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语文课堂论文(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母语高等教育的尴尬性
中国人民大学将《大学语文》课程由必修改为选修近日引发了争议,王玉琴在《光明日报》编发了《深度关注:大学语文教育应当超越选修必修之争》一文,该文先是说出自己的想法,认为最重要的是超越选修必修之争,把心思放在:“回归到大学语文教育如何做,才能对人的成长最具价值性。”本人阅读之后,思考了这一问题,确如作者所言“选修”“必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母语高等教育本身得到应有的重视。今天,大学课程体系中往往忽略了母语的审美价值,甚至文学经典导读类课程的地位岌岌可危。现在需要的不是存在与否、如何存在之争,而是如何从教师的角度引入新的教学理念,重视母语教育,并寻求行之有效的教学途径。笔者提倡教师将性别意识引入课堂也是基于这个目标。中华文化精神就是用汉字写成的,从识字出发,母语高等教育还是要立足于语言本身,以汉语语言学习起步,从辞章到文体文风循序渐进地感受到母语的文化魅力。当前一旦论述母语高等教育,或者论述《大学语文》课程存在的必要意义就会下意识地与英语教学对比,这种比较自然会述及母语特征与外来语言学习的孰先孰后。其实,这种比较带来的往往是课程之争,而不是母语高等教育的建设问题。大学语文课程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的一块自由生长地,一直自然地生长,没有拔苗者,也没有灌水者。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了。“教者”觉得在重科研轻教学的语境下将时间花在大学语文上实在不值得,如今的浅阅读时代,文学经典已经逐渐被简单的图像取代。何况阅读又不能真的改变命运,对于眼下的讨饭碗没有直接作用。基于“学者”认为这又不是什么讨饭碗必备的技能,也就形成了“不学也罢”的整体感觉。据《新京报》所刊《大学语文现状:91所高校仅3成将其设为必修课》一文相对全面地叙述了大学语文课程面临的困境。从政策层面来看,大学语文课程面临的尴尬性还无从解决。从执业者的角度来看,教师的水平、教材的内容、教学的指向等影响因素是可以渐渐改变的。前者决定于教师的基本素质,尤其是要具备审美能力和教学技巧。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课程性质、开设范围都不是教师所能决定的,教师所能决定的就是改变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性别意识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就是笔者思考的一种思路,通过有意识地教学引导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性别意识进入大学语文课堂的必要性
性别研究理论的发展为大学语文课程的性别意识教育提供理论支持。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引进,性别批评进入中国文学研究的视野,给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以张京媛、乔以钢、屈雅君等学者为代表,性别批评研究在文学批评实践中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以传导先进文化为己任的大学语文教学不应该拒绝这种富有深度和活力的文学批评方法。大学语文教学应该将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引入具体的文本解读之中,运用性别视角重读文学经典,辨析其中蕴含的女性意识,新解被误读的女性形象,揭示男权思想,消除性别偏见,以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新视角会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上引入女性主义理论,通过社会性别分析法来诠释文本,一定会发挥正面作用。我们可以通过教学反思男权中心意识主导下的文本评价尺度,重新评价被埋没、被压抑、被曲解的女性文学作品。对文学经典进行颠覆性阅读。比如运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法新解《三国》《水浒》中的女性形象;《红楼梦》这部小说对女性的关注形成了男性视野下的女性书写现象;从女性视角探析鲁迅小说《伤逝》中男权话语的压迫功能等。性别意识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里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原因是多样的,浅尝辄止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如今的大学语文教材,多数还停留在文学史的既定模式加上文选的两结合拼盘结构。通常要在文学史叙述中提炼出一个纲要,用于确定文学经典的位置,然后选取作品按时代顺序排好,并没有形成敞开的阅读状态。只有陈洪、丁帆等人主编的少数几种教材做出了初步的尝试。大学语文教师也习惯了模式化讲课的方式,抛出新问题让学生思考的元素极少,教学效果不佳。性别意识作为人文精神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自我角色定位。只有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一种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师生对话关系才能建立起来。多数论者从宏观的角度对大学语文工具性、人文性展开研究。王宏民的《大学语文教学与性别意识》一文认为:“大学生的性别意识现状、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培养目标,性别研究理论的发展使性别意识教育进入大学语文教学成为必然;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从多个角度切入性别意识教育,是其人文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途径。”具体论及大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渗透性别意识的成果还不是很多,尤其缺少专门探讨性别意识作为学生必备的人文素养问题者。刘文菊在《论社会性别意识和大学语文教育》一文中认为:“社会性别意识是大学语文教育题中应有之义,性别视角也是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应有的视角,社会性别意识应成为大学语文教师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这就从编写者、从教者角度有了初步的论述。其实,这种知识和技能既能促进与教学对象的深入互动,也能形成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性别意识教育进入大学语文教学的必要性无需多言,这也决定了性别意识教育进入大学语文课堂的可行性。把社会性别视角引入大学语文教学中会生成开启文学理解的新视野,将大学生从传统性别规范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使其形成自觉的性别意识,由此性别视角解读文学经典,做到进一步发掘文学经典的审美价值。
