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语文论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大学语文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职大学语文论文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高职院校“重专业技能、轻文化素养”的人才观

大学教育是侧重专业的教育,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中学阶段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寻求进一步的专业发展,高职教育相对普通高校而言,专业培训、职业技能的培养显得更加重要,不论是学校还是学生都将重心放在专业课程上,再加上目前社会用人单位也把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高职教育为了迎合社会的人才需求,也不断将办学的重心向专业课倾斜,在课时的安排、师资的配备和培养等各个方面,专业课都占有很大的优势,而能够投入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精力就十分有限了。殊不知基础是根,根不牢,叶子又怎会繁茂,很多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都感到学生基础太差,专业课的教授也是步履维艰,老师在课堂上经常需要时不时地为学生“补课”,这些都说明了基础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

(二)当今社会人文精神的失落以及西方强势文化的挤压

市场经济的建立,为整个社会人文精神的构建带来了竞争、平等、民主的新鲜血液,但同时也强化了人们对自身物质利益的追求,整个社会越来越凸显了一种急功近利的倾向,人们的价值观更趋功利化,人文精神也因此渐渐走向失落。整个社会人文精神的失落,使精神价值层面的东西被排斥在生活中心之外;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蔓延。于是,一些热门学科纷纷登场,而一些基础学科则冷冷清清。高校不再是人们修身的场所,而成为求职的跳板;许多大学生精神追求贫乏,政治信仰模糊,道德水准下降,因此造成厌学之风盛行。虽然一些有识之士和国家教育部门不断强调,但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属于人文精神领域的大学语文课程遭到社会的冷落就不足为奇了。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文化全球化,在多元文化的碰撞、融合中,我们不难发现,汉民族文化正受到西方强势文化越来越严重的挤压,传统节日的冷落,对外国品牌的崇拜,英语热、出国热等等都无不说明当今社会由英语所承载的文化对我国乃至世界的影响。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也体现了西方文化的强势,随着计算机和网络与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关系日益紧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尤其是年青一代已经习惯了用键盘书写的书写方式,而键盘输入直接输入的是英文字母而非中文笔画,需要通过字母转化为汉字,现如今计算机的拼音输入法结合了词组联想功能,使用者不必输入所有汉字的拼音就能得到想要的句子,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无需考虑每个汉字要怎么写、怎么拼就可以得到整个句子。我们不禁要问,长此以往中国的下一代还能用笔写出好的文章吗?他们是否还能接受放下键盘,拿起笔杆的书写方式。在高校里,汉语学习远没有英语、计算机学习重要,这正是本民族文化受到挤压和冷落的必然结果,大学语文课程随之遭受歧视自然也不是偶然的。当然,除了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以外,高职大学语文一直没有统一的科学的教学大纲,教材的选取也比较随意,教学方法缺乏革新,教学改革的脚步比较缓慢,大学语文教师缺乏培训和交流等等也是导致大学语文的内外部条件均不甚理想并恶性循环的深层因素。因此,在了解现状、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探求改革措施,为大学语文的发展寻求突破口才是本文的最终目的所在。

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措施探究

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应该建构成为一个开放的、对学生个体学习需求负责的课程。它旨在培养学生相应职业岗位所需的特殊语言能力,大学语文课程不应割裂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以及将来工作之间的关系,而是力求使学生习得并掌控工作所需的语言能力。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革。

(一)革新母语教育思想,树立“大语文”的教学思路

首先,母语教育是大学语文的重要内容,但大学语文的教育意义又绝不仅仅只是语言的教育,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绵延传承,进而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其次,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不再是中学阶段的应试目的,而应当是一种建立在更高一个层面的“大语文”的教育,所谓的“大语文”即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思路上都更为开阔,更加开放,不仅仅局限于对某一篇文章的解读,对某一个句子或字词的记忆和理解,而应该将课程的目标定位在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基本文学及人文素养的提升和对文学经典的鉴赏的层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引领。以经典文学作品为切入点将作家与作品、文学与文化、诵读与赏析相互贯通、融合,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和欣赏品味,进而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二)探索与专业课程的交叉领域,突出强化其职业性

