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课内实践环节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课内实践环节,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课内实践环节

摘要:文章首先介绍了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课内实践环节的形式,其次阐述了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课内实践环节的成效,即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兴趣的提升,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内实践;学习兴趣

2012年教育部高教司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具体为:“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1]。六盘水师范学院作为一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高校,自2015年开始,在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特别提高了课内实践环节的比重,并设置了相应的学时。大学语文作为一门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拓展其视野,提升其精神境界的通识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课内实践环节则成为一个需要进一步探究的新问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部分班级为工科专业,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弱,对语文课程的认同感不强;部分学生认为大学语文是高中语文的延续,二者之间的差异不大;少部分学生认为大学语文会继续延续高中语文的考核方式,期末进行闭卷考试。在这样一些刻板印象的影响下,语文课程的教学从开展之初就存在诸多需要破冰的环节。笔者认为有效开始课内实践,树立大学语文自身的课程特色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一、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课内实践环节的形式

正如徐中玉先生所言,大学语文强调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力主启发、感悟,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熏陶滋润,结合有准备、有重点的讨论。”[2]因此,大学语文课内实践环节的设置不是教师随意选择篇目进行讨论,课堂热闹而学生实际并无太大收获。笔者在教学中尝试进行了两个维度的课内实践环节,一个维度是针对学生口语表达的训练,或者师范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训练等,侧重在表达能力、普通话等提升;另一个维度侧重在学生的问题意识、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等,具体形式包含了以下几种。

(一)课前十分钟训练

利用课前十分钟时间,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同时又将课前的时间真正交给学生。形式可以多样,如学生的读书分享会、视频分享会、小组排演小品或诗歌朗诵、生活小百科分享等。课前十分钟在较为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进行,鼓励较为胆小的学生和其他同学共同组队完成课前十分钟,教师进行适时地总结,在较为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完成课前十分钟的训练。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课前十分钟内容进行提前布置,并跟踪相关准备情况的跟踪。

(二)分组实训

教学中学生分组实训,小组人数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并明确小组长和组员分工,选择教材中的某个篇目实训。布置任务后,组员利用一周左右时间进行小组研读,并提出问题。教师对问题审核和把关后,该组学生查找资料,小组讨论,制作幻灯片,最后呈现该小组的课堂报告,以PPT形式,分析问题。报告结束后,留2分钟左右时间,班级同学提问和交流。如契诃夫的《苦恼》一文,小说的层次较为清晰,且主题突出。可通过学生的课堂实训,进一步探究鲁迅和契诃夫之间的异同、文章中的人物设置、姚纳和祥林嫂之间的比对等,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内涵。也可结合具体篇目的题材,将小说或戏剧题材的篇目分小组表演,教师提前安排好排演篇目及排练时间,在过程中及时跟进。课堂内以分组表演形式呈现,并设置由学生构成的评委席,对各组表演进行点评或讨论。

(三)课堂辩论会

大学语文教学中部分篇目可结合辩论赛的方式进行,这一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如《齐桓晋文之事》第一课时可采用讲解孟子的论辩方法,第二课时则可以设置一定的辩题,让学生课前准备,课堂中结合孟子的论辩技巧进行辩论。这样课堂教学既有古代经典作品的学习,又有具体的口语表达实操,让学生对望而却步的古文产生兴趣。

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课内实践环节的成效

(一)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兴趣的提升

笔者每次在大学语文课程授课的第一课时,都会随机做调查,在理科类的班级中大部分学生认为学学语文主要是为了获得学分,且由于学校将其设置为公共必修课,因此部分学生对大学语文并无兴趣。在笔者进行的随机调查中,近60%理工类班级的学生对大学语文不感兴趣。课后与学生的个别访谈中,也曾有学生质疑为何还要学古文。“古文听不懂,有什么用?”由此可见,学生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学生的参与度和授课效果。而通过以上几种课内实践方式,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体味语文学习的快乐。如《齐桓晋文之事》一篇,课文较长,若沿用传统的讲授法,学生则畏惧长篇的古文翻译;但通过辩论或者课堂表演,将孟子与齐宣王之间交谈的情景生动地呈现出来,还能让学生具体实践孟子的辩论方法。使语文课堂的教学更加立体,激发学生学学语文的兴趣。

(二)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不管是分组实训,还是辩论赛,或者课前十分钟,都需要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协作。课前十分钟通过“团购”的方式,使羞于表达、胆小怯懦的学生在较为自信、表达能力更强的同学的帮助下,共同展示小组的分享交流。分组实训中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更为突出,从小组探讨提出问题,到幻灯片的制作,以及最后的课堂汇报,都需要小组成员相互协作,共同探究学习,在此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胆大自信的学生承担组织者的角色,胆小怯懦的学生在团队中逐渐成长。

(三)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

在笔者进行的问卷调查中,95%的学生表示:通过课内实践,有效地提升其口语表达能力。大学语文课程授课通常是面向低年级非中文专业的学生,高中的语文教学中,由于高考的压力,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中是沉默的,听多于说。而进入大学后,或是因为高中的学习习惯,或是因为羞于表达,当教师提出问题时,部分学生不敢大胆地表达。而通过开展辩论赛、话剧表演、分组汇报等课内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开口表达的机会。如《婴宁》一文,学生表演话剧时,需要对小说本身进行重新改编,并为人物撰写台词,排练时不论是编剧还是演员都需要流畅的表达。因此,这一实践环节,可将课堂的口语表达训练延伸拓展到课外。课堂表演时,由学生构成的评委进行点评或讨论,有助于其口语表达的训练。因此,课内实践环节有利于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

课内实践环节中的分组实训给予学生较大的阐释空间,学生研读篇目,提出问题,有利于培养其问题意识。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都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则在最后的汇报时进行总结。这种课内实践模式给予学生较大的阐释空间,让学生从被动地听教师讲,变成主动地“我有话要讲”,且可从更多维度来阐释同一部作品,这也让学生能够接受多元文化思想的碰撞。这一过程中,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主动性更强,学习兴趣也更浓。

三、结语

大学语文作为本科生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通识课,对于树立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有较重要作用。如果照搬传统的授课模式,则难以提起学生较高的学习积极性,也直接影响学生对该门课程的认同度,导致授课效果不佳。大学语文教材篇目选择上有古今中外作家作品,部分教材的选编体例与高中语文教材相似,这也容易让学生对该门课一开始便产生抵触心理和厌倦感。无论是辩论赛还是课前十分钟训练,这些课内实践形式,都让学生从表演、研讨、分享等角度重新认识大学语文。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利于团队协作精神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当然笔者在进行相关课内实践环节时,也出现小组不配合,汇报较为敷衍等情况,但是通过制定较为周详的课内实践方案,建立较周密的考评机制,可尽量规避上述问题。总之,有效利用课内实践环节,可以让大学语文课更活跃、更轻松、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1]徐中玉.大学语文三十年[N].南方周末,2007-05-24(D27).

[2]黄香菊.大学语文怎样才能走出尴尬境地:《徐中玉:大学语文三十年》启示录[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12):10.

作者:王锡靓 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