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创新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创新,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创新

摘要:要提升高职学生语文素养,加强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仍是重要举措。大学语文课程不但不可用其他课程替代,且要发挥好它的主渠道作用。只有从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创新教学评价等多方位的大学语文教学创新,才能改变以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制约学生语文素质培育的弊端,开创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开放生动的面貌。同时,通过加强大学语文课程的研究,更好地促进大学语文课程教学。

关键词:大学语文;高职学生;语文素养

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语文素养,大学语文课程担负着重要作用。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曾说:“学习语文的确很重要。语文程度不够高,大约指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阅读,另一方面是写作。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这两件事,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经常需要的。这两件事没有学好,不仅影响个人,还会影响社会。说学习语文很重要,原因就在这里。”[1]在这里,叶老为我们讲了学习语文和学好语文的重要作用。大学语文课程是大学阶段为学生开设的一门学科,其教学目标和要求旨在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前提下,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素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学语文课程在大学阶段有许多学校特别是高职院校不够重视,表现为:或不开设此课程,或开设仅放在选修课;虽开设为公共课程,但对课程教学不重视。据抽样调查,在我省抽样的8所高职院校186专业中,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专业占抽样调查总专业的52%。从数据看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仍存在不重视倾向。把大学语文课程原本的中心地位滑落到了边缘,加上大学语文课程教学长期存在着教法单一、内容陈旧、缺乏创新等问题,影响了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素质的培养对于国家来说不容忽视。为此,我们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入学时门槛底相应语文基础差的现状,需要在高职阶段加强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

一、大学语文课程不可替代

面对高职学生语文素养较低的现状,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强大学语文课程的公共基础课地位显得非常重要。第一,大学语文课程对高职学生的专业综合水平的提高有着促进作用,不能取消。语文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双重特点,语文的工具性体现在提高学生以听说读写为核心的语文能力,人文性体现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高职院校的学生入学时的语文素养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语文基础较差,若进入高职后,不加强语文素养的培育,将影响高职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以,高职院校要重视大学语文课程对学生语文素养提升中的重要性,要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强该课程为公共基础课,不可将其列为可选可不选的选修课程,同时,语文素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要重在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培养学生以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基本特质的涵盖人的思维培养、人文熏陶、人格塑造等综合素养。第二,大学语文课程对高职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着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作用。大学语文课程对提升高职学生语文素养,与其他人文学科提升语文素养方面比较,呈现出全面性、综合性的特点。如在高职院校中开设的《演讲与口才》《实用应用文写作》《基础写作》《少年儿童文学》《沟通与表达》等课程,虽然也在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但它们或侧重于写作、或侧重于口头语言、或侧重于文学鉴赏等等,仅仅是语文素养中的一个部分。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大学语文课程有着其他学科不能取代的重要位置,是真正解决高职学生语文素养缺失的重要渠道。在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调查中,有90%以上的教师认为开设大学语文课程非常有必要。其他一些人文课程可作为选修课进行学生自主学习,兼顾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

二、创新大学语文课程教学

高职学生高考录取分数较低,高考全国卷总分750分,而高职学生仅以总分200分(而语文单科满分150分)左右的成绩入校,语文素养明显很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就成了解决高职学生语文素养缺失的主阵地主渠道。但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不能承袭中学语文授课模式,也要改变传统大学语文课堂枯燥、乏味的现状,不断创新课程教学,还大学语文课程它固有的开放而有活力的面貌,使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开阔视野,提升能力。

