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三人问题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三人问题,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三人问题

[摘要]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经到了最关键时期,全球化和“一带一路”的深入发展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学英语教师要根据时代要求在教学中把“全人”“世界人”和“中国人”作为培养目标,这样的学生既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又有健全的人格和心理;既包容和宽容,又善于分享和给予;既了解西方文化,又熟知本土文化。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全人;世界人;中国人

1引言

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过程中,许多高校迈出了更大的步伐。四、六级不再是大学生毕业的标准,其通过率也不再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社会对大学生英语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2“全人”教育问题

市场经济的复杂多样化对今天在校大学生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全面发展首先指的是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功效不只是将各种知识传授给学生,更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成为德才兼备有文化的劳动者。从“全人”的教育目的出发,对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任务而言,就不能仅局限于英语教学内容本身。英语教学只是一个教育学生成为“全人”的媒介之一,只不过其侧重点转移到语言和文化知识方面。大学英语教师以课堂为主要场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渗透。每节课都充满着“全人”教育的信息。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不能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而是学习具体知识的同时学习如何做人,这也正是我们所强调的“五育德为先”的原因所在。据一些权威的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利他主义思想有明显的下滑。相反,自私自利、自我为核心的思想观念在不断滋生。高等教育培养德才兼备人才刻不容缓。大学英语教师必须以自己的课堂为主战场,用中西方先进文化中的鲜活事例向学生传递做人的普遍道理。大学的“全人”思想还包括大学生心理的健全。随着就业压力、课业负担,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家庭、恋爱等等各方面越来越复杂化,出现心理危机的大学生数量在与日俱增,仅靠辅导员或心理咨询师是不够的。大学教师应该同时也是心理咨询师,他们靠近学生,与学生零距离接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学英语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上,利用学科优势,结合中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在最短时间内做出反应,逐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要做到这一点,英语教师必须提升个人素质,对学生要关心爱护。教师在课堂上要不时地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赢得学生的信任,使之愿意对老师们敞开心扉,是大学英语教师成为学生的心理辅导老师的重要前提,这对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也会有所帮助。教师要愿意为自己的教育对象付出劳动,用孔子的话就是“诲人不倦”“教不倦仁也”“爱,焉能无劳乎?忠,焉能无诲乎?”教师的诲人不倦是成就学生“全人”的关键。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师生关系才能融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师要“待之以全人”。对待学生以全人,学生方能成为全人。教师可以借用“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即我们所说的心理暗示作用。心理暗示指的是在受暗示者无对抗、无批判、无抵制的基础上,通过议论、表情、手势、服饰、环境、气氛等有利条件,从侧面间接地刺激受暗示者的潜意识,从而对其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张伟,2000)受暗示者接到心理暗示后会自动接受暗示信息,用所接受的信息异化自己先前关于自己的不完整的概念,从而调整自我概念,自觉将自己的行为引向暗示者提供的方向。大学英语教师要善于利用西方先进的心理学成果组织课堂教学,以此来提高教学效果。

