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改革(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中医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一、关于教学选篇问题

由于《大学语文》不像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那样有足够的课时展开教学,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与提高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在教学选篇上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把“古”“今”“中”“外”全都涉猎,虽然“古今中外”都重要,但相比之下,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更值得重点学习。理由如下:

(一)重点学习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可以切实关联一定的中医文化教学。

今日之中医看似与其他学科毫不相干,事实上,在传统文化大背景之下,共同的滋生土壤,决定了彼此之间具有许多共融的理念和规律。自然,关注古典文学作品,必定能够深化学生对中医相关理念的理解和运用。比如在“医儒同源”这一既定历史社会现象之下,不难看到: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而中医强调救死扶伤,以“仁术”救人,可见二者的道德观念是等同的;再从细节来看,孟子有“扬汤止沸,沸益沸,不如釜底抽薪”之语,而中医治症八法中有“汗、吐、下”三法,显然二者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相似之处;儒家强调等级制度,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中医开方用药则有君药、臣药之别;又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与中医“若要身体安,三分饥与寒”的关联;周敦颐“出污泥而不染”与中医“正气存内,邪不可犯”的关联等等。中医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之联系,尤其儒释道三家思想作为华夏民族精神骨髓的主体部分,在中医范畴之中当有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的体现,华佗兼通数经,孙思邈善言老庄,晓百家之说,朱丹溪则直接化用宋理学观点开创“滋阴学派”。此不赘述。基于此,这种关联性教学模式,抑或更能充分体现中医院校大学语文的特色教学,关键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先秦作品应作为源头与标杆,给予更多关注,其次才是汉唐及宋。

溯源中医,先秦乃其源头。这一时期是华夏历史从原始社会步入文明社会的重要阶段,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则昭示文化的空前交融发展和繁荣,中医有关阴阳五行等基础核心理论就是在这一特定时期逐步确立和建构体系。反言之,如果没有这一时期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渗透,没有这一时期空前繁荣碰撞和交融的文化作为其存在的基石,今日之中医就不可能因其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而愈久弥香,并以有别于西医理论体系的独特思维模式在今日世界医林中大放异彩。故此,关注先秦作品,必定能够在一定层面深化学生对中医相关理论和学术的深层次掌握和理解。

(三)对选篇的讲解,重点做到“点”“线”结合。

所谓“点”,指的是力图把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相对重要的几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都讲到,如众所周知的先秦诸子中的孔子、庄子,汉代司马迁,唐代李杜、韩柳,宋代欧苏,元代关汉卿,明清罗贯中等。所谓“线”是指梳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传与变,如司马迁《史记》与唐韩愈古文运动,与宋欧阳修“诗新运动”,与明前七子“复古运动”,清“桐城派散文”运动的关联;如先秦“诗经”与“汉赋”、魏晋玄言、唐诗宋词之关联等等,让学生明白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递相繁荣。在此基础之上,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尊重,对中国古人的尊崇,由此催生对滋养这些经典文化的华夏土地的尊重与热爱,实现对中华民族的热爱。

(四)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

在当今科技条件下,学生拥有众多的渠道来接触与了解现代文学作品,并且学习阻碍不大,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完成学习讨论,没必要占用有限的课时数。

