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新媒体应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语文教学新媒体应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学语文教学新媒体应用

【摘要】

本文通过浅析新媒体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影响,提出应当多途径、多方位发挥新媒体对大学语文教学的正向作用,并阐述了笔者几年来借助新媒体改革教学方法的相关尝试及体会,进而指出合理运用新媒体,既是考验语文教师在教学技能上的水平,更应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艺术上的新追求。

【关键词】

新媒体;大学语文;微信

1.新媒体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1.1拓宽了大学生的文化视野

当今世界正兴起一场广泛而深刻的新科技革命浪潮,大学教育将迎来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新媒体时代。信息的全球化、网络化、数字化,正在从根本上改变着大学教育的存在方式。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一些新的媒介如手机新闻、博客、微信、个人主页等交流方式成为大学生必不可少的知识信息来源之一。新媒体的出现,引起社会和大学生的广泛关注,拓展了大学生的文化视野。新媒体和大学语文教材的紧密相连,促使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拓展了学生获取文人轶事、历史故事的渠道,学生相互交流,互相探讨,构建了一个崭新的新媒体学习共同体。此外,引导学生观看百家讲坛、文化讲堂等网络公开课视频也是延伸课堂容量的重要方式,使学生能够及时洞察文化新动向,鉴赏水平自然随之提升。

1.2活跃了课堂气氛

目前,“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已经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流行语,其来势迅猛,使“固定学习”变为“移动学习”,学生课前搜集到相关内容的优秀课件,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学水平,另一方面在课堂上,可以互相讨论,互相借鉴,营造出活泼轻松的教学气氛。比如在讲《蒹葭》时,学生通过网上资源充分准备,课堂上各抒己见,鼓励学生组成小组,针对文本的主题、语言、情感等模块进行分类解读、精做课件,在课堂上分享讲解,学生参与度高,教学目标顺利实现。

1.3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课堂的生命线,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课堂教学结构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新媒体在大学语文课中的使用,提高了教学媒体的展示力和交互性,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经典的呈现方式。教师经过精心准备,运用新媒体的手段,创作出严谨而丰富的教学课件,增强了教师的教学技能,优化了大学语文的课堂结构,使文学经典更有冲击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从而真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2.新媒体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不良影响

2.1“信息垃圾”阻碍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当前,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文学也成为一种时尚。其新鲜活泼的语言特色、明快的阅读节奏、一目了然的结构、经典浪漫的情节都契合了大学生对未来生活的幻想期待。所以,很多大学生热衷于网络文学,将大学语文课本束之高阁。在新媒体环境下,大批“门槛”低的网络文学充斥网络,作者写作素养也是良莠不齐,在数量庞大的网络文学中低俗之作、信息垃圾泛滥成群,阻碍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这些信息垃圾主要包括网络色情信息、网络暴力文化、网络黑色文化、网络灰色文化等。作品的标题越新奇怪异,点击率越高,甚至很多学生放弃阅读书本经典,完全沉溺于这些网络垃圾中。这些作品内容空虚、牢骚满腹,甚至宣扬看破红尘的厌世思想,不利于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些甚至宣扬用暴力手段来解决生活争端,诱使大学生走上犯罪道路。

2.2“网络成瘾”症改变了大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和写作习惯

在大学课堂上,学生玩手机日益猖獗,这些学生被称为“上课低头族”,课堂上刷微博、上网、看手机电视的屡禁不止,他们失去对课堂的感受力和积极参与的意识,过分关注人机对话,沉溺于网上交往,下网以后会变得更加空虚与失落,大学生不再热衷于读经典,网络“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已经毒害他们的大脑,深度阅读书籍已经成为难以完成的学习任务,写作文章更是难上加难,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一部分学生缺乏一丝不苟、持续阅读的学习态度,导致没有良好的写作习惯,文体意识淡薄,作文连贯性差、模式化倾向严重,内容空虚,语言缺乏真情实感,片面追求华丽花哨,这对大学生的写作素养的提升十分不利,必须及时加以纠正,而大学语文必须担当起相应地责任。

3.多途径、多方位发挥新媒体对大学语文教学的正向作用

3.1更新内容、寓教于乐,适应新媒介变化的需求

3.1.1更新内容,引入网络文学,通过比较,既增强兴趣又学习知识

“大学语文”课程内容以中西方文学作品为本位,采取篇章教学体式,内容覆盖面广,是一门非中文专业以外开设的一门语言文学公共课,作为综合性文化基础课程,加快整合课程内容,更新课程体系,对不同专业因材施教,才能满足大学生的多方位需求。在新媒体的影响下,主流文坛对网络文学的关注和接纳,已经不再是新鲜的话题。尽管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引发出种种争议,但互补与日渐融合已经成为必然的潮流,极大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诗歌从多种意象表现出建筑美、音乐美及绘画美。从课前提问中,笔者发现对于作者林徽因,很多学生并不是特别了解,所以笔者引导学生阅读网络畅销书《林徽因传》,通过读她的故事,使学生体会作者从“文艺界第一才女”到“中国现代建筑学的先驱”的传奇人生;感受她的清澈的文字、诗意的笔法,用人格魅力汇集的精神气质来影响学生,教学效果显著。

