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生命存在论的现代高校德育环境建设,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高校的德育环境在高校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落实。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以及西方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高校德育环境给学生的生命发展带来众多的阻抗。高校德育环境建设要以生命成长为轴心,创新德育理念,培育核心文化价值,构建和谐心理环境,净化网络德育环境。
【关键词】生命存在论;德育环境;高校德育
随着新时代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进入转型发展期,这对高校德育环境的构建提出了新的要求。众所周知,人们在大学学习专业知识,传承历史文化,促进自身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使生命茁壮成长。以校风和校园文化等软环境为核心的高校德育环境建设在高校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学校文化的积淀、以及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落实。现代高校德育环境的建设就是为了学生生命能更好发展,形成完满的道德品质,这既是教育的本质,也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一、生命存在论及其德育环境
自由和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永恒追求,大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教学与科研,促进大学生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使人类获得自由和幸福生活。大学德育环境建设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直接关系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状况,关系到学生生命道德的健康成长。立德树人是要求高校德育环境要促进人的生命成长的高度概括,构建促进生命成长的德育环境是高校贯彻“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根本要求。
(一)生命存在论
教育学上的生命存在论强调对生命本身的关注,摈弃由“主客二分”所导致的对人的生命“物化”的现象。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往往在社会快速流变的过程中过于倾向于对外在的物质化追求,而将人的生命本身彻底遗忘,人的生命不仅被物化为“工具”,人的精神也日渐走向虚无,理想干瘪。由此,生命存在论的教育思想要求回到生命本身,关注生命本身的存在与价值追求的教育思想。生命存在论的教育意蕴就是要在教育中关注生命本身,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体质发展状况,珍爱生命并维护健康,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和谐健康地发展生命,最后还要关注学生的生命理想,不断提升生命的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可见,生命存在论已成为一种教育理念,是教育事业发展理念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在这当中同样存在对生命教育的片面化或狭义性认识,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对生命教育仅作表象化、感性化理解,而未能从更具本源性、本体性的视角去引导学生对生命进行深刻认知和沉思”[1],从生命德育意义上来看,其结果必然会导致高校德育实效性不强,在高校的德育环境建设中,难以促使学生认识自己的生命和进行生命实践,在德行形成与实践中也难以走向生命自觉。
(二)生命存在论意义上的德育环境
所谓高校德育环境,在理论界认同度较高的是认为在高校中,“相对于个体思想道德发展及学校德育活动而言,围绕在其周围并对其产生影响作用的各种客观因素的总和。”[2]它涵盖了一所学校所有的物质生产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影响着高校的发展方向、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的发展程度。一所学校的德育环境包括该校的校园文化、校风建设、师生的心理、学校的网络环境等多方面。基于生命存在理念的德育环境应能促进学生“身、心、灵”和谐统一发展。首先,要重视生命本身。高校的德育环境建设要聚焦于学生生命本身,要把生命成长在教育的本体论上确立为优先地位。基于生命存在论基础上的德育,要打破当前高校在受极端功利主义和工具理性主义的双重影响之下而表现出具有明显的“工具模式”和“物化”的教育现象,导致在校园文化中蔓延出一种因忘却人的生命存在而缺乏促使人的心灵成长与提升人的精神等方面的内在价值,最终导致所培养的人充其量也只是“精致利己主义者”。其次,要注重生命成长发展。生命的成长与发展是教育的应有之义,生命发展也是生命德育的核心内容。关注生命成长的德育环境要培育人的全面发展潜能,不仅教会学生“求真”,还要教会学生做人,引导学生树立人生的远大理想,科学进行人生抉择,理性而又赋予智慧地处理人生问题,努力促进自身逐渐成长成才。再次,要加强文化传承。每个人的生命存在都是在一定文化中的存在,生命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滋润和培育,生命的成长本身也是对一种优秀文化的传承过程。相对于高校的德育环境建设而言,高校就要培育有利于生命成长的文化环境,这就要求在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始终都要秉承人的生命成长理念,发掘优秀文化培育资源,并将其渗透于具体的德育实践活动之中,不断增强校风文化、校风校训等在德育发展中的核心导向功能。最后,要强化人文关怀。人文关怀从本质上来说也就是对人的生命本身的关注,是排除和纠正人的生命存在本身被遗忘和被“物化”的有效方法。富有浓郁人文关怀的校园环境是生命存在论意义上的德育环境建设的应有之义,缺乏人文关怀的生命是干瘪的,没有人文关怀的德育环境是冷漠的,高校培育人文精神、强化人文关怀本身就是德育环境建设的“生命”。
二、高校德育环境对生命成长阻抗
