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德育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小学德育论文
一、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少年儿童在同一年龄段身体发育和智力发育是存在明显差异的,他们对同一知识的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既有早晚之分,也有快慢之别。虽然一名学生在短时间内提高学习成绩,并非是件难事,但在短时间内转变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却是难上加难。所以在小学启蒙阶段,也就是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一定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应在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把德育融入到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用师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同时也要把《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因为教师的眼睛在监督学生行为的同时,还有众多的眼睛注视着自己。教师做事严谨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说到做到的品质对学生其实更是一本可以研读的教科书。
“身教重于言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为教师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是崇高的,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深深地刻在学生的脑海里。教师的言行将会成为样板转化为学生的言行,教师的品德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品德。因为小学生受年龄和阅历的制约,分辨是非的能力较低,然而他的模仿能力较强,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自己做错了事也要不遮不掩勇敢承认。如教师要求小学生写字要一笔一画地把字写规范,教师就要扎扎实实地练好板书基本功。如果教师的板书写得歪歪扭扭,自己怎样去要求学生的字写得规规矩矩呢?打铁还需自身硬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二年级学生自制能力较差,在自习课上总有部分学生爱搞小动作,或者说一些与学习无关的闲话,尽管我多次强调自习课纪律,却收效甚微。后来一遇到自习课,我就坐在教室后面的一个空位上认真备课或者批改作业,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果然,坚持一段时间后,之前爱搞小动作、爱说话的现象杜绝了,学生都能按照教师的要求认真学习。
二、摆在首位,重在实践
思想道德教育在小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纵观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品德教育,他们无不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清华大学的校训中“厚德载物”就能充分说明这一点。摆在首位,重在实践具体地说,需要做到“三个结合”即: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以人为本与法制教育相结合。就目前小学生课堂实际看,应当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因地制宜,注意培养学生兴趣和习惯,提高其道德素养。在学校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拉近距离,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小学生懂得怎样与人和谐共处,能够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理解,从而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校外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拓展,教师要定期和少年宫、科技馆、博物馆等单位联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多与革命老前辈、战斗英雄、劳动模范等社会精英人物建立联系,以他们的先进事迹为榜样,开展品德教育活动。让小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例如,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感恩教师”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很高。有的学生亲自动手为教师制作了节日贺卡,有的在父母的协助下为教师发祝福短信,还有的利用周末时间到教师家中帮助料理家务等等。每位学生都用不同的方式深深地感恩这些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园丁。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提高了小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净化了他们的心灵,还锻炼了他们的动手劳动能力。
三、抓住机遇,优化环境
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自然生活中形成的,这是小学生德行养成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抽象的道德行为仅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特别是现在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小学生上网获得外界的信息量猛增,一些宣扬暴力色情的场面随处可见,他们耳闻目染,其思想认识也会变得逐渐复杂起来,甚至有些小学生还染上了一些不良习气,如不及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势必严重影响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净化网络环境已经刻不容缓。