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尴尬处境原因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尴尬处境原因,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尴尬处境原因

【摘要】:在我国的应试教育阶段,语文课不容小觑,但在大学校园尤其高职院校里,却日渐面临生存危机。究其原因有二:一是高职教育办学理念的偏差;一是大学语文不能与时俱进,课程有待改革。

【关键词】高职;大学语文;尴尬处境原因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越来越显示出他独特的生命力和活力,即用一种特殊的办学模式,培养出普通高校难以培养的高职人才。这类人才的职业能力更多功能化,实践性更强。他们能够很快地立足于各行各业,并崭露头角。但是,由于特殊的办学模式,很多高职院校往往只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忽略人文素质的提高,尤其是作为培养人文素质的大学语文更是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处境越来越尴尬。大学语文,既不像“两课”那样有权威性,也不如专业课那样受学生的重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时在逐渐缩减,有更甚者,直接取消开设大学语文,大学语文的处境被边缘化。大学语文教师也因教学、科研不受重视而缺乏积极性,有的语文老师不得已转向其他文科类的教学。学生认为大学语文和专业课没有多大的联系,他们更愿意把精力投在学习专业课上。以笔者所在的郑州电力职业学院为例,全校有30多个专业,仅航空服务一个专业开设大学语文,而且也只开一个学期。为什么承载人文素养培养的大学语文地位如此之低?

一、高职教育办学理念的偏差

高职教育按《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属于技术性教育,“课程内容是面向实际的,是分具体职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完成这一级学业的学生一般具备进入劳务市场所需的能力和资格。”[1]根据这一标准,很多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上,更注重对学生技能和实践的培养,弱化甚至忽略人文素养的提升。有的学校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急功近利,干脆把学校定位成快速培养技术性人才的“摇篮”和“基地”。由于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实践为主,他们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上也不断进行改革。以笔者所在的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2013年以前,学校安排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顶岗实习。从2013年以后,就改成了2+1教学模式,即学生在校理论学习2年,第三年直接进企业实践,这还不包括某些专业在校理论学习期间,学校安排的实训课。因此,学生实际在课堂上接受教育的时间越来越少,在课时的分配上,专业课尚在减少,何况公共课。除了必开的“两课”、英语、体育、计算机,大学语文几乎面临灭绝。再者,高职院校对大学语文课程本身存在误读。“语文教育是人文教育。”[2]大学语文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些高职院校机械地将课程与技能挂钩,过分强调课程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想当然的认为,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可以代替大学语文。殊不知,没有大学语文的阅读与鉴赏,纯粹的应用写作会进入“死胡同”:学生像个“机器人”,永远重复着套用简单格式的模式,写出的作品毫无生机和活力;口才课程,会像“复读机”,由于缺乏人文情感,显得苍白无力。可见,这些课程看似与大学语文不无关系,但并不能取代大学语文的地位。

二、大学语文不能与时俱进,课程有待改革

首先在选用教材上,定位模糊。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数来自于五年一贯制中专,或是3+2中专,或是单招过来的高中毕业生,他们的语文根基比之本科院校的学生逊色不少。对于基本的语法、修辞,基本的阅读和写作掌握程度差,难以驾驭深厚的人文内涵。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使用大学语文教材,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徐中玉等主编的《大学语文》,这些编者几乎都是一流本科院校中文专业的教授、作家,他们可能更了解本科院校学生的层次和教育特点,因此这些教材不管是在对整个课程的设置上,或是对读者的阅读期待上,更符合本科学生使用。即符合高职院校教育理念,又符合高职学生学习程度的教材少之又少。故此,高职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应与时俱进,尽量与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高职学生的理解程度、成长特性、阅读兴趣与爱好接轨。其次教师的授课理念有误区。据调查,很多高职院校都是由中专“升级”而来,大学语文教师一部分来自于原来的中专语文教师,一部分是中文专业的本科生或硕士(本科生居多),他们在授课时,要么如同在中专学校授课一样,“肢解式”式的去讲解课文的字、词或是段落,文章美感顿失,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完全起不到通过语文课提升学生人文修养的作用;要么如同本科院校授课方式一样,从诸子百家到明清文学,一路过去,展现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无奈学生消化不了。这样的授课方式似乎不符合高职学生程度低,理解能力差,急切渴望自己快速变成“通才”的特点。鉴于此,教师在授课时应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充分把握授课对象,浅而易解的引领学生解读文学作品蕴含的人文意义,不必追究作品的细枝末节,整体上把握作品折射的哲理精髓,尽可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再次考核方式过于传统。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语文考核方式还是采用一纸试卷的传统模式,这样的考核办法无形中要求学生以背诵、记笔记为主,忽略了通过理解全方位提升人文素养的作用。试问:一个学生的语文考试拿了个优秀,就证明他是一个文化素养很高的人吗?马加爵曾多次获得奖学金,但是他却走上了犯罪的不归路。所以,对于语文的考核不应只局限于试卷。再者,语文学习是一种动态的学习,一种循序渐进的可持续的学习,试卷只能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度,平时学习过程中的动态成绩得不到体现,我们不妨采用多方位的考核办法。可以把平时在课堂上和课余时间通过进行朗读、演讲、辩论赛和书法等活动取得的成绩作为期末成绩,这样的考核方法更人性化,更合情合理。爱因斯坦说:“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3]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21世纪的人才除了拥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外,人文素养最为重要。要陪养人文素养使之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大学语文又怎能缺失!

参考文献:

[1]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教育统计局,国际教育标准分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2]周丽.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调查及语文对策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4.

[3]《爱因斯坦文集》.商务印书馆,1979.

作者:张超 单位: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