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语文教育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提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育,通过生动形象的文本开展教学,既能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又能学习美妙的语言文字,达到双赢的目标。对其理论总结,主要体现为包容性、规律性和全面性。包容性体现在乐于学习传承,不避古今中外;规律性明确教育要遵循学习规律,讲求教学方法方式,提升学业质量;全面性强调学习主体全面发展,为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升能力。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语文》理论;探讨
《大学语文》非常适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选取的经典文献,涵盖了各个时期代的表性作品,既有传统韵文,还有部分散文,都是每个时代精品佳作,这些作品通过用心学习,可以达到以文化人的功效,实现教育理想境界,培养具有中国底气、中国风格、中国学派的一代新人。为此,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语文》教育理论,主要为教育大学生做到兼容并包、遵循人才培养规律、致力于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贡献社会的各项本领,这非常有助于育人质量的提升。
一、兼容并包
中华民族大家庭具有极强的包容性,拥有56个民族,5000年的光荣历史,创造了属于全体中国人的灿烂文化。《大学语文》收录文章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古今中外佳作都有呈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表现为兼容并包的气度,教育大学生拥有包容一切的气质,体现为不惧外来文化,积极学习吸收一切有益的成果。
(一)时间维度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目的在于守护中华文化根基,因此,需要从文化源头上学习先贤的思想智慧。先贤的思想智慧历经数千年的历史风雨,仍然焕发出勃勃生机,这是中国人民共同的财富。我们在传承基础上还要创新,因此包容不是停留在古代,而是由古至今,甚至包括未来,所有能够代表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的文化精品都是值得学习的。也就是说,古不伤今,今不害古,古今结合,并把探索的目光投向未来,就是把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吸收过来,根据新时代需要继续创造,并一直延续下去。因此当代的作品也属于学习之列。传承、创新就把古今时间维度全都串联在一起了,引导学生明白中国历史有辉煌,也有失败,但是中华民族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当代中国人还要继续创造新的文化,古今结合共创新的辉煌。
(二)地理维度
中华民族历来善于学习,善于吸取他者之长。古代中国以中央王国自居,体现了文化的高度自信,但正是有了真正的自信,古代中国才不排斥外来文化。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既把中国先进文化传递给其他国家,也积极学习外来文化。因此,《大学语文》并不排斥国外优秀作品,因为自信的中国知道,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可以创造优秀文化。所选文章有关爱的主题——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关爱他者等;与新有关的主题——推陈出新、持续发展、自我超越等等。这类文章中外都有,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以及适应时展的需要,一定要选录大量国外优秀作品,引导学生由中国走向世界,再由世界返回中国,牢记中国人的身份。毕竟中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学生结合中外优秀文化继续发展创造,牢记中国人所承担的使命,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三)运命维度
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属于新时代中华民族承担的新课题。学习文化就是希望增加适应社会、改变命运的本领,个体、集体和国家都是希望加强学习,掌握先进的文化,实现民富国强的目标。联系到培养学生的包容气质,就是要引导当代大学生学好本领,不仅关注个人和家庭的命运,还要与国家和世界发展联系一起,并用实际行动为之做出贡献。《大学语文》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指导学生深入学习经受实践检验的智慧,继续弘扬包容精神,关心个人、家人、国人,当然也不能对整个世界视而不见。作为时代青年要放眼世界,并根据世界发展的趋势,自觉加强学习,提升适应工作的能力,并在工作岗位积累实践经验,成为推动社会向好发展的有用之人。所有青年大学生共同努力,依靠强大的祖国,扎扎实实完成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为中国发展和世界和平做出更大贡献。
二、教育规律
《大学语文》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归根到底是为了培养大学生成才,成为新时代建设祖国的新生力量。为了达到理想的目标,开展教育活动就需要遵循育人规律,利用所选文章感染熏陶,让学生愿意学并学得好,引导其深入学习,真正掌握文本精华,激发学生自身强烈的为国效力的意志、智慧、才干。
(一)以真动人
精读美文往往让心灵震撼,美文的美在于真实感人。《大学语文》所选美文无不倡导真实可信,由此教育大学生,明确真实才能取得信任。儒家文化一路走来,从“言必信,行必果”到“知行合一”,都是从生活和社会实际需要,反复告知人们真实的重要性。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竞争导致的冷漠,这种情况下,以真实示人实属难能可贵。新时代承担建设富强祖国的重任,就像所讲的:老老实实做人做事。这样的真理不能生硬地灌输,可以用文章的真情打动读者,要自然而然,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学习,这就需要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利用文字朗朗上口的韵律特点,采用演讲、背诵竞赛等方式,让学生充分理解所选文章的精华,培养诚信的优秀品质,做到一诺千金,言行一致。