三、总结
母语高等教育最终要完成华夏文化的传承使命。作为中文教师,我们肩负着传播传统文化的责任,要充分利用一己之能服务于教学行动之中。大学语文作为母语高等教育课程,他的重要性还远远没有得到认同,可是今天的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农林科院校的大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的缺失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无论什么样的时代,母语都是我们生存的根本,要传播华夏文化,母语教育十分关键。大学时代,学生们正值青春期,是个人认识趋向成熟的阶段,加强性别意识教育恰逢其时。如果大家能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所树立的宏远教育目标才能实现。
作者:陈雪婧 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第二篇:大学语文课堂讨论工作研究
一、语文课堂讨论的准备
要想使语文课堂的讨论取得预期的效果,事先就应该做好准备工作。
1.随机分组
讨论可以分为分组讨论和开放式讨论,但是后者不利于调动全体成员的积极性,比较容易形成几个人独占发言时间的局面,因此,随机分组较为公平。从讨论组的规模来看,四到六个人最合适,但是一般高校班级的人数都比较多,因此随机分成十人一组也是可行的。在随机分组完毕后,可以让学生对讨论的课题做简单的探讨,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学生的学习需求,还可以观察学生的性格特点,为以后的正式分组做铺垫。
2.正式分组
分组的目的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各个成员都有机会获得发表言论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全体成员参与。另外,在正式分组的时候应该注意几个问题:第一,小组成员的规模不宜过大,尽量控制在十人以内;第二,小组成员的性别不应该单一;第三,小组成员的成绩和兴趣爱好要多样化;第四,把握小组成员的稳定;第五,讨论时的桌椅应该是可移动的;第六,相应的设施应该一应俱全,如话筒、摄像机等多媒体设备;第七,对小组成员进行编号并有相对应的牌子;第八,在小组基本固定之后,按照统一的规格对每个小组设定一个计分表并做好相对应的备注,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设计应当提倡学生自己来完成,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讨论的开展
1.话题的形成
在讨论中,话题的形成是基础部分,分几个步骤完成:首先,小组成员认真阅读所学的课文,通过内部讨论、质疑,对字、词和语法等问题自行解决;其次,小组成员对课文提出疑问,并接受来自其他组的提问;再次,教师在巡场时应该注意观察,不宜提出建议;最后,完成讨论,最终得到中心话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关键。在讨论之前,教师不要对讨论进行命题或者半命题,要让学生自己去发掘、开拓思维,让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另外,如果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找出了中心话题,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发挥其主体意识,这是素质教育期望达到的要求。
2.讨论展开
在确立中心话题以后,要对中心话题进行讨论,讨论的方法为:让每一个小组选出一到两名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清晰的陈述,并回答其他组员的质疑。由于高校里的辩论赛比较多,受此影响,在课堂讨论的时候通常会表现出辩论赛的状态,甚至出现指黑为白的情况,所以要提前制订规则以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同时制订其他相关条款,对发言的长短,听众提出质疑的事项都要进行规范,使讨论有序地进行。最后,组别之间有义务回答对方所提出的问题。
三、结束讨论
在讨论结束以后,教师应该占据主导地位,用大约十分钟的时间对讨论进行总结,并指出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对发言积极和发言得当的学生给予表扬和肯定,对讨论得出的结果进行深化,最后统计得分。在整个讨论过程中,要注意话题的连续性,这需要教师在课后对课文进行甄选,同时要用心把握讨论课程的频率,使学生始终保持较高的积极性。总之,在新时期环境下,大学语文课堂讨论要始终坚持开放和自由的原则。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学生在讨论中才能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积极寻求答案。好的课堂讨论,有利于培养新时期环境下的创新型人才,使其符合国家素质教育的需要。
作者:程芹 单位:仙桃职业学院理工中专
第三篇:电教媒体大学语文课堂实效研究
一、前言
社会文明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让信息化时代悄然来临。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生产与生活活动中的重要依托,对于教育改革事业的推进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大学语文也面临着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的挑战。与其他地方相比,西藏地区的大学语文教学任务更是重点之一,培养学生的汉语言听、说、读、写各项能力,才能让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具有实效。正确应用电教媒体,会让大学语文教学更加轻松。
