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审美鉴赏教育现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语文审美鉴赏教育现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学语文审美鉴赏教育现状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人才审美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品位成了大学语文新的教学任务。审美鉴赏是一种发现美、感知美、鉴赏美的教育,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提升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本文主要就目前大学语文教学中审美鉴赏教育的意义、现状及提升策略展开分析,希望能对提升大学语文教学质量有所助益。

一、意义与现状

审美鉴赏教育是一种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来激发学生情感、提高学生思想境界的人文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美学层面对文学作品加以赏析,用优秀作品熏陶和鼓舞学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对学生构建成熟人格、树立良好品质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美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对学生形成审美能力至关重要,但由于目前大学美育课程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因而有时必须依附于其他通识课程。大学语文是高校教学体系中最重要的人文类通识课程之一,肩负着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使命。提高审美鉴赏在大学语文中的地位,有助于高校教学体系的合理构建。在对文学作品进行赏析的过程中,学生能通过想象,在脑海中对作品进行演绎,感同身受地理解作者的情感。这个过程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能使学生收获愉悦的感受,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只侧重于对知识的传授,缺乏对语言、文化的审美鉴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无法触及民族文化的精髓;缺乏对文学作品中人文精神的阐释,淡化了对作品中真、善、美的解析,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缺失、审美弱化。尽管目前文学鉴赏课在各大高校广泛开展,但教师教学手段趋于程序化,只向学生传授文学作品鉴赏技巧。学生在这种课堂上不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不会对作品中的情境、人物形成个性化的认知。如在讲授《季氏将伐颛臾》时,教师还没有细致讲解,很多学生就认为本课主要是讲儒家礼教与传统,于是兴味索然。目前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审美鉴赏主要对人物形象、情景意象和象征性意象这三个重点内容进行分析,以使学生在文学作品中收获美学享受、情感滋养和社会阅历。课堂讲授的审美鉴赏技巧往往旨在再现作者的创作技巧,主要有品读、联想、思考等形式,以此分析作者刻画细节、设计人物言语以及营造意境的方法。审美鉴赏的教学方法虽已经趋于成熟,但其固化的模式影响了教学质量,不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提升策略

1.挖掘美学资源,激发学生兴趣

大学语文教材汇集了众多名家经典,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余秋雨的《都江堰》蕴含着一种自然美,可以让学生陶冶情操、感悟生活哲理;戴望舒的《雨巷》借用“丁香空结雨中愁”的意境幻化出一位美丽的姑娘,能使学生感受到江南雨巷的人文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意境美妙,能使学生产生天人合一的美学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这些作品的意境,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造一种鉴赏美、感受美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收获美的熏陶,激发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如在讲授徐志摩的《偶然》时,教师可以通过伴着音乐朗诵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朦胧美,体会作者创作过程中的心境与情感。

2.增强情感共鸣,培养学生情操

文学作品记录着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语文教师要善于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情操,使学生成为精神世界丰富的人。如在鉴赏岳飞的《满江红》时,为了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的心境,教师可以详细介绍作者的生平和作品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体会到作品的精神价值。单纯的阅读很难使学生对作品中的情感产生深层次的领悟,教师可以通过情景化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鉴赏文学作品。如在鉴赏小说《项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模拟马蒂尔德遗失项链后的心情,让学生的情感随着故事情节逐渐变化,从而产生情感共鸣,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3.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想象

小说是学生最喜爱的文学形式,其中最具灵气的部分是作者细心塑造的人物形象。因此,在文学作品审美鉴赏中,人物形象鉴赏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鉴赏过程中调动想象力,拉近与作者、人物之间的距离。审美鉴赏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延伸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如在鉴赏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时,教师可引用我国当代小说《沧浪之水》,引导学生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使其进一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4.开辟教学途径,提升学生审美

大学语文是一门集人文性、审美性和工具性为一体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审美体验,教师无法让所有学生都对同一个文学作品产生兴趣。为了缓解这一矛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开展分组阅读、文学沙龙等活动,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主动学习。教师还可以组织多种有助于提升学生文学鉴赏水平的课外活动,以课堂教学为依托,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了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美,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丰富语言积累。文学作品的语言或豪放飘逸,或缠绵悱恻,或清新质朴,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美。如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诗人以几个反复使用的叠字“轻轻地”“悄悄地”,给诗歌增添了一种轻盈的节奏,使读者产生了一种梦幻般的审美体验。再如《蒹葭》中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萋萋,白露未晞”等诗句,诗意朦胧唯美,情感迷离凄怆。这种含蓄而温婉的文字犹如西子湖畔的春风,带着暖暖的温柔,能感染每一个认真品读的读者的心。简洁的诗句中蕴含着丰富的形式美和内涵美,能使学生深入感受语言,从中领悟作品意境的奥秘,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审美鉴赏能力不仅是重要的语文素养,对提升学生的个人整体修养也至关重要。大学语文是重要的高校人文通识课,课时较长,覆盖面较广,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鉴赏不同于其他专项学习,必须突出美育的本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收获感受、获得滋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其应有的教育功能。

作者:邵丹莹 单位:辽宁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