同时,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超前谋划,抓住机遇,充分利用节日庆典、晨会班会、国旗下的讲话、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不是时机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古语云:“有贤子必有贤母。”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德育工作的重要保障。我们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多种方式,积极与学生家长交流沟通,营造有利于小学生品德养成的家庭氛围;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如请家长和孩子一起诵读《弟子规》等传统文化经典,《弟子规》进课堂,让学生时时刻刻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与呵护。这样,学生的道德品质必定会有大的提升。我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感情。要做到这一点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德育的最终目的,必须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更加鲜明的辨别力。德育是整个小学教育的灵魂,必须融入学校的一切工作之中,必须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实践中,同时要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
中职学校德育论文
一、德育课与学校德育工作脱节的现象浅析
1.传统观念的影响依然存在。传统观念认为:德育课即所谓的政治课,就是讲大道理,搞什么假、大、空的那一套,上课就是让学生学理论、学概念,下来就是背条条,考试就是考条条。在实际的运用中起不到任何的作用。再加上除德育教师之外不少的老师不知道或不了解中职德育新课改的情况,以及在平日的德育管理工作中德育教师没有起到相应的思想教育和管理责任等因素的存在,导致学校不太重视德育课。在笔者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也听闻不少的班主任抱怨:德育课教师可有可无,他们的教学工作基本上帮不了班主任的忙,班级的管理和学生的思想德育工作还得靠班主任。因而,出现德育教师不管班级,不管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班主任不配合德育教师的情况也是情有可原。同时,还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们都会认为:德育课教学归德育课教学,学校的日常德育工作归学校的日常德育工作。德育课教学是德育老师的事,只管完成教学任务,只管上完课,只管学生考试合格就可以了,至于学生在德育课教学中是否真正养成了相关的良好素质,形成了相关的良好意识和良好习惯等与德育教学无关。学校的日常德育管理是班主任、德育处等部门的事,与德育教师无关。这便严重影响了德育课主渠道作用的发挥。
2.德育教师自身的因素。现实的教育教学中,从事德育课教学的教师不少人确实存在没有把德育课上好的情况。表现在德育教师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掌握的信息量有限,对职业中专学生存在片面的认识,长期的德育课教学工作产生了所谓的职业倦怠,因而出现了过多的理论说教、单一的教学方式、单一的考核方式等弊端,导致德育课教学质量的下降。加上一些德育课教师本身的责任心欠缺,只管自己的教学工作不管学校的德育工作、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工作等。再者经笔者对不少中职学校的调查,发现德育教师的“老龄化”(指教龄在15~20年之间者)现象严重,教学方法技巧老旧,思想观念不够开放。刚毕业的老师大多社会经验、教学经验比较欠缺。甚至还有不少是行政领导兼德育课教师,他们经验丰富优势较多,但有的人专业并不对口,加上工作繁忙就耽搁德育课的教学工作。另外,德育教师“充电”不足。专业教师每年都会有区、市、省甚至是国家级的不同级别培训,而德育教师除了少量的校、区、市的教研培训外再无其他。由于对德育教师的培训培养不够,加上自身“凭老本”吃饭的陈旧观念,使得他们的知识量有限、视野狭窄、教学方法手段老旧,直接影响了德育课主渠道作用的发挥。因此,德育教师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
3.德育教师中不少的人远离学校的德育工作队伍。常言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德育课教师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不少人只管担任传统的教学任务,只要自己不在德育管理队伍就与学校的德育工作无关。现实中,德育课教师不少人远离学校的德育工作队伍的现象确实存在。表现在他们多数没有担当班主任,没有在学校的德育管理部门担任工作,没有进入学校的德育管理活动中去,据了解,不少学校在每年一度的德育工作联席会议中竟然没有德育课教师参加,也就自然而然的造成了德育课教学与学校的德育工作脱节。
二、发挥主渠道作用的几个思考
1.充分明确德育课教师的职责定位及素质要求。德育课教师除应具备国家法定的教师资格外,还应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较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和从事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能力。这是国家对从事中职德育课教学教师提出的职责定位和素质要求,我们从事德育课教学的教师要非常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是“塑造灵魂”的主要力量和专门力量,认清自己的职责定位,自觉的按照国家的要求严格的要求自己,不断地完善和增强自己的实力,并按照国家的要求努力地提升自己的能力以符合德育教师的职责要求,圆满的完成自己的“教书育人”工作。忠实履行德育教师的起码职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是一位称职的中职德育课教师,发挥德育教师应有的作用。
2.切实从思想上重视德育课在学校德育管理中的地位。思想上的重视十分重要,这里包括两方面:作为德育教师,我们首先要看得起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认识到改变人的思想和灵魂是最重要的事,我们的工作是伟大和崇高的,是了不起的。所以德育教师必须自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深入钻研社会科学知识,广泛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知识技能,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当中,从而增强自己教育教学的能力。作为学校也应该真正认识到德育课的重要性、认识到德育教师的重要性,切实采取具体有效的措施重视德育课、重视德育教师。
渗透小学德育论文