(一)创新教学内容

创新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要体现综合性(全面性)。语文素养是个综合性概念,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创新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要素。语文教学仍要围绕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特点,在课程教学内容中,要涉及语文素养的方方面面,解决高职学生语言表达方面词汇贫瘠、句式单一、语句不通的问题,阅读方面阅读习惯差、阅读量低,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不足的问题,人文方面人文知识底蕴不足、文化意识淡薄、文化精神缺乏的问题。创新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要凸显时代性。要挖掘充满时代气息的生动内容。因社会的不断前进,教师不能固守原有教材的选文内容,要结合时代精神特质、学生的兴趣需要,可以从原有的选文中挖掘出新的结合点,也可从其他报刊、书箱增加一些选文,特别是能够反映地方特色的乡土内容,让学生更有民族自豪感、民族文化自信。创新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要突出针对性。这里的针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专业性,一是学生的差异性。分析不同班级、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高职学生。由于专业的差异性、学生的层次性,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的侧重点会有一定的区别。语文课程教学除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之外,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可与学生的专业需要结合起来,会取得一箭双雕的效果。创新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要注重实用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所以在语文教学的知识与能力层面要定位在实用性,着重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尤其是语言表达方面的实用能力,从而增强学生能够应用语言文字处理事务、与人交往的实际能力,通过写作、演讲比赛等活动,提高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通过经典文学鉴赏、影视欣赏、网络文学欣赏,逐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创新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教师在要求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获取学习方法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教学方式的有效与否,关键要看学生能否很好地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中,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采用的是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创新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方式,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采用多种方式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改变大学语文教学方式(注重介绍文本写作背景、语句分析、中心思想提炼等),重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兴趣、能力、品质。“谈话交流式”是一种比较适合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方式,也可称作互动式、交谈式。语文课程是语言的学习运用,谈话交流又以言语交际为媒介,不仅能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主观能动性,而且对语言运用又是一个促进。采用这一方式,教师主要通过巧妙设计一些话题、问题,创设师生、生生之间谈话的情境,营造一种和谐交流的语境,在质疑、思考、探究、交谈的过程中,领会文章思想内容、艺术形式等诸多学习内容。实践证明,运用这一教学方式,师生之间的关系会更加亲密,心灵沟通会更加顺畅,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兴趣会加强,教师也更容易了解学生的学习、思想、心理需求,进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有目的地强化训练,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培育。“情境式”教学方式,也是一种适合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方式,“表演式”的教学方式是其中的一种形式。许多文学作品就是表演的主要素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多利用多种媒体创设情境。重视语文学习情境的创立和设计,让学生通过某种真实或类似情境中感受体验、学习实践,把知识通往能力的桥梁架起来,最终形成能力。知识是可以教的,而能力是通过在活动中运用知识逐步形成。例如,关于文章的写作,主题的提炼、结构的布局、材料的选择、语言的运用等知识和技巧性的问题是可以通过讲述让学生明白的,而写作能力的形成则是靠学生自己在个人动手实践的活动中培养的。“活动式”教学方式,以开展多种活动为特征,是一种较好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方式。活动式,如朗读比赛、硬笔书法比赛、辩论赛、听讲座、创办校报校刊校网等,解决学生口才、书写、写作等多方面的薄弱问题。活动的开展可结合当代的一些节目进行,比如结合央视的热播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教学中增加一些古诗词朗诵,让学生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中感受诗词给人的精神滋养。这些活动不仅包括我们在课堂上进行的一些语文能力的专题训练活动,也包括课后的相关语文活动与专题讲座等。活动式教学方式能把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开展系列活动,开拓、延展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促使学生将语文学习同他们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进行丰富多样的言语实践,形成能力。

