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浅论(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当前,“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在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文学素养、文化意识以及高校人文底蕴的积淀上,都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随着这门课程的持续开展,逐渐凸显出一些共性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这门课程的正常开展。尤其是一些理工类院校,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模式等方面,都存在着更为突出的问题,从而使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正常教学走进困境。
关键词:
“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对策与方法
基金项目:
本文系河南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学语文》课模块化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研究”(2015JG026)阶段性成果
当前,全国各高校都在将“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并在各个专业全面开设,“大学语文”已成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在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文学素养、文化意识以及高校人文底蕴的积淀上,都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随着这门课程的持续开展,逐渐凸显出一些共性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这门课程的正常开展。尤其是一些理工类院校,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模式等方面,都存在着更为突出的问题,从而使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正常教学走进困境。
一
从目前全国各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的现状及其开设效果来看,大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一些高校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不准确,教学目的不清晰,开设的目的意义不明确
虽然全国各高校都在开展“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工作,但每个高校对这门课程的定位有所不同。虽然各高校在制定本专科培养方案时,基本上都是将这门课程列为公共必修课,但从实际开课的情况而言,完全达不到公共必修课的教学要求,彰显出对这门课程的重视度不够,课程开设的价值与意义不明确。主要表现为:1.有些院校在“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上较为随意,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与实施方案。有的高校虽然开设这门课程,但只在部分院系开设;有的高校是文科院系开设,理工科院系不开设;有的高校只在工科院系开设,文科及其他学科不开设;甚至还有的高校的院系虽然开设这门课程,但只在本院系部分专业开设,其他专业不开设,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出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观性与随意性。2.教学课时偏少,无法完成最基本的教学任务。每个高校在这门课程课时的安排上各有不同,有的高校开设一学年,每周四课时;有的高校开设一个学期,每周两课时;有的学校开设就更少,尤其是以工科为主的高校,在这门课的开设上,仅仅几周的时间,最基本的教学内容都无法完成,严重影响了正常教学工作的开展。3.师资力量不稳定。和“大学英语”“大学数学”等公共必修课相比,“大学语文”课的教师队伍在各个高校的情况完全不同。在当前的国内各高校,作为公共必修课的“大学英语”“大学数学”等课程,都有相对较为固定、专业的师资队伍,有专门的教研室,有专业的教学团队,教师基本上都有专业基础,都有一定时期的课程教学经历,从而能够胜任这些课程的教学工作。而从目前各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队伍而言,虽然仅仅“大学语文”这一门课程还不能单独成立院系,但专门成立大学语文课教研室的院校也为数不多。大部分高校在师资队伍的配备上也较为简单,普遍认为这门课程就是高中语文课的延续,只要有高中语文基础就可以讲授这门课程,按照高中的讲课方法即可完成这门课程的教授。因此,在师资队伍的配备上,根本没考虑专业基础,错误地认为只要是文科教师都能讲授这门课程,甚至有的高校让文科教学工作量不饱满的教师兼职任课,以致严重影响了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4.大课堂教学,严重影响教学效果。目前,全国各高校由于师资队伍的缺乏或者教学资源的不足,在“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教学上,往往采取大班授课,将若干个自然班集中在一起进行大课堂授课,每班都在200人左右,甚至近300人。大班上课在一定意义上有其存在的道理,在教学资源(教师、教室等)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以确保教学秩序的正常开展。但大班教学有很多不利,由于教室较大,听课人数较多,在话筒、音响等教学设备不完备的情况下,教师讲授的内容很难让全班同学听清楚、听明白,更谈不上领会与理解。再者,由于学生较多,授课教师很难做到对每位听课学生听课状态的关注,教学效果难以保障,尤其是作业的批改,教师很难做到每次学生的作业都能给予批改,致使难以把握与了解学生的课后知识巩固情况。
(二)教师在讲授这门课程时,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方法单一
