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关于课程思政的理解,然后提出了“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实施,包括明确“大学语文”课程的优势、充分挖掘“大学语文”课程思政资源、转变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慎重选择教学内容,最后对预期成果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语文;政治理论
为深入学习贯彻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2019年3月22日,上海市召开了教育大会。李强书记在会议上强调,“要牢牢把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1]2017年,教育部在上海召开的高校“课程思政”现场推进会上,已肯定上海“课程思政”改革“为构建以思政课为核心,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提供了一套有价值、可推广的‘上海经验’。”[2]2019年上海市教育大会是对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主张的响应,亦贴合了当下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
一、关于课程思政的理解
课程思政不同于通常所认知的思政课程,是近几年我国高校课程建设和改革领域,除了思想政治课程之外又一个高频词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为育人课程,但课程思政更强调的是将传统的思政教育融于课程教学之中,通过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等,以生动有趣、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真正实现于无声处的立德树人。2018年5月,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上强调:“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其中的“德”指的就是“立德树人”。高校在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人才的同时还应注意到德育亦是重要一环。课程思政所强调的就是将知识体系内化为个人品德,成为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各种形态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为我们保存了最初的人类记忆,为我们带来多样化的审美体验。文学牵动我们的不仅是精神层面的感动,还有道德层面的熏染。中国文学博大精深,其中诸多要言妙道皆足以作为德育的教学内容。由于时代的高速发展,文学教育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很多学生对于文学都是不理解、不阅读,对于中国文学经典甚至是不认识。因此,高校应从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中发掘能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内容,在知识传授中融入德育元素,以轻松且易于接受的方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课程育人。
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实施
“大学语文”具有实施课程思政的诸多优势,需要高校从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转变教学方式等方面加以研究和实践。
(一)明确“大学语文”课程的优势
现阶段高校的课程设置中,“大学语文”课程由于以下原因而未能受到重视。第一,由于学业和就业的压力,外语和专业学习成为所有大学生共同关注的方面,“大学语文”课程因缺少实用性而受到学生的忽略。第二,“大学语文”课程因其教学价值在课程设置中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不受重视的地位。事实上,“大学语文”课程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首先,“大学语文”课程涉及面极广,包含了丰富的可供课程思政借鉴和使用的教学资源。“大学语文”课程中仅中国文学部分涵盖的优秀作品便不胜枚举,时间跨度长,可上溯至中国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两大源头,亦可下至中国现当代优秀文学作品,如老舍、沈从文、莫言等人作品,其门类繁多,包括诗词、小说、戏剧、散文等,其中仅优秀的诗词歌赋便足以担当起“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重任。其次,“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本身所具有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大学语文”课程在讲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如音频、视频、文献材料,通过故事的传播、学生参与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实现课程思政与教学的有效结合。相比传统思政课程而言,“大学语文”课程更具趣味性、感染力、吸引力,可以保证教师有效地讲授教学内容,同时全面地将德育元素融于其中。
(二)充分挖掘“大学语文”课程思政资源
“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包含中国及世界其他地区由古及今优秀的文学作品,教师在进行课程教育的同时,须充分挖掘其中的德育元素,一方面,要注重思政教育与课程的融合,尽可能让学生理解优秀的精神文化对于民族、世界的意义和作用;另一方面,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教学法对教师的教学素质提出较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完整的知识架构和系统的理论背景来发掘教学资源背后深刻的德育元素,必须有较强的实践和指导能力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比如,对于《史记》代表篇目的讲授,教师不应该停留在字词疏通,而应将之置于整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探究其创作目标。在教学中,探究方法主要是借助实际书籍目录的翻阅对比,因此教师可将《史记》与《汉书》等相关史籍的体例进行对比,令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由衷地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类似的篇目还有很多,如《牡丹亭》中超越时空的爱情观,代表中国古代爱情观念的进步;《伤逝》是鲁迅先生基于黑暗的封建背景,劝诫年轻人在追求爱情的同时仍旧要保持自身的独立。这些作品对于当下年轻人都有很强的引导作用。再如,《论语》《庄子》等哲理散文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皆体现了我国古代优秀的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体现了古代先人对待人、社会、自然的态度。诸多篇目都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智慧,教师通过课程讲授和讨论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转变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的同时应注意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可以是师生互动,也可以是学生分享调查结果,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传统的思政课程偏重于思政理论的介绍,学生被动接受教学。