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课堂论文(6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英语教学课堂论文(6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学英语教学课堂论文(6篇)

第一篇:大学英语教学课堂内外互补分析

一、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各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都处于改革之中。早在80年代初,教育者们已经意识到英语教学改革应该与中国的改革开放一致,实现社会对外语实用人才的市场化,使英语学习从单一的课堂书本逐步转向多元化的课堂之外。这使得英语教学理念、教材教法、办学形式等方面都有所改变,特别是近年,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全新的观点。“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地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地需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把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放到最重要的地位。在教材上,百花齐放。一改以往统一、单一的一套教材,各出版社出版了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多套教材,里面的文章丰富多彩,人文类、科技类、综合类等等,都是近年的最新文章。各种辅助教材也使学生们可以饱食英语的文化大餐。教材的改革丰富了英语知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教法上,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改进和完善课堂教学法。任务教学法、交际教学法等推陈出新,大学英语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更多的是学生的参与。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就是本着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的原则,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层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然而,多年的教学改革始终在课堂内实行,而课堂教学又始终难以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和应试教育的禁锢。很多高校目前的英语课堂仍然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并且应试教育一直是学生的一道主菜,通过四、六级考试似乎是要达到的最高目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试教育成了主要,而交际能力的培养成了次要。一些高校虽然也采用了分级教学,但没有在教法及教学内容等方面有实质型的改变。新教材也只是一种摆设,教师们仍然采用传统的教法。这些都导致大学英语课堂改革的实施难以推进。

二、大学英语学习现状

改革开放使大学生越来越意识到英语学习不再是背诵和模仿句型那么机械简单了,层次各异的交际需求对英语学习提出了新的挑战。大学生应该能够在各种交际场合中听、说、译,真正地运用语言。新教学大纲也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以素质教育为本,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学生们也强烈感受到多年学习英语,虽然通过了考级,却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他们羡慕那些能说地道英语的同学,渴望和外教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无疑激发了学习英语的新高潮,课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风尚。配合教师教学法的改革、教材的改变,大学生的口语等实际运用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然而,课堂和实战场地有很大区别,语言交际环境有限,加之大班授课,参与的机会很有限。最主要的是中国学生生性腼腆,缺乏主观能动性,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主动、积极地配合老师的新教法,因此虽然英语教学有很大改观,但学习现状一直令人担忧。

三、第二课堂与课堂教学的互补

第二课堂是指在第一课堂之外的语言习得和实际运用语言的环境和活动,是学校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活动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范桂华,2010)。学生自愿参加有组织的各种有益活动,是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补充和深化,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知识面、丰富课余生活。克拉申(1981)把语言学习过程分为输入和输出两部分,这两部分同等重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课堂教学的学时有限,而且大多是用来进行输入的,至于同等重要的输出部分却无暇顾及,这就对大学英语的第二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也已不再适合只会应试的大学毕业生,而欢迎更多思想活跃、积极应变、知识多元、文理并用、素质全面、勇于创新的复合型人才。第二课堂相对于课堂教学来说,不受时间、地点、方法的限制,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参与人数可多可少,是改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参与度的极佳方法,是英语教学一种不可或缺的辅助形式,也是整个英语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第二课堂活动,不仅可以进一步检测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也可以帮助缓解课堂上的紧张气氛,提高学习兴趣,充分调动积极性,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创新能力。第二课堂活动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特别是关注科学精神的形成。把教育等同听课做习题考高分,必定忽视铸造科学精神的新人格,唯书唯师唯上的学生,毕业后难以取得重大的创新成果。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周平(2000)把课外教学环境设想为包括交际实践课堂、空间教学课堂和自主学习课堂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教学环境。据此,第二课堂活动主要有竞赛类:电视台、出版社、各省、高校举办的英语竞赛活动;非竞赛类的活动:英语角、外教讲座、影视广播等;网络自主学习:各高校都实行了课堂教学改革,学生一半课时在语言实验室进行自主学习,模拟真实的语言环境,在虚拟状态下学习交际英语;选修课:大多高校实行了英语分级教学,针对语言基础好的学生,给予丰富的选修课程,弥补传统课堂课时有限、内容单一、学科范围限制等不足,设置更个性化、差异化、趣味化的课程,使他们在英语学习的同时,增强人文或科技知识,培养成为全面的综合性人才。