一、在班会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学校和班级是学生的第二个家,这个家庭中的主要单位就是班级,班级在老师的带领下负责全班学生的德育塑造、知识传递,所以很多的班主任都实施一种形式管理班级,那就是班会。班会是全体学生和教师一起进行德育反思的机会,是学生品德形成的途径之一。因此,班会应该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才能收到德育教育的效果。目前我国社会上由于实施市场经济,社会风气趋于金钱化,很多学生的家长受着社会风气的影响,缺乏信仰、思想颓废。学生是来自家庭中的成员,父母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成长,思想、思维、心理素质等都和家庭息息相关,所以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要有针对性。利用班会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摒弃空洞的说教方式,开展扎实有效的班会,对小学生实施德育渗透,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针对小学生对电子游戏成瘾的现象,开展“走出虚拟世界”的班会活动。在班会活动中给学生播放玩网络游戏导致儿童受伤害的案例影音资料,让学生分析和讨论玩电子游戏的害处,组织班级学生进行“远离网吧、远离网络”承诺签名的活动。目前青少年犯罪呈现低龄化、暴力化的倾向。利用班会时间组织学生学习有关法律知识、学校规章制度,邀请法律工作者举办法律知识讲座,组织学生观看图片展及听取少年犯的报告录音,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增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避免犯罪。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品德修养。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的特点是人文性和工具性,其中的人文性教育中就包含着德育教育的内容。教材文本内容中蕴含的思想性和道德性,就是进行德育渗透的最佳途径和内容。新时期人才培养标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说学生素质的提高,那么思想道德教育的提高才是关键也是前提。文以载道说明了语文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是统一的道理。“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说的也是文中有道的意思,这说明语文教学和思想道德教育之间具有一定的和重要的本质联系。教师应该利用语文教学的实践发挥语文教学在德育渗透教育方面具有的得天独厚作用。因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应该把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的德育渗透作为关键内容进行实施,使学校的德育教育“入于学生之耳,根于学生之心,导于学生之行。”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作用,所以充分合理地利用教材教书育人是关键一环。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还是因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内容是经过教材编委们严密筛选而确定的。因此文本内容在题材、体裁、思想内容、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连带着也要学习文本中蕴含的德育内容和做人的道理,感悟和学习文本作者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思想行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和特点进行德育渗透。做到文道结合、文道统一,实时、有效、高效地进行德育教育和德育渗透,使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地同时进行,并能有机的结合、巧妙地渗透德育观点和行为观点。比如在古诗词的教学中,通过对一些边塞诗词的学习,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通过对自然风光描写的诗词学习,感染学生热爱自然,提高生活品质,陶冶学生灵魂和性情;通过那些励志性的诗词的学习,感悟生活带给人的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健康成长。
三、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
数学是算理的学习,而且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知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适时进行德育渗透。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教育,就是进行德育渗透点。数学美是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途径,比如,图形美,各种数学符号美,那些在知识中体现出来的对称美、和谐美,数字、图形、算式,都具有一定的美学欣赏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技术手段,向学生展示数学中的美育内容,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美、感悟美、欣赏美。还比如,在教材内容的延伸和拓展中,可以引用热爱家乡和热爱自然的内容,由此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热爱自然的情怀。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都可以在数学教学中得到应用,通过数学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在兴趣与动机、自信与意志、态度与目标等方面全面提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实践和数学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学习毅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自信心,培养和形成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逐步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态度和意识,并具有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习惯,这些都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个过程是长期的、复杂的、多方位的工程,新课改实施后,新的教育理念倡导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同时也是教育的主体。