值。所谓的合作,尤其是科研学术工作中的团队合作,其意为一群人如何共同开展科研工作,如何多人共同进行学术研究。要把整体的研究工作做好,首先要求每个人完成自己那部分的学术研究工作,既要保证完成的质量,又要保证完成的时间。然而,看起来简单的工作,在完成时却并不容易。在“质”“量”“时”三个评价指标中,“量”可以被直观地进行评价,但是在验收每个人所分配的任务时,“质”和“时”这两个指标并不容易被直观量化。首先,有些人经常拖拉,在约定时间节点内无法正常提交自身的工作结果;其次,对于“质”的看法不同,任务者与任务完成者对同一任务的完成质量看法不同。因此,做好自己本身的科研工作,不仅需要研究生明确“及时”这个概念,还需要不断增强每个研究生对“什么是好”的认知与追求。因此,在合作过程中,可以增强研究生的自我追求以及培养研究生的自我提升。在做好分内的事之后,团队成员积极主动地为其他成员提供帮助和支持,力求在团队中发挥更大作用,承担更多责任。训练研究生的沟通意识与沟通技巧。沟通在团队合作中,尤其是科研学术团队合作中,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对内,沟通可以让团队中的每一个人互相了解,并且明确每个人的方向,从而确保团队的科研方向不至于产生偏差;对外,沟通在解决问题和争端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而沟通的好坏,与个人自身对目前环境的理解是分不开的,作为团队中的个人,必须清楚地明白团队的目标为何、事情的前进方向为何、事情发展的趋势为何,以及预估可能产生的风险为何,弄明白这四个“为何”,才能对沟通有清醒的认识,才能不论对内还是对外,都可以进行有效地沟通,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团队合作的另一重要的方面,即为团队管理。培养研究生的管理能力与管理技巧,也是培养研究生个人能力的重要内容。举例来说,当团队共同完成一项科研任务时,首先是将一整个大任务拆分成数个小任务,将小任务再具体分配到团队的每个人手中,因此个人在团队中进行任务时,首先要明确在团队中谁是决策者、谁是领导者、谁是协助者。而在平日的学术科研生活中,导师也必须明确地培养并指导研究生如何以有效的方式与团队中不同的角色进行合作与沟通,并明确自身在团队中扮演的角色。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做事的时候,意外总会到来。想要完成好分配的任务,就必须想方设法地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而解决问题的重中之重,即为如何抓住问题的本质,追问问题到底是什么。我们要先搞清楚,其目的是什么?真实需求是什么?现有方法是否是最优方法?问题最大的阻碍能否绕过?当所要解决的问题较为庞大且复杂时,需要将模糊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庞大的问题细节化。而在这个过程中,研究生的个人能力、抽象思维以及“转化变通”的思想将会得到不断的培养和锻炼。因此,在平时的授课当中,对研究生进行分组教学,以研究组为单位共同进行课程的学习,在合作中增强每个研究生的合作精神、使其发挥自己的才干、强化其奉献精神,有利于全面培养研究生的各项能力。
参考文献
[1]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杨晓慧.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五个统筹协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5):139-145.
[4]王彬,尹璐.研究生思想政治课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5):24-28.
[5]单珏慧,马君雅,杨倩,等.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首要责任”的演进与实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6):6-10.
[6]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6(5):84.
[7]王旎.浅析“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载体[J].现代交际,2018(3):144-145.
[8]李访正.“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学咨询,2018(23):2-3.
作者:吕智愚 韩敏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