3.1.2关注学术前沿,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培育及其教育的发展本质上是一种对人类真善美的追求,同时也需要关注现实,大学生是与社会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生群体,新媒体的出现促使学生关注文坛热点问题,教师将学术前沿吸收到课堂教学中,例如,在讲授莫言的《红高粱》(节选)时,必然提到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重大事件,他也是首位获得此奖的中国籍作家,通过布置学生课下阅读其获奖作品《蛙》,体会作品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的独特笔法,是对文坛的一大超越,进而对莫言的其他作品产生兴趣,使学生真正实现“足不出校,便知文坛事”。同时,鼓励学生通过课堂所学应用到实践生活中,形成一种良性互补,打破教材滞后的弊端,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使大学语文成为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

3.2利用新媒体,教学方法向互动、多元化方向转变

3.2.1利用“微信”功能的多样性,实现互动式教学

传统的大学语文课教学中,主要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作为公共课,学生人数多,专业不同,语文基础不同,在课堂上无法全面兼顾,更缺少反馈互动,一些同学课下想进一步探讨学习,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指导或学习的氛围,渐渐地放弃自学,而“微信”这种新兴媒体的出现,恰好延伸了课堂内容,由于其不受课堂限制的教学方式,同学们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不受空间、时间的制约,增加了学习的灵活性。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构建相应的“大学语文课微信平台”,针对一个系的多个班级构建“微信群”,课前在群里预告讲解内容,学生广泛收集资料,图片、影像、文章都可以在群里分享讨论,课堂有争议的问题,阅读中的疑问也可以在微信中提出来,大家广泛参与,各抒己见。“微信”具备的朋友圈、语音对讲、视频对话、图片分享等功能新颖独特,正好符合90后大学生喜欢热情活泼、追求潮流的心理特点。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参与,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可以发语音参与讨论;性格内向的同学可以用文字的方式表达,随时随地掀起讨论热潮,从而形成头脑风暴,碰撞出思想灵感,提升了自我表达;爱好数码产品的同学可以编辑图片、影音分享给其他同学,新的形式必然得到大学生们新的认可和接受。不过,这种群体讨论方式在拉近师生距离的同时也存在隐患,因为教师不可能时时监控微信平台,所以可以选出一些学生代表担当微信群的管理员,从而师生共同打造出一个纯净的、传播正能量的学习平台,避免广告、污言秽语的污染,在教学中进一步发挥新媒体的优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2.2利用网络创建案例资料库,体现因材施教

大学语文课自然少不了日常写作,大学生越来越少的写作实践使得优秀作品越来越少,病文错句越来越多,并成为普遍问题。遗憾的是,很多大学生并不以为然,这使得近几年大学生的写作水平越来越差,甚至倒退。所以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将学生的习作创建成案例资料库,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的辅助功能,通过“病文纠错”、“写作提示”、“构思范例”等板块让学生学会写作方法,课上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自己动手尝试修改,课下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修改,指出优点和不足,更重要的是,教师在课内外可以直接与学生交流,参与讨论,利用强大的人机交互功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3.2.3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延伸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在教育教学发展中,新媒体在知识传授方面更加完善了学生的接受需求和学习规律,它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师生参与其中,以互动为模式,以能力提升为核心,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满足传统课堂无法实现的需求,为大学生多接纳和喜爱。在讲授郭沫若的《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一文中,学生对于萧红有些陌生,笔者引入电影《黄金时代》片段,展现了萧红一生漂泊的足迹,传奇的感情生活,展现了民国时代的全景,学生自然就理解了郭沫若的幕前演讲通篇没有悲伤与感慨,哀怨与忧郁的原因所在。在郭沫若看来,对萧红的死最好的纪念,就是要像死者那样勇于追求真理,为正义事业无畏地奋斗,使学生明白二十一世纪的年轻人应该“使自己年轻,使中国年轻”的爱国情怀。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新媒体的优势就在于它立足于文本,又能打破束缚、超越文本,起到丰富课堂、画龙点睛的补充作用。

4.结语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摆正教师的位置,关注学生的发展是大学语文课堂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不管新媒体如何发展,服从并辅助于教学目标这一点不能变。新媒体在大学语文中的运用要避免过度,喧宾夺主,教师应该把握好新媒体的参与度,合理配比,避免新媒体运用中的不和谐,把新媒体潜移默化地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中,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大学语文课堂一定能渐入佳境,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也随之提高。合理运用新媒体,既是考验教师在教学技能上的水平,更应是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艺术上的新追求。

作者:沈冬娜 单位:大连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焱.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9).

[2]蒋月侠,李娟,陈少峰.新媒体视域下对大学语文古代经典作品的教学参考[J].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