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语文教学思维导图运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文章针对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及思维导图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结合教学实践,就其如何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组织中的运用及在写作中的运用进行了探究,包括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组织中借助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写作教学中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
关键词:思维导图;大学语文;课堂教学
大学语文课程在素质教育中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殊作用,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其重要性越来越为高校所重视。然而对大学语文教学的研究相对较为沉寂,以思维导图的运用为例,在其他学科对此的研究都开展得如火如荼时,关于大学语文与思维导图相结合的相关文献却寥寥无几。思维导图作为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在大学语文的学习中可以起到有效的辅助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为对大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及语文学习效果的深入发掘上。因此,笔者希望通过对思维导图进入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相关经验的介绍,为优化大学语文课堂、引入新思维新工具、引发新思考等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大学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人文学科,是大学教育的基础性课程,其定位为提升大学生个体精神的成长与语文能力的培养。但由于在之前的高考应试教育中,它被过分地强调了其工具性的一面,导致语文教学内容单一,课堂缺少活力,没有体现其人文科学的魅力。因此,在没有考试压力时,大学语文的重要性就容易被学生忽略。再加上大学语文课程本身发展也遇到瓶颈,普遍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明、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呆板、班级规模过大等问题,导致大学语文渐渐沦为边缘学科[1]。笔者经过多年的大学语文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在学学语文的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两个方面,即思考问题的模式与写作采用的方法。如果学生还是按照高考的思维模式,通过死记硬背学语文、生搬硬套写作文,那语文课堂必将成为枯燥无味的代名词。
二、思维导图概述
我国对于思维导图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将思维导图应用于语文教学,却是近年来才开始的。思维导图又名心智图、脑图,是将我们的左右脑一起开发运用起来的一种思维工具,能够充分调动我们的右脑在空间、图像、颜色、整体思维、想象等方面,以及左脑在顺序、逻辑、文字、数字、条例等方面的潜能,从而让整个大脑在创造力、记忆、语言等各个方面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与挖掘。它的特点是将注意的交点集中于中心图形上,按照发散性思维的特征,由中心向四周放射辐射状分支,在每个分支上标注代表思想要点的关键词,且分支的末端开放。这种结构形式意味着思维导图同时具有“集中”与“发散”两个显著的特征。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普遍较强,但创造性思维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运用思维导图来指导他们的语文学习,有助于同时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其逻辑思维的优势。
三、思维导图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组织中的运用
大学语文属于语文课程的高级阶段,一方面,本课程应该在更高层次上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素养,因此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从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转移到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品读;另一方面,很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依然存在语文基础知识薄弱、基本技能不足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大学语文课程还应该肩负起加强学生在逻辑学、文章学、演讲学、阅读学及思维学等方面的知识补充和综合技能训练的任务。对于课时并不充裕的大学语文来说,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照本宣科、“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将很难充分消化大量的理论知识,也难以融会贯通,造成大学语文学习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从而进一步导致学生对“高四语文”的厌恶与逃避。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将思维导图作为教学的先行组织者,即教师在上课前,将备课时准备的教学思路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这样学生有一个完整的心理预期,能够建立清晰的知识网络,便于减轻学生的心理焦虑。思维导图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课前预习与课堂思考。在课前预习方面,思维导图可以对学生的预习方向进行引导,并能将预习成果以书面方式进行展示,例如,对课文的作者、所属作品集、写作背景、文体特征等文学常识的了解和收集。学生在完成思维导图分支的同时,也是在学习怎样去阅读文章的过程,这实际上是对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思维导图就像一位无言的教师,那些分支就像一只只指路的手,指导学生按图索骥,去探索知识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们明白自己要寻找的是什么,怎样才能又快又准地找到,这就是学生自主意识与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过程。