由于部分“大学语文”课程教师对这门课的教授态度的定位缺乏科学性,盲目认为这门课程就是高中语文课的延续,因此,在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上仍然采取高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任何的改变。众所周知,高校“大学语文”这门课程与高中语文课程虽然有一定的联系,但在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以及教学模式上都有着较大差别。高中语文课是对学生基本语文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注重基本知识的积累与建构,而“大学语文”课是对在校大中专学生文学素养、人文底蕴的培养,注重学生自身文化修养的提升。由此而言,由于两门课程教学目的的不同,高校教师在讲授“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时,如果仍然采用高中语文的教学方法,必然会受到学生的排斥,影响到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再者,由于这门课程师资队伍的非专业性,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必然会有知识的不足,缺乏对知识的系统理解,无法准确把握课程的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的单一,无法根据每一单元的篇目制定出不同的讲授方式,将每一篇目的精彩处讲授给学生,致使教学效果无法实现。
(三)教材繁多,良莠不齐,没有固定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重复性较多
截至目前,全国各高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不下数百种,有规划教材、统编教材、自编教材等。教材数量虽然众多,但是各高校在选择教材时,总感到束手无策,很难选择出适合自己院校使用的教材。教材的选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这门课程的开展。同时,在一些高等院校还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教学现象:虽然学校为“大学语文”课程指定了教材,但教师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由于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课件等基本的教学资源,致使教师对课程的讲授有较大的自由度,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增删讲授的篇目,甚至有的教师仅讲授极少部分的篇目,其余篇目由学生自己课外阅读,进行自学。此外,教学内容、教学篇目的选取与中学教材也有较大的重复,缺乏教学内容的新颖性。
(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由于高校对这门课程的重视力度不够,又加之没有专业的教师讲授、教材的不适应性以及大课堂教学的弊端等因素,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低落,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课堂到课率不高,学生听课状态不良,产生应付消极态度。
二
诚然,“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在部分高校已经走进了困境,研究者一直也在思索着这种困境产生的根源,探究着走出教学困境的思路与对策,但最终的效果却不尽人意,困境依然存在。笔者从事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已经有十余年,从任教经历上而言,也感触到这些问题的存在,一直也在思索问题的根源与走出困境的方法。笔者认为,要走出这种教学的困境,应采取以下几点对策与思路:
一是“大学语文”课的教学应得到各高校的充分重视,真正意识到这门课程开设的实际意义与开设价值。给予“大学语文”准确定位,给予更多的关注与重视,真正意识到这门课程开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识到这门课程的开设,不仅仅是让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是这门课程在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民族情感、提升国民素质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是打造一支专业性强、理论知识丰富、结构合理、稳定有序、高质量的教学队伍。非专业的教学队伍,不仅弱化了教师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关键是严重影响了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也无法保证,更谈不上实现课程开设的目的与价值。因而,各高校必须建立起一支专业基础强、理论知识丰富、结构合理的稳定教学队伍,以确保“大学语文”课程的圆满开设。同时,“大学语文”课教师更应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健康的价值观与高尚的精神情操,以及开阔的知识视野,精神饱满,富有激情,让教授内容不仅知识化,而且趣味化、美育化与生动化,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三是建立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任课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加强师生间的互动性,准确把握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定期开展课余师生间的交流与辅导答疑。四是规范教材内容,统一教学大纲。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科学地选取教材。教学内容应注重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注重教学篇目的人文性、审美性、趣味性与新颖性,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底蕴,强化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领会。正如文艺评论家朱光潜所言,“教材的编写就应该注重两点:第一点是教材的编写一定要精当,能使学生受益;第二点是选编的教材一定要难以得当。”[1]
因此,高校只有加大“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视度,创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才能真正实现这门课程开设的目的、价值与意义,也就是学者陈洪所说的,“大学语文课程应该成为高校中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要通过选用高水平的教材、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途径进行课程的改革和建设。”[2]
作者:孙拥军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中文系
参考文献:
[1]朱光潜.就部颁大学国文选目论大学国文教材[J].高等教育季刊,1942(3):123-129.
[2]陈洪.在改革中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7(3):16-18.
