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本文论述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针对大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和能力普遍偏低、学校对语文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等问题,提出采用灵活多样的现代教学方法和多元化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师生在课堂中的互动、定期举办相关的经典诵读活动、课前演讲、进行网络辅助教学等措施,推进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使大学语文真正成为陶冶学生高尚道德情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
大学语文是理工科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理工科院校学生普遍倾向于实用性学科的学习,对该课程的学习不感兴趣,再加上该课程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枯燥,导致学生对其不重视,这影响了理工科院校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迫在眉睫。
一、大学语文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和能力普遍偏低
1.大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经过中小学阶段的教育,一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疲倦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很多对语文缺乏兴趣,大学语文被他们视为可有可无的辅助学科,只是因为学校的要求才不得已去学习以取得学分,学习功利性很强。另外,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时代,相当多的学生习惯于在手机和电脑上快餐式阅读,这导致学生缺乏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悉心品味,加上网络作品良莠不齐,这种无目的、随意性的浅阅读必然冲击着学生学学语文的兴趣。
2.学生解读作品的能力偏低。理工科院校相当部分学生普遍缺乏主动阅读的热情,缺少知识积累和阅读量的支撑,导致无法对文学作品有充沛的感性体会。还有部分学生因原先的学习、生活环境所限,语感较差,诵读文章时情感不能代入,审美体验不深刻。课堂上,不仅学生感觉缺乏学好语文的信心,而且教师授课也相当吃力,师生沟通存在较大的隔阂。3.教师授课方式故步自封。大学语文课程不仅是要帮助学生补充完善语文基础知识、强化听说读写能力,还应兼具让学生了解文史知识、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审美能力的多重教学任务。然而,任课教师在有限的课时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顾此失彼,仅仅能针对指定篇目简单讲解,教师既无法对作品作深入剖析,也不能拓宽教学领域。墨守成规的教学方式,无形中导致学科壁垒的形成,与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理念背道而驰。
(二)理工科院校本身对语文教育重视不够
理工科院校对语文教育的重视程度低,学时安排少,师资力量薄弱,课程设置日趋边缘化。目前,虽然理工科院校都保留着大学语文教育的基本课时,但是实际上大学语文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包括语文老师和学生都是将语文课作为放松的课,定时参加考试,而不花费其他心思,拿到学分就可以了。实际上,语文学科作为最有效的交流工具,它的学习和延伸是必须建立在自主和探究的模式下的,只有把握住这个要义才能使得语文教学真正对工科各个学科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基础作用。
二、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策略
(一)以高效课堂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1.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大学语文教学要结合学生实际和社会发展现状,与时俱进地精选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策略。课堂上,教师可以适当地嵌入一些当前的文化热点、流行时尚元素,以有效增强语文学科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理工科学生长于抽象思维的优势,采用互动式教学、案例切入、作品讨论的方法,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氛围,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学习《离骚》,通过对学生阐述屈原的美政理想及在君、臣、小人三者之中的两难境地,体会屈原“殉志”的高尚情操,使其受到爱国情感的精神洗礼。为理解屈原形象,教师设计了逐层递进的三个环节。一是思考“屈原心目中自己是个什么形象?请用具体诗句加以阐释。”二是“如何看待屈原的沉江之举”,在论辩中让学生去充分感受屈原的自我意识,对真理的执着,对正义、理想的坚守。既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内涵,感受悲剧色彩,又让学生接受一次心灵的净化。三是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行文优美、有大胆的想象和优美比喻的诗句,教师再顺理成章点出,这是一首悲壮的“殉道者之歌”。
2.采用多元化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授课时要多采用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这些方式既便于形象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还能有效扩充大学语文知识信息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应用多媒体课件,它还包含着许多非常有价值的内容:一是学校可以组建有关语文教学的相关普及网站,而网站中可以收录除了本校外其他各知名大学的语文教学课程,或者是著名教授的人文素养讲座。二是给学生观看和语文课程相关的电影、纪录片。三是采用上机考试或者电子阅卷系统等信息化手段。例如,用视频的模式开展大学语文教学,可以使得视频中的黑板更为清晰,学生回答问题的状态也更为直观。这样多次的观阅可以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包括在语文课程学习中更有自信,而直接拍摄老师的板书,可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更有侧重点。