二、大学语文教学应该适量加入文字学的内容

传统大学语文明显对文学文化层面倾靠过大,因而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中国文化的一个最大特色——象形字。按照今天世界通用文字学教材的说法“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中国汉字的定位往往也如此照搬,这是很不负责的。陈寅恪先生有言“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如此说来,汉字的定位应该是“汉文化的生动载体”,而非仅仅符号那么简单。所以,极有必要给学生加入一些汉字“音”“形”“义”的文字学基本教学常识,如“爱,繁体字为‘’小篆为,形声兼会意字,篆文从?(脚),从(惠爱),会心有所系而行徘徊之意。”;“女,甲骨文为象形字,是一个跪跽的人形,很直观再现古人家居的坐姿,双膝着地而臀部压在脚后跟上,不似现代人坐在凳子上。”;“取,甲骨文为,会意字:从又(手),从耳,会(抓到野兽或者战俘时)割下左耳之意,“取”字的构形反映了古代的一种习俗,狩猎或打仗,以割下战利品的左耳来作为记功的凭证”。而且,面向中医院校学生,还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尝试做一些中医和汉字关联的思考。否则,“多年来,《医古文》‘汉字’部分的教材编写模式一直与王力先生《古代汉语》中相关部分区别不大。……,那么在中医院校中开设如此雷同的‘汉字’内容,意义何在?”汉字作为汉文化的主要载体,理当对根植浸润于博大精深的汉文化中的中医有一定侧面的多角度体现。有关汉字字形字源的讲解,不能不涉及到繁体字教学,所以有必要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识繁写简”,即可以逐步在板书过程中加入繁体字。大学语文是否要求学生做到识繁写简,或许是个有待争议的问题,但对于中医院校而言,或许就不存在了。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医古文》教材本身就是繁体字印刷,有鉴于此,在中医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中补充适量繁体字教学,更显得重要,中医院校学生学习古医籍,本来就需要以识别繁体字作为基础。总之,通过汉字“音形义”的文字学常识,让学生在大学语文学习中,开始思索自以为早已熟知的汉字,原来蕴含如此丰富,由对汉字的熟视无睹转变为思索探寻,逐步产生兴趣,并在兴趣中产生感情,由对汉字的感情加倍触发对古典文学作品的喜爱,最后顺理成章达到对祖国的热爱。

三、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与习惯

亚圣孟子有言“诵其诗,读其书”,吟诵是汉文化圈中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也是中国古代最基本的教学形式,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无论“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的声韵之美,还是“庄子”的调和其声、孟子的浩然正气、韩愈的为文多变、桐城派的因声求气……都需要从朗诵之中品味传统名作口头刺激带来的别样美感。虽然诗文吟诵在中华大地上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然而因古代没有录音技术,书面符号形态的音尺音谱又无法记录,所以从汉儒、唐宋八大家直至清朝桐城派古文,均无吟诵声音资料传世。吟诵这种教学形态在延续了几千年后,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受到强烈冲击,新中国成立以来,因传统读经教育的中断而使得吟诵寂然中止。有幸的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国学大师唐文治先生录制了他吟诵古诗文的胶木唱片,留下了吟诵教学的宝贵资料,证实了吟诵教学有助于培养语感、体验品位、养气注情,达到语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现代的大学生,习惯于大声朗诵英文单词和课文,却很少愿意诵读古诗文。笔者通过分析诗文的用词用句、情感脉胳、起承转合、平仄起伏……让学生投入到作品情景之中完成朗诵,在朗诵之中培养学习兴趣,培养举止气度。如上,大学语文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被寄予对思想政治课程的辅助,尤其近几年由于医患关系日趋恶劣所发生的诸多医患纠纷,深层次暴露了医务人员人文素养的严重缺失,而这一素养恰恰又是医务人员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其实,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本就是人文素养的核心与基石。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培养不起来,人文素质是无从谈起的。与素质课、哲学课、史学课、伦理课、艺术课等相比,大学语文课才是最好的人文课程。要孕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必须开好大学语文课;要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也必须开好大学语文课。笔者多年教学证明,选篇恰当,教学点线结合,加入一定量的文字学教学内容,培养激发学生的朗诵兴趣与习惯,在这几项教改措施下,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视热爱将会变得水到渠成,这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也成效斐然。在严格遵照《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下,把上述改革思路具体融入具体教学中,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兴趣大增,不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点,而且拓展了知识范围,自觉把兴趣拓展到中医知识的学习之中。大学语文对于提高我校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个人的心理素质、精神境界,对学生以后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均产生巨大的正面效应。

作者:李荷莲 单位:贵阳中医学院

第二篇:体育强国战略大学语文课程改革

1体育强国文化强国

体育强国的重要标志是体育综合实力位居世界前列,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将综合国力分为硬实力与软实力两种形态。套用上述理论,王智慧认为竞技体育成绩、群众体育发展水平、体育科技水平等应该归属于硬实力,而体育文化、体育教育等应归属于软实力。体育文化作为体育软实力在体育强国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意义重大。体育文化的传播以及繁荣发展是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内容,影响着我国由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这一战略举措的实施。