四、总结

要真正做到大学英语教学课堂内外的互补,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在思想上一改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积极采用新教材、新教法,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其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和习惯。改变以应试为目的、无条件接受的习惯,鼓励参与课堂内外的一切活动,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培养和提高应变和交际能力;三是建立激励体制,对积极指导和培养学生的教师进行奖励,对参与和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实行奖励、增加学分、平时成绩加分等多种措施,增强学生的兴趣;最后还应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一改以往以期末成绩为最终成绩的评价标准,增加平时成绩,制定更科学的多元评价目标。很多高校对终结性评价方法进行了相应的淡化和改革,把常规教学和第二课堂紧密结合,注重形成性评估环节,完善了大学英语的评价体系。鉴于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改革的现状和社会对毕业生英语水平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学课堂内外必须要互补,教师、学生都应改变观念,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尽力达到国家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要求。

作者:肖群 单位:华东交通大学

 

第二篇:大学英语听力课堂教学设计思考

一、外语听力教学概述

听力理解是语言与思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的心理过程。认知心理语言学认为听力理解是复杂的心里对意义的构建,是一个对语言信号进行分辨、筛选、组合、记忆、释义、储存、预测的过程。听力理解就是一个复杂的头脑和心理上共同进行信息处理过程。当信息向我们涌来的时候,我们会把单词、词组、从句乃至完整的句子这些语言要素逐个连接成可以理解的语音输入我们的大脑,同时结合自己已有的背景知识来辅助和加强理解我们接收的信息。这两个过程在外语听力理解时同时发挥着作用,听者的能力和听力任务的性质决定我们处理信息的质量。了解并掌握听力理解的过程和信息处理模式有助于我们认识听力教学任务的改善和其特点。首先,听力理解是一个积极的意义建构过程,听者自觉或不自觉地依靠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已有经验或背景知识的认知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这就是为什么同样的材料,不同的听者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所以,我们在进行听力教学时,应尽量帮助学生掌握各种听力技能和技巧,这包括辨音、连读、音的同化、重音、语调等语言知识的把握,还包括预测、把握大意、查找信息、关注细节、推断等技能的提高。外语听力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认知心理过程,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来自教师及同学的情感支持能够帮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愉快的体验和学习的信心。

二、听力课堂教学结构设计

巴班斯基认为,要使教学最优化,就必须以系统的方法看待教学全程,把教学过程的所有成分、内外部条件都看成是相互联系的东西,最优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最优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形成最优化的教学结构(彭翠华)。听力课堂教学设计就是按照一定的时间流程,将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方法等一系列课堂教学要素,组织构建课堂教学优化结构。只有运用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对课堂教学全过程进行系统设计,将视、听、说,甚至读和写结合起来,进行多样化的课堂活动,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提高听力教学效果。任何听力教学的任务都必须建立在听懂的基础之上,除了形式和内容上的多样性之外,我们要根据听力学习的需要,分别从听力技能、听力测试、听力学习策略以及文化背景等各个角度,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和听力学习能力。

三、学生的听力学习现状

多年来很多教学研究问卷调差和实验显示听力一直是困扰学生英语学习的难题。纵观学生的学习情况,听力理解是学生的弱项,普遍存在的问题:学习主动性普遍较差;课上学习的有效性和参与度不够;课下投入的时间不足;听力材料的内容和形式选择多于单一。

四、要加强和改善听力教学的对策

(1)避免以教师为中心,要突出学生自主性和个性化。

针对我国外语教学班级人数多、课时有限这一主要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采取分组练习和课下网络课程练习,以弥补不可能课上对学生个别化指导这一突出问题。除了问答,还要鼓励学生多交流,并适当的总结和分享见解。丰富的教学模式。听力这项技能的训练需要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积极参与课堂练习。“放录音——做练习——对答案”这种重复性的训练模式显然不利于改善课堂教学。

(2)关注情感因素。

许多学生在听力过程中处于紧张、焦虑、自卑等心理负担,大脑处于被动的游离状态。在这种紧张慌乱的学习状态下,难以达到应有的听力效果。我们有必要有意识地为其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人性化的情感支持,让他们感受听力理解的价值意义。我们还要帮助学生建立独立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策略。

(3)加强对文化能力的培养。

在听力过程中通常会涉及文化背景的内容,如果把握好其中的文化信息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听的内容。提倡听力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文化信息和知识介绍。

(4)听力材料的选择要注重教材内容的时代感.

