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技能培养,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内容繁杂,其课程定位一直存在争议.在转型背景下,应兼顾传统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并且要更加突出工具性.本文主要以白城师范学院为例,通过分析课程现状,总结经验,同时也提出点滴思考.
关键词:高校转型;大学语文;技能培养
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出台,全国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这种背景之下,高校的许多课程也作出了相应调整和改变.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似乎又一次站到了风口,可以说是危机和机遇并存.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让这样一门与社会形势变化和人才培养关系都十分密切的课程,在新的形势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现课程价值.
1课程定位
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一直以来争议不断.课程定位不明确,随之而来的是与之密切相关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参考教材等诸多环节都受到了影响.1.1主要观点彭书雄教授曾对大学语文定位问题的研究与争论做过统计和梳理,总结出了具有代表性的8种观点,即:工具性定位;人文性定位;“工具性、人文性与美育性”并重的课程定位;“人文性、审美性、工具性、趣味性和新经典”的课程定位;“文学教育”的定位;“高等”的定位;“人文教育”的定位和“精神教化+能力拓展”的课程定位.[1]总观这8种定位,主要就是语文课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争执.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之中小学语文课本.当时想法,口头为语,笔下为文,合成一词,就称‘语文’.自此推想,似以语言文章为较切.文谓文字,似指一个个的字,不甚惬当.文谓文学,又不能包容文学以外之文章.”[2]语文教育,也就是民族母语教育,语文课就是要培养学生运用母语“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是民族教育的基础.在《语文课程新标准》中关于语文的性质也有相关的阐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其实,“大学语文”也是“语文”.1.2学校定位白城师范学院的大学语文课是1988年开设的,自开课之初,我们就从地方基层教育的实际状况出发,结合我校生源语文水平的实际,确立了大学语文的明确定位,即培养学生从师任教所需的“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偏重工具性.前些年国家开始大力提倡文化建设,提高人文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在这种形式之下,大学语文课的课程定位又受到了一定影响,学者探讨、专家呼吁、形势所迫、社会需求等诸多因素叠加,使得好多院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等在2007年9月又重新开设了一度中断的大学语文课,以期在复兴民族文化的大业中担起应有的责任.那时候,我校的大学语文课也做出了适当的调整,增加了人文教育的相应内容,可以说是“人文性”和“工具性”兼顾.当前,我校正处在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初期,大学语文课还是要适当地偏重于“工具性”,以加强学生就业所需的语文技能培养.
2现状分析
多年来,我们学校十分重视大学语文课,基于课程定位,一直坚持对学生进行语文技能训练,虽然达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也会遇到一些问题.
2.1学生语文基础薄弱,能力欠缺
作为一般本科院校,生源方面没有什么优势,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基础知识不扎实,加上高考备战过程中重知识轻能力,所以,好多学生近乎不具备一般的语文技能,相对于我们课程所要求的“普通话说讲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汉字规范书写能力”“教师常用文体写作能力”等可以说还处于“原生态”,这或多或少都会影响教学效果.
2.2学生认识偏差,重视不够
大学语文是一门公共基础课,众所周知,本来学生对公共课就不够重视,何况又是语文课.因为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学生来说,从小到大学了十多年的语文,自以为听得懂看得明白,能说、会讲、会写字,就算是掌握了汉语.再加上近些年来受“功利主义”“实用至上”的影响,人们认为就业找工作只是和“外语”“计算机”有关,所以更加不够重视大学语文的学习.好多学生还有这样一种认识———“进入大学就到了该放松的时候了”,没有了初中、高中老师沉重的作业和卷子的压力,没有了家长的督促和紧逼,他们就忽视了很多课程的学习,尤其是在他们看来已经学习多年没有什么新鲜感的大学语文,听课不认真,训练不积极.
2.3网络文化的冲击,规范不力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进入了一个自媒体时代,很多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表文章,由于监管不力,加上作者语言文字水平良莠不齐,各种不符合规范的言语表达和用字随处可见,这无疑给广大青年学生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青少年是网络交流的主力人群,聊天、交友、游戏等网络活动中,各种与现实语言环境中不同的所谓“网络用语”的使用更是司空见惯.正因为键盘代替了书写,表情符号代替了文字表达,就使得很多学生即便没有坚实的语言文字基础,缺乏一定的语文能力,也能在网络天地中驰骋,因而,学生们大多数不能足够重视自己的提高与训练.
