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创新下大学语文生态课堂建设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传承与创新下大学语文生态课堂建设,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传承与创新下大学语文生态课堂建设

[摘要]在传承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语文生态课堂建设要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赋予其新的内涵,让经典传承下去,绽放开来。将生态理念运用于浸润着丰厚人文思想的大学语文课堂,既顺应时展的需求,又契合建设高效课堂的需求。我们可以利用新媒体多形式多渠道地展现出文字背后的精神情怀和生活智慧,让大学语文课堂焕发出生机活力,朝着自由、和谐、开放、有趣的生态化方向发展,使师生共享生态课堂教学的和谐与乐趣,真正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

[关键词]大学语文;生态课堂;新媒体

“生态”一词是指有机体或有机群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1]。在科技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态理念,生态学早已从单纯的生物学科延伸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生态课堂的建设就是从生态学的视角,审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学生等课堂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有机组合,以期达到和谐、开放、共生、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状态。大学语文课程是高等院校面向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在传承文化、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评价体系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为改善这种“失衡”的教育现状,大学语文生态课堂建设迫在眉睫。将生态理念运用于大学语文课堂,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使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创设多元化教学情境、塑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平等、和谐共生的课堂生态环境,既顺应了时展的需求,又契合建设高效课堂的需求。

1教学内容助力大学语文生态课堂建设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高等教育的定位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他们明理向上,达到一个完善的境界。因此,大学语文生态课堂建设要以人为本,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选择合理、科学的教学内容,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让学生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1.1传承经典,塑造精神生态

“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承,既是实现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本质需要,又是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时代要求”[3]。大学语文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浸润着丰厚的人文思想,不仅具有显性的教育意义,更具有隐性的教育意义。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新时代,大学语文教学应贯彻落实在报告中指出的“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4]。用雅言传承文明,用经典浸润人生。大学语文中许多鲜活的文化载体是塑造学生精神生态的天然土壤。它对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理想信念、责任担当的诠释,对深遂人生哲理、精妙生命辩证的阐述不是简单“摆事实、讲道理、发议论”,而是随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体验经历自然生发出来的,它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又让其具备了独特的感染力,能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涤荡心灵、启迪思想。我们可以利用其知识性与趣味性,生活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特点,激励学生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做到思想上接受,情感上共鸣,行为上践行。在新时代背景下,认真审视大学语文课程在育人化人方面的积极效能,以满足学生终生发展为目标,选取文质兼美的佳作,让学生接受母语的熏陶和洗礼,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通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启发,滋养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1.2开放融合,创新教学资源

大学语文生态课堂的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它不仅仅限于书本,生活中的细节、社会上的热点都可以成为教学的内容。大学语文教师应该主动对接当今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关注最新的社会动态、文学现象和文化新闻,把这些与我们的课程教学密切结合起来,拓宽教学资源。同时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寻找共同话题,做到教材内容和社会热点、焦点同步交流。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与现实世界的融合,引导学生感知发现真、善、美的事物,坚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智慧启发人,以人格气质引导人,实现从心灵震撼到自觉践行过程的转变,真正构建学生的精神生态系统。鼓励学生养成持续阅读的习惯,在与古今中外优秀作品对话的过程中汲取智慧和能量,获得深层而持久的审美享受,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开展经典诵读、诗文朗诵大赛、汉字听写大会等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扩大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熟练的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锻炼他们应用语文的能力,提升未来的竞争力。

2新媒体技术助力大学语文生态课堂建设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网民群体中学生最多,占比26.0%;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2.32亿,占网民整体的27.2%[5]。“互联网+教育”让新媒体以锐不可当之势进入课堂教学活动。在这个信息化、多元化的时代,我们要抓住大好机遇,利用新媒体技术,通过互联网渠道以及手机、电脑、数字电视等终端,将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融为一体,改革创新大学语文的教育教学模式,丰富大学语文知识的含量,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1共享互动,激发学生兴趣

大学语文的教育对象多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在教学过程中尝试运用新媒体打造师生学习的共同体,打破时空观念,拓展教学空间,借助微信、QQ、微博等社交平台以及云课堂、智慧树等众多的网络教育平台共享学习资源、交流探讨各种问题,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学生还可以利用这些传播媒介对自己感兴趣和关心的话题发帖、留言、评论、投票。新媒体将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融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反馈信息,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认知习惯,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开放灵活的思维方式。

