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大学语文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职业核心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对一个个体来说,无论是工作或生活都是必不可少的,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必须贯彻落实的一项基本能力。但是要有的放矢地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首先必须了解用人单位最看重人才的哪些能力素质。据调查,目前有些高职院校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上和企业用人单位需求的能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上海第二工大高职研究所王益宇老师对上海市171家企业进行调查,显示企业反映高职院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专业基础不扎实,在与人交往、合作、解决问题、创新、责任感、自我学习等综合素质方面较为欠缺。大学语文课程是高职院校开设的一门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公共基础课程。作为大学语文课程,也应该精准把握职业教育导向,在课程教学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融人文性、工具性和职业性于一体。
二、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一)课程定位模糊,课程目标不清晰
1.课程的性质定位不明确。
高职院校为什么要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很多同仁的回答是,现在的学生人文素质不高,文学修养不够,所以要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很少有人会去考虑大学语文课程到底解决什么问题?能解决什么问题?是强调其工具性,还是强调其人文性?抑或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
2.大学语文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定位不清晰,甚至是非常模糊。
究竟大学语文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承担哪些功能,每个专业并不是千篇一律的。笔者在教学中就遇到这样一个问题,虽然各个专业同时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但是大学语文课程在该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定位,也就是这个专业为什么要开,开的目的是什么?通过教与学,想让学生达到什么目标?定位不是十分明确。可能很多大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所以,大学语文课程既要有一个总体目标,又要根据专业特点,设置分目标。总目标关照的是所有专业学生通用的目标,具有概括、宏观、抽象等特点,对分目标起着指导和规范作用。分目标关照的是某一专业侧重的目标倾向,具有操作性强、针对性突出、明确具体的特点。
(二)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手段落后
信息化时代下,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非常广泛,其知识构成、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纯文学解读的教学方式恐怕已经不能适应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需求。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落后的长期存在,最终将会使大学语文课程失去吸引力和活力,更不能培养学生与人交流、解决问题、自我学习等职业核心能力。怎样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激发学习欲望恐怕也是大学语文教学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三)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方法趋同
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无论是在其他课程还是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授人以鱼”的现象大量存在,导致了学生永远在为“考”而“学”。考核内容上,重视学生对知识点记忆,忽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考核手段上,期末考试成为单一衡量指标,通过量化的考试成绩决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忽视了平时学习和实践表现,更难以考查学生与人合作、自我学习的实践状态。
三、大学语文课程与职业核心能力的内在联系
(一)大学语文课程应突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1.高职大学语文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二维属性
一方面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另一方面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而在实践教学中,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大学语文的双重属性,有的把大学语文开成了文学鉴赏课,有的开成了文学史课,有的开成了应用文写作课,有的开成了经典品读课,不一而足、五花八门。无论哪一种开课方式都注重了大学语文的一维属性,二维属性难以兼顾。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大学语文承担着素质教育和技能培养的双重责任,素质教育是基础,没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就不成其为一位合格的公民。没有良好的语文应用能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就会大受影响。在实践中,这双重责任都没有很好地承担起来,学生的交流、表达、写作能力被企业诟病,学生的人文素养缺失,为社会所诟病。
2.大学语文边缘化与学生语文能力低下现状。
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课程中处于边缘化位置,有的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但其课时大量减缩,一般为每周2课时,有很多高职院校甚至不开大学语文课程,认为“开与不开一个样,开了也白开”,大学语文课程已经成为了高职院校的一块鸡肋。另一方面,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兴趣不大,大部分学生对教师的讲授方式表示不满意。教师的教学方式陈旧,依然用传统的学科体系的课程观点来统领课程讲授,太讲究系统化、知识化,这完全不合乎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而在对企业的调查中发现,企业对高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文素养是非常看重的,但是高职院校的学生恰好在这两方面都很欠缺。推导其根本原因,大学语文的教学方式难以让学生感兴趣,课程设计过于强调系统化、知识化。笔者认为大学语文课程要立足于学生未来职业岗位需求,提炼岗位所需的职业核心能力点和语文能力以及人文素养点,在课程教学中以项目化的形式加以融汇贯通。
(二)大学语文课程可以承担起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大学语文课程的使命与职业核心能力存在契合点。如其中的开拓学生思维和良好的语文能力恰好与职业核心能力中的与人沟通、创新能力是契合的。从课程开发角度看,高职大学语文并不强调知识的体系性和完整性,更多的是针对学生未来岗位需求的各种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创新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搜寻力、与人沟通的能力等,而这些恰好是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是某一门课程所能完全涵盖的。笔者认为,大学语文课程可以承担部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沿着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主线,做好课程设计重设、教学方法重设、评价方式重设,全方位融入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四.针对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的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思路
(一)课程再造
大学语文课程要在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方面取得成效,必须知己知彼,要了解大学语文在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方面有哪些优势,更要了解相关岗位需要什么核心能力。语文教师应该深入企事业单位调查,与用人单位专家共同分析研讨。根据行业岗位特点进行课程开发设计,确定课程目标,构建课程体系。坚持能力本位,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因素和岗位需求,遴选课程中与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有关的知识内容。
(二)教学模式方法创新
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组织形式。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每节课都以布置任务开始,完成任务结束。任务驱动贯彻始终。在教学过程中控制各个环节的目标实现。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参与者和任务的实施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设计职业情景,突出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充分应用
利用信息化技能和资源,改革课堂教学的方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引发了教学工具的改革。要求教师不能单纯地运用书本和传统的授课方式进行教学。要积极掌握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利用互联网资源,不断拓展授课内容,同时,在上课的过程中,能够利用课件、声像资料等多媒体媒介进行授课,创设良好的授课环境,营造温馨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更有效地掌握。
作者:涂为国 单位:江西青年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