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堂有效性初探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英语课堂有效性初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学英语课堂有效性初探

【摘要】大学英语作为大学课程之一,是大学生必修课之一,是学生提高自身英语能力的途径。信息化背景下,大学英语课堂如何保证其有效性,是现今大学英语教师需要研究和思考的。具体来讲,大学英语是学生大学阶段时期的英语学习,区别于初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其具有非常明显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必须要把握好课堂教学,通过各方面有效措施来提高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保证课堂气氛的活跃性,从而实现英语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信息化背景;大学英语;有效性

1.信息化背景下大学英语的特征

对于刚入学的大学生来讲,初期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是帮助学生转变其学习思维的。大根据我国初高中时期的英语课堂教学实际调查,可以发现大部分院校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侧重于考试和习题,对于具体的应用(听、说、读、写以及交流)并不注重。相比较而言,在学习方法、学习目标等方面,大学英语更注重实用性。具体来讲,初高中时期的英语课程教学采用语句语法分析的方法来逐字逐句的教导学生,而大学英语则是让学生先预览整篇文章,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已有的知识来学习文章,弄懂整个文章所表达的意思。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会更加侧重学生英语实用能力的培养,主要在于听说两方面的能力,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采取各种各样的活动或手段来保持课堂的活跃性,使大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听说读写,才能保证其能力循序渐进的被培养,避免单方面的课堂讲解,影响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除此之外,我们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除了传授英语知识、培养学生实用性英语能力之外,还会掺杂一些国外风土人情、民俗以及文化等各个方面知识的介绍,丰富学生的阅历,拓宽视野。

2.大学英语课堂有效性研究

2.1大学英语课堂有效性的定义

大学英语课堂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其目标的实现与否,英语课是否使学生掌握了具有实用价值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否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收获到知识,是否具有明显的进步。具体来讲,大学生对于英语这门课程的理解程度有较明显的变化,对于英语及相关内容具备更多的了解,对于英语的应用更加熟练,这些都是大学英语课堂有效性的展示方式。

2.2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判标准

评判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核心要素在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即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态度、方法以及学习结果。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性表现在多个方面,但是最终学生综合能力加强是判断英语课程教学是否具有有效性的硬性指标。另外,我们必须明确单一的英语知识掌握程度不是唯一判断学生能力提升的标准,而是在于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共同提升,包括听说读写能力、实际应用能力、英语文化等。而且,英语培训不是加强学生英语学习的唯一方法,还需要学生转变其自身对于学习的看法以及思维的配合。对于学生来讲,其发展存在短期和长期的差异性,而长期性的可持续性发展是最为适合也最为有利的发展途径,那么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评判标准还需要加入是否具备促进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可能性的考评。

3.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保证有效性的措施

3.1创新良好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气氛,还包括师生关系。大学是学生进入社会前的准备阶段,这个阶段内的学生开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学生培养情商的关键。因此,大学期间内,教师应当和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活跃课堂气氛,将教学方式趋向于知识、文化、思想、情感交流等多方面改变,丰富学生的阅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需要将知识转变为实际能力以及知识积累双重的培养。

3.2丰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内容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创造积极有利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中参与发表他们对于英语学习的认知和看法,加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思想碰撞,形成多元化的课堂对话,在这种教学下,使学生能够更多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发散思维,主动的思考,从而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4.结束语

大学英语和初高中时期的英语,在教学方式、教学目标、教学对象个性等方面有非常明显的差异性。而且,基于大学的特殊性,为了培养更加适合社会生存的人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必须要紧跟社会的发展,进行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调整,使学生能够在踏入社会之前培养自身的能力,能够在残酷的社会竞争中生存下去。

参考文献:

[1]张新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实证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

[2]刘和军.大学英语课堂小组活动有效性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10.

[3]史宝莉.浅议大学英语课堂有效性的实现[J].大众文艺(理论),2009,(12):169.

[4]唐艳玲,毕会英.大学英语课堂嵌入英语演讲的有效性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80-82.

作者:陈瑛 单位: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