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中的人文素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语文中的人文素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学语文中的人文素质

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实现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方针反映在课程开设上就表现为确保专业技能课和实习实训课的学时,压缩人文素质类课程的学时,甚至取消了某些人文素质类课程。2012年初,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与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联合全国大学语文教师QQ群做的一次全国范围的《大学语文课程现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2.5%的高校课时在32或更少,开课1学期、2个学分。但从实际就业的角度看,现代企业越来越关注员工的综合素质,要求员工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等。有鉴于此,那么在目前开设的课程及课时不变的情况下,高职院校通过大学语文教学推进人文素质教育发展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二、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实现的可行性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定位

“语文不仅是一种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构成;从语文的功能看,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传达的是思想与情感,承载的是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人类的文化成果。”高职院校开设该门课程出发点也大抵在此,以我院为例,大学语文是我院面向全院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在高中阶段语文教育基础上,对各专业学生进行语文素养教育,提升其母语水平,提高其文化素养的一门基础课程,兼具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在我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大学语文的教材

据调查,大学语文教材已突破1500种之多,人们普遍认为,目前有影响、有特色的大学语文教材编写模式共有三种,一是“主题+文选”模式,如徐中玉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二是“文史+文选”模式,如王步高、丁帆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三是“专题+文选”模式,如温儒敏教授的《高等语文》教材等。可以看出以上无论哪种模式的教材都是由经典文学作品构成,文学是时代的记录,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古今先贤对自然、社会、人生等思考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是文化的载体,“文学即人学”。很多教材都会选择对我国传统文化影响颇深的儒家经典孔孟语录,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以杜甫、白居易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歌,以陆游、辛弃疾为代表的爱国词作等等,这些作品或体现高尚的理想、人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或反映历史,现实中为人们所密切关注的问题,讴歌真善美,抨击假恶丑,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宝贵资料。

(三)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

目前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主要采取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通过师生共赏经典文学作品,让学生的情感、态度受到熏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文素质得到提升。以上可以看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实现是具有可行性的。

三、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实现的途径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要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大学语文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具备良好的人文修养、过硬的基本功和课堂驾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能侧重于情感熏陶,健康人格的培养,审美情趣的引导,从而使学生的人文素质有所提高。具体主要从以下五方面入手:

(一)整合教学内容

1.选取合适的教材。如前所述大学语文教材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关键在于选取一本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教材,不仅要适合课内学,也要适合课外读。

2.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丰富,但毕竟课时有限,因此在选好教材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把握好课堂精读篇目和课外自读篇目的关系,课堂教学宜选取我国各个时代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代表作品,以此来提高大学生对母语和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3.引入学生自选内容。基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适度引入学生自选的内容,设计成一项语文综合

实践活动,如我校目前进行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走近诗人”即为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选自讲某位诗人的代表作品,受到了学生普遍的欢迎,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改变教学模式

大学语文课堂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提问和讨论环节,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再加上学生简单地认为本门课程与其将来就业没有直接关系,不够重视,具体表现为课前不预习,课中不参与,课后不思考,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要想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吸引学生参与进来,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丰富精神世界,提升文化品位,增强文化底蕴。因此,大学语文教师需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由原来的讲授角色转变为组织者和参与者。

1.形成以“读”、“议”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由于大学语文课程课时较少,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很少留时间给学生自主阅读,往往以析代读,以析代议,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很难深入体味文中真意,对教师的解读缺乏兴趣,要改变此种情况则要求教师在课内留有时间给学生去自主阅读,如果是诗词教学,则应加强诵读环节,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有个性化阅读体验,结合自身的人生经历读出自己的感受,从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和优秀的人文精神,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当然,让学生自主阅读并不等于放手不管,就让学生毫无头绪去读作品,反而对教师备课要求更高,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具体有两种做法,第一,由教师巧妙设计问题,根据作品实际可设计学生较感兴趣的问题,有争议的问题,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等有益于提高人文素质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然后在此基础上使用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或辩论,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还要适时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分析,以便保证讨论围绕主题进行,学生确有收获,而不是陷入无聊打嘴仗的境地。第二,由学生读完作品后提出问题,教师收集问题后进行梳理再组织讨论,这种做法优点是能极大地满足了高职院校学生的自主意识,调动了他们看作品的热情,推动他们积极思考,缺点则是提出的问题质量不能保证,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某种程度上可能造成课时的浪费,必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合理选用。

2.形成以小组为单位的研究性学习模式。以上以“读”、“议”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要学生积极参与,一方面课时有限,另一方面学生之间也存在个体差异,如果以个人为单位,讨论时很难兼顾所有人,因此建立学习小组显得非常有必要。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具有竞争意识,通过组与组之间竞争,既保证了发言的质量,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结合上述教学模式,大多数文学作品的课堂教学主要环节可设计为自读感悟———小组讨论———小组汇报———教师点评。

(三)优化考核方式

学生非常注重每门课程的考核结果,可充分把握学生此种心理,以此来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本门课程的学习。显然,用传统的期末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是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更不利于提高其人文素质。因此,必须要改革传统的模式,考核手段多样化,灵活化,口试和笔试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可体现为课内和课外两部分,课内主要看平时课堂表现,如发言,讨论等;课外主要看作业以及与语文相关的实践活动,如演讲、写作、读书报告会等,其中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方法、动机等也作为重要的参考,终结性评价则应以主观题为主,把人文素质内容与语文知识运用能力一起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

(四)构建课程体系

如前所述,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通常只有一学期开设且大多在32学时左右,因此,在此基础上可再结合各专业实际需要,在其他学期配套相应的人文素质类选修课,进一步深化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以我校为例在旅游系、艺术系开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如中国历史文化、唐宋诗词赏析、美学等;在经管系、电信系、建工系开设与职业技能相关的课程如演讲与口才、沟通技巧、应用写作等。

(五)营造人文环境

大学语文课堂是推进人文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但光靠课堂教学还是不够的,还要将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渗透到校园的每个角落,让语文和生活紧密相连,营造“生活中处处皆语文”的氛围,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以我校为例,可采用以下方式:

1.协同有关部门把校园的走廊、报栏、电子显示屏、黑板等建设成传播人文精神的主要阵地。

2.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与学校开展的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以及社团活动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把现有的“职教园大讲堂”、“中华诵”经典诵读比赛、大学生辩论赛等活动打造成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并形成优良的文化传统,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提高人文素质,并纳入大学语文课程考核体系。

3.结合图书馆资源,开展“新书速递”、“我与经典有约”读书交流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他们阅读和思考的习惯。

4.合理利用校园网教学资源平台,建立相关的校园网络的学习园地。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以大学语文教学为切入点推进人文素质教育,符合高职院校的实际,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作者:张立英 单位: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