3经验与对策
开课多年以来,我们经历了大学语文红火、萧条、停课、复课的起起伏伏.不管外部形势如何变化,我们一直坚守,讲该讲的内容,做该做的训练.学生从师任教所需要的语文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为就业增加了竞争实力,我们也为地方基础教育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转型时期,我们重新思考大学语文课的教学与训练,有经验,也有期待.
3.1充分利用课堂有效教学时间
大学语文课一般为一学期36学时,要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涉及人文素质培养和实际能力养成的诸多内容的教学与训练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就根据各个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和重点,充分利用课堂的有效教学时间,精讲多练.“精”,一方面是指精心选取教材内容,因为课时所限不可能从头讲到尾,只能有所取舍;另一方面是指在训练过程中,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理论指导,对个别学生身上出现的不具典型性的问题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3.2实行小班授课与训练
由于是公共基础课,再加上硬件设施条件的限制以及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原因,大学语文多是像其他公共课一样,采取合班授课的方式,这样做对课程教学和训练效果来说是不利的.因为和其他公共课不同,大学语文涉及很多方面的训练,比如普通话说讲、口语表达、汉字书写等.学生人数太多,教师就顾及不到所有学生,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有针对性的指导,而实践证明这种指导又很有必要.如果是分小班授课和训练,教师一方面可以在技术层面对每个同学进行个性化指导,同时还可以督促那些不够积极主动参与训练的学生,从而使课程效益最大化.
3.3采取多样的训练和考核方式
首先,采取分层次训练的方式.就训练而言,学生基础不同,兴趣不一,训练的精力投入及状态、效果都不一样.我们要做的就是鼓励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训练中来,而且要有所提高有所收获.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就鼓励他们多学多练.例如,汉字书写训练,有的学生从小就学过书法,对于这样的学生,不强求一律,而是鼓励他们自己再进一步通过某种方式提高,比如参加校外或网上书法班,继续深入学习;还可以让他们给大家做示范,指导其他同学练字.要知道,教师这样的肯定和鼓励对学生来说是十分有效的,很多学生都充分利用课堂训练的时间和大学语文训练的契机,进一步地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对于那些基础较差能力薄弱的学生,一方面积极鼓励,更重要的是严格要求.训练过程中,可以让他们和基础好的同学一起练,通过观摩、交流、感悟,受到良好影响,进而提高兴趣,增强信心.其次,采取分内容考核的方式.就考核而言,大学语文不适合期末一张考卷见分晓的考核方式.因为这门课程一是包含内容杂而多,二是涉及到多方面的能力训练,因而,较为合理的考核方式应该是分项考核,比如普通话部分可以利用普通话水平测试完成,口语技能边练边考,汉字书写可以在训练结束时候统一考核.这样的考核方式还可以使学生更加重视平时的各项训练.至于其他知识性内容的考核可以利用较为灵活的讨论、作业、论文等方式进行,但各部分所占比例要合理,考虑到转型发展的需要,各种技能性内容考核部分的分值应占比更大一些.
3.4充分发挥隐性课堂的作用
大学语文仅仅局限于课堂是不够的.不论是各种能力还是人文素质都需要一个时期的强化训练和逐步养成,我们要充分利用校园里的各种有利条件,例如,通过各种语言文字技能比赛激励学生;还可以举办各种社团吸引学生;或者是利用手机、网络、微信、微博等学生喜欢的媒介和平台,让学生们去听、说、读、写,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做自己喜欢的事,同时提高语文能力.
4结语
转型发展的背景之下,大学语文作为高校的公共必修课,也要紧跟时展,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和行业需要,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注重学生各种语文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浸润和扎实有效的训练过程中不断地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彭书雄.基于人文素质培养和语文能力提升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12.
[2]叶圣陶.叶圣陶答教师的100封信[M].北京:开明出版社,1989:9.
[3]王娇娇.大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2).
[4]薛晓霞.教育转型视域下“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探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5).
作者:王如辰 单位:白城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