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立德树人下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实践,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 要:“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在“大思政”格局下,创新大学语文课与思政课的同向同行、深度融合,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的意义,课程团队从完善教学目标设计、实践教学、融入方式、教学形态变革四个方面,对大学语文“课程思政”进行实践研究。
关键词:课程思政;立德树人;大学语文;实践研究
一、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的意义
大学语文是一门兼具人文性、工具性、思想性等多重教育功能的人文素质课程,通过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们不仅能够提高审美鉴赏、沟通表达等能力,同时还能浸润自己的人文精神,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无疑,这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大学语文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资源,从灿若星河的经典文学作品中,我们能够挖掘出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出来的当代价值和时代意义,在这些作品的赏析、学习过程中,可以将知识阐释和价值信仰阐发相融合,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感染学生,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例如:通过《苏幕遮•怀旧》(范仲淹)和《听听那冷雨》(余光中)一词一文的学习,学生们不仅能够领略到中华民族经典诗文之魅力,而且还能感受到作品体现出来的家国情怀,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接受了思政教育。可以说,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得到了“思政”熏陶。通过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文化自信,培养文化自觉。不仅如此,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还能够充分发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以文育人”的作用,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基础,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大学语文课程学习的过程实际上还是一个让学生感悟中华民族优秀品德的过程,儒家的仁爱思想、杜甫身处困境却依然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豪情、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情怀、“最美逆行者们”披荆斩棘的责任担当,无论是文学作品中的英雄,还是现当代的英模,他们都极具精神感召力。高尚的理想、崇高的人格、积极向上的精神,这些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育都具有巨大的作用。不能不说,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一)以《纲要》为依据,完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设计
大学语文是天津滨海职业学院面向全院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由于课程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加之课程自身的属性,这些都决定了它所具有的实施思政教育的坚实基础和有利条件。然而,大学语文课程的内容和性质毕竟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大学语文的思政目标是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理想信念等相关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增强对学生价值取向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等,进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基于此,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设计就应该体现出课程自身的性质。2020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简称《纲要》),《纲要》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依据《纲要》,课程团队对原有的《大学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基于课程自身性质,对“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设计从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维度入手,修改并细化了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为了使大学语文“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做到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对“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完善前,课程团队多次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一起教研,寻找课程所蕴含的相同及不同的思政点,探讨思政教学的方法,“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完善后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设计,在大思政目标一致的前提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各司其职并形成“合力”,使大学语文课程育人功能真正实现落地生根。
(二)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学情,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内容
从总的人才培养目标讲,大学语文培养的是学生的人文素质。但是专业不同,育人目标也会不尽相同。教学实践中,课程团队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开展教学探索,将“课程思政”内容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之中。以“口才训练”教学模块为例,专业不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内容也会不同。任教英语专业时,根据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师设计出“如何向外国人讲好中国故事”训练任务。学生们认领任务后,分别以中国美食、中国美景、中国节日、中国剪纸等内容为切入点,完成“讲好中国故事”的训练任务。而任教旅游专业时,根据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特色,教师设计的训练任务则为“你眼中的山山水水”。学生们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讲解祖国的名山大川。虽然专业不同、教学设计的内容不同,但是学生们在完成训练任务时都会经历查找资料、熟悉内容、完成讲解、教师点评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既提高了表达能力,更是在完成训练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到了中华文明之大美,树立了文化自信、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课程思政不能为思政而思政,要将课程的思政元素与知识传授有机融合,通过对“课程思政”切入点的精心设计,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课程内容巧妙融合、有机融入,要杜绝满堂灌,取而代之的应是润物无声,要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同样是语言专业,由于语种、文化背景不同,对日语专业的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就有别于英语专业。采用的方法是,在讲授唐宋诗词单元时,结合学生有出国的意愿及作品所体现出来的思乡爱国主题,教师适时向学生进行了家国情怀的教育。课中,向学生推送“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被写入日本教科书”的信息,介绍日本学者村上哲见在他的《日本人与汉诗》中写道:“大唐的诗,如同最美丽的长天,让人只能仰视”的观点;课后,利用课程平台,又为学生们推送在诗词、礼仪、茶道等方面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影响的资料。基于日语专业的学情,依托课程教学内容,有机地将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情怀这些思政元素融入了课程教学之中,而这种充满“中国情”、“中国味”的思政教育模式,学生们既感兴趣更乐于接受,不但契合了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学情,而且保证了“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性。
(三)立足可实现的维度,促进学生主动实践,知行合一
“课程思政”不仅在课堂之内,还应该向课堂之外拓展,要立足可实现的维度,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地处天津滨海新区,近代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的重要遗物———大沽炮台就坐落于新区,大沽炮台承载着许多动人的历史故事,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实践教学中,团队教师充分利用大沽炮台、当地烈士陵园这些红色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如课内赏析了辛弃疾的爱国名篇《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后,课后教师就引导学生走近大沽炮台,走进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红色文化。从课内到课外,从被动接受到内化吸收,实践教学促使学生萌发出了强烈的爱国激情,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的教育。社会是变化的,思政教育的元素也应该是动态的,因此,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不能固定僵化,教师不仅要树立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更要善于引导学生努力做到知行合一,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才是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本质。教学实践中,教学设计应该立足于社会现实,要将现实问题巧妙地引进课堂教学,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中,促进学生自觉做到知行合一。例如,2020年爆发了新冠疫情,在抗疫过程中全国出现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人和事,从逆行出征的医务人员到小区门口值守的志愿者。结合教学内容,课程团队紧扣“抗疫”进行教学设计,通过让学生寻找、讲述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感人故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感悟,通过感知、感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这种教学设计,不仅使学生得到了思政元素的熏陶,而且在举国抗疫的“大考”中,许多学生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交上了一份份合格的答卷。应该说,只有将“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化为知行合一的具体行动,才是最为有效的“课程思政”,所以,教师必须要通过精心设计、有效实践,才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和“课程思政”的目标。
(四)以学生为本,变革教学形态
人文精神的培养是高职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高职学生的认知模式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基于这种情况,在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找准实施“课程思政”的切入点,使思政教育切入得自然,要水到渠成。教学中,无论是案例导入,或是情境预设等,都应该结合知识点的讲授需求进行教学设计,要用鲜活的素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程思政”的教学活动。“课程思政”教学既要高效,更要合理,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组织的实施等都应该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相适应,要与学生的“思政”需求相吻合。“如果不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课程思政就会被虚化,就达不到预期成效。”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根据高职学生自我发展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新特征,以学生为本,构建科学精准的思政教育的融入方式。实践证明,只有以学生为本,变革教学形态,才能让“课程思政”教学变得有营养、有味道。大学语文课程由“阅读欣赏”、“口才训练”、“应用写作”三个模块构成。教学实践中,根据每个模块的教学内容,课程团队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对植根于生活并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或现象的切入,如社会热点问题、民族精神、理性爱国、社会责任等,寓价值引领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教学形式上,转变课堂话语主体,变学生被动式听课为积极主动地参与,例如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主题演讲或小型辩论赛等,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提升“课程思政”的效能。新媒体时代,微课、动画等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也会使课程变得生动,充满活力。教学内容方面,根据教学目标的设计,通过对教材进行整合,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按照主题实施项目教学,避免碎片化、表面化的“课程思政”教学,科学地将教材体系转化为学生的价值体系。教学中,教师以“传道”为责任,对应具体的思政教育目标,深度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内容,使学生既能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又会在精神上也能产生“共振”。在立德树人视域下,推进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建设还需要我们继续探索、不断实践。
作者:刘洪英 单位:天津滨海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