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写演情境模式下大学语文论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读研写演情境模式下大学语文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读研写演情境模式下大学语文论文

一、“读研写演”审美体验工程的实践范例

每年一度的“读研写演”审美体验工程活动成为文学院最隆重的节目。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将热情投入经典作品的再创造,在创造过程中深入著作,把感悟和创新结合起来。学生进行大量的作品研读、讨论、书评撰写,有的把民间故事改写为歌舞剧,有的把小说、诗歌等改写为剧本,或者在名著经典中添加自己的见解,最终搬上舞台,用肢体和语言表演文学经典,在舞台上领会文学作品的精髓,从读者向创作者华丽转身。从《诗经•蒹葭》《牡丹亭》《西厢记》等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到《简•爱》《卡门》《等待戈多》等外国文学经典,再到《霓虹灯下的哨兵》《茶馆》《狗日的粮食》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同学们走出课堂,通过造型诗朗诵、人物画廊、歌舞剧及片段集锦等多种新颖形式再现经典剧目。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创新意识、团队协调与组织能力的同时,也激发了大家对文学名著的兴趣,让品读经典的优良习惯得以薪火相传。“读研写演”审美体验工程的不断延续,不仅培养了众多优秀的集文学创作于表演艺术于一身的复合型文艺人才,还不断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改革。该校教师把“读研写演”作为一种生态情境式教学模式进行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

二、作为人文教育核心课程的《大学语文》

作为一门工具性与审美性结合的课程,语文课在中小学课程里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必不可缺的主干课程。但到了大学阶段,语文课程地位不尽相同。当下,《大学语文》课程开设情况在全国高校里不尽相同。据有关调查,有些高校把《大学语文》课作为公共选修课,有的作为公共必修课,有的甚至取消此门课程。那么,在专业细分的大学里,《大学语文》的存在必要性成为一个争议性的话题。不可否认的是,功利性的教育观念渐入人心,毕业就业以所获经济利益为唯一评判标准。这也直接造成了当今社会上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即市场经济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造成人文精神及道德的流失。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来看,经济与精神的平衡发展才是文明进步的表现。所以,人文精神必然不能流失以至于成为文明进步的“拖后腿”。在大学里,专业课成为学生学习的主干课程。而要发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大学语文》无疑成为承担此项重大任务的首选。所以,高校里《大学语文》成为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是一所工科特色专业的全日制本科高校,而《大学语文》作为全校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工科专业学生每周2学时,文科(外语、艺术、管理等)专业学生每周3学时。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宗旨的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大学语文》为自编教材,课堂较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所以,教材有相当部分章节注重培养写作能力,而另一部分的章节则多为选取古代文学作品以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精神和人文精神。而在课堂形式上,还是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不太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考核方式上,采取是中小学模式的平时作业以及期末考试,都是纸质考试。从卷面情况来看,一部分学生的成绩并非很理想,一部分学生认为这种考试方式和高中无异,进而产生厌学现象。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太理想,有违于这门课程的提高汉语水平及传统文化修养的初衷。所以,要发挥《大学语文》的作用,使其适应新时期大学生的特征,达到人文教育目的,创新教学方法是必走之路。

三、如何结合“读研写演”模式创新大学语文教学法

从区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层面上来看,“读研写演”活动可看做是一种第二课堂活动。而第二课堂活动具有隐性教育的作用。隐性教育由60年代末教育学家们提出,它将育人的视野拓展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整个教育环境中,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完美塑造。那么,作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相对于具有直接目的性的第一课堂教育,第二课堂活动成为隐性教育施行的有效载体。从“读研写演”的案例来看,学生选择参与某个节目的直接诱因是兴趣。在这种“志同道合”的关系中,社员当中的某方面的品质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近年来,高校学生第二课堂的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也不断扩大。再者,相对于传统的课堂式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作为更加活跃的文化阵地和自我教育平台,其所能营造的平等、友好和宽松的活动氛围在针对新生代的鲜明个性特征而发挥教育作用方面,也是不可或缺的平台,即使第一课堂的补充,其自身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最后,以自主互动的组织形式使学生技能在第二课堂加深专业的学习,又能提高相关技能。如果单从第一课堂教学模式上来看,“读研写演”又可称为情境教学模式。结合专业特点探索好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专业知识、思想品德、审美情趣、才艺技能等方面综合提高,从而获取教学和人才培养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这一直是高校中文学科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和途径。“读研写演”审美体验工程是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经过10年(1997~2007)实践探索而形成的富有中文学科特色的生态情境式教学模式。所以,结合第二课堂活动的隐性教育功能,基于“读研写演”情境教育模式,《大学语文》教学可因此而创新。基于当下90后大学生热衷第二课堂活动的特征以及第二课堂文化的隐性教育作用,也从《大学语文》课程本身具有的舞台表演组织可操作性出发,《大学语文》教学法可采取“读研写演”的第二课堂教学方式,即让学生研读经典文学作品,然后通过第二课堂组织形式,开展表演活动,例如,曹禺的《雷雨》可在研读之后让学生零距离话剧社表演出来。研读作品后再度进行编剧和表演是第二次作品,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不仅可以更好地领悟作品思想感情,更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第二课堂文化隐性教育的功能中提高个人素质和修养,同时也达到了促进校园文化作用的效果。而最终的考核方式,除传统的卷面分数占一定比例以外,可考虑编剧、舞台表演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比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合教育层次及学生的特征探索好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专业知识、思想品德、审美情趣、才艺技能等方面综合提高,从而获取教学和人才培养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这一直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和途径。基于“读研写演”模式探索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操,不失为当下一种创新。

作者:陈雍 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