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语文中的多媒体应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首先,多媒体的使用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上世纪50年代至今,教育心理学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发展为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在教学领域带来了学习观和教学观的双重变革:学习具有自主性、情境性和社会性;学习者不再是外界刺激的接受者,而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不仅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且是学习者意义建构的对象;教学媒体也不仅是教师的教学手段,而且是学习者的认知工具。用建构主义指导多媒体教学,将克服传统教学中的种种弊端,提高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培养学习者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协作精神。大学语文是我院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实践性的特点应当得以突出,因此必须重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这与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多媒体技术集文本、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为一体,能够灵活动态地进行文字图形图像的相互转换,因比可以通过链接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声音和影像资料打破文体之间的界限,使不同体裁的教学内容相互贯通,从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其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感和强烈的参与冲动,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并争相发表见解。而“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版”的传统单调的课堂模式,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若想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难度要大得多。
其次,多媒体的使用可以创设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的异时性变为共时性,从而激发想象,营造课堂文化氛围语文课中的每篇范文都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只执着于字形字义、文法结构、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的讲授,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对课文情境的体验是学好课文的基础,但是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创设情景,单靠教师的一张嘴,就显得力不从心。这时,多媒体技术显示了它的优势。多媒体最大的优势在于它能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生疏为可感、化抽象为形象;它能将静止的、抽象的文字内容变成生动形象的音像结合的复合载体,将老师难以表达的原理、现象生动条理地表现出来,将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规律直观形象地揭示出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利用其声像结合的整体特点,教师可在课堂上模仿甚至再现作者笔下的情景,或者营造一种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情景之中,从而增强语文课的教学效果。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长恨歌》是一篇长篇诗歌,尽管课文对《长恨歌》做了详尽的解释、说明,但学生没有见过,因此对课文内容缺乏感性认识。老师在教授时,可搜集多方面的诗文、史实、图片再现历史背景,再配上《百家讲坛之贵妃之死》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更客观了解一个真实历史背景下的李杨爱情。在学生掌握了历史背景的基础上,放一段名家朗诵的配乐音频,让学生感受这段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的感染力,再结合课文一步步分析课文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感受千古名篇留给我们的艺术魅力。对此,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可将课文中原本陌生,难以理解的制作过程变成具体、形象的视频、音频信息,将事物情景真实、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便于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虽然说文章在很大程度上是语言的艺术,但多媒体的介入和语文课的教学目的并不冲突,学生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作者语言的妙处。利用多媒体同时,加深了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它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再者,多媒体的使用可以使课堂容量明显增大,教学效率显著提高。
大学语文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教学内容多而授课时数少,这是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无法走出的效率困境,而多媒体手段的使用恰到好处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提高课堂教学含量的关键在于提高单位授课时段的使用效率,而传递信息的速度迅捷和质量上乘正是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所在。教师可以把某些知识信息在课前做成投影式课件或资料性短片在课堂上放映,从而大大缩减用于描述和介绍的时间。投影不仅节省了板书的书写时间,而且字迹更加标准规范清晰整洁。投影还可以使两篇甚至三篇课文的同时讲解成为现实,通过制表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掌握题材相同而结构各异的文章的不同写法。多媒体的参与使得大学语文课堂的容量明显增大,教学效率显著提高,对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计划的完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马红 单位:陕西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技术与实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