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探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探析

【提要】“课程思政”推进高校教师教书和育人的统一,是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大学语文蕴含着丰富的隐性思政教育资源,可以从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时代意义、开辟和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有内在联系的思政专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切入点来进行大学语文德育教育三个方面来挖掘大学语文中的“德育元素”。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实现途径包括高校做好顶层设计、大学语文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语文;德育教育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由此“课程思政”指的是充分挖掘其他各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高校教师教书和育人的统一,构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体、以其他各类课程为协同的大思政教育格局。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与本质

(一)“课程思政”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具体教学实践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高校必须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些根本问题。中国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肩负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课程思政”视域下,要求高校各类课程都落实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形成知识传授、能力达成和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即各类课程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促成学生能力的提升,还要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及给予他们正向引导,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人才。当今世界并不太平,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暗流汹涌,近期发生的中美贸易争端,启示我们要居安思危,要守好思想领域的“国防线”,也让我们认识到高等教育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重要性。

(二)“课程思政”有利于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课程思政”的“上海经验”已初见成效,上海高校不仅把传统思政课上出新面貌,还充分挖掘综合素养课、专业课等课程的思政元素,以活泼的课堂组织形式、生动的案例以及对国情贴切的把握、浓郁的人文情怀,赢得学生的热捧。实践证明,“课程思政”旨在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落实所有教师的育人职责,这样可以形成同向同行、协同效应的育人合力,最终提升高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课程思政”不是增开一门课程,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它是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就是要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过程之中,最终实现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模式。高校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显性思政——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价值引领中的核心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隐性思政——综合素养课、专业课等的育人价值,实现显性思政和隐性思政的相融相通。目前,“课程思政”这种理念在高校并未深入人心、达成共识,例如有的专业课老师只顾埋头拉车,不看方向,不关心形势政策,远离政治,认为德育工作是思政课老师的事,在教学中只顾教书而不注重育人,甚至有些老师在课堂上宣扬西方价值观和西方政治制度。这样就造成教学中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割裂、思政教育和专业教学“两张皮”的现象,严重的还导致学生对主流价值观产生怀疑和动摇。“课程思政”就是要充分挖掘其他各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使它们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起为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保驾护航。

(四)“课程思政”是高校全方位育人的重要环节

强调,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高校要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需要从领导干部到普通教职员工的全员参与,需要教学管理、教学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等各个环节的全程全方位的合力作用,而“课程思政”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五)“课程思政”的本质是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将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有效地传递给学生

很多综合素养课、专业课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课程思政”并不是要另搞一套,而是借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政教育的东风,深度挖掘其中的德育元素或思政元素,并使之提升为思想文化素养并融入综合素养课、专业课等各类课程之中。并且它不是为了融入而融入,也不是仅仅为了完成上级任务,而是为了提高我们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另外,思政内容也不是万能的,我们教师并不是每一节课、每一个章节都要进行思政的融入,只有当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思政教育存在有机的内在联系时,才适合进行融入。总之,“课程思政”的本质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和理想信念的教育。

二、基于“课程思政”新理念的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一)大学语文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德育教育方面的异同

1.大学语文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德育教育的根本任务具有一致性

大学语文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分属于不同的学科领域,但是它们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塑造、情感培养和精神熏陶的,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也就是说,它们育人的宗旨是一致的,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存在着相通性和一致性。

2.大学语文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德育教育相辅相成

大学语文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它一般是通过名篇佳作的学习来倡导人文情怀,引领正确的理想信念,扬善抑恶,取美去丑,自带人文价值导向功能和思政育人功能。深度挖掘大学语文中的“德育元素”或“思政元素”并有意识地把它们运用于课堂实践教学中,不仅符合大学语文的教学规律和目标要求,也拓宽了思政教育的实施途径,丰富了它的方式和方法,也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德育教育的有力补充。两者互通互融,相辅相成。

3.思想政治理论课德育教育带有明确的目的性,而大学语文德育教育具有隐性特点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教育具有显性特点,它明确地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理想信念、“三观“(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的教育作为教学目标。而大学语文的德育教育具有隐性特点,它最直观的外在形式是文化的熏陶,学生通过阅读和学习经典的文学作品,潜移默化地、在不知不觉中获得道德的提高和精神的提升。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善于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我们要充分挖掘大学语文中所蕴含的隐性思想政治资源,提高其育人效果。