如前所述,当前高校的德育环境建设受社会的功利化、工具化追求影响至深,导致校园中的文化发展存在漠视人的生命存在,在浮躁的世俗价值中使人的生命在校园文化中被“物化”和“虚无化”的现象。现代的高校德育环境在社会功利化的侵蚀下阻抗着大学生的生命成长。首先,高校德育环境的核心价值遭受冲突,制约着人的精神生命健康发展。高校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在与社会的密切互动中已经模糊了自身边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独立于社会之外的象牙塔。传统上的大学校园文化相对比较孤立,校风建设比较纯粹,大学生的文化活动也比较有限,主要集中在校园之内的物理空间,校园文化往往自成系统,校风淳朴,体现出高校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价值,大学的“围墙”往往成为其文化活动与德育影响的边界。而当前的校园文化与社会发展逐渐融通互为,相互影响的程度超出以前任何历史,这一方面也确实大大拓展了大学德育环境建设的广度,但另一方面又影响着高校建设独特的校园德育环境。高校文化在与社会文化之间的高度开放和互动之中,高校德育环境在汲取社会有价值的养分的同时,也会让极端自由主义、社会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西方不良思潮随之侵入校园,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和社会价值的选择,这样就必然破坏了大学校风所具有的纯洁性,导致西方的多元文化价值冲击着校园德育文化的核心价值,干扰着人的价值判断,阻碍着人的精神生命的健康发展,影响着人的理想和人格的形成。其次,大学校园在自媒体的环境下冲击着人的心理环境,学生个体在日趋原子化的生活方式中扭曲心灵的发展。随着世界全球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校园文化通过网络与外界已经是“无盲区”的高度开放,特别是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新媒体发展,由于其信息渠道的开放性,价值主体的多元性,内容选取的自主性,致使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一方面津津有味地享受着网络提供的快餐文化,另一方面又容易沉溺于网络虚拟的世界之中,最终被网络所“统治”,人成了网络的“座架”。这样的人往往“宅”在自己的网络世界中,生活日益原子化、片面化和单向度化。在生活现实中,导致他们的心理距离越发遥远,人际关系越发紧张,不善于人际交往,心理脆弱,难以面对现实生活。他们在被网络“殖民化”的过程中成为新的“单向度的人”,他们的精神世界干瘪,心理抗挫能力差,原子化的生活模式也使他们在心灵上容易冷漠、无情,对他人的关怀和社会的责任意识严重缺乏。再次,享乐文化在高校文化中的蔓延,影响高校德育环境建设,不利于大学生生命成长。享乐文化是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特别是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受西方的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共同影响下,所表现出的一种把消费和享乐作为人生的基本目的,主张人生的目标的和全部内容就在于消费,以满足感官的需求和快乐的思想的生活追求,这是一种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加之我国物质生活日益丰盈,导致大学生具有迷恋物质享用生活的倾向。最后,校园文化的产业化和“经济型”人才培养诉求,导致大学生生命发展带有明显的急功近利性。校园文化的产业化导致在高校出现一种“企业化”的发展模式,往往算计着自身的投入可以得到多少可见的“产出”,在校内教师往往算计着自己的课时费和科研经费,学生思量着所能取得的学分,价值性的东西往往被抛于脑后,工具理性价值备受青睐,人文精神被边缘化直至遗忘,导致大学校园风气不正,学术生态失衡。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下,师生的价值观都发生扭曲,在工具理性的指引下他们追求立竿见影、急功近利的物质性东西,生命也就成为了没有精神理想的物质性的生命。在产业化的教育理念的作祟下,他们在人才培养中只注重“经济型”的人才打造和追求,学校在专业设置方面缺乏自身的学术自治和文化特点,只紧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所谓眼前急需的“热门”专业,而富有文化特质的诸如汉语言文学、历史学等被打入“冷宫”。这样一来,在教育过程中出现见“物”不见“人”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这样必然会忽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完美品格的塑造。
三、基于生命存在理论的高校德育环境构建
在现代大学的发展与建设中,学校必须要能突破在全球化发展和西方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下,将德育环境建设回归到学生的本真生命存在上来,关注学生生命的全面成长,注重生命的生态发展,强化德育过程对学生的全人生指导。如此,才能有效克服生命德育环境中出现的学生过于追求外在的工具性需求而致使生命成长出现片面性、物质化、工具化等不良倾向。基于生命存在理论的高校德育环境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协同共进。
(一)创新发展德育理念,优化德育人文环境
高校的德育环境建设要以人的生命存在与成长规律为依据,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高校根据社会的发展实际,不断创新高校德育理念,不断优化德育的人文环境,学校要在立德树人思想的指引下,积极转变观念,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中将德育环境贴近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需根植于生活,指引学生养成体悟美好情感的习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它涉及人的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等多个方面,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影响。”[3]人的生命成长源于人的生活世界,追求完满的生活是人的生存的最高境界,所以,高校的德育环境在教育理念上要服务于人的生活,谋划、引导人们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高校要树立开放性的整体大德育理念,要以开放的心态、整体的生态思维,积极吸纳社会环境中有益的德育资源为己所用,创造良好的、有益于生命成长的德育环境,提升校园人文素养,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聚焦学生现实问题,以导航人生引领理想信念与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奋斗人生指导大学生的学业进步”[4],强化对学生的人格培养,促进他们形成饱满的生命理想,有效克服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带来的不良影响。