在课堂上,思维导图的“发散”与“集中”特性更能为学生带来良好的学习效果。思维导图是由一个中心图与数个由中心发散的分支组成,分支可以无限延伸。分支的延伸代表了思维的发散,而所有的发散都是围绕着中心图进行的,这又体现了思维的关联与集中。首先,“发散”表现在对课堂主题的联想、深化上,比如,使用头脑风暴,积极鼓励学生去开动脑筋思考,教师在此时只是一个引导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表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看法[2]。而学生此时作为思考的主体,自主地表达对于课文的猜测与观点,这样,就完成了从“教师一人讲”到“学生自己学”的转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其次,思维导图的“集中性”保证了课堂主题始终是围绕着中心来进行的,不会使课堂变成一盘散沙,而且各个教学环节的内在联系也能一目了然。这有利于学生整体思维的建立,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再次,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对课文的解读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一张有着完整知识网络的思维导图的完成过程。思维导图是由线条、图案和关键词组成的,一目了然,便于学生抓重点、做笔记,提升课堂的利用效率。因此,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思维导图的直观性特点,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大脑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导向性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考的能力,在客观上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平。
(二)在写作中的运用
大学语文的作文写作面临着学生写作热情淡漠、写作程式化严重、缺乏个体色彩等窘境。在大学语文的作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同样应当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去审题、立意、构思、选材。这区别于以前教师指导立意、提示选材、范文开路,从而导致全班习作大同小异的情况,有利于因势利导,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与经历,创作“我手写我心”的有独特感悟的文章。第一,思维导图在作文立意选材上的作用。思维导图的“发散”功能能够帮助学生在发散的思维中创新立意,也能在发散的联想中发掘素材。正如思维导图的创始人东尼•伯赞所说:“思维导图中的中心图、关键词,就像可以抓拍具体记忆和激发新想法的触发器一样,能调取人脑中的信息,并将之展现在图中。”利用思维导图来帮助作文立意,能充分调动学生全方位去思考与作文题材相关的角度,而不是局限于教师提示的一两种角度。这样,学生的作文立意就能克服千人一面、浅尝辄止的弊端,从而树立更新颖、深刻的中心主题。例如,以《幸福》为题,教师可以运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在短时间内让每个同学参与“‘幸福’让你想到了什么”的话题中来,鼓励学生积极说出自己内心感触最深刻的记忆,这样就形成了大量的待选关键词库。学生可以从中挑选自己感受最深的某点进行深化,这是他内心最有感触的一点,有感而发的文章,在很大限度上能避免空洞、编造的弊端。如果把思维导图的中心图比喻为一个太阳,那么分支就是太阳照射出的一束束阳光,照亮了学生隐藏起来的记忆,而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真实素材。每个人的性格、经历、思考方式各不相同,他们进行思维的过程也是不一样的。思维导图可以引导学生自由而又不离中心主题地进行思考与创作,找到自己的观点,让学生不用再借鉴别人、套用范文,从而写出属于自己的风格。第二,思维导图在作文谋篇布局上的作用。大学语文的写作,对于文体的要求无非两种,记叙文与议论文。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应该准确把握文体、抓准结构。文章的结构对于文章的整体性而言非常重要,这就好比建房子,光有光鲜亮丽的材料是不够的,还应该有坚实美观的房屋骨架。在写作之前材料的准备中,我们已经有了鲜活的、新颖的写作素材,但是如果让这些素材杂乱无章地堆积在一起,而不是用条理清楚的框架去安置、整合它们,那么也不能成就一篇佳作。怎样才能抓准结构呢?思维导图的“集中性”在此时就体现出了其价值。此时不妨将思维导图理解为一个可视化极强、关联性密切的作文提纲———与传统提纲不同的是,思维导图并不是简单地将材料进行简单的罗列,或者散乱地展示在纸上,而是通过强关联性的网状结构,使材料在外化的过程中体现一定的逻辑,如比较关系、递进关系、因果关系等。这样的关系呈现便于让学生在谋篇布局时对自己要写的文章有高屋建瓴的把握,一则紧扣主题,二则结构完整,三则详略得当。文体的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要敢于在写作的过程中突破陈旧的框架,善于创新。学生的创新之路不妨先从模仿大家名作开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经典篇章的阅读,并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提取名篇的构思框架,将其作为一个创作的范式。这就好像庖丁解牛的过程,从眼中只有全牛到能看出牛的骨架,再到游刃有余地解剖牛。而将思维导图作为工具去不断探索、积累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学习、独立学习能力提升的过程。综上所述,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它打破了左右大脑思考的壁垒,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大脑协调思考的潜能,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3]。此外,思维导图还能把学生推上课堂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分享,从而一改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沉闷的气氛,无疑是我们今后高校课堂改革的可取之道。
参考文献:
[1]邹春霞.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6(37):48-49.
[2]鲁汉蓉.略论思维导图在西藏高校文科教学中的应用[J].西藏教育,2012(5):44-46.
[3]张中文,马德俊,谷素青.概念图和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09(12):53-55.
作者:徐敏 单位: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