“大学语文”的课程思政在教学方式方面则有多种尝试,特别是小说、戏剧等作品更是由于其生动的情节性令教学方式有多种探寻的可能。如曹禺先生的《原野》是一部经典话剧,是以冤冤相报的复仇故事,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表现了被压迫、被摧残的农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话剧反映的故事年代与当下大学生的生活时代有一定距离。因此,教师需要探寻的是如何让学生获得艺术美感的认知的同时,感受到当时人民的苦难,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德育。考虑到《原野》的剧场性,由学生来扮演其中的角色,当时的社会现实对于人性的迫害的思想主题学生将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此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地运用多媒体互联网资源,如可以利用手机App设计问卷调查,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作出反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效调动课堂气氛。教学方式的转变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度,增强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兴趣,令课程思政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影响学生。
(四)慎重选择教学内容
文学作品种类繁多,这就对其教学内容的选择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必须是能够代表中国优秀文学和世界其他地区优秀文学,能够在短暂的教学时间里实现教学效果的作品;另一方面还必须具有励志教育功能,代表积极健康心态、正确的思想政治导向,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较好为学生所接受,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表现了苏轼在被贬黄州之后的乐观旷达的心态;戴望舒的《我用我残损的手掌》作于被日本宪兵逮捕入狱之后,献给伟大的祖国。诸如此类的作品在教学过程中皆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并为学生接受。
三、预期成果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语文”作为高校的传统课程理应被赋予更多的意义。课程思政的融合令其焕发出新的活力,预期将有以下几方面的变化。
(一)“大学语文”与传统思政教育相融合
《礼记》云:“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教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还有育人的职责,这一点可在“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得以体现。课程思政的推进可令“大学语文”课程实现系统的育人元素的渗透。因此教师可以专题设计的方式进行育人,比如,可分为家国情怀、优秀文化、理想信念等几大模块进行专题讲授。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在实践中帮助学生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这种专题化的教学分类法,摆脱了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形式,可以让课程思政的主题更加突出,令补充跟进的材料系统化,从而进一步深入挖掘教学内容,实现课程思政与语文教学同步并行的目的。
(二)转变教学方式,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课堂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推进应该根据当下时代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进行调整,摆脱枯燥的传统说教,以趣味性的方式展开,让学生从心理层面不再抵触,乐于接受课堂的教学内容,实现在潜移默化中教书育人的目的。当下智能化的广泛普及预示新的教学方式的可能,因此教师应运用互联网中有亲和力和针对性的元素,结合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思政教学,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提升教师自身素养
“大学语文”是一门涉及面颇广的课程,这就对其任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实施“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教师必须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加强对本学科专业系统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学习,要充分认识到本学科的思政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教师还应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能够自觉深入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对于教学育人的认识,增强对本学科思政教育的认同感,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将思政元素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此外,任课教师还应与时俱进,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保证课堂讲授过程的生动、活泼。以上诸多方面对任课教师提出了较大的挑战,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与素养,丰富对于思政教育的认识,提高授课水平。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将有越来越多高素质的人才由高校走向社会,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社会支柱。所谓高素质的人才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专业的职业素养,还应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此,高校作为我国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应主动承担起立德树人的重任,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输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余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当好全国教育改革发展排头兵先行者[N].中国教育报,2019-03-23(1).
[2]艾四林.打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教育部召开高校“课程思政”现场推进会[N].中国教育报,2017-06-23(3).
[3].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2).
作者:李茜茜 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