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研学旅行中的德育渗透初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环节。然而传统的道德教育有着重言传轻身教、重积极轻消极、重政治轻文化等问题。在研学旅行中渗透道德教育具有体验性、全面性、民族性等优势,恰好可以弥补传统德育的缺陷。在研学旅行中,可以通过研学旅行的体验教育、榜样教育和环境教育进行德育渗透,提升学生的道德认识,坚定其道德信念。
关键词:道德教育;研学旅行;体验;榜样
一、现实境遇下传统德育的困境
1.重言传轻身教
在现实背景下,传统德育呈现出一种重言传轻身教的现象,即通过道德知识的说教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传统的道德教育是灌输式的德育运行模式,是封闭性的、单向性的和强制性的。灌输式德育就是教育者忽略受教育者身心意愿,强制性地向受教育者传递社会认同的道德观点、政治信念和行为规范,并企图使受教育者别无选择地接受这些信念和价值标准的方法。灌输式的德育实质上就是教育者通过说教的方式把道德规范、道德行为传授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没有是非标准,只能被动接受这些信条和价值规范。传统德育忽视了身教在道德学习、道德传承、道德发扬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也就是实践的重要性,使学生只能吸收表层的道德知识,更深层次的道德内涵却无法触碰,因而导致受教育者在真正面对道德抉择的时候知行不一,道德观念混乱,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分离。
2.重积极轻消极
传统德育重视正面形象的树立,而忽视了反面形象的分析和讨论。然而在现实生活当中,不仅存在正面的、积极的道德现象,也存在着消极的道德现象。传统德育中仅仅进行正面的道德形象教育,会给学生一种社会“完美”的错觉。如此一来,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很容易产生不适感:高估人性的优点,而低估甚至于忽视人性的黑暗面,导致难以适应并融入社会生活中,变成“象牙塔”里的完美主义者,抱怨社会的不公与黑暗,从而产生挫败感、失落感等消极情绪,这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在德育过程中,要将黑与白两方面都放到学生面前,帮助他们进行分析、了解和评论,让学生从不同的案例中慢慢建构自己的道德标尺,从而成长为具有健康心理和合理道德标准的新时代青年。
3.重政治轻文化
传统德育侧重政治方面的宣扬,而忽视了文化属性的传播。比如目前的课程体系强调国家意志和社会期待,而对学生的成长需要关注不够,或者说是政治性过强[2]。这种只强调政治上的宣传,往往使德育内容过于单调,既不利于中华传统德育文化的传承,也不利于西方先进德育文化的吸收,缺少交流性和兼容性。因此,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二者兼顾,不仅要强化对政治层面的传播,也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并将西方先进的思想道德文化为我所用。
二、研学旅行中德育的优势
1.体验性
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研学旅行具有体验性的特点,是一门强调实践与体验的新型课程。它的价值取向在于让学生在旅行活动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给学生呈现特定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打破他们的思维定式,提高其发现、探究和创造能力。研学旅行是一种独特的教育体验活动,它是教育和生活实际相沟通的桥梁。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陶行知认为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如果教育只是书面上的,那么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意义。将生活与教育内容紧密连接,可以弥补教育内容狭隘的缺点。研学旅行通过旅行的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让学生在直面现实社会生活、感悟自然万物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和熏陶[3]。
2.全面性
研学旅行是一种全面性的教育活动。在课程设置方面,它是集教育性、体验性、群体性、生成性于一体的多样化的课程,具有全面性。传统德育重视正面形象的树立,而忽视了反面形象的分析和讨论。研学旅行的全面性恰好可以填补传统德育的这个漏洞。在研学旅行过程中,不仅会涉及到一些积极的、正面的的榜样形象,同时也会遇到一些反面的、消极的道德现象。学生可以从正面的榜样中获得积极的力量,这种正能量会对他们产生一种积极的影响,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感受,既可以加强学生内心的道德体验,也可以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感;对于那些消极的、反面的道德现象,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剖析、辩论,增强学生辨别道德是非的能力,从而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道德观。所以在研学旅行中进行德育渗透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但能够帮助学生辩证认识社会中的道德现象,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道德觉悟和思想水平。
3.民族文化性
研学旅行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性。学校作为研学旅行的主策划,在研学旅行的选址上需要考虑:是否具有教育意义、是否能够弘扬传统文化、是否符合国家的要求。常态化的研学旅行一般是带领学生参观红色革命胜地或具有代表性、民族性的传统文化旧址、博物馆等。通过研学旅行,使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本民族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感悟本土的德育文化。研学旅行的根本宗旨就是让学生走出封闭的学校生活,去感受美好的自然世界和文化生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体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伟大成就,学习革命先烈不畏牺牲、保家卫国的英勇精神。因此,研学旅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道德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信念,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三、研学旅行中德育渗透的实践路径
1.体验教育
体验德育实质上是行为德育,两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以实践为中心进行德育。研学旅行可以敦促学生在自身体验中加深道德认知。研学旅行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接触社会和自然,在体验中培养刻苦学习、自理自立、互勉互助、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和精神[4]。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旅行是以“学”和“行”为目标的一种教育活动,最关键的地方在于“行”。研学旅行独特的体验教育让学生在身心放松的旅行过程中体验不一样的学习氛围,在潜移默化当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研学旅行的实践性和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都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研学旅行强调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亲身体验当地的道德氛围,认识跟学校不一样的道德环境。通过切身实践经历,使学生改正错误的道德认识,坚定正确的道德信念。
2.榜样教育
榜样对学生有一种向心力、凝聚力,利用研学旅行中的榜样进行德育渗透、德育传播,无疑是最快速、最有效的方式。研学旅行的旅游路线一般都围绕着红色革命圣地或名人故居进行选择,这些旅游地具有绝佳的榜样教育作用。通过研学旅行,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的道德认同感,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道德判断力。此外,整个研学过程中,总会遇到典型的道德个例,可以通过身边的榜样示范,加深学生的道德理解,促进其思想道德的成熟。榜样示范是一个很好的渗透德育的切入点,通过身边榜样的道德行为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引导学生加入其中,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风气。
3.环境教育
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研学旅行的特征就是引导学生“走出去”,走出传统的德育环境,在新的环境中体会不一样的道德文化情境。研学旅行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环境,让学生在这种环境当中体验特殊的道德文化。研学旅行恰是对传统课堂德育教学的超越,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沟通的平台;也是对书本道德知识的突破,让学生亲身感知德育,了解德育内涵,增强德育意识。在研学旅行的环境下,学生可以体会当地的文化风俗,了解当地人的道德行为和道德现象,进而进行德育渗透。要统筹安排研学旅行基地、研学旅行线路的课程资源开发,要结合域情、校情、生情,从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红色教育资源和综合实践基地以及大型公共设施、博物馆、科技馆、知名院校、工矿企业、科研机构中挖掘和整合可利用的课程内容[5],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感受独特的环境文化,帮助他们从中获得真实的道德体验,从而培养他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
参考文献:
[1]刘芳.传统德育资源的当代挖掘与现代性转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0):31.
[2]张明悦.传统中小学德育的困境与现代德育理念的建构[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7):59.
[3]吴支奎,杨洁.研学旅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4):127.
[4]周杰,赵红妍.学校德育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基于研学旅行的探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18):70.
[5]王晓燕.充分发挥研学旅行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J].人民教育,2017(23):15.
作者:贾莹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