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探寻,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视度欠缺这一现状作出分析,并就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进行探讨,提出相关改进建议。
【关键词】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中华传统文化;人文素养;职业素质
《大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公共课,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语言文字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在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和职业素质,这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英语和专业课相比,大学语文往往得不到重视,学生对其重要性缺乏认知,认为大学语文中的许多内容都是中小学学过的常识,缺少新鲜感,考核也不像英语要求严格,必须努力学习达到相应等级才能获取毕业证,认为语文课就算不学也能轻易过关,这种心态下大学生必然会忽视对语文的学习[1]。2015年5月,笔者对山东省某高职院校的43名本专科学生开展了对《大学语文》课程态度的调查。由调查结果看出,对《大学语文》兴趣一般,抱无所谓态度的占72%,毫无兴趣的占9.3%。正因为对大学语文抱有轻视的思想,大学生的整体语文水平不容乐观,语文素质相对偏低。具体表现在相当一部分学生语言文学知识欠缺,书面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欠佳,因欠缺汉字书写的训练,经常出现错别字[2]。就业后,很难用现有知识去开展工作、适应社会,这一状况如不解决会严重妨碍大学生成才。究其实质,一方面与中学语文的应试教育模式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很多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和兴趣,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大学语文课程无形之中就落得“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地步。若要提高大学语文课的教学质量,迫在眉睫的问题是转变提高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激发大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学习和探究的兴趣[3]。为提高学生学习语文课、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从2015年9月起,我们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旗帜的引领下,对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力求深化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大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从而提高《大学语文》的授课质量。教学改革的尝试如下所示:
第一,合理选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提高其对文字的把握和应用能力。除选取中华文化典籍中的优秀篇章外,还涵盖了实用的应用文写作内容,目的是使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文学典籍有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同时又能促进学生就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文学文化典籍学习与应用文写作训练相结合,既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又能适应企事业单位对毕业生语言素质及写作能力的需求,这就为学生毕业后顺利走上就业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教、学、做的一体化。我们改变了以往的“满堂灌”教学模式,让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注重加强实践性教学与发展学生的人文素质相辅相成[4]。为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后教师给学生布置相应的课程任务,指导学生分组选题、查找资料、撰写论文、制作PPT课件、上课前15分钟由学生走上讲台展示与交流,这样学生不但锻炼了搜集处理信息、计算机运用、团体协作精神以及语言表达等职业核心能力,还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传统文化思想、文化内涵和文化现象,从中吸收养料、健全人格,提升人文精神,逐步培养良好的职业文化素质。
第三,多种教学方法的交替使用。为提高教育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改革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创新水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感悟教学法:很长时间以来,教师或以自己的心得强加于学生,或用教参的答案固定教学方向,限制学生的自由。感悟教学法的基本原则就是“自悟”,引导学生自我阅读,自我感悟。讨论点拨法: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多提问,师生课堂上平等讨论。针对一篇文章,有何启发,有何疑问与心得,大家各抒己见,交流探讨,教师适时点拨、归纳、调控、总结,这样才有利于“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案例教学法: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从教材或社会生活中寻找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例,指导学生分析判断其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提高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促进良好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的形成[5]。
第四,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为提高大学语文的授课效率,使得大学语文课程更加丰富和立体化,我们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将教学内容立体地呈现出来,增加文学作品的具体化与形象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趣味横生[6]。
第五,注重学生的“自我实现”和“情感参与”。“大学语文”是人文课程,特别需要在其中融入情感教育和思想陶冶,即要让学生培养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兴趣的基础上,产生“自我实现”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积极愉快的氛围,引导学生“志于学,乐于学”,吸引学生主动去“情感参与”,以激发他们对文学人物与文学形象的优良品德的向往和信仰,不仅关注学生的认知层面,对其人格特征、情感因素也予以重视,使他们在“心有戚戚焉”的同感中有所收获[7]。
第六,针对专业需求,实行个性化教学。授课时结合临床医学、护理学、汽车、计算机、物流管理、市场营销、旅游、学前教育等不同专业的特点进行定位,力求找到传统文化与专业的结合点,有力促进本专业的学习。要突出专业特色,就要对现行教材内容进行取舍,按照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教学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各专业学生的专业爱好及需要来增删课文内容,既重视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又重视思想性、职业性的熏陶[8]。
第七,高职语文教学中,除适应高职生的专业及个人需求外,我们还结合当前职业教育特点,对语文课堂教学设计采取模块化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以听、说、读、写为主线,分为书写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欣赏能力等主要四个模块,采取分模块分层次教学。在模块化教学设计中,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就业方向,确立不同模块教学设计的侧重点,并辅助于相应的训练模式。 经过艰苦的教学模式与手段的改革,我们相信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典籍的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授课质量,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广泛的阅读,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在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的同时,其语言表达能力与写作水平也将有大幅度的提升。.
作者:宋芹 单位:山东协和学院
参考文献:
[1][3]陈洪.在改革中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7(3).
[2][4]于晓楠.我国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研究[G].江西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3(6).
[5]易小会.基于职业汉语能力培养的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G].江西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5(6).
[6]万春,杨敏.《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实验[J].宿州学院学报,2006(2).
[7]张妍.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研究[G].扬州大学硕士论文,2009(6).
[8]韦星.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