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探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探究

【摘要】思政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健全人格,从而保证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本文立足于高校课程思政这一背景,探究如何将其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中以实现德育效应的最大化。

【关键词】大学语文;德育;方法

在课程教学中自然地融入、渗透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情感、价值的引领和影响,是“课程思政”的主题所在,这个主题就如一条线,贯穿在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师的精神风貌等多方面课堂综合因素中,“课程思政”的既定目标由这些课堂综合因素而得以体现和落实。在这种引导优势下,大学语文教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力军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深入挖掘教材里的德育因子,主动探索且因势利导发挥德育魅力。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现状及重要性 

思想是一个人未来发展的问路石。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首先需要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在当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作为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性教育内容,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可是,当代大学教育,尤其是某些特色专业院校的教育,往往忽略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如何利用院校已有的基础课程达到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大学语文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基础性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给其指明了方向。”作为高校的基础课程,《大学语文》是一门旨在通过阅读欣赏传统文化经典,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思想修养、读说语文能力的课程。通过阅读欣赏传统文化经典读本,对大学生进行文学素养的熏陶、语文读说能力的培养和思想道德的教育。然而,在当今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却存在“失语”的现象,大学语文之所以会处于这种尴尬局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某些高校管理阶层、高校师生对大学语文的应有地位不重视,对大学语文所产生出来的教育价值有错误估计和判定。”的确,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如果过分的强调特色专业的建成、职业教育的培养会致使大学语文课程处于边缘地带。事实上,在如何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问题上,大学语文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包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文学经典中的艺术元素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时期的艺术观点,体味不同作者的人格魅力、不同文章的艺术美感。据此既可加深学生对中外文化的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又可陶冶他们的品德情操。充分利用此优势,自然地融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价值的引领和影响,最终达到以文育人的目的。因此,重新对大学语文进行定位和把握,不仅是确保大学语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前提条件,而且对提升大学思政教育的意义也非同一般。只有大学语文得到正确的定位,才能让大学语文在思想政治教育上产生作用。

二、大学语文在德育工作中的定位及联系

(一)重视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大学语文从本源上看属于人文学科,因此在文学性以及艺术魅力上,它具有更高的价值。这也意味着,大学语文课程比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更具独特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例如在教育学生弘扬和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孝”时,学生在传统的思政教育中往往只会简单的了解这种美德,却不知道这种美德因何而生,又能给自身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当借用大学语文课堂来进行教育,可以借用《诗经•小雅•蓼莪》,以中国古代优秀的古诗为载体,学生不仅能理解这一美德,更能通过其文章语言的表达理解这一美德的人文价值所在。

(二)两者相辅相成

大学语文为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提供了广泛的资源,引导他们自我认知,启发他们对人生深入思考。将大学语文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是达到思想教育高效化和语文学习多元化的便捷途径。这样一方面能达到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另一方面能形成一种体现学校多元化教学的理念,对这种多元化的教学理念深入研究,了解其定位,从而设定课程目标,处理教学内容,解放大学语文传统的教学思想,化解大学语文的尴尬局面。除以之外,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还存在本源上的相通性和一致性。这体现在,二者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塑造、情感培养及精神熏陶的重要学科,具有基础性、人文性及思想性等显著特征,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三、大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方法探究

(一)隐性德育的显性化

所谓隐性德育的显性化,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大学语文教育不像传统的思政课程那样,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它带给人们最直观的外在形式是文化的熏陶。因此,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进行思政教育的引导,必定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究其原因,语文教学中的思政教育主要通过一些特有的艺术形式来展现的,内容越发形象活泼,让学生感到乐在其中。例如,如何通过学习《论语•侍坐章》达到对学生的志向教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分角色扮演孔子及几个弟子,再现2500多年前的经典一课,直观而真切地领略孔子课堂自由的、讨论式的教学情景;再结合个人实际,讨论师生的志向追求。借孔子课堂,师生共同进行“润物无声”式的志向教育,于经典中得到人生志向的启迪,做一个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新时代青年。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达到的效果自然不问可知。

(二)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

1.重视课堂实践活动

传统的“照本宣科”式教学形式过于僵硬,如果要想提升大学语文的德育效果,必须在实践活动中开展,在相应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则有相应的互动实践,让大学生能从实践中感受知识的无穷魅力,学习文化的博大精深。毕竟“身体语言的记忆比单纯的声音记忆要有效果。”可采用特别案例分析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鉴赏能力等。

2.慎重选择教学内容

恰当的教学内容不仅能让学生体味到文学艺术的魅力更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助推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教师在选择大学生语文教学内容时,要注意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性,让学生在大学语文的学习中潜移默化的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教学目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还可与学生的专业背景相结合,例如,当教师为中药学专业的学生选择具体教学内容时,可以结合中国传统的医药文化,充分挖掘医药名人的人格魅力,达到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的相统一。

(三)帮助学生塑造理想的人格

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他们的人格发展对国家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外来文化全方位地充斥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在这种强烈冲击下,不仅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日渐衰弱,而且造成许多学生人格操守脆弱、精神世界贫瘠、人文素养粗浅等。在这种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不可小觑,其中的许多名人、名篇、名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能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建立理想的人格,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例如:《诗经•蓼莪》的“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道德经》中的“上善若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孙思邈的“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等,在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中,无数的文人学士在塑造自己理想的人格,追求自己崇高的理想信念中表现出执着、坚定、不屈的精神。用这些记录他们思想、追求、行为的名篇来引导、激励大学生,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理想的人格。??

参考文献:

[1]赵江玉,姚利.论语文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语文建设,2015(10):19-20.

[2]李奇年.大学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策略探究[J].文教资料,2018(28):28.

[3]段鸣骅.大学语文课程结合思政教育之教学策略探究[J].语文建设2015(03):21-22.

[4]曾丽.大学语文的思政教育功能探析[J].新课程,2014:32.

[5]丁建芳.如何有效发挥大学语文中的思政教育功能[J].语文建设,2014(08):76-77.

作者:王聪 姚桃娟 牛浩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