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职大学语文论文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时期高职大学语文论文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新时期高职大学语文论文3篇

第一篇

一、提高对大学语文实践教学的认识

长期以来,人们都把实践教学当做理论教学的补充和附庸,由于受高职院校办学的目的影响,大学语文也长期处于不受重视的位置。因此,要想提高高职大学语文的教学水平,就必须先从思想上改变大学语文教学的认识,重视语文教学实践,认识到大学语文在高职办学中的重要性。要充分认清,大学语文教学不是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而是锻炼学生写作能力、阅读分析能力、团结合作能力的重要课程。高校应给予充分的课时安排,改善教学条件。在课堂上,教师也要改变教学模式,在实践活动中渗透理论传授,推动实践教学的发展。

二、优化大学语文的实践教学内容

要想在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就必须深入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大学语文教学不应再根据自身逻辑来安排课程,而是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及未来岗位的需求来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课程的安排,要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使语文教学充分为学生所学专业服务。教学实践可根据专题内容来安排,利用专题教学来增加学生的知识量,完成教学任务,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再利用专题训练增强学生的专项语文能力,使大学语文教学呈现出专业性差异,改变以前大学语文教学脱离学生实际的现象。

三、丰富大学语文实践教学的形式

高职院校的办学目的在于培养工作在社会一线的技术人才,因此,告知大学语文教学也要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开展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增加学生参与语文实践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听、问、答、说、读,辩论、思考和质疑,锻炼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深度。在课堂外,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影视欣赏、语文竞赛、话剧表演、社会实践等,通过多样化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学学语文课程。此外,还要利用好社会、家庭等资源,拓展第二课堂,丰富实践教学形式,拓展实践教学空间。

四、拓展大学语文实践教学空间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一般是在教室内进行的,而这显然很难满足语文这一综合型课程的教学需求,因此,大学语文课程的实践教学要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实现由课堂内向课堂外的突破,把大学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开展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把大学语文教学搬到文化现场、图书馆等场所,开展文学社团等活动,把语文课堂拓展到社会上,开展开放的体验式教学。

五、丰富大学语文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是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平台,大学语文作为高职院校开设的重要基础课程,其实践教学要立足实际,改变以往与职业教育脱节的情况,改变过去只会曲高和寡的理想化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融入角色扮演、案例分析、讨论分析、情境体验、任务驱动等内容,以问题与教学任务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教学做”的一体化,融入学生的各方面技能。

六、结论

总而言之,培养一线技术人才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根本目的,因此,学生的实践能力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要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丰富的教学内容为基础,引导学生自我操作,自我探究,主动实践,提高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与听说读写能力。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实践教学的开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师生、学校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更多的探讨与实践。

作者:李海荣 单位: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

第二篇

一、教材编排

吕叔湘先生曾在《吕叔湘语文论集》中谈到:“要有一种引导学生入门的教材,分量不宜重,内容不要繁琐,要突出重点要害,让学生看了感兴趣,看完确定能入门,不要样样都编入教材里,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这说明高职语文教学需要有契合高职特点的优秀教材,高职语文教材宜精炼而适度,突出重点,具有针对性,改革以往灌输式的文学知识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把人文教育放在首位然而,现在很多高职高专使用的教材与学生中学阶段使用的教材相似,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存在应试教育的任务,语文的教学功能较多的偏向于工具性,而高职大学语文没有应试教育的负担,应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和人文修养的提升,充实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境界。为此,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认真探索如何处理好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我们也在体例编排上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将作品根据实际内容和特色进行了组合,力图从文学篇目的浅层认知扩展到人文与文化的熏陶,我认为大学语文授课的篇目不一定要完全拘泥于教材,篇目的宏观选择要兼顾文学(审美)价值、人文(生命与生存关怀)价值、文化(社会文化认知)价值,微观层次上贯彻三个要素,解决选什么文章和怎样在所选文章的解读中实现语文人文化的结合的问题。不仅能让学生熟悉经典篇目,品味文化意蕴,又促使学生从更深的层次更广的角度来理解文学现象,作家作品。总之,我认为在教材编排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经典篇目是载体,文学艺术是魅力,情感浸润是优势,丢掉了这些东西,大学语文就失去了立足的根本,同时,要促使文学与文化的融汇、融合,不能将大学语文课本变成单纯的文化知识读本,生硬地讲解理论,而要充分运用大学语文经典篇目提供的丰富的人文背景,融会学生的生活背景,促使学生体验、感悟文化深沉的内涵,涵育人文精神。