新颖并具有实用性的题材,广大的信息量,语言的规范性和实际交流的真实用于相结合,足够的新颖性和趣味性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加强听力自主学习研究,改善大学英语教学课堂设计,以建构主义理论、自主学习理论、图示原理和动机原理作为理论依据,对听力教学的新模式进行尝试和探究有着积极的意义。

作者:张敬爽 单位:天津农学院

第三篇:大学英语课堂导入原则探析

一、大学英语课堂“导入”的研究现状

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是一个由多个环节组成的完整体系,其中,第一步也是很关键的一步就是课堂的导入环节。导入(leadin)是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向学生传授新知识前的一个阶段。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评价道:“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1]。因此,导入阶段是最有利于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契机,一堂课如果导入得当,就会为整节课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以往关于课堂导入的研究,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导入的作用、导入的现状、导入的原则、导入的方法以及导入的内容等。导入的作用,根据以往研究主要归纳为:(1)明确教学目的;(2)衔接新旧知识;(3)集中学生注意力;(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5)建立学生学习信心;(6)建立师生间的和谐融洽关系等[2]。在导入的教学实践现状方面,俞雪明(2014)提出了导入环节存在的三大误区:导入时间过长,本末倒置;脱离实际,偏离重点;生搬硬套,缺乏激情。黄姗姗(2012)则从教材、教师和教学测试三个方面阐述了目前导入环节的误区[3]。同时,有研究者试图提出导入设计的原则,例如,蔺姗姗(2014)从导入的教学目的角度提出了5项原则:(1)导入应该以学生为中心;(2)导入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3)导入应该新颖且独特;(4)导入应该成为新旧知识连接的桥梁;(5)导入中应该尽量避免使用汉语[4]。李爱菊(2013)从导入的教学选材和组织上提出了3项原则:(1)趣味性;(2)针对性;(3)新颖性。这些分类都是一线教师经验智慧的结晶,对实践教学有着良好的指导作用,但美中不足的是这些原则的提出和分类缺乏理论依据,因而不利于推广和支撑进一步的研究[5]。对导入的研究中,均会或多或少提及导入的方法,如郑瑾(2012)、李爱菊(2013)、邓佳(2014)等,各个研究的观点相近,比如,通过复习来导入新知识[6];对背景知识的导入;运用多媒体手段;运用故事或案例等[7];也存在区别和创新,比如,提问式导入、游戏导入法、音乐导入法及“任务型”导入法等[8]。综合以往研究,导入方法的讨论涉及了内容、方式和媒介三个方面,各种方法的提出均出自于教学实践经验,缺乏理论框架的指导,在类别划分、稳定性和概括性上略显不足。在导入内容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方面的导入,例如,张明(2008),蔺姗姗(2014),这些研究指出了长期以来,在外语教学领域中,社会文化因素一直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的现状,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原则和方法。但对于课堂教学中比重更大的语言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方面,专题研究非常少见。以往对课堂导入的研究,在其案例分析中会涉及部分关于文化、语义和语用方面的例子,但缺乏系统的原则和方法作为约束。综上,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课堂导入部分,应该是教学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不能可有可无,也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随意为之。应该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纳入到课程的整体设计中,形成科学有效的原则和方法,与课堂教学、课后复习及课程测试紧密相关,方能发挥其重要功效。

二、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与课堂导入

“掌握学习”理论的创立者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本杰明•布卢姆。布卢姆研究发现,人的非习得性差异不大,而且可以通过干预技术或环境因素加以适度改变。而人的习得性差异却很大,是由教育条件、社会环境造成的[9]。布卢姆提出了影响教学活动的“三大教学变量”即学习效果=认知的前提能力+情感的前提特征+教学的质量,并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予以验证。大学英语应围绕如何满足这“三大教学变量”,进行自顶向下的教学设计。布卢姆的“三大教学变量”中,“认知的前提能力”和“情感的前提特性”分别占比为50%和25%,而“前提”所对应的教学环节应是正式教授知识之前,即“导入”阶段,可见“课堂导入”环节肩负着极其重要的教学效果重任。本文列举的以往对课堂导入的研究中所提观点,均可以从布卢姆的“三大教学变量”说中寻求到依据并加以归类。“掌握学习”理论还特别强调教育评价的重要意义,教育评价的主要功能应是取得反馈信息,以便调整教育教学过程。教育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大类,这三类评价既有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9]。从功能上说,形成性评价是为了检查预期教育目标是否达到,以便及时“反馈-矫正”;诊断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诊断教学的背景,检查学生的认知前提、情感前提和教学质量条件是否具备,从而设计一种“使教学适合学习者的需要和背景”的理想教学方案(Imrie,1995);终结性评价的目的则是“对整个教程或其某个重要部分取得的较大成果进行更为全面的评价”(Allen,2006),它是一种评定分数、划分等级的评价。不难看出,教育评价中的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应作为课堂“导入”中内容选取和难度控制的重要依据之一,是进行科学、有效、针对性强的课堂导入设计的基础。