(二)培育高校核心价值,强化校园学习环境
高校的德育环境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绳,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人生去向。优良浓厚的学习环境不仅能更好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还能净化学生的心灵,抵抗西方不良风气的干扰,所以校园学习环境的建设是高校德育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在校园学习环境建设中,首先要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正确的人生观的指引下更好地学习,排除急功近利工具性的学习心理;其次是加强师德的培育,端正教风。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好“标杆”和示范作用,引导学生拼搏进取的同时,自觉抵制学术市场化所形成的利益化干扰,关爱学生,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甘于做学生成长的阶梯,培育纯正的学习氛围。最后,高校要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将“第二课堂”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和谐共进。在成分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的过程中,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挖掘生命的潜力,不断传递校园好声音,搭建人生出彩平台。
(三)构建高校和谐人际,美化学生心理环境
生命存在理论要求人的身心和谐统一发展,这就要求高校德育环境的构建要关心学生的心理状况。一般来说,学生只要拥有一个健康愉悦的心理,就能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有障碍,人际不和谐,又会导致多种极端的校园事件发生。学生的心理环境建设是新时代高校德育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高校要在加强生命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打破传统“消防队式”的心理咨询与干预,建设“预见”式的心理疏导,构建和谐愉悦的心理环境构建。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无意识的心理超前干预,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奋进、快乐、宽广的心理环境,诸如社会拓展活动、趣味体育活动、定向团队合作活动等。同时,关注学生的人际关系,包括班级、宿舍及其他社会性的人际关系,掌握学生的人际动态,对于非心理因素导致的人际障碍,学校要进行专门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提升他们的交往能力。
(四)关注学生业余生活,净化学生网络环境
在自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学生的全部生活都被笼罩在无尽的网络之中,净化学生的网络环境除了要加强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指导他们进行正确的网络选择以外,还要关注学生的业余生活,规划他们的课外活动。首先,要狠抓“一早”和“一晚”,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要求学生早上按时起床,积极参加早操或晨跑锻炼,晚上自觉进行晚自习,不断学习,按时就寝。其次,丰富校园文体活动,结合学校专业特点组建各类社团,让每个学生在业余时间都能积极参与其中,发挥自己的爱好,展现自己的特长,让生命存在显现属于自己的特质。最后,开展周末及假期的主题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核心价值观,辨别世间的真假与美丑,提升审美能力。总之,生命存在论的德育环境建设,就是要把学生的生命存在与发展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与价值追求,作为生命德育的基本理念。这就要求在高校的德育环境的构建中要关注大学生生命本身,注重生命的全面成长与发展,在强化传统与主流文化交融与渗透和增强人文关怀的基础上,构建符合大学生生命成长规律的德育环境。高校在新时代构建德育环境中,要在加强协同创新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校园德育文化环境、校园学习环境、学生心理环境以及社会网络环境和谐发展共生的德育生态系统,增强德育环境的同向渲染价值,使大学生形成远大的道德理想和奋斗目标,他们在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有效克服西方功利主义和道德价值虚无化的不良影响,形成具有个性化的鲜活生命特质,努力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而奋斗!
[参考文献]
[1]熊小青.基于生命本性沉思的生命教育刍议———高校生命德育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05).
[2]冯秀军.现代学校德育环境的生态建构[J].教育研究,2013,(05).
[3]邓远萍.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好生活向度[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
[4]苗国厚,石加友.大学生人生教育的新思考[J].江苏高教,2019,(02).
作者:张毅 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