对学生进行这种心灵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实践,而是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逐渐的过程。因此在进行德育渗透的过程中不应该是疾风暴雨式的强行教育,而只能润物细无声地进行教育,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和各个细节中。实施德育教育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塑造能力,从点点滴滴、日积月累开始,最终达到滴水穿石之教育目标。小学老师的工作是面对一群尚且待塑的少年儿童进行和开展的,作为学校教育我们既要传授知识,又要教会学生正确地做人。要让学生在德育和智育及体育方面都能得到发展。
作者:杜伟 赵兴存 单位:山东省邹城市看庄镇王楼小学 山东省邹城市看庄镇中心小学
会诊式班主任德育论文
一、“会诊式”班主任德育工作模式的内涵
“会诊式”班主任德育工作模式是针对新学期班主任教育工作中出现的大量“问题学生”产生的,它相对于传统的班主任德育工作模式有了很大程度的进展,也能够为班主任德育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保证。“会诊式”班主任德育工作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由传统班主任个人承担德育工作的现象转变为学校班主任共同分担德育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共同分析德育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集体力量的融合,共同推进德育工作的进度,促进“问题”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会诊式”班主任德育工作教育模式打破了传统的班主任德育工作模式,用集体的力量解决了工作中的问题,这种工作模式并不是彻底否定传统工作模式,只是针对传统德育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发挥自身作用,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推进高职院校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会诊式”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原则
在班主任德育工作中,每个学生出现的问题都不一样,班主任必须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情况,找出解决问题的合适办法,这要求班主任在德育工作过程中坚持一些基本原则。
1、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班主任在推进“会诊式”德育工作的时候,必须准确的掌握问题学生的所有信息,包括他们的兴趣爱好、家庭情况、个人成长经历以及思想动态等问题,这也是进行“会诊式”德育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工作过程中,班主任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确保信息的真实、可靠和准确,保证“会诊式”班主任德育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2、坚持尊重学生的原则
微时代高校德育论文
一、微时代高校德育工作模式的新变化
(一)从德育工作理念上讲,已经开始由传统意义上的德育“教与学”的简单对应模式向以微媒介为载体的“互动交流”模式转变
传统的德育工作理念强调的是德育主客体之间的“教与学”的关系,这种关系强化的是教育主体的教师对教育客体的学生的作用和影响,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更加强调教育主体(教师)的核心地位和主导作用,它实质上是一种以教育主体(教师)为权威,以教育客体(学生)为教育受众的一种单一状态。而当代在以微媒介为载体所进行的德育文化传播与养成活动是以每一位参与德育活动者平等参与德育活动过程为核心,以参与者的互动学习交流为主要手段的一种交集状态。它所强调的是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够而且应该能够借助微技术平台所展现出的自主学习与自觉接受教育的情形。它事实上使得德育工作成为每一位参与者共同完成的一项任务。在这一平台上已经淡化了明确的德育角色的主客体分工,每一位参与者都平等地成为德育活动的主体并且通过互帮互助和互通资讯来提升自身的德育综合能力与素养。
(二)从德育工作方法上说,已经开始由过去“主动教”与“被动学”的单向育人模式向以即时通讯平台为主的新媒介互动模式转变
传统意义上的高校德育模式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往往由于主客观等方面的诸多因素造成单向化德育、填鸭式灌输和德育效果差等问题,这也是传统德育模式的主要诟病。而微媒介及其德育方法的介入给我们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转机。它淡化了施教主体(教师)的教化功能而更加强调充分调动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主动学习和互相影响的作用。它使得教育的过程不再呈现出过去单一的“教与学”的简单重复,而更呈现出一种发散性与交流性合成在一起的教育模式来。
(三)从德育工作形式上论,已经开始由传统单一化、程式化的德育模式向以层出不穷的新兴媒介为平台的“微德育”模式转变
在过去,传统高校的德育形式主要是以课堂德育教育和课外德育辅助活动(如班主任工作、社团活动等)为主要形式,这些德育工作的形式往往缺少针对性,从而使得这种“普教”式的德育对于每一位“个性鲜明”的德育对象未必都能够适用。而伴随着“微技术”平台的产生与不断更新,我们可以越来越多地接触、掌握和运用这些新的“微德育”工作形式,如微电影、微视频、微课、微公益活动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新生事物,这既提升了德育对象的认知和认可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们的德育手段和德育方式,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德育的实际效力。
传统文化小学德育论文
一、重视传统文化对小学德育的重要意义