第二篇: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功能文化探究
摘要
大学语文是中国大学教育中最为特殊的主体,承担着极为重要的功能却呈现出一种明显滞后状态:历史悠久但发展缓慢,需求广泛而关注度不够,专业不被认同,标准很高而队伍不齐。因此,本文从大学语文的教学现状等三个方面对大学语文课程特色功能做进一步的探究。
关键词
大学语文;特色功能;课程体系
大学语文的教学必须进行改革,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大学语文课程要教什么、怎么教?应该如何理解和把握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定位?应该如何理解和把握对不同高校不同专业学生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定位?大学语文课教学思想和教学内容应该改变吗?大学语文功能和特色体现在哪里?在当代文化视野下我们需要在大学语文课程的特色功能中去寻求答案。
1大学语文的教学现状
(1)大学语文地位较低。大学语文是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为了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学生的文化素质而面向全校各类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课程,其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大学语文课程几经变化,学生却是越来越淡漠,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不强。
(2)上课人数较多。大学语文课程常以大课即公共课形式出现,课堂人数众多,老师与学生之间无法进行讨论交流,这种情况对于重视思想文化交流感染的大学语文教学来说充满挑战。教师有限的课堂时间只能进行基础知识的讲解,无法对所讲内容进行细化,深度与广度都会被弱化。
(3)教学理念单一,缺乏创新性。人尽皆知,中小学教师教授语文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再加上被高考等应试考试所迫,学生一般要学习拼音、字体等,所以,中小学生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字、词、句、段落等的练习,进行单一的大量机械的习题训练,然而训练结果通常不尽如人意。如今大学语文的课程教授仍按照中小学方法的教授方法,只针对一篇文本来进行教学,不联系实际,也不拓宽深度与广度,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缺乏创新。
2大学语文课程的教授策略
2.1完善课程设置
教师要明确大学语文的教学任务。以大学语文课程为标准,将“文”的训练放在首要位置,通过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提高文学修养,增强语文技能,现将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分为两个方面。(1)提高文学修养。文学作品离不开遣词、造句的赏析以及文学语言的感悟与理解,大学语文的课程功能就是让学生通过文学的鉴赏提升文学修养。(2)提升人文素养。大学语文课程中选取了中国文学中大量优秀的篇章,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树立了学生自我充实与完善的意识。大学语文课程融汇了中华文化的精髓,通过作品的鉴赏引领学生关注具体知识点背后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提升文化品位,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从而更好的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2.2建立多元教学模式
(1)古文部分——品格•胸怀。《论语》是中国第一部语录体作品。其中仁”对中国人为人处世产生极大影响,形成了中国人谦恭的性格。如“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不迁怒,不贰过。”“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古人的这些至理名言无不透露着睿智的思想及丰厚的文化底蕴,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准则,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礼”作为孔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的熔铸于我们的生活中,“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理念规定了应当为、可以为、不得为的行为方式,具有很强的规范性。他所强调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明了“学”与“思”的关系,形成中国人特有的学习与思考的方法。
(2)诗歌部分——亲情•爱国。学习古代诗歌,例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等,学习苏轼旷达的心境,在人生得意时,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赞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当人生失意时,静心修炼自己的品性,正确看待失败,泰然处之。苏轼的一生豪迈豁达,悠然自在,不被外事所累。苏轼有着超高的才华,“笔底才华少有,腹中滔略无穷。”学习苏轼,更要学习他的才华横溢。苏轼的诗大多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希望学生学习他的词后,像他一样乐观、豁达、自在。通过学习现代诗歌,例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余光中的《乡愁》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也让我们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国家更有热忱。而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冰心的《纸船》等,都闪烁着亲情和人性的光辉,给人温暖的力量。通过这类优秀的诗歌的学习,也让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思想得到了升华。
(3)现代文部分——人生•世态。胡适的《不朽——我的宗教》、巴金的《爱尔克的灯光》等,学习这些篇目,了解人生、世态,从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通过阅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傅雷先生的《傅雷家书》、朱自清的《背影》等,品味亲情的重要性。“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到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朱自清的这两段文字,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一个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字里行间满满的全是亲情。
3大学语文特色功能
3.1构筑文学的人生审美意境
大学文学教育的使命重在培育“人文精神”,使大学生成为人格完善的,具有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人。“人文精神”包括“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大学语文要建立一种以人性、人生、人格、人道为本位的能力教育观。用历史文化的眼光审视、观照、评判作品,培养学生的理智感,构筑文学的人生审美意境。
3.2完善双轮驱动的课程体系
在大学语文的课程中应该把专业建设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使学生的应用母语的能力得到提高。将专业课程教学与人文教育课程有效的结合起来并非易事,结合各学院的教学实际得出一个高效的教学方式方法是十分困难的,由于不同专业的学生的专业特点不同,所以可以根据学生特点,探索出一条“内涵式”与“外延式”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不仅教会学生书本上的知识,更要拓展内涵,拓宽学生眼界,增强学生对书本外知识的理解。“内涵式”重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实际应用能力。“外延式”途径重点培养不同专业所需的各种职业人文素养。形成当代大学生的“大语文”观念,促进人文教育的整体化、科学化、系统化的发展。
3.3以作家和作品体现的人格与精神去培养学生的道德感