2大学语文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是衡量人才质量的重要标准,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通过对大学生加强哲学、历史、伦理、美学、文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方面的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以致使受教育者获得此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内在素养的内化过程。在体育院校,人文素质的增强可以间接地使体育人的心智更加健康成熟,能给人长效的未来全面发展的智慧。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各大体育类院校快速发展,如何提高体育类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愈加重要,要着重加强体育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但是体育院校历来是一个特殊的“强者文化”环境,体育院校的游戏规则,多数向“术科专业”倾斜,语文教学、科研发展处于“边缘化”的不利处境,这对于提高体育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十分不利。世界一流的大学是研究型体育大学,就是要培养社会的体育领袖人才,领袖人才就是“能够把人群从一个地方带到另一个地方的人”。首先就应当成为“会说、会写、会思维”的全面发展的体育文化人。近年来针对我国退役运动员群体的负面报道较多,从因病无钱医治而变卖金牌的长跑运动员艾冬梅,到为了生计在澡堂搓澡的全国举重冠军邹春兰,再到在北京地下通道卖艺的世界体操冠军张尚武,这些昔日受人瞩目的运动员们都在用各种方式,艰难地为退役之后的生活奔波、劳碌着。为了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体育院校有义务提高在校大学生的人文化素质,大学语文课程首当其冲。汉语是中华民族的母语,汉语言文学之博大精深,举世公认。语文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一种交流工具,作为母语,其本体意义上的文化功能同样重要,它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是形成文化认同感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基础。语文教育是知识、艺术、道德的统一体,蕴含着丰富的智育、德育、美育因素。语文素养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强调人的综合素质的现代社会里,语文教育日益重要。

3大学语文课程改革途径

(1)编写适应的大学语文教材。

大学语文课本要适应体育院校大学生特点,2005年11月,全国8所体育院校的语文教学一线教师代表、资深专家学者第一次聚首北京体育大学,共同交流体育院校的语文教学与科研情况,认真磋商了大学语文系列教材的编写大纲。认为语文教学对于体育人才培养意义重大,但目前语文教学、科研发展仍处于逐步“边缘化”的不利处境,“以体为本、为体服务”的专业语文教材建设迫在眉睫。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各体育院校吸取总结业内专家同行的智慧与优秀教学科研成果,共同完成了一项体育文化建构工程—《国语读写教程》,希望能够提高体育人的语文能力以及人文素质,为建设体育强国做出更好的服务。

(2)加强师资力量。

加强教师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素质高低是衡量人才质量优劣的重要方面,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指通过对大学生加强哲学、历史、伦理、美学、文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方面的课堂和课外教育,使受教育者获得此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内在素养的内化过程。教师是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必须首先要加强教师的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素质的提高能够加强教师从业信念,努力致力于教授工作,心无旁骛,从而使学生能够跟从教师学到更多的知识,为以后发展奠定基础。培养具有生命化指引力量的教师,高校教师的教育对象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向他的学生展示人生的最高境界,还要做大学生高尚的人格榜样,引导大学生确立人生的最高理想和高尚的人格追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以说高校教师的师德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而是直接联系着整个社会。因此要切实加强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强高校教师的使命感。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扮演者重要的引领和组织者的角色,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对教育功能影响较大,生命教育需要有生命化的教师来组织和管理。生命化的教师必须具备基本的教师道德、精准的专业技能知识、教育职能和职业规范,还要对生命教育具有深刻的理解和体会,能够建构具有生命教育意义的教学目标、教育内容和模式等。

(3)开设具有生命意义的课堂。

教育是个人与社会不断建构的必需过程,课堂必须具备较大的生命活力,它是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交流和沟通,生命化的教师运用多元化教育方式才能培养出具有生命价值取向的人才。教育的生命本质会在体育课堂各个环节中有所体现,课堂中的主体是以人为本,在生命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挖掘个体智慧和潜力,尊重个体的内心世界活动,完善每个人的生命自由、完整地发展。许多院校的课程设置都是在国家原有规划基础上,参考或借鉴其他院校制定的,而原有的规划多以国家制定的全国高校课程规划为蓝本,规划的方法、目标、理念、措施等多方面都会主动迎合行政领导的观点,明显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带有较强的政绩观念,而容易忽视科学的课程规划方法。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语文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文教育的重要资源。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组织与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校园文化建设既要体现时代精神又要熔铸传统文化精髓。只有这样才能形成高品位的人文和学术氛围。当然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关注与重视,需要各级组织的指导和经费支持,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作者:高雅静 单位:河北体育学院

