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多元识读大学英语网络课程启示,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本文在介绍多元识读能力理论内涵、理论框架和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从教学资源构建,教师、学生角色调整,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互动模式等方面探讨其大学英语网络课程构建的启示,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多元识读理论;大学英语;网络课程;构建启示
一、引言
识读是一个古老的概念,识读能力从狭义上说就是个人读和写的能力,从广义上来说,还包含识读的社会实践,包含识读行为在社会情景下的意义和价值。[1]识读能力自古以来都被认为是教育的基础,是一个人受过教育,“有文化”的标志;[2]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科技的发展,识读概念的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变化。Lee(1999)把这一概念的发展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分别为:传统识读、电子媒体识读、电脑识读和信息媒体识读。[3]Kress(2001)指出,图像正在替代语言,在包括各类印刷品、报告、电子媒体和网络等在内的各种媒介上,成为主要的意义构建资源,或者至少与语言平起平坐。[4]在当今这个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超文本信息时代,一个受过教育有文化的人不但要能够读写文字信息,不但要能够使用计算机对文字、图片、音像进行基本的编辑处理,而且还要能够通过现实以及网络中无处不在的语言、图像、音响、动作等多种媒介来获得和表达意义,否则,将成为信息时代的文盲。多元识读能力的概念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作为教育的基础,识读能力内涵的改变也伴随教育模式的变化。国内外教育领域的很多专家学者对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研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澳大利亚组织进行了名为“教育研究网络中的识读能力”的研究项目;2003年,加拿大进行了一项全国性的“多元识读项目”;2003年国际应用语言学研讨会以多模态话语和多元识读为主要内容进行讨论;2006年德国不来梅国际大学主办了以多模态识别与多文化主义为题的国际会议;美国教育界进行了旨在培养学生识读能力的“艺术读写”项目。国内,朱永生(2008)详细介绍了多元识读理论,[5]并例举了国外已经实施的一些实例;张德禄(2012)研究了多模态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6];韦琴红(2013)对多元识读理论进行了详细的解读[7];在实践方面,韦琴红(2011)、[8]张义君(2011)对大学生多元识读能力培养进行了实证研究。[9]国内的这些研究大多都是针对传统课堂的,鲜有将多元识读理论运用于网络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本研究尝试以多元识读理论为指导,进行有利于培养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大学英语网络课程构建尝试。
二、多元识读理论
1、多元识读能力
1994年,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十多位语言学家和教育学家在美国的新伦敦召开学术会议,探讨新形势下的教育改革时,首次提出了多元识读的概念。与会人员组成了新伦敦小组,并于1996年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哈佛教育评论上》,他们认为,科技的发展使得人类构建意义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较之传统的语言文字,视觉、听觉、空间、姿态等多重符号模态在构建意义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学习对于学生识读能力的培养应从传统的以语言文字为主的读写能力培养转向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10]教育界很多专家从不同角度对多元识读能力的概念进行了阐述。Gamble和Easingwood(2000)认为多元识读能力是指能通过电子媒介或者网络获取资源,创造资源并利用资源与他人进行交际的能力;[11]Williamson(2005)认为能够阅读、理解和使用多种媒体和多种模态所提供的信息的能力就是多元读写能力。[12]胡壮麟(2007)认为多元识读是指具有能阅读所能接触到的各种媒体和模态如互联网或互动的多媒体提供的信息,并能根据这些信息有所产出。[13]张德禄(2012)[14]则参考了Thwaites(1999)[15]所提出的六种主要的多元识读能力,并在这六种能力的基础上,从语言学习者的角度,将多元识读能力归纳为三种主要类型,分别为语言读写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和技术读写能力。韦琴红(2013)认为多元识读是一种具体的识读能力,[16]一种如何在网络信息时代进行学习的全新学习方式。尽管学者们对于多元识读能力的具体表述各有不同,但这些表述却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强调通过不同模态的媒介获得信息以及交际互动的能力。
2、多元识读理论框架和教学模式
多元识读教学理论以培养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为目标,将设计构建意义作为教学理念。新伦敦小组在他们的著作《多元识读教学法:设计社会的未来》[17]中将“设计”作为实现多元识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概念,认为意义的构建包含六个方面的“设计”,分别是语言设计、视觉设计、听觉设计、姿态设计、空间设计以及把上述五个意义模态联系在一起的多模态设计。这里所说的“设计”是指理解和使用由各种符号模态及其组合所构成的符号资源,使这些符号资源产生新的意义的过程,是在某一个交际语境中实现话语的一种方式。[18]每一个“设计”都包含三个步骤:已有设计、设计过程和再设计。已有设计是指意义构建者已经占有的可供构建意义的资源;设计过程是指对已有资源进行选择和重新组合,是对已有资源的运用;再设计是指设计过程产生的结果,这种结果又会成为新的已有资源,产生新的设计结果。新伦敦小组提出的多元识读能力培养模式就是基于该理论框架,他们建议学校应该采取行动,通过接触和改造现有的多模态语篇以及设计新的语篇等方式,组织学生探讨不同的主题,综合培养学生的科技识读、媒体识读、文化识读、政治识读和批判性识读能力。[19]Healy(2004)建议将以下几种方式运用到课堂学习中,分别是:实景操练,也就是学习者根据自己已有的经历和知识储备,对可用资源进行处理,以获取信息的过程;明确指导,就是教育者(也可以是其他任何学习参与者)积极参与,以明确的方式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已有信息资源的基础上拓展新的意义,进而将这种拓展信息的行为转变为更高层次的理解和交际能力;批判性框定,是指学习者根据自身的知识体系对所获取的信息和所接触的事物进行批判性的理解和选择;转化式操练,则是对“再设计”的结果的应用,是指将“再设计”的结果运用到不同的语境中,产生新的意义(胡壮麟2007)。[20]以上四种方式在课堂学习中并没有固定顺序,而是可以根据语境的需要,以各种顺序组合循环于整个学习过程中。