常言道“: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是完成社会主义宏大梦想的中流砥柱。小学教育是培养青少年优秀品德最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是初步形成对道德问题的基本认识和判断,但仍需引导的阶段。因此,做好青少年的教育要从孩童时期抓起。一方面,青少年道德意识的好坏决定其自身以后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意识也决定整个中华民族未来的走向,所以必须受到重视。因此,抓紧小学德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迫在眉睫。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管理中的实践措施
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有关切实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中提出: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活动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继续推进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可见,将中国传统纳入小学德育教学是时代赋予的要求,更是小学德育培养有素质人才的社会价值。因此,教育界要十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发展学生德育这一载体的作用。
1.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让传统文化渗透于各科教学中
教师在进行课堂内容的教学备案时,要分配好课本内容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比例,将传统文化的知识点自然地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如,学习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一诗时,老师除了指导学生理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诗句意思外,也要向学生讲解清明节的来历,甚至可以延伸至课外,让家长带领学生去了解中国几大传统节日的由来。这样一来,不仅学生一个人学到了,家长也巩固了这些知识,难得的是,你的一道家庭作业,无意间也指导了某些不懂如何教育孩子的家长们,学会了一种教育方式,真可谓一举三得。另外,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需要孩子主动学习,才能更广泛地、更深入地学习课程之外的知识,这就要求老师正确地指导,不断增强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激情,以达到培养爱国意识的目的。
2.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让传统文化在活动中开花
小学德育论文(3篇)
第一篇: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1.课前找准德育渗透点
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宣泄,这就是语文科目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有利条件,因此,要在授课前找准每一篇课文的德育渗透点,才能使渗透教育顺利进行。教师要充分运用语文学科的有利条件,对教材中的德育素材进行充分挖掘,将切入点找准,从而加强德育渗透。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与思想品德学科的教育是不相同的,我们要做到有的放矢,寓教于情,寓教于理。只有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找准德育渗透点,设计出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案,才能在课堂中有目的的进行德育渗透。以《爱如茉莉》为例,这篇文章讲述的爸爸去医院照顾生病的妈妈的故事,是对父母之间虽平淡无奇,但洁白纯洁,犹如茉莉一般的爱情的赞美。教师在教授这篇课文时,应重点捉住“一句叮咛”、“一个抚摸”等这些细微的词语。以此作为渗透点,让学生明白细微动作之间的爱的表现,使其联想到身边父母、朋友对自己的关爱,感受被爱,从而懂的去爱。这样的爱与电视剧中那些低俗、泛滥的爱是不同的,让学生在课文中获得感悟,可使其情感得到升华。
2.在审题、时代背景介绍中渗透
每一篇文章都会有一个题目,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课题就是文章内容的概括,在教授课文前,先引导学生审题,从题目入手,初步了解课文,对课文形成大概的轮廓。在对课文背景进行介绍时,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思想感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在教授《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时候,教师可先向学生讲解《史记》在我国历史学上的重要地位,因为《史记》本身就是一部具有史学性和文学性的文章。然后,让学生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司马迁的写作背景,教师也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对司马迁“忍辱负重”的行为进行分析,即使受到了酷刑,他也不顾个人荣辱,毅然献身于事业,这正是民族精神中,个人讲究内修的最高境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地引导学生向祖国历史中的伟大人物学习,热爱祖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帮助其形成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同时激起其爱国主义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3.在分析人物形象中渗透
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是通过对人物的事迹进行描写而将其心理活动和道德品质表现出来。让学生对人物形象增加了解,不仅可以从中学到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还能让人物的形象变得更加立体丰满,令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人物的崇高品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对文章情节的叙述以及环境的描写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让学生受到感染与熏陶,以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以《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为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谈迁在艰苦的条件下,历经挫折、排除万难,最终坚持完成巨著《国榷》的故事,塑造了谈迁不畏艰辛、矢志不渝的形象。教师应重点指出:“借书抄写”、“家境贫寒”等词语,以表现谈迁写作环境的恶劣;从“历史二十多年”、“六次修改”、“五百多万字的书稿”等词语中不难看出,谈迁对《国榷》投入了大量的心血与精力,所以才会在书稿被偷之后寝食难安,重新燃起写新《国榷》的热情。学生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更能体会到谈迁追求理想时的坚定意志,从而领悟到即使在面对挫折时也要鼓励自己勇往直前的信念。