工具性、人文性、母语性是大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同时也是大学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然而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应该具有与普通高校所不同的特点即职业性,也唯有抓住和突出了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职业性,使其与高职院校学生的课程设置和专业需求相衔接,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语文学习对专业课程学习的辅助作用才能真正找到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准确定位和改革发展之路。而对这种与专业课程的“交叉”领域的探索需要学校从课程设置上首先予以考虑,同时又对广大高职院校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语文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加强沟通,就专业课授课过程中学生理解上存在难度同时语文教师易于介入的领域和内容进行探讨和研究,在语文课堂上以案例分析的形式进行讲解更能突出其职业性,也会对学生的专业课学习起到帮助作用。

(三)强化互动开放的教学方法,赋予课堂生机与活力

大学语文课程在各类高校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与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普遍比较陈旧和单一,甚至有的教师还是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教学,从而导致学生学学语文的积极性不高,授课效果不理想等。因此教学方法的革新应成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显著标志,这种革新不再是一个教师在课堂中所完成的封闭式活动,而应将思路打开与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与校园文化建设等等多个方面结合起来,使我们的大学语文教学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就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而言,笔者认为大学语文课程是知识容量最丰富、最具有审美教育意义、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也最易于扩展和接受的一门人文类基础课程。因此,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最生动、最形象、最有感染力的。当然这种感染力不是凭空得来的,笔者认为应该主要从三个方面切入,即授课内容的选取、现代化教学方法的运用和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形式。首先,授课内容的选取应该本着两个基本原则,即:选名篇、选精品的原则和古今兼顾、雅俗共赏的原则。名家名篇和精品美文是文学长河中沉淀的经典之作,也是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较高的作品,在有限的课时里应尽量选取这些经典之作进行精讲,这样比较容易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的。其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充分运用也是使大学语文课堂焕发生机的重要途径。随着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普及,如今的大学语文课堂如果还像从前一样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外加老师一张嘴的话恐怕很难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也很难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而如果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声音、画面、文字甚至视频影像恰当地结合进来,将会使大学语文的魅力真正发挥和表现出来,也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文学之美、母语之美。美的教育,不光要讲解美,更重要的是首先让学生感受到美,自觉地领悟到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画面、声音甚至影像与文字的结合可以更形象更生动地将文字的所要表现的美呈现出来,从而使大学语文的课堂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第三,互动开放的教学形式也是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途径。互动,即师生互动,这种互动的主要目的是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感受和对作品的理解。美文之美关键是要学生感受得到这种美,如果老师讲的再投入而学生却不为所动,形成所谓“老师欣赏文学,学生欣赏老师”的尴尬局面的话,这样的课堂教学无疑是失败的。因而强调师生间的互动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要求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理解水平把握课堂节奏和难易程度,随时让学生反馈意见,在教师先入为主的讲解之前可以让学生通过对作品的阅读与感受谈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他们能开口描述和表达其想法的时候其实已经意味着他们开始主动理解作品了,而通过这种表述的过程实际上同时锻炼了他们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语言文字的能力等等,对绝大多数学生都是有效果的。

三、结语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一门课程的诞生、成长到成熟,不是一蹴而就的。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需要作长远规划,这涉及到许多具体的问题,如课程定位、教材建设、师资建设、教法改革等等。高职大学语文在高职教育中地位的日渐丧失,反映了该课程在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中定位的严重缺失,也反映人们对高职人才培养认识上的误区。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还需要整个高职教育体系的逐步完善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革新。这些问题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得到有效的解决,所以在大学语文课程问题上,我们应该本着正确定位、长远规划、逐步推进的总方针,分重点、分阶段、分步骤的逐步推进改革的进程。大学语文课程富含千百年的文化积淀的养料,此时面临的课程改革的机遇与随之而来的挑战与危机给予课程超越自身的可能。笔者惟愿:开放的、自我完善的,有生命力的大学语文课程伴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在广大语文教师的实践中获得新生。

作者:兰岚 单位: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基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