4.大学语文德育教育具有独特的人文性和吸引力

大学语文的德育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以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感人肺腑的故事情节吸引人,感染人,引导人。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教育相比,它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艺术魅力和吸引力。

(二)充分挖掘大学语文“德育元素”或“思政元素”的方法

1.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时代意义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一般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或中国古代文学是大学语文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所占学时也比较多,要使大学语文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和思政教育更好地融合,从而发挥更大的育人效果,就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时代意义。结合现代社会和当代大学生活,对中国古代文学中典型的情境、场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进行现代阐释和解读,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有关竞争、友谊、团队定位与合作、爱情等自身关心的问题,培养他们的爱国精神和家国情怀,锻造他们自强不息、勇于担当、追求公平正义和至善至美的品格。例如讲中国四大名著,可以挖掘它们当中最励志、最激励人心的精神气质和人文情怀来进行讲解,如《三国演义》主要表现为眼观天下、志在统一的英雄情结;《水浒传》主要表现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精神;《西游记》主要表现为为了实现人生目标,矢志不渝坚持不懈的理想跋涉;《红楼梦》主要表现为至真至纯的爱情和尊重生命、众生平等的大爱情怀。然后可以结合“当今和平时代还需要英雄吗?哪些人可以称得上时代的英雄?”“我们应该如何去见义勇为?”“什么才是真正的义气?”“如何处理好自律和自由的关系?”“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你渴望什么样的爱情?”等社会热点话题或学生关心的话题来进行讨论。这样就可以把古代文学和现实社会、人文素质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因势利导、自然而然地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

2.开辟和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有内在联系的思政专题

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中也可以开辟和相关知识点有内在联系的思政专题,这样可以让大学语文课更具时代气息和生活魅力。例如讲中国古诗词,可以开辟“口中的‘古诗词’”或“为优秀传统文化代言”等专题。如他在院士大会上引用《离骚》中的名句表示,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但我们必须要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他勉励青年学生要发扬“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精神;他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诗句向世界宣示中国的自信;他在博鳌年会上做主旨演讲时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表达了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要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的深刻思想。这样的思政专题和我们的大学语文教学没有违和感,相反使大学语文课更具时代魅力,视野更开阔,境界更高远。

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切入点来进行大学语文德育教育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十二个方面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我们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凝练和精髓,是千百年来奔流在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经典篇目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都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踪迹和身影。例如讲先秦诸子百家,如孔子儒家思想中和谐、诚信、友善的观念;道家思想中自由的观念;墨家思想中平等的观念;法家思想中公正、法治的观念。这些思想观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所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切入点来进行大学语文德育教育是非常可行的方法。

三、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实现途径

(一)做好顶层设计

“课程思政”不是一时的热情,高校应注重建立长效机制。它也不是某一类课或某几门课要做的事情,高校党委应负主体责任,教学管理、组织人事等职能部门应负具体责任,站在学校的层面,整体协调、齐抓共管各类课程的政治思想教育,促进显性思政和隐性思政的统一,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方法贯穿到教学科研的全过程之中,在课程设置管理、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督查、课堂实践教学、课程考核、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都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合理设置,加强“课程思政”的内涵建设,最终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和相关激励机制,让“课程思政”的理念深入人心。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是高校“课程思政”体系中的一环,其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和最大化有赖于高校“课程思政”科学而合理的顶层设计。

(二)大学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教师,强调,传道者自己要先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地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大学语文“课程思政”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大学语文教师不仅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水平,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一是,大学语文教师应提高政治站位,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来认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不要简单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思政理论课老师的事,要积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观能动性。二是,实行大学语文“思政教育”并不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地做表面工作,而是要沉下去,对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课程考核等做系统的调整和设计。三是,大学语文教师要心怀天下、与时俱进,善于挖掘文学作品中的思政元素,长于把人文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起来。四是,大学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方法来进行教学,以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意境、典型的人物形象、动人的故事情节等吸引人、感染人和教育人,达到育人“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要求,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大学语文“课程思政”要想取得更好的育人效果,不仅要积极地进行第一课堂的教学探索,还要注重第二课堂(课外)和第三课堂(网络平台)文化活动的开展,例如主持开展或引导学生参加演讲比赛、古诗词大赛、诗文朗诵、征文比赛等活动,为弘扬先进文化、传播正能量,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尽绵薄之力。

作者:岑泽丽 单位:武汉商学院通识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