第三篇: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措施

一、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走着解释词语、分析意义、体味思想、概括中心以及大量背诵的道路

已经形成了僵化而单一的教学模式。在高职教育中语文教学更是越来越趋向工业化思维。符号化、技术化、标准化的教学,消灭着语文这个学科中特有的千变万化的魅力和它特有的丰富性。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确立如下教学观来改变“高四语文”状态,力图将《大学语文》还原为其应有的面貌。

1.注重文本细读和美文赏析,在美文中体悟人生哲理。

2.注重独立思维培养,要求学生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用自己的眼睛看文章,用自己的心灵感悟世界。

3.打破面面俱到,努力突出美文中某一方面的“美”,力求用一点打动学生,获得心灵感悟。

4.打破一言堂满堂灌,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发言,鼓励将自己的想法行诸语言,并能较流畅地将之表达出来。

5.在背景介绍和主题深化中揉入历史,进一步促使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并能从中获得有效经验。《大学语文》并没有直接的作文教学,但一学期四到五次的作业,实际就是小论文的写作。我们在教学中,一直提倡学生“用说话的方式作文”。何谓“说话的方式”,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二、写自己真实的思想和情感。

我们的教育,很多时候急于将种种高尚情操栽种在孩子们心里,久而久之,孩子们只会说“主流话语”,不敢自我们思考,也没有自我们表达的空间。写出来的文字都是新八股。学生写不出,就胡编乱造,写的人难受,老师看了也痛苦。我们告诉学生,无论自己是何种想法,都力求真诚地表达,不写假话、大话、套话、空话。每个人都有自己体验和珍藏的感情,写作,不是让他们寻找词句去诉说并不存在的感情,恰恰相反,是要写自己生活中已经积累了的真实的情绪和体验。“说真话”,才能让人产生写作兴趣,发现写作内容,才能带来表达上的满足感。

三、用自然的方式写。

从小学开始,老师们很注重教写作技巧,修辞方法、篇章布局等等。很多学生,说话说得很流利,文章写出来不通顺,就是被许多的所谓技巧束缚住了。很明确,对高职学生来说,学语文不需要精、专、深,但需要学会较流畅的表达。我们告诉学生:“我们的作业,不是过去意义上的作文,而是一种‘自由表达’”。事实上,当文字抛开那些“小技”,说真话,诉真情,才是回归到写作的“大技”。所以,首先提倡“真诚的表达”,再辅以“自然的写作”,二者一为内容,一为手段,互为表里。换个角度而言,文章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要求学生“说真话”,在另一个意义上就是培养怎样做人的问题。

四、不过分追求深刻。

如果说技巧可以训练,说真话可以鼓励,“深刻”却不是三两天可以形成的。它更多的与一个人的人生阅历、思想素养有关。我们的学生都会渴望能在文中表达出自己有见地的思想,但总是觉得自己写的文字浅薄平淡,也会为此感觉沮丧。针对这一点,我们提出:“如果不够深刻,就坦然做一条虽浅却清的小溪吧。”真实的清澈浅显胜过无病呻吟的深刻,坦率的平淡胜过矫情的拔高主题,也绝不要为了深刻而去曲意逢迎。基于这三点,我们一直努力在《大学语文》课上培养学生的写作乐趣,不要学生心存顾虑,也不提出一个框框约束他们,有话则长说,无话则短说,不凑字数,反复强调的就是“自由表达”和“真实表达”,用极大的热情批阅学生的作业,还鼓励学生进行网络写作,并给以真诚的评语。从这几年的实践看来,也许不能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但在树立一个好的写作态度上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五、结语

以上教改措施,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感受美文以及激发学生动手写作上较有成效。

作者:刘静 单位: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