三、课堂导入的“认知”原则

学生的课堂学习,是建立在一系列已有学习基础之上的认知过程,布卢姆把某项学习任务所需的“必要学习”称作“认知的前提能力”。他认为,学生在完成某个学习任务上的成绩差异是由该学生在学习新任务前所具有的知识、技能和策略等差异造成的。因此,学生对“必要学习”的掌握程度对后续的学习有着巨大影响,是影响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变量。“掌握学习”策略的实施首先要确立教学目标,依据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确立教学目标,并严格按照教学目标以单元教学为单位来实施教学。教学目标是单元教学、形成性评价、反馈矫正等进行的依据。教育目标分类表分为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前者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四大类,后者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个层次。比如,大学英语的单元教学目标可能会涉及词汇、句法、修辞、语篇等方面,以词汇为例,可能会涉及到某些词汇的发音、拼写、词族、基本义、引申义,常见搭配等方面。那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我们就应将诸多的教学内容在“知识维度”上分类,并在“认知过程维度”上定义各项教学内容的认知层次,以实现教学目标、方法和测试上的统一。因此,课堂导入在内容的选择上,应该严格以单元教学目标为依据,以使学生满足学习本单元的“认知的前提能力”为设计目标,合理地选择导入的内容,以及分配各导入内容所占的比重。“掌握学习”成功的关键在于其“反馈-矫正”环节。它采取以群体教学为基础,教师借助于单元形成性评价掌握教学进度,并利用反馈矫正程序来保证教学尽量适应每个学生的需要,从而较好地克服传统教学中标准化、同步化对教学质量造成的消极影响。因此,课堂导入的设计应充分结合“反馈”的结果以及单元教学前的“诊断性测试”的结果,针对学生反馈比较集中的问题来确定导入部分的内容范围和训练强度。

四、课堂导入的“情感”原则

“掌握学习”理论同时将学生情感领域纳入研究范围,认为情感教育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学活动并不是一个“纯认知”过程,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整体性,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的产生与发展自始至终是互相交织、相辅相成的,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情感教育对教育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作用主要表现在:(1)影响学生对教学材料的选择。当学生的情感体验对象与教学材料一致时,学生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2)影响教学活动的效率。以需要、动机、情感等为核心的情意因素,对教学活动具有增力或减力作用,情感教育的实施,会促进学生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3)影响教学成果的保持。情感教育的实施有益于新知识与学生原有智能结构形成牢固的联系,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情境和积极心理状态下,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深刻,也容易回忆和再现[10]。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不仅需要明确的认知教育目标,而且还应建立与认知目标相应的情感教育目标。“掌握学习”理论将情感教育目标分为接受、反应、价值评价、价值组织和性格化五个层次。例如,“接受”指学生愿意注意特殊的现象或刺激,从教师方面看,其任务是指引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反应”指学生主动参与,也就是教师所说的“兴趣”;“价值评价”与教师通常所说的“态度”和“欣赏”类似等等。情感领域与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有着紧密的联系,正确认识两者的相互关系是有效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条件,“掌握学习”理论中指出:1.情感行为与认知行为具有统一性。美国学者希尔勒说:“从认知的角度看,所有心理事实都是智慧的。从主观的角度看,全部心理事实都是感情的。”反映在教育目标上就是:认知连续体低层次的目标,对应在情感统一体的较低层次上;情感连续体较高层次上的目标,对应在认知连续体的较高层次上。2.情感领域与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可互为目的与手段,可以同时实现。比如,文学类和艺术类的课程教学大多是从认知角度入手,来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也可通过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激发和调动,去促进认知任务的完成等。3.情感教育具有对认知领域教育的依附性。情感教育过程一般不可能单独进行,必须与认知领域的教学同时进行。情感教育不是一个独立的教学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它是认知领域教学过程的一个附属过程或伴随过程,没有认知领域的教学,情感领域的教学就无从谈起。上述分析可以解释许多课堂教学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例如,有些“课堂讨论”环节,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该现象的原因可能为学生的情感行为处于低层次,无法高效开展高层次的认知行为;或者也可能是因为学生的认知行为缺乏连续性,无法实现情感行为的在层次上的对应提升。由此可见,大学英语“导入”环节应具备明确的情感教育目标,该目标应与单元认知教育目标协调统一,循序渐进,共同实现。