三、多元识读理论对于大学英语网络课程构建的启示
读写能力向来是语言教学的重点,传统课堂的设计就是以发展语言能力为主要目标。尽管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教室的普及和PPT的运用,传统课堂对于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也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是仍有很多不足。网络课程由于其本身的特点,较之传统课程,更易于实践多元识读教学理念,国外对此早有研究,例如,Spiliotopoulos(2005)[21]和Algren(2005)[22]研究发现,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络技术的在线互动式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读写语篇信息,而且能帮助他们解读各种符号和图像的意义,提高写作技能、批判性思维水平和跨文化意识。结合国内外的研究,多元识读理论及其教学模式对于大学英语网络课程构建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
1、对于教学资源构建的启示
根据多元识读理论,人们使用各种模态的符号资源来完成意义构建和交际,语言和其他模态各有不同的供用特征,每一个模态的供用特征都不能表达所有的意义,他们要一起协同构建意义,以整合的方式共同为交际服务。[23]具体到英语网络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课程的特点,构建起包含语言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空间等多种模态的可用设计,综合运用不同模态的供用特征,使之相互协同、补充,彼此强化,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构建意义,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多模态语篇构建中,每个模态都在整体意义构建中有特点的功能,例如,书面语更有利于揭示事件间的逻辑关联,而图像则更利于呈现空间关系(张德禄,2012)。[24]因此,要了解不同模态的供用特征,认清它们在交际中的优势和局限性,根据需承载意义的不同和交际目的的不同,有选择地使用各种模态资源,避免对多模态资源的简单堆砌。
2、对于教师、学生角色调整的启示
“设计”是多元识读理论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概念,应用于教学中,设计包含了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学生的学习设计以及两者的有机结合。不同于传统课堂上“讲授——理解/记忆——操练”的学习顺序,在多元识读教学模式下,实景操练、明确指导、批判性框定和转化式操练可以以任意顺序进行,因此,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必须调整角色。教师和学生都应转变为学习的积极设计者,而不再是传统课堂上知识的传授者和接受者。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设计多模态的可用资源,把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设计成为学生在网络环境中自主构建知识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来扩展新知识。学生要结合网络课程开放性、自主性的特点,主动设计个体的学习过程,创建个性化的学习条件,积极地利用丰富的符号资源,去筛选、整合、构建和表达意义,利用各种渠道的信息,自主学习并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多元识读能力。
3、对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互动模式的启示
传统课堂上的师生、生生互动主要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进行。在多模态的教学模式下,师生互动也应实现多模态化。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网络课程平台,能够帮助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媒介之间的多向交流。例如,通过人机互动,学生可以查看作业的分数,答案和反馈,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将老师从传统的讲解中解放出来,将重心放在课程设计和与学生互动上,通过网络,利用课件、截图、教学视频、网上资源链接等多种模态的媒介,给予学生指导、反馈、评价和督促。学生和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网络课程平台,QQ等交流沟通,发表自己的心得体会,讨论不同的观点,互相帮助,协作学习。这种多模态的互动本身也是一种实景操练和转化式操练。
四、结语
多元识读能力是当今信息技术时代对学习者提出的新要求,学校的识读教育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帮助他们适应社会的发展,迎接经济全球化、语言文化多元化和交际技术多样化的挑战。网络课程由于其自身的特点,较之传统课堂,对于培养学生多元识读有着天然的优势,本文讨论了多元识读理论对于大学英语网络课程构建的一些启示。如何以多元识读教学法为指导,构建好多模态的网络课程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作者:李哲 刘恩祥 单位: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学院
【注释】
[1]易祯,吴美玉.多元读写能力研究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4(1)104.
[2][24]张德禄.多模态学习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外语研究,2012(2)9.
[5]朱永生.多元读写能力研究及其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语研究,2008(4)10-14.
[6][14]张德禄.多模态学习能力培养模式探[J].外语研究,2012(2)9-14.
[7][16]韦琴红.多元识读理论解读[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4)59-62.
[8]韦琴红.高校学生多元识读能力培养的实验性研究[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65-68.
[9]张义君.英语专业学生多元识读能力实证研究[J].外语界,2011(1)45-52.
[13][20]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7.
[18]张德禄.论多模态话语设计[J].山东外语教学,2012(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