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艺文化与德育教育融合的实践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传统工艺文化与德育教育融合的实践,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传统工艺文化与德育教育融合的实践

摘要:文章以宁波草编工艺文化为例,探讨传统工艺文化精神与德育教育融合的问题。宁波传统草编文化的人文精神可概括为3点:精益求精的技艺是宁波草编的立业之本;坚韧不拔的毅力是草编业发展的不竭动力;顺势而为的智慧是草编创新的源泉。“草编精神”是宁波地域文化的体现,是“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宁波草编文化,是富有地域特色的优秀教育资源,是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值得并应该传承与弘扬。

关键词:德育教育;传统工艺文化;人文精神;传承实践

1宁波草编技艺的历史与现状

宁波草编历史悠久。目前可见的中国最早的草编遗物,距今已有7000年之久,是在宁波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掘的,是以二经二纬法编织的苇席残片;宁波草席在唐代开元年间已销往国外,是海上丝路贸易品之一。宁波的草帽编织也有200多年的历史。宁波草编地位独特。宁波草编是中国的风物特产、著名的工艺品之一。在《中国大百科全书28》(2009年版),《当代中国的工艺美术》(2009年版),以及《中国风物特产与饮食》(2000年版)中,宁波草编均名列其中。其中,宁波草席以其轻巧、舒适、美观、耐用等传统特点畅销国内外市场,1954年,总理参加日内瓦会议时,还特地带了40条宁波草席馈赠国际友人,备受欢迎;宁波的金丝草帽,洁白细软,编工精细,式样新颖,1915年,宁波长河草帽在巴拿马万国出口展会上获奖。宁波草编至今仍是宁波“历史经典产业”。宁波鄞州区被认定为“中国草编基地”,“中国草席之乡”;慈溪长河则是“草帽之乡”。在工业化发达的今天,草编作为一门传统手工艺结合现代工艺仍能保留到现在,并蓬勃发展,与它独特的文化、经济价值和艺术魅力是分不开的。绿色工业,时尚新宠。当下,随着田园风的流行和复古风的兴起,草编织物受到青睐,在服装家纺等行业,草编制品成时尚元素,行业市场前景广阔。宁波草编既是宁波特色文化资源,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余姚草编工艺、鄞州黄古林草编工艺已被列入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保护这份遗产,宁波建有两座“草编”主题的博物馆——慈溪市草编工艺品博物馆、鄞州黄古林草编博物馆。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勤劳的宁波人民创造了绚丽多姿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草编文化就是其中弥足珍贵的财富,其精美的工艺、独特的风格和兼备欣赏与实用的价值,享誉全球。同时,在千年的草编实践中,蕴育了内涵丰富的草编文化,其精髓就是“草编精神”。

2宁波传统草编文化的人文精神

宁波传统草编文化的人文精神,是宁波地域文化的体现,是“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简而言之,可以概括为以下3点:

2.1精益求精的技艺是宁波草编的立业之本

宁波有句谚语叫做“勿同人家比高低,要同人家比手艺”,讲究的就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技艺。席乡近代“织席状元”孙根记,在做席时,一丝不苟。选料严格,要求席草长短整齐、粗细相同、色泽相近。整修席筋先要在木柱上来回拉磨,将挑丝毛刺磨光;席筋绷紧后要仔细检查,发现断筋立即调换,再重新绷紧,直到满意为止;然后敷油3遍,使根根席筋均匀、光滑、坚韧,极富弹性。由于孙根记手艺精细,坚持质量第一,他编织的草席,细致紧密,挺括牢固,虽然价格昂贵,但仍很畅销。[1]古林人织席讲究的是用心、用情。古林人将织席叫“做席”,“做席时手、眼、心全用在席子上,心不在焉做勿好席子,一个人心相、心情、性格就反映在席子上,人面即席面,内行人一看人面就知道席面的质量”。[2]正因为如此心情专一,黄古林的手工草席,虽然貌不惊人,却很结实耐用,一般可用15年到20年。

2.2坚韧不拔的毅力是草编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在全手工时代,编织每一顶帽子,每一领席子,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宁波人,尤其是宁波的编织女工在编织过程中体现了席草般的韧性。譬如编织金丝草帽,因为金丝草细如发丝,编一顶金丝草帽,往往要花很长时间,需要极大的耐心与毅力,但宁波的编织女工却能坚守这份工作。建国初,在春荒期间,广大妇女响应政府号召,千方百计开辟副业门路,组织生产自救。1950年5~6月,两个月时间,余姚周巷、朗霞、柯义、云城、义五、周朝、精忠7个乡镇77个村的5176名妇女,编织金丝草帽10222顶,工资折米147152斤,为渡过暂时困难起了很大作用。[3]在宁波,有不少女性,做女儿“打凉帽”,做媳妇“打凉帽”,做婆婆还“打凉帽”。宁波的广大妇女怀着为家庭谋幸福的信念,就像柔韧的席草,顽强地生长着,无怨无悔地劳作着,换来家庭的富裕,换来了宁波大地的富庶。

2.3顺势而为的智慧是草编创新的源泉

善于学习、顺势而为是宁波人的秉性。乾隆三十年(1765),鄞州席草帽传入慈溪长河镇,颇受长河乡间妇女喜爱。心灵手巧、擅长纺纱织布的长河棉区妇女,把宁波西乡一圈圈编织的圈编法改进为一排排编织的围编法,这是草帽编织史上的一大革新。并实现从粗加工到精加工转变,走出了一条成品出口的新路子,结束了半个多世纪来草编毛坯外销的历史,成为长河草帽编织史上的里程碑。宁波草编还善于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解放后,慈溪、余姚、奉化、鄞县等地妇女,曾利用麦杆、稻草芯、蔺草、咸草、龙须草、箬壳等多种材料,编织帽、席、袋、盒、垫、地毯等日用工艺品。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以咸草为原料的帽、袋、篮、辫等手工艺品普及到千家万户,形成了规模空前的咸草工艺编织时期。从单一的席草、金丝草,发展到咸草、麦杆草、稻草、黄草、龙须草、纸草等几十个品种。这也是宁波草编工艺者智慧的体现。

