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微课与大学语文教学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微课正在以不可阻挡之势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颠覆式的影响。大学语文教师必须适应这一变化,认清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利用全新的教学手段,调整大学语文的课堂设计,深度参与大学语文微课资源的开发,以便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发挥微课在课堂导入、情境创设、疑难破解和引导学生课外拓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微课;大学语文;教学
美国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在《论人的延伸》中提到:“口耳相传的教育模式起源于希腊-罗马世界,靠拼音文字和手稿在中世纪传播。然而几十年后,印刷术的占领地位结束了,新媒体登上历史舞台,这意味着历经2500年的口耳相传的教育模式结束了。”[1](p.21)此后,国内外学者对新媒体的论述和解读也越来越深入,对新媒体概念的争议也日趋达成一致,这就为我们利用现代化的电子媒介,如电子书、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数字杂志、手机、触摸媒体等,通过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媒体,改革大学课堂的教学模式,提高大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内容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大学语文教学必须适应这一变化,利用这一新媒体,创新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发挥微课在课堂导入、情境创设、疑难破解和引导学生课外拓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课时量过少,难以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
与专业课相比,作为通识和基础课的大学语文课时被严重压缩,很多学校将其由48节骤减为24节,有些院校将此由必修课降为选修课,有些院校甚至干脆取消了这门课程。在这样尴尬的教学氛围中,教师们不得不删减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节奏,想较系统地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已经变得不可能。教师在上这门课的时候显得匆匆忙忙,患得患失,只能敷衍和应付,学生们也从心理上轻视大学语文课,教学质量必将大大折扣。长此以往,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审美性和人文性的课程定位将不复存在,培养他们对人生的思索,对心灵的关怀,对历史和社会的理解,对整个世界的义务和责任,学习从精神上成人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二)传统的教学方式加重学生疲劳和迷茫情绪
大学语文在一般院校作为一门基础课和公共必修课而开设的,不仅课时少,而且学生们在心理上也是不重视的,再加上别的课业负担重,这都会不断地侵蚀大学语文的学习时间。如何在短短的45分钟里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防止学生出现审美疲劳和迷茫情绪,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每一位大学语文执教者应该深思的问题。虽说传统的教学方式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其重要性不可替代,也是不可动摇,但是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早已受人诟病的“填鸭式”的教学,教师一言堂,师生互动少等现象,这都会消磨掉学生本已不多的学习热情。所以,如何实现在传统教学模式上的创新,就必须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二、大学语文的课堂设计
大学语文教学的最佳组合模式是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在保持相应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应大力开展创新性教学。科学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在一节45分钟的课堂中,学生的注意力随教师讲课的时间变化而变化,开始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逐步增强,随后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分散。学生处于“理想听课状态”的持续时间为20-25分钟。如果我们能够在此时适时地转换教学模式,调整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从一种“理想听课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理想听课状态”,这将是一种高效率的无缝对接,课堂效率翻倍。微课、慕课等新媒体由于时间短(控制在10-15分钟范围内),内容精(学习内容高度浓缩),一些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难点、疑点或盲区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适时地呈现,学生们瞬间就可以找到一种豁然开朗和醍醐灌顶的欣喜和释然。故理想的大学语文课堂应该是传统与创新的结合、师生互动的平台、点拨与升华的良机和反思与重构的舞台。那么,大学语文的哪些内容最适宜以微课和慕课的形式展现出来呢?
(一)诗、词、歌、赋的讲授
大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诗、词、歌、赋占到相当大的篇幅,由于时间的限制,只能选择性的进行讲解,大部分的篇章无法讲授,这时微课、慕课等形式就成了有益的填补,这样学生就可以利用起众多的“碎片时间”遨游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里。教师在制作微课时,要统筹规划,把握全局,运用音乐、图片和视频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把抽象的诗词形象化,让学生自然而然、不由自主地融入一种真实、形象的意境。笔者在讲授“孔子与儒家文化”中的《论语》时,就进行了精心的微课设计,分为导入、内容讲解、小结和课后思考与作业等部分,在“导入部分”通过简单的提问,了解学生对《论语》的熟悉程度,然后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整合,并从日常生活、古今中外等方面对《论语》进行现代的解读,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内容讲解”方面,将《论语》的背景知识分为《论语》的出处、《论语》的作者和《论语》的内容和编排等三个部分。在“小结”部分进行精炼的释疑和总结,最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后思考与练习。这样就可以不断深入理解《论语》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课堂不可再现的局限性。
(二)字、词、句的辨析和解读
大学语文课程中,对字、词、句的解释不容回避,特别是关于字的本义和引申义的探讨问题,而中国古代的汉字演变非常复杂,如甲骨文、今文和小篆的书写,如果在黑板上用粉笔书写,不仅不规范,不准确,而且效率极低,但是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展示,既形象生动,又准确无误,将汉字的演变轨迹和脉络一清二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们的兴趣点和兴奋点被激活,效率倍增。在学习《苏秦始将连横》时,文中出现不少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和繁体字的问题,这些概念的辨析既是难点,又是学习的重点,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如果中途详细讲解这些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和繁体字,不仅会影响师生共同欣赏文本时的那种惬意、快感和酣畅淋漓,而且课堂时间不允许这样做。如果把这些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和繁体字通过微课等方式让学生在其“碎片时间”进行学习,就能起到温故而知新和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背景知识和文学常识的呈现