四是根据教师的专业和特长,组织团队建立数字化资源库,运用三维动画、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技术,将名师授课录像、电子教案、数字资料等优质教学资源分类入库。或者采用分块式合作教学,让学生不仅仅是只和一位老师学习,增加知识的新颖性与广博性,既有利于学生开拓思维、拓展视野,又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特长,促进教学效果提升。除此之外,现代化的教学的优势还充分体现在其教学资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方面。比如学校可以为文学类书籍建立数字图书馆,或者与相关的APP平台合作,学生可通过扫码的方式借阅电子版的读物,避免了图书馆的书目数量无法满足阅读需求的问题。论文资料的提供,也可以参考中国知网和万方的模式提供学校优秀教师和毕业生论文的借鉴和阅读,这样既做到了课堂内外的有效延伸,又加强了学生对学校的向心力。而校内电子期刊可以依托于学校的文科相关的社团,通过美文赏析、诗歌鉴赏、有奖征文等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3.加强师生在课堂中的互动。大学语文课堂应一改原来的单一教学模式,使老师和学生成为“主导—主动”的学习整体,师生在探究中去真正深入学习语文。例如在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时,师生可以借助多种文学艺术的形式,包括话剧、电影等去分析某位作者背后的故事。语文教学中审美的意义在于每一个人都是哈姆莱特,老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探索相关的重点难点,再加以引导其自主地探究思考,老师无须提供一个固有的思维模版。这种师生高度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把老师和学生共同放在一个高度开放和自由的空间里。在这种空间里,学生和老师各司其职,学生能够更容易地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但最为重要的是,这种模式将大大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其中包括整合知识的能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等。这对于工科人才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有利无弊的。
(二)加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活动
理工院校的学生普遍对大学语文教学存在一定的误区,即大学语文教学完全没有实践性可言。实际上,我们可以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加强大学语文的实践性教学。
1.定期举办相关的经典诵读活动。阅读经典的目的是我们从古代的经典中汲取养分,在认识古代文化的同时,加以自己的主观认知,强化人文和精神力量。例如,如果对中国古代的文物制度非常感兴趣,可以阅读《礼经》;如果想以史为鉴来探究中国古代制度的变革和熟悉历史人物的事迹,可以阅读《春秋》等。在选取诵读篇目的过程中,我们还必须考虑到工科学校所具有的特殊的学科特点。尽量选择一些简洁显明的善本,同时要注意难度的依次递增,同时老师的指导和详细的注解也是不容忽略的。
2.大学语文课堂前的演讲。语文演讲可以锻炼工科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种模式以其生动性、趣味性对工科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但是刚开始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有两种情况:要么是直接从网上下载文字资料,要么是被演讲稿束缚,在真正的演讲过程中无法流利地表达。但是这种模式可以通过老师的语文教学加以提升和改善。比如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前作有准备的演讲。这种演讲可以是全命题形式的,也可以完全由学生自由发挥,同时还可以辅以PPT的制作。等到演讲完之后,教师可以将点评的权利交给其余的同学,这样互动性就加强了。
3.利用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戏剧主题活动。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戏剧的功能应主要侧重于综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开展校园剧表演活动,可以是课本剧也可以是反映校园生活的校园剧。在课堂上,语文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学习剧本的文本形式,设计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学生可以自编自导自演,或和专业学习结合在一起,将各专业的优势与话剧结合在一起,按照剧本的设计,对相应人物进行自己的演绎,或增加现代元素,改变故事发生的背景,等等。在课外,应让戏剧成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学生通过表演进一步体会人物的语言,更深刻认识人物的形象,从而在实践中提高人文素养。大学语文作为一门文化素质课程,它在锻炼大学生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的同时,增强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然而,改革是一个长期的、日积月累的过程。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中,我们应明确育人目标,认真分析学生的情况,科学调整具体方案,使工科学生可以借助语文素养的提升成为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同时使大学语文真正成为陶冶学生高尚道德情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
【参考文献】
[1]王兴兰.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定位[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2]孟兆怀.文化素养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王彩琴.师资是里工科院校开好大学语文的关键[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7)
[4]肖卓娅.关于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和改革途径的思考[J].新西部,2009(18)
作者:刘莹莹 单位: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