3传统工艺文化精神与德育教育相融合的实践探索

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指出,要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深入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健全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着力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宁波传统草编文化所体现的人文精神正是加强学生品德修养、增长学生知识见识、培养学生奋斗精神、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优质教育资源。以下以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宁波草编这一传统工艺文化精神与德育教育相融合的实践途径。

3.1开展宁波草编文化研究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很重视地域特色文化研究,依靠学校文化研究院的研究力量,积极申请宁波市文化研究工程,开展草编文化研究,出版《宁波草编文化研究》专著;开展席居文化研究,撰写并发表《中国古代席居文化探析》等论文;为了让学生们知草编、识草编、学草编,拉近学生与草编文化的距离,学习和传承宁波草编文化,挖掘、采访、收集宁波草编行业发展中的趣闻轶事,提炼、编写《宁波草编故事》。

3.2开展草编“非遗进校园”传承活动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属于当代人的,更是属于子孙后代,属于未来的。保护和传承“非遗”,体现的是一种文化自觉,一种历史责任。宁波全面构建非遗保护传承体系,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魅力:“展示馆保护——推进政府、企业、个人三联建”;“生产性保护——推进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三联动”;“生态区保护——推进整体性、活态性、可持续性三性统一”。[4]宁波市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这是活体传承的创举,是德智体美劳结合的经典范例和实践活动。宁波传统草编文化实践,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有效载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关键在于教育。让“非遗”走进校园,以展览、展示、展演、讲座等形式进行宣传弘扬,在学校建立非遗传承基地,由专职教师在学校进行持续性、常态化教学活动,把非遗项目植入校园生活,编写出适合不同年级段学生的教材,并与美术、音乐、体育、德育等课程,以及乡土文化有机融合,形成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让非遗之花在校园绽放,从而引导学生感受“非遗”的美丽,增强创新意识、动手能力,感受传统技艺的精神魅力。

3.3开展草编创意实践活动

结合地方草编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传承实践,组建“草编文化”社团。学生们在老师的引领和指导下开展活动,参观草编工艺博物馆,了解家乡草编历史;走进现代化草帽加工厂,了解现代草编加工情况;了解家乡草编材料和草编作品种类,感受草编作品的精美与环保;学生还跟着老师、非遗传承人一起学习简单的草编,并把草编的基本方法运用在现代生活中,开展创造性的编织。通过活动,学生们走近了宁波草编文化,学习和传承宁波的草编文化,还创编出了一件件精美的草编作品。

3.4建立草编校企合作工作室

为传承草编文化,发扬草编精神,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草编工作室,使之成为校企合作培育帽饰设计人才,并向青年学子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平台。工作室对内开展民间艺人进校园活动,对外积极参加各类展览与比赛。2018年10月参加在山东举行的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既扩大了宁波乃至浙东草编的影响力,又传播了草编技艺文化。2016年3月积极选送草编创意作品,参加“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品及相关衍生品设计大赛”,其中“都市蕨草”草帽系列,以天然纸草和质拙牛皮为材料,运用编织、缠扣、钉串等传统工艺,表达了简朴而又典雅清新的内涵,于古朴中透出时尚气息,获得一致好评。

3.5打造草编文化特色课程

高职院校在国家课程实施的校本化和校本课程实施的特色化、个性化的目标追寻中,建立起基于学校自身实际的“宁波草编”课程,在传承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的血缘关系上弘扬家乡草编文化,同时渗透时代创新气息与全球环保意识,拓宽学生的创作思路。“宁波草编”课程以宁波传统的草编工艺作纽带,在研究探讨家乡编织艺术的演变与时代接轨的欣赏中,渗透当代变废为宝的DIY创意元素,传承与发扬相结合,绿色环保与现代创新相结合,引领学生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美。课程突出拓展性课程的兴趣性、活动性、层次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3.6开展草编技艺“课程思政”

“草编精神”是宁波地域文化的体现,是“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宁波草编文化,是富有地域特色的优秀教育资源,是立德树人的有效载体,值得并应该传承与弘扬。通过草编文化特色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对高职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尝试。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草编技艺传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相结合,充分运用宁波草编行业体现的工匠精神等题材与内容,让学生明事理、辨是非,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职人才。精心编写《宁波草编》校本教材。根据学校文化研究院挖掘、采访、收集到的有关宁波草编文化故事,编写《宁波草编》校本教材,传承、弘扬宁波草编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益求精的技艺,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顺势而为的智慧。建设《宁波草编》课程的师资队伍,特聘草编“非遗”传承人担任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

3.7举办“宁波草编文化”和系列创意作品展示活动

创意作品展示过程,也是学生风范展示的过程,是学生学习价值的体现。学校通过展览馆、创意一条街、时尚文化周等平台,为学生提供展示“宁波草编文化”和系列创意作品的机会与平台。学校组织学生走出校园,与政府、社会团体联合举办“宁波草编创意作品”时尚秀活动。

参考文献

[1]政协浙江省鄞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鄞县文史资料(第3辑)[M].政协浙江省鄞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9:158.

[2]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甬上风物•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鄞州区•古林镇[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8:82.

[3]余姚市妇女联合会.余姚市妇女运动史(1927-1993)[M].1994:86.

[4]宁波全面构建非遗保护传承体系[N].中国文化报,2011-12-20.

作者:余赠振 冯盈之 单位: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