沙地文化引领下农村德育论文
一、国内外以文化引领行动德育的趋势分析
文化引领德育,就是要利用有效的文化资源,借助先进文化的导向功能,唤醒学生主体道德成长的主观能动性;用文化浸润德育,让文化走进学生的心灵,获得心灵的滋养;以文化引领学生品德成长,达成“文化润德”的育人目的。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行动德育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围绕建设和弘扬民族文化,抵制西方价值观,弘扬东方文化,在学校积极开展各种德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变。我国国内近年来以文化引领德育的课题研究也蓬勃开展起来。苏州等地学校有“开发丝绸文化地方资源构建综合实践活动特色课程的研究”、“丝绸文化背景下培养少先队员创新精神的研究”等课题活动;浙江信息工程学校以学校文化引领,推出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湖州自古传承着骆驼与丝绸文明,该校弘扬“骆驼精神”,旨在弘扬湖州人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用骆驼般的健壮体格、生活习性和内在品质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教育效果都很好。借鉴其他地方兄弟学校的成功经验,我校以沙地文化为背景,借助沙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开展行动德育的实践研究。用质朴的地方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内涵,提升人们的文化精神,必将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沙地文化引领行动德育的课题研究的动因
沙地文化是一个很专业又很具区域特色的群体文化现象。在大自然的时序变迁中,江海明珠启东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文化———沙地文化,集中体现了启东人民“围涂、垦牧、包容、汇通、创新”的沙地精神。学校以沙地文化为引领,一是考虑与地域文化相契合,勤劳质朴的沙地人开垦围涂,传承了特有的地方特色文化沙地文化;二是考虑与学生的实际相契合,中职学生基础弱起点低,就业与创业都需要学生具有脚踏实地、刻苦耐劳、敦厚诚信、坚忍不拔、负重奋进的拓荒精神;三是考虑与学校教职员工多年来艰苦创业、勤奋工作、吃苦耐劳为学校改革发展与创新创业传统相契合。沙地文化引领下职业中学行动德育的课题研究,一方面让学生立足于沙地人的具体生活,融入沙地,探究实践,体验沙地文化的魅力,感受沙地文化的熏陶,积极自主地理解生活、锻炼心智,感悟生活、体验成长,提升人文素养。在整个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我们立足于行动德育的研究,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去感悟,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行动德育中,通过沙地民俗及江海文化的濡染,在其童年生活记忆中烙上家乡印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传承优秀的家乡文化,最终达到弘扬我们沙地的沙子精神、垦牧精神、滨海精神、创新精神的目标。另一方面,通过研究使我们的老师也受到沙地文化的熏陶,提高自己的德育修养,更能使老师认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必须以坚忍不拔的沙地精神鼓舞和鞭策自己,把沙地文化中的垦牧精神、创新精神融入今后的教育教学的实践中。
三、沙地文化引领行动德育的课题研究的反思
本课题摒弃了传统空洞的道德说教,实施了“做中学”的德育策略,通过具体的德育行动实施,实践了德育的可操作性、实效性和亲和力,实践了一种“让行动发生”的德育。学校首先开展的“培养绅士淑女,打造学生品牌”的活动,提升了亲和力,在“让德育像呼吸一样自然”的活动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学校的正确引导、媒体的宣传报道、社会的良好反响,让学生面貌和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学校在“培养绅士淑女”活动的基础上开展了打造“魅力中职生”活动。不仅要教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与技能,更要鼓励学生业余时间发展个性,参加合唱队、舞蹈团、运动队、各类社团等各项中心活动。去年学校举办的“魅力中职生”大赛,向家长、企业、社会等展现了“魅力中职生”的专业技能和个性才华。文化引领德育是建立在科学管理基础上的人本管理,通过建立灌输了文化因子的德育模式,使学校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用文化引领德育,解决教育的困惑与茫然,从而塑造出拥有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操守的人才,对我校的教育教学及德育工作起到了引领和推动作用,它增强了我们进行农村职中德育教育的新经验,填补了我们农村职业中学行动德育研究的空白,对农村职业中学的德育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师生共同提高德育素养,提高德育教育综合实效,摸索出一条对农村职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新思路、新渠道。我们的研究成果在同类职业学校有很大的应用和推广价值,为其他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提供可供借鉴的蓝本,提升了职校内涵,建立了文化因子的中职德育模式,促进了学校管理的改革和现代学校制度的创建。业已开展的德育活动证明了文化引领德育的实践之路是行之有效的,今后逐步开展的体验教育活动和传统的德育教育活动也必将有力地开创我校的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作者:施裕平 单位:启东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