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杂剧、明清小说到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作家和作品都体现了独特的人格与精神,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感。我们要注重强化李白的人文精神。注意为学生画出一个“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画出一个“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李白作为我国唐朝诗人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终其一生,无论何时何地,他总是以满腔的热情去讴歌自己的理想,追求着充满浪漫主义的生活。他有着“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有着“千金散去还复来”的豪迈洒脱,有着“对影成三人”的浪漫。从他的诗里,我们感受到一个高傲孤独的灵魂对那个不合理的社会的抗议,对自由和解放的渴望。学白,我们可以学到他的洒脱、爱国、关怀人民等优秀品质。
3.4让文学成为我们认识人生和世界的情感维度
文学要注重人文主义,学生学习语文,不仅要提高文学修养,更要提高人文素养。文学与人生、生活紧密相连。文学用其多彩的内容、深刻的人生经历与感悟帮助我们认识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现如今大学生的生活经历简单,缺少人生历练,缺乏社会实践。而大学语文教育应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中华民族的经典作品,体会作品的深层意义,使学生体会到人世的沧桑、历史的苍茫。
3.5文学教会学生明辨是非、培养审美观念
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使人们情感上得到满足、精神上感受到愉悦、更能使人们心灵上得到放松。带有正能量的文学作品,它不仅能够告诉人们真实与虚假、好与坏,也会告诉人们美与丑。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积极向上,不仅反映了绚烂多彩的社会生活,讴歌人类社会中美好的事物和崇高品质,更加揭露和讽刺了社会的糟粕,从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良好的审美观念。在文学艺术的熏陶下,用艺术的眼光、审美的态度体悟生活,构筑人生美好未来,以坦荡的胸怀、高雅的志趣投人社会生活成为真正的高素质人才。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覆盖面最为广泛,上至天文时空,下至地理人文,俯瞰芸芸众生,包罗世间万象。古人云:“一日不读书,则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又说:“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读书是一个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是道德情操、人格精神不断培育和提升的过程。大学语文课程承载在中国文化的精髓,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更应加强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表达中学会思考、挑战自我、走向自信。
作者:吕丹 宋丽丽 单位:黑河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吴婷婷.从语文课程的性质谈大学语文教育的文化期待[J].学术探索,2012.
[3]谭云华,付红英.论《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
第三篇: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探索
摘要:
《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人文素养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目前《大学语文》课程在各大高校的处境越来越尴尬。文章以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为例,在分析《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探索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过程性评价的教学模式,以期《大学语文》课程在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中发挥真正的作用。
关键词:
人文素养;《大学语文》;过程性评价;教学模式
一、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状况
1.使用教材
由杨经华主编的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
2.教学内容
《大学语文》课程是面向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一学生开设的,分专业在大一两个学期开设,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目的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课时平均为34课时,分17个教学周完成。根据2014年教学大纲要求:文选部分在11个教学周内完成,写作部分在3个教学周内完成。2015年的教学大纲要求:文选部分在8个教学周内完成,写作部分在6个教学周内完成。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共有八个单元,前七个单元为文选,第八单元是欣赏写作。在文选部分,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分析讲解;在欣赏写作部分把重点放在写作方面。3.教学模式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的大学语文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依旧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表演者;学生是观众,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由老师支配,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教师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但是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氛围沉闷,学生的学习效果令人担忧。因此《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迫在眉睫。
二、过程性评价下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1.过程性评价及意义简述
近年来,过程性评价因其自身的特点而备受关注,高校在学科改革中不断地融入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是由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斯克里文在1967年所著的《评价方法论》中首先提出来的,又称形成性评价,这种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目的是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者,从而正确地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和教师的教学结果进行合理评价的过程。过程性评价的基本原则是:多元化、激励性和发展性。在大学语文课程中融入过程性评价,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课堂的参与度,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同时也使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获得工作和生活必需的文学知识,促成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提高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水平。
2.《大学语文》分类
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将过程性评价下的《大学语文》教学分为:有效的设计教学大纲、课堂讲解、成果展示、评价成果为主的四段模式进行教学。从课堂讲解这一环节开始,学生要为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建立档案。四段模式具体如下:
(1)有效的设计教学大纲
