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微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微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微课成为一种顺应时展潮流,将信息化技术融入到教学中,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也愈发受到众多年轻英语教师的追捧。为了顺应时代潮流,提高英语教学效率,文章先介绍了微课的相关概念,其次从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复习三个方面论述了微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并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进行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

微课;大学英语教学;信息化时代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科技改变生活,而对于莘莘学子来说,知识改变命运。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怎样用最为恰当、高效的方式引领身处国内,无法接触纯正语言环境的莘莘学子们学好英语,这是一个大问题。随着时代的改变,教学方法也有了新的选择,而微课就是信息化背景下,英语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本文当中,笔者将对“微课”的概念和特点进行分析,从中引申出其适合的应用形式,以及怎样做才能实现和学生的更好互动,达到应有的教学目标,从而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借鉴。

一、微课的概念及设计

微课的英文名叫Micro-Lecture,或Micro-Lesson,最早是在1960年初由美国大学提出并付诸实施的,刚开始是为了适应上班族、在职学习者,以及想要速成的求学者们一种快速抓住主干及重点,掌握某一学科实际运用或学术知识的整体面貌的一种短期培训教程。通过微课,学习者能很快在头脑中构建知识的大体框架、概论、及具体实施方法,能更快地将知识转变为生产力。作为一种体裁综合、碎片化释放知识点的教学方法,一般建议每个微课视频都控制在10~12分钟内,并且要严格控制知识点的“量”,避免填鸭式教学,避免时间过长学生注意力被分散,从而转到其更为感兴趣的领域,造成视频没看完,教学目的没达到的后果。在主题的选择上,可以贴近课堂内容设置,如在上课之前和下课之后,微课,内容分别可以是对背景知识的引入,或对已学知识的进一步探讨和提问,这就帮助了许多没有预习和复习习惯的学生。在微课视频的结尾处,教师一定要用热点、网络热词,以及自己的热情营造一种完全不同于普通课堂的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微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英语内容进行初步了解,将课堂教学文章中的单词、英语文章叙述的大概意思及要学的知识点,制作成简单的微课视频,力求视频有新意和创意,能够提起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例如,一篇讲述澳大利亚旅游的英语文章,可以从澳大利亚的稀有物种和旅游胜地开始讲起。注意微课一定要提醒学生,该课预习的目的,让学生有学习的准备。第二,课堂教学。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会不断地重复单词和讲解文章意思,以及讲述一些语法的使用方法。微课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了调节气氛的重要作用,比如,通过趣味记忆单词法设置单词通关游戏,用故事的形式为学生插播相关知识、动画微课等。此外,教师常用的手段,是将语法知识点,在微课视频中列出,并给出相应的案例。同时暂停播放,让学生选择答案,等学生回答后再公布答案,并继续播放,分析对错,让学生记忆得更加牢固。第三,课后复习。多数微课在课后复习的应用上,教师采取留相关观看作业的方式,带有趣味性的同时,将需要思考的问题留给学生。微课往往通过观看小视频,要求学生能够以此视频写一篇英语小作文,或者通过微课视频加深学生的记忆,使学生能够当堂背诵单词,以此巩固所学内容。由于微课的制作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教师常用一份微课视频,同时作为课堂教学和课后复习。

三、结语

微课是一种教学工具,它能够通过分散知识点和减少课程时长的方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加上活泼的多媒体刺激,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生活化的场景能够促使刻板的知识体系快速转化为学生易于吸收的“知识碎片”,将运用英语的能力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同时也能为师生打通一种“良性交流”的特殊通道,从而培养出能快速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力.对“微课”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88-190.

[2]赵吟.大学英语微课内容选择范围的研究[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5(1):113-114.

[3]王竹立.微课勿重走“课内整合”老路:对微课应用的再思考[J].远程教育,2014(5):34-40.

[4]郁俊利,陈冬蕾,穆瑞新,等.浅析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微课教学[J].消费电子,2014(22):268.

[5]戴建耘.台湾地区科技大学生信息素养及影响其计算机基础能力的因素[J].计算机教育,2008(9):76-82.

[6]赵雅萍.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作者:陈瑛 单位: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