(三)创新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科学、客观、准确、全面的评价体系对于课程目标的实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评价比较单一,考试主要是期末和平时考试。期末考试为终结性评价,主要是期末笔试为主,主要考查学生一些课本文章的相关知识,内容多以语文知识或写作知识为主,较少或没有很好地涉及学生情感态度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考查;平时成绩只是出勤、听课发言、作业等,占的比例较少,考核并以平时学习态度为主,除考勤外,没有具体的语文素养方面的量的细化要求。这种课程评价方式注重了终结性评价,而目前这种期末客观纸笔测试的终结性评价,一般有预先的标准答案,束缚了学习的能力,这样,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和素养的方面较少体现或无法体现,造成虽开设大学语文,因考核评价不到位,最终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提升未真正达到培养要求。创新教学评价,就是要很好地体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要创新教学评价,仍要重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但要改革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两模块评价为多模块评价。可将原来的两块分割(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分为多模块,调整分值比例,使过程性评价包括语文素养中的具体的听、说、读、写等核心元素的实际项目测试,并占较大分值比例,使终结性评价更注重综合素质的考核。这里,我们可以借鉴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关于对大学语文课程“注重学习过程”的多元评价方式,他们将大学语文课程评价总成绩100分划分为:出勤(3分)、课前演讲(4分)、读书交流(10分)、人物访谈(21分)、经典诵读(10分)、职场应用(8分)、阶段测试(14分)、综合考(30分),并对每一项有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如对“课前演讲”的具体要求是:“4分,旨在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关注历史’‘关注现实’‘关注人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课前学生准备一则时事热点新闻,课上利用3~5分钟左右时间,陈述热点新闻并对新闻进行评论,讲解生动有条理者最高得4分。”[2]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的这种评价注重了学生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双重考核,也加强了过程性评价的学习落实与考核。对高职院校学生大学语文的教学评价实施多模块评价,符合课程自身的特点和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要求。要创新教学评价,要吸纳一些好的评价方式。在大学语文教学评价中有些研究者将表现性评价引入该课程的评价中,使大学语文课程评价改变传统客观纸笔测验的标准化评价方式,将加强实际训练,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作为评价重点,引导学生养成重过程、讲方法、轻结果的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评价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变动。因高职学生语文素养偏低的现状,我们将标准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结合起来,学生既要对一些知识层面的内容很好地掌握,同时要注重在实践中、在过程中转化、养成能力。要创新教学评价,还要重视学生自主能动性方面的评价。我们可以在多模块中加一个模块,命名为“自主学习成效模块”。自主学习模块作为学生大学语文课程的加分项模块,鼓励学生获取汉语语言类方面的达标证书(如《普通话水平测试(PSC)》、《汉字应用水平测试(HZC)》、《汉字水平考试(HSK)》《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K)》等)和校内外各种语言类活动获奖证书(如演讲比赛、主持人大赛等),充分调动不同学生在语文方面多能力展现,从而有效地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通过多元而又灵活的评价机制,不仅重视了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知识的积累过程,也重视了语言实践能力的养成过程,也激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最终达成学生语文素养的良好培育。

三、以大学语文课程研究促进教学

对大学语文课程的研究是我们更好地开展大学语文课的教学、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举措。但是,目前对高职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研究不够重视。研究的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有学者检索到2011年以后在知网中发表的有关语文素养的文献共有5135篇,其中研究对象为普通高校学生的文献只有61篇,而以高职院校学生为研究对象仅有33篇,两者加起来不过94篇,不到所搜索文献的2%;其中有科研基金项目支持的文献共有27篇,其中有12篇文献得到国家社会(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却仅有一篇有关高职学生语文素养的文献得到基金项目支持。[3]从部分研究来看,人们对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学科性质、教师素质、教材教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探讨。通过这些研究,使我们对大学语文重视程度、语文课程的内涵与外延、教师具备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教材教法与教学手段的创新等等,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拓展了教学的思路,更新了教学的理念,明确了教师自我完善的方向。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大学语文课程的研究会紧扣时展,遵循大学语文课程自身教学规律,更注重实证性和针对性,研究高职学生的特点、语文学习心理、研究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更注重学生语文能力和素质的有效提升,语文教学更接地气,教师将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和网络平台进行语文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性、批判性思维品质。实践性、创造性、趣味性、应用性、实效性是这门课程的特点,教师自身建设,特别是执教水平显著提升。只有教研结合、以研究促进教学,让教育研究扎根于教育实践,才能为社会输送具有较高语文素养的职业技能人才。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是一项“培根固本”的百年工程,承载着不断提升现代青年母语素养、传承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4]可以说,唯有充分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才能真正解决高职院校学生语文素养缺失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37.

[2]于丽媛.应用型《大学语文》课程“注重学习过程”的多元评价方式改革研究[J].现代语文,2016,(5):70.

[3]石升起等.基于PDCA循环理论的高职学生语文素养培养[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31.

[4]陈洪.语文高等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武陵学刊,2015,(1):115.

作者:郭延兵 单位:甘肃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