二、教学方法

教材编排只是高职大学语文发挥其文化育人功能的基础,真正要发挥大学语文文化育人的功能还必须具备一套合适的教学方法,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法、大语文教学法、实践化教学法。语文课程资源是极其丰富和多样的,尤其在多媒体教学日益普及的今天,语文多媒体教材和资源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必将带来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师生交流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变革。传统的授课模式是“课本、粉笔、黑板加一张嘴”的简单结合,其教学效果是有限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视听组合对学习内容的感知和记忆率远远高于视听分别利用之和。对人脑功能的研究还表明,多种感官的交替刺激,可充分调动大脑的功能,使之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因此,大学语文的授课要将学生从枯燥的语言文字中解放出来,辅之以图像、视频、音乐,多样的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刺激学生的感官和神经,不仅能让学生迅速地进入情境,而且让学生获得一种别样的审美感受,在此基础上获得认知层面的提升,我们可以尝试将影视与文学作品对比阅读,影视作品具有娱乐性和可观性,把影视文学引入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和环境中去理解文学形象,体会作品意蕴,那么,如何找到影视作品与课堂教学完美的契合点呢?

我认为首先要考虑影视文学引入的必要性,不是所有的篇目都可以引入影视文学,对于一些理论性,思辨性较强的议论文体,需要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思考以及演练,要排除一些外在的干扰,而对与一些情境感,感情性较强的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则可以适当的引入影视文学片段。其次,影视文学的选择要慎重,影视文学也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教师要选择那些经典的,经受住时代考验的优秀作品,从而能让学生真正获得一种审美体验。第三,影视文学引入课堂时间不宜过长,仍应该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我认为,影视文学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占主导的还是教师的讲授,如果影视文学占据较多的课堂时间,学生将会完全沉溺于一种娱乐性的影视欣赏而无法实现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在学生观影前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理论讲解和指导,让学生对影视作品有一个初步的理论认知,同时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影,在观影后给学生时间进行讨论,既有感性体验又有理性认知同时还加上学生自己的思考,经过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课程,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必定会跳出单纯的文本阅读,而是变的立体化和多样化,在多样化的视角中去理解文学形象的丰富性,去体会文学作品的深刻意蕴,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拓深学生的思想深度,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

多元立体的课堂教学既是时展的需要,也是目前大学语文充分发挥其文化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多年来,大学语文教学将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运用限制在狭窄的课堂,严重忽视了社会生活这一广阔领域,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不利于综合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完整人格的塑造。而大学语文要实现文化育人,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化知识的灌输层面,要最终落脚于受教育者人文精神的涵育,为人原则的确立,精神世界的建构。因此,教师必须从思想上认识实施大语文教学的必然性和迫切性,及时将封闭狭隘的课堂教学转移到开放广阔的大语文教学的轨道上来。大语文教学就是要以课堂教学为轴心,能动地让课内知识向课外辐射,让语文教学贴近学生现实生活,鼓励学生用日常的生活经验去解读文学教材,激发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穿越时空,力求实现与读者和文本的对话,挖掘作品的人文内涵,发现作品的时代价值。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生活世界并善于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中找到教学的切入点,提示学生将自己置于社会与历史发展的大舞台,自觉地担当文化传承者的角色,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启发学生有意识地思考问题,讨论问题。经过这样一个双向的交流和沟通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用更包容的文化心态、更宽广的文化视角审视评价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充分调动学生接受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观能动性,不仅让学生获得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愉悦,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开启学生的心灵智慧,为知识向素质能力的转化提供动力。

高职大学语文要实现文化育人的功能,仅仅依靠大学语文课堂还远远不够,陶行知先生强调说:“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我们要让学生走向社会,大力开展以培养文化素质为中心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各种途径,架设一座由课内通向课外的桥梁,使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文化素质。”大学语文所选篇目都是历经千年筛选、透着“真善美”之光的精品,这些作品充满了作者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对人生的体悟,展现着世间百态。如何将学生对文本的感性认识化作理性认识,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并且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上,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参与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实现大学语文的育人功能,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在服务中接受教育、锻炼成才。

