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范文质量分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范文质量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本科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检验学生专业知识运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标准。本文通过分析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不高存在的问题,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提高论文质量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毕业论文;应用型本科;论文质量

一、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表现形式

(一)论文造假现象严重

社会上学术腐败问题一直存在,例如最近被媒体曝光的某位明星博士论文造假,被认定为学术不端,取消其博士学位的新闻,相信这只是学术腐败的冰山一角。受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加之学生自己的不重视,导致目前的毕业论文中许多同学抄袭成风,论文内容大多选择复制粘贴,最终的率远远超过30%。

(二)选题不合理

本科毕业论文一般建议学生“小题大作”,通过某一个角度来展开进行论证分析。而在教师把关不严的情况下,学生的论文标题动辄出现“中国”、“全球”、“世界”等字眼,这种“大题目”本科生在10000字内很难能够把握好,写出来的文章质量也就不言而喻了。另外以电子商务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为例,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选题要求80%为设计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选题要求至少有55%以上能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地区行业发展实际和科研实践。在选题过程中,要求学生起码参阅十篇以上文献。而学生在实际写作中很少能达到以上写作要求。

(三)资料搜集和运用不当

有些学生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搜集的文献资料大多来源于网上,在引用了别人的观点或是语句时并未标注其来源,不知不觉就剽窃了其他人的劳动成果。另外再看学生本人的参考文献,会发现有些学生的参考文献来自百度、知乎、豆瓣等网站的文章,来自中国知网的文献很少,其他国外文献参考网站就更是少之又少,这种不严谨的搜集文献的方式也会影响其文章质量。(四)格式不规范每一所院校都有其自己论文格式标准,甚至每一个学院下面又有自己不同的论文格式标准。但在学生交的最终定稿中可以发现,不少的学生并未按照统一的格式标准进行排版,页边距、字体字号、行间距等都不能做到统一,有的学生甚至连学校名称都能写错。

二、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不够重视

一般本科毕业生到了大四时会外出实习,其他应修学分也大多修满,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就是走过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大部分院校从选题到论文答辩安排了几乎大半年的时间,但部分学生还是以工作为借口,很少甚至一次都不联系导师,到了快答辩时才仓促赶出一份论文交差。这样没有经过实际调研、充分收集整理材料、大量文献阅读“赶制”出来的论文,其质量可想而知。

(二)指导教师人力不足

应用型本科院校,特别是民办院校,长期存在生师比不达标的问题。正常情况下按照评估标准应该是9:1,而在实际情况中由于师资不足,在毕业指导人数分配时有的教师甚至要指导15-20名学生,在教师精力不足的情况下,无法做到对每名学生都细致的指导,这也是导致了论文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

三、建议及对策

(一)开设相关课程,提高重视程度

很多学生到了大四时还并不了解论文写作,针对这种现象,各学院可在大四上半学期开设相关论文写作与答辩课程,让学生掌握科技论文写作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巧,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在课程讲解中注意引导学生选题。另外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开展毕业论文动员大会,强调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及对“学术不端”情况的零容忍态度,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

(二)引进企业师资,缓解教师压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根据教育部评估要求,大力引进高质量师资,特别是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校外导师,这有助于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上,来自企业的校外导师也能给学生提供许多实际经验,达到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提高毕业论文的实用性。另外,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能够共同指导学生论文,可以缓解校内导师的指导压力,论文质量也可以得到一定的提高。

(三)层层严格把关,落实监控过程

学院可将毕业论文工作详细拆分,每一个环节都以周为单位制定出明确的、可量化的小目标,责任落实到人,保证每一个环节目标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的完成。指导教师、辅导员、教务人员等通力合作,督促学生重视毕业论文的写作,共同落实监控的过程,保证论文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楚珊,林文庞.论独立学院毕业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及提高措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0(24):66+72.

[2]上官敬芝,郝景亚.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3,29(09):1-5.

[3]崔娜,齐晶晶.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改革———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例[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8(12):81-82.

作者:李安琪 单位:广州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