2.2整合互补,提高课堂效率

新媒体为大学语文生态课堂建设提供了一个快速、便捷的学习平台,它可以有效管理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比方说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就可以不讲,通过小组合作能够解决的问题尽量交给学生自己。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可借助微课资源来解疑答惑,这些短视频内容短小精炼,不仅具有可视化、片段化的特点,而且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微”学习。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做好引导和适当的点评,通过设置问题,互相探讨、交流分享等方式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课后利用小测试、问卷调查等形式有效地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这种混合式的教学模式是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它将移动互联网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线上与线下的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师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探索性、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中去,促使大学语文课堂朝着自由、和谐、开放、有趣的生态化方向发展。

3多元化教学情境助力大学语文生态课堂建设

大学语文的教材大多以古代文学作品为主,要让新时代的大学生对这些作品产生情感共鸣,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经典流传下去,需要采取多元化教学情境。

3.1可视可听,动静结合

当今社会的文化正在由印刷文化向视觉文化转变,大学语文课堂教学采用可视可听的载体资源,通过声音、图像、光线、色彩等交织而成的影像资料,给学生直观感性的冲击力,这比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传统授课方式更具有吸引力,学生更易于接受。在备课过程中,教师需要收集各种材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思考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引导和必要的呈现。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需求和意识,关注学生的参与与反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与教师互动、与同学互动、与教学文本互动,巧妙地把静态的内容和动态的内容相结合进行有效的学习。因此,采用可视可听的情景策略时,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不能任由课堂娱乐化发展。

3.2体验感受,内化于心

随着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等一系列文化节目热播,再次证明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孕育的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全民参与的热情与盛况更说明了真正抵达人心的东西是面向大众的,是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大学语文教学过程可以借鉴这类节目的成功经验,把互动参与、体验感受结合起来,以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进行呈现。如诗词教学可以引入“飞花令”环节,营造课堂竞技氛围,在紧张激烈的氛围中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和积极性。小说、戏剧的教学则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人物形象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更加真实直接地触及作者的情感和作品的灵魂。这种体验式的、趣味式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在深度参与中认知世界、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赢得自信。

4和谐的师生关系助力大学语文生态课堂建设

4.1平等互助,和谐共生

大学语文生态课堂的教学活动是充满智慧和诗意的,师生之间“平等的对世界进行探索与实践,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的表达与倾听”[7]。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尽可能地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给他们塑造一个敢言乐言的课堂环境,改变以教师为中心,把教师的观点和看法当成标准答案,认为教师的权威高于一切的不合理的课堂模式。教师要善于组织课堂,走下讲台、与学生平等对话,通过语言、语气甚至眼神来激励和调动学生积极性,起到引导和点拨的作用。还可以尝试采用“非指导性的教学模式”,在编写教案时不能按部就班地指定好教学的重点难点,而是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针对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并形成结论分享给大家。最后,教师进行多元化的评价,给认真参与课堂互动的学生真诚的赞赏和鼓励。在这种平等和谐、互敬互助、轻松快乐的环境下,学生能够真正的感受到民主自由、真诚接纳的学习氛围,同时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4.2教育并举,正向引领

“教育”一词的重点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高校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地方,教师应牢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把“品德立心、知识立身、技能立业”作为教育奋斗的方向,争取通过教育让学生过上幸福的生活。同时,把正德修身与泽己及人相结合,做一个理想信念坚定的老师,爱党爱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健全学生人格,实现全面发展;做一个有学问的老师,与时俱进,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具有让学生钦佩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做一个气质优雅的老师,注重师德涵养,在日常教学中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传递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潜移默化地给学生正向引领;做一个有责任心、事业心、爱心的好老师,敬业乐业、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把智慧和温暖传递给学生。

5结语

在传承与创新的背景下,大学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既要植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古代先贤的情怀、智慧在时代语境里观照当下,并扎根、发芽、开花、结果,赋予今人以积极的思考和正能量”[8]。又要融合时代特色让课堂教学贴近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新媒体多形式、多渠道地展现文字背后的精神情怀和生活智慧,让学生感受到生命之美、情感之美和文学之美,真正实现了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同时,构建和谐共生的师生人际关系,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生命体验的审美空间,使师生共享生态课堂教学的和谐与乐趣。这样的大学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生机活力,朝着自然和谐、互动开放、全面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4.

[2]大学•中庸[M].王国轩,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6:6.

[3]刘海燕.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传承[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9(8):61-67.

[4]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30.

[5]中国网信网.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9-08-30)[2019-09-28].

[6]李广元.视觉文化带给大学语文教育的冲击与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7):157-159.

[7]陈晓峰.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语文教改探索[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9(8):108-113.

[8]康震.《经典咏流传》再造流行,与经典激发传统文化新活力[J].电视研究,2018(5):33-34.

作者:饶文婷 单位:安徽卫生健康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