目前本科院校在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在这种大背景下,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作为独立院校,要在二本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中找到适合独立院校发展的方向,将对独立院校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些与学校对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及课程的开设等息息相关。《大学语文》的教学大纲应该结合学院各系部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制定。同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制定要符合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的目的。匡亚明先生在1978提出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目的:一是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二是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三是提升精神文明;四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基于以上,在依然使用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大学语文》的情况下,结合各系部的培养目标重新制定了教学大纲,并选择了符合这一要求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分为文选和写作,文选分8个教学周完成,写作分9个教学周完成。
(2)课堂讲解
传统的课堂讲解是“满堂灌”,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容易产生疲劳,失去兴趣。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应该抓住大学语文教学的趣味性,认真设计每堂课的导入,通过有效的导入引导学生进入课本内容的学习,并在每个环节设置科学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讨,把这种内在的学习力转化为实际行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比如在教学中,以家国情怀中的《秦风无衣》为例,教师在上课前播放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让学生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以此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学习中,在学习文章后让学生结合今天的爱国事例谈谈不同时期的不同的爱国方式及爱国方式。在地域关怀《伞下的侗寨》中,根据学院学生大部分来自贵州省这一特点组织学生参观侗寨,进一步了解侗寨、探索侗寨的人文美。同时,也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家乡,用多媒体介绍家乡,通过这些切实认识到旅游和文化之间的密切的关系。最后根据学生需求向学生介绍余秋雨先生的其他散文集,并鼓励学生写文化散文。在写作部分,课前先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再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课堂教学,进行大量练习,在理论和实践上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应用文写作在工作生活中的重要性及培养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必要性。
(3)作品设计阶段
《大学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这有别于其他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大学语文》课程的作品设计具有相当强的灵活性,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相关的辩论会、演讲比赛、诗歌朗诵、写作练习等。因为是大班上课(120人),所以在这一阶段,教师要根据学号,将班级学生分为15个小组,每组8人,各组选出一名负责人。在这个阶段虽然作品内容不同,但是要严格遵守以下规定:①根据不同的作品,小组内部自行决定派出几名同学参加,如演讲比赛,每组可派出1-3名同学代表小组参加比赛,但要保证每个小组成员至少参与一次。②各小组内部分工要明确,并做好相关记录,坚决不允许小组负责人单独完成。③各小组要独立完成作品。
(4)成果展示
成果展示阶段是过程性评价的一个重要阶段。因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的特殊性,在这一阶段,我们将分阶段进行成果展示。文选部分的成果展示设定在每个单元结束之后进行,在结束每个单元的学习内容之后,学生要自行以小组为单位的形式进行成果展示,成果展示主要在学习下个单元之前进行,并把这些成果以照片或录像的形式保存下来。写作部分的成果展示将集中进行。小组在展示时需要记录清楚各阶段任务的完成情况,并指明各阶段的完成者。最后要为小组建立文学部分和写作部分的学习档案。
(5)评价成果
评价是对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师而言,这一过程将进一步促使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并根据反思的结果进行有效的改进,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学生而言,这一评价有助于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更好地完善自己。过程性评价需要从评论者的角度和被评论者的角度出发,但是更注重被评论者的需求。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作品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同时,在这一阶段,小组要拿出自己的学习档案进行小组之间的互评,在小组内要进行互评,同时邀请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师对学生个人及小组进行评价。在评价中要根据学生自己的学习档案和小组的学习档案,不但要关注学生展示的成果,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小组的协作程度等。通过评价帮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了自我,实现跟同学、老师的合作,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精神,增强对本课程的进一步的认识,为今后其他课程的学习提供参考依据,并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增砖添瓦。对于教师来说不仅应该对这门课程教学进行反思,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学生,从心理上直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亦师亦友。这样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和学或许从根本上才能改变。
总之,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融入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更全面、更合理的评价,改变了教学模式,激发了教师教的兴趣,改变了学生学的状态,逐渐使大学语文教学摆脱这种尴尬的局面,从而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真正起到作用。
作者:火兴彩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晓博.浅析强化过程性教学对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性[J].工作指导,2016.01(总第235期).
[2]张秋平.师范专科学校大学语文教学研究[D].2014.5.
[3]王英瑛.过程性教学成绩评价的探索与实践:以《JAVA基础》课程为例[J].时代教育,2014.12.
[4]段秋月.如何让语文课堂走出困境———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方法举隅[J].语文建设,2014.09.
基金项目:
2016年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教改立项项目“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No.2016JG04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