(二)以善感人
善良是人的本性。孟子曰性本善,同时儒家学派的荀子却说性本恶。总的来说,《大学语文》所选文章都是倡导善良的,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和练习,真正领会文章的本意。可以说,激发人的善性、明白善性是构建美好社会所不可或缺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就需要通过善行维持。目前,经过改革开放40周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建立起来了温情和谐的美好社会。古代中国就有天下观,历来把治理国家当作义不容辞的要事,现在中国更是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还需要凝聚全世界的善意和心智,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纳西方先进的文化,展现了高度的文化自信和自觉,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我们正在把全体中国人的善良化为和谐万邦的力量,大学生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勤劳、实干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助力。
(三)以美引人
可以这样理解:“美文+美语”可转化为美育,利用《大学语文》开展美育教育,培养大量推动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利用优美的文字感染大学生,从外在到心灵都要感触到什么是真正的美。首先,从个人角度讲,要注意外在形象和内在素质完美结合,提高做人的标准。通过锻炼确保身体健美,加强文化知识学习,培育知书达理、素养较好的有志青年,并能够不断克服各种难题,取得各种成绩。其次,从整个国家角度看,美在人民生活日益变好,美在经济科技整体发展更好,美在维护世界和平合作有序。经过数千年的实践考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了个体、集体、国家发展的智慧。《大学语文》美文携带了传统文化的基因,认真诵读,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感染大学生积极上进,使他们经过扎实学习成为真善美的传承者,推动社会更好发展。
三、全面发展
人非生而知之,需要不断学习,运用所学文化知识,持续提升推动社会发展的建设能力。大学生通过《大学语文》的扎实学习,传承传统文化精髓,结合新时代成果,明确全面发展,尤其是在宝贵的人生黄金时期就要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人文科技,文理兼修
《大学语文》作为公共课,就是希望达到人文科技相融,实现全面发展、综合素质提升的目标。人文教育主要体现为伦理道德的学习,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策略和效果,并对整个社会和谐形成一定的稳定基础。但是没有科技的大发展,就没有先进生活方式和处理自然危机的能力。近代中国就因为科技落后,部分人士居然认为是传统文化造成的后果,以致不能客观审视传统文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再次激活了潜在的能量,充分结合中西先进成果,扎扎实实开展科研工作,在相当多的领域紧追或是正在超赶发达国家。学校教育要注重学习主体的全面发展,学生通过系统学习,培养优秀的人文科技素养,做到文理兼修,成为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人文和科技相结合,就能相互积极作用,创造美好生活。
(二)终生学习,与时俱进
古今中外无不倡导终生学习,因为时代在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单靠学校所学的知识跟不上时展,还需要每个离开学校的人都主动积极地学习。这不能只作为一种理念,而是要付诸行动。《大学语文》所选文章主题鲜明,特别强调学习进步的重要价值。春秋战国诸侯国之间合纵纷争,战乱不止,民众及上层人士都希望尽快结束战争,大秦帝国就是顺应这种趋势,利用各类人才,积累实力,奠定了统一中原的基础。改革开放顺应人民需求,我国在各方面全发力,在各条战线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成为有影响力的世界大国,这主要还在于人才的培养。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有活力的因素,人才的培养是通过学校系统教育得到的,因而要引导学生树立持续学习的信念,做到终身不断学习进步,扎扎实实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
(三)团结世人,再创辉煌
新中国建国以来,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世界各国交往,经过70年的努力,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传统文化非常看重以和为贵,重视社会的和谐有序。大学生要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有力的践行者,青年人才只有团结一心,力用一处,才能为我国和世界发展做出贡献。因此,凝心聚力不止在国内,还要面对所有世人,包括世界各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唤起热爱和平、合作发展、互惠互利的大多数,才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而实现世界美好愿景。可以说,中国离不开世界,同样世界也离不开中国。人多力量大,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也适合世界各国,作为中国当代大学生就要主动作为,积极担当,以非常优秀的学识、能力,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世界合作发展贡献青春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就是看到了二者具有很强的关联性,通过学习相关文章,教育大学生成为包容创新、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了这个目的,还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方法得当,举一反三,活学活用,成为建设祖国和贡献社会的优秀人才。
作者:金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