背景知识和文学常识是讲授一课的边缘性、储备性的知识,专门专时讲授耗时费力,效果也不好,而且挤占了重点和难点知识的讲解。如果将这些知识以微课的形式提前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深入了解作者及当时大的社会背景,这对理解文章的主旨会有莫大的作用。我在讲授白居易的《问刘十九》时,我将白居易贬谪江州作为其一生的转折点,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之前是兼济天下,之后是独善其身,并将这两个阶段与白居易的生平结合起来,这样白氏的一生的人生经历和发展脉络就十分清楚了,然后我将这些素材制作成微课,提前呈现给同学们。最后我讲授《问刘十九》时,同学们对白氏为什么能写出如此清新、隽永的闲适诗的原因就会不言自明,对白氏“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诗歌创作主张也会心领神会,也会产生“于我心有戚戚焉”的艺术效果。
(四)精彩片段的欣赏
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中的精彩片段很多已经拍成电影或者电视剧,如果我们能够就地取材,将其中与我们教材有关的部分剪辑出来,放在微课或者慕课之中,呈现给学生们,寓教于乐,同学们的兴趣一定会大增。笔者在讲授《红楼梦》中的“宝玉挨打”这一部分时,就将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的精彩片段移植到微课之中,效果就比教师的讲解好得多。
三、大学语文微课资源的开发问题
在大学语文的课堂设计基本确定之后,大学语文微课资源的开发及应用就成为迫在眉睫、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语文微课资源开发的具体目标
首先,通过大学语文微课的开发,形成一批具有鲜明的大学语文特色、又有别于大学文学课程的微课资源。这些资源在内容上便于大学生接受,能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人文情怀,能更好地体现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审美性和人文性特色;在形式要多样化,包括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微反馈等,不一而足。其次,通过大学语文微课资源的开发,培养一批能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学生队伍。学生在微课上进行预习,在课堂上才能有目的、有意识的学习,才能与老师积极地互动和交流。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强调提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重要性,在实际操作中也是竭力贯彻这个原则,而微课就起了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这样,学生才能自然地进行角色转换,从容地走向讲台,学生20分钟或40分钟课堂内容的准备,一定超过老师10个小时或20个小时的灌输教育的效果。《尚书》云“学学半”就是这个道理。可见,微课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有着其它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再次,通过大学语文微课的开发及应用研究,能培养一批既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又能熟练掌握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的专家型、技能型的教师队伍。教师是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创作的过程中成熟起来的,只有鼓励教师进行这样的实践活动,教师们的成就感和创作冲动就会不断的增强,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如鱼得水,高屋建瓴,将自己的教学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最后,通过大学语文微课的开发及应用研究,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将学生的心思拉进“课内”和“课外”两个课堂,营造一种健康、活泼、友好的校园气氛和学习型的校园环境,从而从一定程度上培育良好的校风,增强了学校的文化底蕴。
(二)大学语文微课资源开发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微课虽“微”,但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过程简短但结构完整”[2]。因此,在微课资源的建设和开发过程中要体现微课内容的选择性和结构的完整性。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来看,微课资源开发及应用虽然有数量可观的研究成果,但是针对大学语文微课资源的开发和研究却不是很多,质量上乘、深受学生欢迎的微课更是如凤毛麟角。那么,大学语文微课资源的开发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的呢?首先是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的凝炼与整合问题。开发大学语文微课资源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因此我们要对该课程内容进行重新审视。哪些内容应该精讲,哪些内容应该略讲;哪些内容适合采用多媒体教学,哪些内容不适合;哪些内容适合采用视频作为微课载体,哪些内容又适合采用音频、微电影等。上述问题需要一线的教师们深入研讨,周密调研,反复论证,拿出合理的方案。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在上一节已经进行详细地阐述,不再赘述。其次是大学语文微课制作的技术问题。多媒体制作技术精良与否直接影响微课的质量。这就要求教师们不仅要有深厚的学术素养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更要有前瞻的眼光和对现代多媒体制作技术娴熟的掌握和运用。很多教师一边在自己喜爱的讲堂上辛勤耕耘,教书育人,但又不愿意被浩浩荡荡,来势迅猛的现代技术所淘汰,成为边缘人,于是他们在这方面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做出了很多尝试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是受条件的限制,很多语音、动画和视频无法自己制作,都需要凭借大型的、现代化的设备,故有些教师有时不得不忍痛割爱。鉴于这些不容回避的技术原因,很多高校从外面引进一些商业化的制作团队,为老师们排忧解难。我校一直走在现代化教学和改革的前列,为了开阔我校教师的视野,学校多次邀请校内外的专家学者,为教师们介绍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模式转变的情况和趋势,以及网络课程整体技术方案与实现的路径等等。为了解决微课、慕课等实际制作过程中的一些技术难题,学校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与一些商业的教育机构进行合作,目前已进入了实质性的运作阶段。有了学校和机构提供的技术支持,教师们就可以将传统和现代进行完美的结合,进一步的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再也不是“疲惫之师”了。微课是大学传统课堂的有效补充,是收集大学生“碎片时间”的好形式。然而,作为新鲜事物,微课的潜力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挖掘。我们教师一定深度地参与资源开发,才能最终破解微课资源建设难题。不管怎样,“翻转课堂、MOOC和微课程的兴起,昭示我们告别传统资源观,代之以大力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用微课程资源的新资源观”[3]的时代已经来临。我们每一位教师,你们准备好了吗?
作者:程平 单位: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
[参考文献]
[1]马歇尔•麦克卢汉.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胡铁生.微课、慕课的建设误区与发展建议[J].上海教育,2014,(4).
[3]金陵.建构中国特色的“微课程教学法”[J].江苏省苏州市电化教育馆,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