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思想教学中大学语文论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美学思想教学中大学语文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美学思想教学中大学语文论文

一、大学语文课程与美学思想教育关联特征研究

(一)美育表现语文教学固有特征

大学语文教育本就是一项复杂工作,包括知识灌输、技能训练、思想品德基础稳固以及审美能力绽放都是特殊的构成元素,其中不同因素会依照自身特点发挥独特的引导功效。语文课程发挥着工具性与思想规范性特征,包括字词、语句以及作品赏析在内,都是在传播高尚人文信息;至于作文更是学生运用语文工具创造美的关键活动。所以,大学语文教学已经饱含特殊美学成分,美育本就完全散播在日常教学实践情境之中。

(二)美育有助于提升日常语文课程教学水准

透过实践调查发现,大学语文课程被普遍定义为政治、文学类,甚至是工具形式的课程,主要是其有时向学生灌输政治概念与条文,并将生动形象的文学作品贴上政治标签;加上繁琐文学元素分析活动中,肢解了完整的文字结构,片面进行咬文嚼字。长此以往令学生厌恶,课堂和谐交流氛围完全消散,这与美育核心理念忽视将产生直接关联。一旦说教师透过美育挖掘震撼学生心灵的节点时,学生就会随着优秀人文作品讲解步入全新精神世界;也就是说,语文教学活动只有与美育轨道正式衔接,课堂才会布满生机,师生统一审美交流欲望才算顺势激活,学生跟进动力才会在愉悦感知心情基础上不断高涨。语文课程教学质量才会获得有机提升。

二、当前我国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思想科学传播策略解析

美学文化传播与文学作品密切关联,并且大学语文课程中筛选的作品都蕴藏着中华传统人文精神内涵基础,属于文学历史上的精华所在,更是传承中华文明与美感效应的特殊载体。稳固的美学思想渗透,能够辅助大学生在优秀文化浸润下形成高尚道德情操,所以教师有必要透过人格构建层面出发,针对学生开展美学引导工作。

(一)加强文学作品人文气息美解析力度

审美教育的前提在于感知不同文学作品中的特殊人文情怀,高校语文教学活动中,因为审美对象显现主要是利用课外材料为主,语言文字理所当然地过渡成为个体直接接触的媒介。所以,必须充分利用听读教学调动参与个体感觉器官,确保观察视线、听觉能力与表达技巧提升,尽量利用语文文字做出媒介充分复制课外表述的特殊形象结构。再就是合理接受课外中美感熏陶,针对美好语文材料进行解读本身就是一项引发情绪的心理交流活动,使得学生精神层次获得非一般地提升。大学语文教材体系中充盈着大量文学佳作气息,其中涉及自然、社会美感元素众多,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五花八门。具体来讲,美育工作就是要重视审美心理开发,将学生从被动接受对象及时转化为积极主动的审美主体,在情感结构上获得全面满足,进而产生一种强烈的美读欲望。

(二)在课文分析环节中精准鉴赏美

透过大学语文教材结构观察,大量中外名篇广布,力求令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审美机会,作为指导教师应该透过特殊题材挖掘、分析活动,唤醒学生主观情感并调动其想象能力,同时向其中灌输必要的理性引导,长此以往学生审美鉴赏能力自然提升。这与审美感受大同小异,审美鉴赏活动全程不可脱离体验环节而独自运行。在语文美育中必须关注课外情感表达特征,将大部分真善美元素透过语言挖掘,进而激发个体情感积极回应,确保参与个体在接受先进知识同时,情感也能得到应有的升华改造。必将艺术与想象同步衔接,在课外分析过程中除了全面开发学生情感体验潜质之外,更应合理地引导其调动自身活动底蕴,适时地展开联想翅膀,为作品陈述形象完善抹上一道绚丽光彩。当然,课外赏析过程中存在关键要诀,就是做好师生交流工作,教师系统讲解固然重要,但切勿越俎代庖,企图运用教师欣赏替代学生潜质发挥过程。教师强行包揽课外欣赏任务的危害十分严重,针对其进行克制,需要将鉴赏主权归还给学生,只有在分析困难时予以灵活指导、纠正,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思维与情感体会的流畅效果,杜绝后期模糊认知迹象的广泛滋生。

(三)在说写训练项目中学会创造美

口头语言表达是日常交际中最为普遍的形式,在创造与表现美过程中,说话训练占据着核心引导地位。说话文明能够侧面表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因此有必要针对学生朗读技巧与辩论实力进行有机指导,保证其声音达到甜润状态,语言脉络衔接顺畅,说话言之有理并有情。这方面训练需要维持特定称呼,注意敬语、谦辞正确使用方式,词句之中要掺入一定感情色彩,争取达到完美效果。另一方面,作文属于语言书面表达行为,更是创作型智力开发训练项目。通过书面语言描述自然与社会美感气息,是一项难度较大的任务。所以,日常引导过程要循序渐进,教师有必要针对相同类型题材开展训练活动,督促学生在语言表达与主题层面上模仿范文书写结构,进而发挥独创效应。在评讲作文过程中有意识地将习作结果与范文实施对比,令学生对美创造产生新的认知,进而不断督促自身进行系统学习,为日后多方面发展积累实力。

三、结语

作为大学语文教师,有必要针对学生审美形态结构与感受能力加以强化培训,督促其形成相对稳定的审美心理结构。只有这样,涉及美学形态创造力才会全面发挥,进而产生丰富个性化特征,能够坚守传统美德防线,为今后社会稳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作者:魏亚莉 单位: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