首先,学院可以与一些展览馆、纪念馆,老革命基地以及司法局普法办等单位进行合作,建立相关的文化素质培训基地,同时带领学生深入社区,深入企业,开展“社区志愿服务行动”、“企业创业时间”、“返乡支教”等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基层生活百态,感受现代企业氛围,接受职业态度、敬业精神和职业能力方面的教育,其次,教师可定期、有计划以课题的形式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某一课题的社会调查,使学生将课本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感知文化知识,在实践中锻炼意志,培养学生对他人、集体、社会、国家的感情,树立社会责任感,形成辩证看待社会现象的良好习惯,将文化知识一点一滴地通过亲身实践和独特体验、融入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生命中,逐步形成高尚的文化素质教育。

三、教学考核

考试作为一种重要的评价手段是评判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多元的教学模式决定了教师要构建多元的评价体系,高职大学语文的教育功能决定了其要构建人文化,多元化的综合评价机制。传统的标准化试卷考核,仅以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习是很难全面检测大学语文的教学质量。我认为,高职语文应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和手段.在考试目的上应注重考核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和能力,如果说在中学语文的考核重在于考查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大学阶段语文的考核则要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重在于检验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迁移能力,学以致用的能力。在考试内容上,变知识考核为主为能力考核为主,注重过程与结果评价、理论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学生的实践考核要作为重点考核内容,实践考核既包括课堂实践也包括课外实践,教师要考查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学领悟能力,分析现象的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为每位学生设立评分表,进行综合考评。在考试形式上,采取开闭卷结合、口笔试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论文设计与答辩式结合等方式,力求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高职教育所培养出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更要具有完善的个性、良好的伦理道德、现代观念意识、高度的人文修养。而大学语文教育本质就是人的教育,是素质教育,是实践大学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高职大学语文必须紧密围绕文化育人这一重要功能,深入挖掘语文课程深厚的人文内涵及其育人潜力,将大学语文的学科目标,最终落实于受教育者精神涵育、为人原则和精神世界的构建,深入到学生的灵魂,去唤醒起其文化自觉,使其心有所感,情为所动,以情导真,以美引善,在人格层面上铸就其人性和美德。

作者:徐洁莹 单位: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语文地位尴尬

首先,大学语文课程一般只有36学时,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在能力上有所提高,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次,大学语文在高校只是选修课,无论从课程设置还是从教师水平上来看,其边缘地位显而易见。再次,学生学了多年的语文,已经对大学语文失去了兴趣,这使得大学语文处在一个尴尬的地位。在很多学校,大学语文正在为各种专业课“让路”,学生整天忙于专业、计算机、外语等课程,自然对大学语文无暇兼顾了。

(二)传统模式严重束缚了大学语文教材的创新

目前的大学语文教材在编写结构上,都是以单元或模块的形式出现的。这些教材要么以文学体裁为单元,要么以主题为模块,又或者按照文学发展的时间来编排,千篇一律,毫无创意。

二、加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的对策

(一)充分认识大学语文的定位,合理开设语文课程

教育部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能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从中可以得出,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以人文性为核心,同时发挥其工具性。朱玲也在《谈大学语文的定位》中明确了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的目的:“其一,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学,提高欣赏水平;其二,深化汉语母语教育,提升表达能力;其三,强化语文教育的情感培养和人生引导作用,实现育人的最终目标。”因此,我们应该看到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中的基础性地位,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开设语文课程。

(二)教材与专业相结合,创新教材编写体例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语文教材与专业相结合是必然的,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现实的需要,也有利于专业的创新。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级应用人才,但如果各专业的学生只专注自己的专业,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不利于创新。在笔者看来,按照时展顺序来编排选文比较符合中国人的思维和心理习惯,应根据专业需要恰当搭配选文,这样,学生更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深刻体会文化素养与人文精神的重要性。而应用文包括的内容相对较多,有财经文书、日常文书、事务文书等,笔者认为每个专业所需的应用文体是不同的,比如财经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财经应用文体,其他专业的学生就没有这个需要了。因此,各专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出本专业需要学习的应用文体,由教师重点指导。而对于其他跟专业差距较大的应用文体,学生可以自学,这样可以节约时间,同时又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选择多元化,出版辅助教材

大学语文教材版本单一,而与教材相关的配套的教学光盘、电子课件、音像教材、电子教案等却少之又少。这就造成了学生学习提不起兴趣,自学困难,教师教学也困难。因此,尽快出版具有较高质量的辅助教材成为当务之急。当然,我们应该看到,大学语文教材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大学语文教材的现实意义,树立科学意识,推陈出新,真正满足高职院校师生的需要,使大学语文课程真正成为高职学生喜爱的课程,也让大学语文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作者:邓洁莹 单位:泉州理工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