3“世界人”教育问题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地球村”概念的出现,每个人都成为了“世界人”。随着中国所倡导的“一带一路”的纵深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实现了极大的提升。作为帮助学生打开世界之窗的大学英语教师肩负着时代赋予的使命。大学英语教学是传播世界先进文化的窗口,也是学生过滤西方社会思想的第一阵线,同时也是一个极其容易造成两级文化分裂的课堂。过度渲染和描述西方文明的光鲜亮丽容易造成学生对西方文明的盲目崇拜,从而带来自我文明的自卑感。相反,不能客观对待西方文明在过去几百年来所取得的辉煌容易误导学生的本文明中心论。两种情况都造成学生不能正确地看待世界各国的文明,这对学生的发展是有害的,与今天全球化时代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的要求背道而驰。教育学生要秉持平衡的思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看待社会和历史。任何一个社会文明都有其先进之处和不足的地方,对西方文化和文明的学习一定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世界各国文化互相渗透、互相吸收,最后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文明大融合,我们必须意识到,每个人、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在这种关系中,我们的存在和他人的存在是相互依存的。(葛红兵,1997)这使得人类的生存观发生了根本改变。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我们的相互依赖表明人类进入一个绝不能忽略共生的时代。与环境共生,谋求可持续发展;与邻国共生,谋求共同繁荣;与他国共生,寻求共同强大。世界人的普遍特质是包容、宽容、善于分享、善于给予。为培养世界人,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将上述提到的世界人品质传授给大学生,这样他们踏入社会参与国际交流合作时,不仅可以避免文化冲击(cultureshock),更带有中国文化的韵味(cul-tureappeal),形成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特质。从高中升入大学的学生对文明的判断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这些学生对于许多方面的价值取向还没有最后确立,仍然处于懵懂和混沌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大学英语教师的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学生价值观念判断标准的确立有其循序渐进的规律。了解一个文明首先从文字出发,正确顺序是:文字——文明——文化。学生从一个国家的文字入手,经过对这一文字所承载的文明的认识和熟知,最后实现对这个文化的洞察。一些词带有明显的文化内涵,如口红(lipstick)、短裙(miniskirt)。通过字词来认识文化是一个很快捷的方式,文字是折射它所承载的文明与文化的镜子,透过这面镜子,我们会看见这一文明和文化的全貌。大学英语老师熟知承载文明和文化的语言,他们在打开一个文明之门的时候,要当好文化的向导,客观公正地向学生介绍外国文化景观。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标准,不能将自己的判断标准强加给学生,那样学生还没有形成判断标准之前接受了老师的标准。教师先用自己事先备好的材料为学生洗脑,这对于正在发展中的学生是不公平的,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快速成长为“世界人”,反而会阻碍他们的发展。教师用自己事先备好的东西大量地向学生满堂灌是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大学英语教师对此要十分谨慎,不可越俎代庖。学生通过发现来学习,学习成果会使他们终生受益。

4“中国人”教育问题

中国的高等教育要培养“全人”和“世界人”,但更不能忽略要培养“中国人”,这里所说的“中国人”是与“西化”相对应而言的。针对高校学生对中国文化缺乏了解的现象,学界普遍流行着一个术语叫“中国文化失语症”,是专门针对高等教育中英语教学提出的一个术语。全国有庞大的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在传播西方语言和文化,而从事大学语文教育的教师却少之又少。中国文化失语症主要表现在思想上忽视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知识储备不足、中国文化的英语词汇欠缺。(于万锁,2016)中国高等教育忽略了中国文化的教育,使得在跨文化交流中许多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还不及西方学者。我们的学生不能向外国学生和学者介绍我们的文化,不能宣传和传播中华文明,这应该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缺失。课堂之上,文化的传播总是在其载体文字中进行,外国文化的传播也总是在与中国文化的比对中进行。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的出现应该是英语教师的一种思想意识的消极结果。大学英语教师都认为向学生传播中华文明和文化与自己的教学没有关联,然而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高等教育是培养“中国人”的活动。将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根植于每一个大学生的思想深处,培养他们爱党爱国、奉献社会、回报国家,是每一位高等院校教师的共同责任。高等教育从来就不是“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工作,所有老师培养所有学生。具有较为深厚的中国文化功底,向学生传授中国文化,培养他们做合格的中国人,对于大学英语教师来说不是件困难的事。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积淀和精髓,各国文化之间只存在差异,不存在良莠,不能说哪个文化好,哪个文化差。文化是在潜意识中推使人们执行日常行为的看不见的推手。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症还有教师自身的原因。一些老师对中国文化缺乏了解;许多老师长期在国外进修学习,受西方教育较多,满脑子是西方文化和西方思想,讲起西方文化来得心应手。相比之下,没有系统学习过中国文化、误读了中国文化的教师会不自觉地误导学生。培养高水平的学生首先需要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高校管理层面不能忽视这一点,否则,我们真的培养了“全人”和“世界人”,可是他们却不是“中国人”。这将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尴尬,长此以往,人才流失在所难免。对此大学英语教师须谨记。

5结语

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育培养的目标提出了不同要求。“三人”教育是新时代赋予中国高等教育的新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大学英语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把“全人”、“世界人”和“中国人”作为时代的培养目标。这样学生既可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又有健全的人格和心理,既包容和宽容,又善于分享和给予,既了解西方文化,又熟知本土文化。

参考文献

[1]葛红兵等.“地球村”时代的文化走向[J].中国青年研究,1997(11).

[2]于万锁.中国文化失语症对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负面影响成因与对策[J].北方大学学报,2016(4).

[3]张伟.略论现代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暗示[J].中国教育学刊,2000(2).

作者:王建华 单位:武汉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