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立德理念在高校德育中的价值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传统立德理念在高校德育中的价值,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传统立德理念在高校德育中的价值

摘要:传统立德理念,是先贤在德性养成实践中形成的,有关立德思路、方法等方面的理念积淀。新时代条件下,优秀立德理念对高校德育的开展,有着重要的价值,既能提供必要资源素材,又可产生积极思路启发,还能为高校学生成人提供方法借鉴。当然,传统立德理念价值的兑现,无疑少不了相应的挖掘、提炼。

关键词:立德理念;高校德育;价值

作为完整的范畴形态,“立德”较早地出现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其语曰:“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自人生成就的顺序,强调“立德”乃“立功”、“立言”之本,并将之视为历史层面的不变定律。有见于此,“立德”可以理解为立于德性,或树立德业,此二解虽有一定差异,前者自过程凸出德乃成人之本,后者侧重自目标指出人的成就以德业为首,但据过程和目标统一的原则,两者间显然是有沟通的。围绕如何立德,古贤先哲展开了艰辛的探索,在漫长的体认中形成了一系列立德理念,“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老子•三十八章》),诸如此类之论述,在中华道德文化中不胜枚举。作为立德努力在精神层面的积淀,其中很多内容都基于普遍人性,所以,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当下,传统立德理念的价值不容否认。特别是在新时代高校德育中,基于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的目标,结合大学生成人、成才、成功等环节的现实和追求,传统立德理念的介入有着特殊的意义。

1为高校德育提供优秀资源素材

党的报告明确指出,教育事业“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体现党对教育事业高度重视的同时,也凸显了立德树人在教育中的根本地位,并且新时代教育实践也充分表明,立德树人已然成为高校德育根本指针。高校德育的铺展,对相关德育资源,既内含时代性要求,又在规模、品质等层面有独特需要,这是首先应予以正视的。不容置疑的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发展中形成的新道德,都可以作为极其重要的素材,进入高校德育的实践环节。当然,它们只是道德资源库的一部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积淀下来的道德内容,其中优秀者都可以作为重要资源,服务于高校德育的展开。尤其是其中一些具有普遍意义,且在形式上朗朗上口的立德理念,更是可以作为非常重要的要素,进入高校德育的具体实践,实现它们在新时代的新价值。比如,“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墨子•修身》)“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等等,都是可以在新时代高校德育中发挥积极作用的立德理念。当然,传统立德理念作为重要资源,介入高校德育实践,要实现其价值的最优:一方面,对优秀的传统立德理念,要不分哪家哪派,惟以是否优秀衡量之,只要是能为高校德育的展开和提升服务,就都可以博采而精用之,通过切实打破形式各异的藩篱,最大限度地发挥优秀立德理念的育人效能;另一方面,必须强调的是,正如社会主义德育工作对德育资源的一贯要求,在传统立德资源进入高校德育实践方面,要“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也就是说,相关的筛选、提炼是不可或缺的,唯有通过必要的手段和方法,在传统立德理念中选用优秀资源,才能满足高校德育对资源品质的高要求。

2为学生人格塑造提供思路启发

如前述所论,新时代高校德育的根本目标,四个字概括也就是“立德树人”。而要将高校学生“树”为有德之人,在手段、途径层面固然呈现多样化,但不论怎么多样化,都必须高度重视他们健全人格的塑造,确保他们在为人的层面有相应的伦理支撑。作为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及目标,高校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本身便是涵盖诸多要素的复杂系统,而新时代条件下,怎样推进高校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则需要在思路等方面不断创新。相关的思路创新,不可否认地需要基于发展现实,既立足国家、社会的进步,又结合新时代高校学生的实际,特别是其人生追求方面的特点,从而确保思路创新的努力拥有厚重的现实根基,增强思路引领的切实可行性。不过,高校学生健全人格塑造方面的思路创新,自然还少不了中华传统道德资源的涵养,尤为值得指出的是,优秀立德理念蕴含大量铸就理想人格的积极思路,这些积极思路形成于道德主体理想人格的成就实践,并且在民族理想人格的续成中彰显其合理性,对高校学生健全人格塑造的启发价值是必然的。对于通过提升道德素养,以成就理想人格的重要性,孔子的那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显然较为清晰地予以了概括。在孔子看来,只有经过修身以达“正”——德性充实,才能自觉地德行,相反,如果不能经由修身而达“正”,那么将难以自觉德行,所以对任何人而言,要成就健全的人格,关键在于修身而“正”。新时代的高校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就思路而言,要成就自身的理想人格,也必须从丰富道德涵养做起,以日常生活中的自我修养为基础。诸如此类之优秀立德理念,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难尽其数,新时代高校德育的推进过程中,它们都可以提供相关的思维借鉴,有助于厘清思路上可能的困惑,避免思路混乱造成的不良后果,为高校学生人格的塑造保驾护航。

3为学生成人提供重要方法借鉴

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是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新时代的高层次人才,既包含了高知识、高技能等层面的“硬”内容,又有高涵养、高德行等层面的“软”要求,特别是在“立德树人”的目标下,学生的成人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成人?可谓是“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周易•系辞上》),先贤基于修德实践,总结出了大量方法、途径,这些内容固然难免染有特定的时空色彩,但必须承认的是,其中不少都具有超越时空之限的价值,而在全球发展遭遇前所未有的瓶颈之时,一些有识之士不约而同地向中国传统文化寻求解困之法,则是有力佐证。新时代高校德育的展开,亟需方法上的汲取与创新,并且相对于创新,汲取还具有基础意义,这就要求高度重视传统文化中的成德之方,特别是优秀立德理念在高校德育中的价值,努力从中挖掘能够提供重要方法借鉴的内容。当然,为了增强相关方法在德育实践中的可行性,对传统立德理念进行现代化的改造,乃是兑现其价值的必要途径,更是确保高校学生成人的重要前提。仅以儒家为例,在成人的具体方法层面,就有大量的立德理念。“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此处之“三”只是个概数,每天的“自省”不是以“次”来衡量的,而是每时每刻都要“自省”,即“自省”是全天候、全方位的,此法看似要求较高,但却是必要且切实的。“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按朱熹之释,“己,谓身之私欲也。”不妨将之拓展为自身所有不合德的方面,因此,“克己复礼”也就是强调要去除人自身不合德的方面,并重新以“礼”充实之,进而达到“仁”。相关方法在道家、墨家、佛家诸家那里也都有,即便在思维进路、具体操作等层面各家有异,但其中之优秀者,仍可为新时代高校学生的成人,在方法层面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总而言之,在新时代开展高校德育,理应秉持兼容并蓄的态度,积极挖掘、提炼传统立德理念,努力以其中之优秀者服务于高校德育,在德育素材、思路启发、方法借鉴等方面,充分发挥优秀立德理念的作用,在推动高校德育上台阶的同时,助力高校学生的人格塑造乃至整体成人。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N].人民日报,2017-10-28(01).

[2]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13.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6.

[4]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6]孙诒让.墨子间诂[M].北京:中华书局,2017.

[7]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6.

作者:董祥勇 蒋大庆 单位:淮阴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