二、巧用电教媒体,培养大学生语言想象能力
大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想象力比语言知识本身更加重要,语言知识是有限的,但学生的想象力会促进其语言知识变得无限起来。对想象力进行培养,对学生语言创造能力的形成极为重要。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电教媒体去呈现更加形象与生动的表象,给学生一个想象的起点,促进学生对汉语知识进行思索与创造。想象力的培养方法多种多样,电教媒体给大学语文教师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视频,去展示课文中的人物心理与故事情节。也可以利用动态效果,引导大学生进行想象。像在学习《长恨歌》的时候,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有关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图片与文字,给学生一定的背景知识。首先,给学生出示一幅白居易从入仕到被贬江州之前这段时期的志在兼济的图片,并利用一段文字说明情况。其次,再给学生出示一幅被贬为江州司马之时的图片,并利用文字进行说明。利用电教媒体向学生呈现形象的课外资料,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深入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从而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回到当时那个年代,体会白居易的心情,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巧用电教媒体,培养大学生语言思维能力
电教媒体的图文并茂作用,不仅仅只用于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方面,还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利用电教媒体,教师可以将与教学资源相关的图片进行展示,让学生从此出发浮想联翩,体会作者本人当时的心情,促进其情感共鸣的产生。学生要成为汉语言的独立使用者,就要具有汉语思维。有些西藏地区的学生之所以在汉语学习方面存在困难,是因为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汉语思维。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语言思维能力的提高,利用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逐渐意识到文字的正确使用方法,在发现汉语之美的同时,激发学生学好汉语的积极性。比如在讲解《归田园居》这首诗的时候,如果教师只根据课本上的注释逐字逐句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那么学生只能理解到字面意思所表达出的东西与情感,诗歌的魅力不能在教学中尽显。这时,教师利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利用课件与画图工具,每讲一句,给学生绘制或者呈现出一部分内容,让学生结合图片进行语言的理解。在诗歌讲解完之后,一幅完整的理想中田园生活的景象呈现在学生面前,刻在学生的头脑中,会让学生对学习内容理解程度加深,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四、巧用电教媒体,培养大学生汉语朗读能力
朗读能力是语文能力中最基础的一部分,也正是因为如此,朗读是西藏地区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训练部分。引导学生在大学语文学习中进行朗读训练,纠正学生的错误发音,对于其汉语口语水平的提升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利用电教媒体进行大学语文朗读教学,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朗读学习氛围,促进学生朗读热情的激发,将自己的个人情感投入到汉语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电教媒体播放教育资源中的朗读音频,这些朗读音频的发音标准,语调正规,极具有感染力。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跟读,促使学生纠正错误的发音,让西藏地区学生的汉语朗读能力快速提高。像在学习《孟加拉风光》这样的写景性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将音频与相关的图片整合为一个课件,呈现文章内容与音频,让学生欣赏相关的图片,在形象与生动的氛围下进行朗读训练。这样一来,学生一边跟读,一边欣赏着美景,其语文课堂学习负担会有所减小,学习动力也会更加充足。
五、巧用电教媒体,培养大学生汉语书写能力
除了朗读能力,汉语的书写能力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让学生识字的目的是用字,学生具有汉字书写能力,能够利用正确的表达形式去抒发自己的内心想法,才能让语文教学的价值得到发挥。大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一般具有自主认字的能力,教师要做的就是规范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也就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要引导学生写规范字,更要写规范句。在电教媒体的支持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书写训练,并将学生的书写结果以匿名的方法进行展示。大家进行互相评价,促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书写错误与表达错误,也分享更多的书写学习方法,促进课堂实效的提升。
六、结语
综上所述,电教媒体走进大学语文课堂,让大学语文课堂具有了新的活力。在西藏地区,只靠教师本身的语言引导,很难将一些大学生带入到汉语学习的真实语境中,也不能让大学生对语言的认知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利用电教媒体的图文并茂特点,对语文教学中的诸多要素进行调动,则有利于大学生早日学好汉语,促进大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
作者:张海峡 单位:西藏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