五、总结

综括全文,笔者认为大学英语课堂“导入”的原则,一句话可概括为:帮助学生满足完成单元教学目标所需的“认知的前提能力”和“情感的前提特征”。同时结合以往研究,考虑到对教学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本文试提出以下“导入”原则:1.前提:建立科学合理,体系完整的单元教学内容的教育目标分类。2.内容选取和教学难度上,充分结合学生的反馈信息、“诊断性评价”、认知现状以及单元的教学目标。3.以认知教育目标为主体,设定相应的情感教育目标,同时实现认知教育目标和情感教育目标,注重认知行为和情感行为在层次上的对应。4.根据认知和情感教育目标选择或设计合适的导入方法和手段。依据上述原则设计的课堂“导入”将具备与课堂教学联系紧密,教学效率高,导入效果可测量等特点,以满足“认知前提”为主要内容进行环节设计,加之调动学生“情感前提”的方法和内容,使“导入”真正服务于后面的教学内容,改变“导入”环节重形式轻实质的局面。

作者:王帅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

第四篇:高职院校大学英语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探究

一、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近年来,几乎所有高校都在扩招,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入学门槛有所降低,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英语成绩、基础相对较差,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存在畏惧的情感,很难对英语的学习产生兴趣。同时大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认识不够,认为学习英语对自身素养的提高,乃至以后的职业生涯没有多大作用。此外,现在仍然有很多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课堂仍采用以教师为主导的满堂式的说教模式进行,虽然这种教学方式有对学生灌输的知识信息量大,花费时间较少的优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强调学生对语言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学生的互动时间少,课堂语言实践机会较少,这样不利于学生应用语言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听说等口头交际技能的运用。而且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自主学习与语言应用能力方面得不到发展,无形中扼杀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更新传统的教学思维与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着重对学生综合应用英语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对所需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的培养,这些已成为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重点。目前,在大学英语课堂中,一种构建师生之间互动的课堂教学体系———合作学习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二、合作学习理论简介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小组学习活动是合作学习的主要学习活动方式。每班学生根据男女比例、基础好坏的原则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小组由5~8人组成。每个小组在组成上要尽可能地使学生各方面情况相当,减小小组差异,特别是学习成绩方面,尽量使小组之间的竞争公平、合理。学习小组人员互助学习,分工合作,通过小组中的学习沟通、探索讨论,查找各种资料,提出意见交流整合,归纳整理形成报告,并通过在课堂上的讲演、陈述、讨论、总结,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奖励依据完成学习任务活动。

三、合作学习课堂教学实践之大学英语课堂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策略和学习方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实施相应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语言交际机会,从而达到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的目的。1.小组调查法(GroupInvestigation),也称团体探究法。调查指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每个成员都是一个调查员,将自己的探究活动与班级共同的目标相结合。在教学中,对于一些文化背景知识和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专题讨论,可分成以不同的学习小组,做到以下几个步骤:(1)明确任务:分配任务后,以各小组自行选择或抽签决定的形式,将学习任务分配给各个小组。(2)各小组成员明确并简单勾勒出任务的大致方向,各个成员分工协作工作,利用各种图书资源、网络资源、影像资料查找相关资料。(3)小组成员间交流讨论,总结勾勒学习成果的雏形,以文本或运用PPT、电子影像等多种视听手段呈现学习成果。(4)各组汇报人向全班呈现学习结果,其他小组成员可向其提问或与讨论。(5)教师和其他同学做出评价,给予反馈。2.思考、分享(ThinkPairShare)。英语学科是一门以语言交流为基础的学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在大班级授课形式下,班级人数多而上课时间有所限制,学生在课堂上的实践性语言练习就会受到限制与挤压。在课前(before-reading)或课后(after-reading)的问题讨论环节采用此方法,大大增加学生语言交流的机会,提供更多课堂语言实践的机会。具体做法如下:(1)先让学生以快速阅读的方式熟悉整个课文的框架,给学生时间就某个问题独立思考,思考时可以用关键词(keywords)、主题句(topicsentences)记录下自己的主要观点。(2)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观点,并积极参加讨论,每个小组以相互督查的形式让每位同学务必参加到讨论中。(3)每小组推荐一位学生代表在班上口头汇报,与全班同学分享。在练习口语的同时,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探讨的主题。3.共同学习法(LearningTogether)。和其他合作学习方式相比,共同学习法是一种概念框架性质的学习方法,没有直接可用的操作程序。它强调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积极互动、人人尽责、小组技能和小组反思,可用于对课文的预习、课文知识点的理解、语言点识记、课后练习等方面。如在课文预习阶段,小组成员记录下学习要点、难点及问题,然后通过相互讨论,在课堂上汇报本组所负责部分出现的要点及问题。这样,学生既扩宽了自己的知识面,学到了自己主动接受到的语言与文化背景知识,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了集体学习的荣誉感。4.小组游戏竞赛法(TeamGameTournament)。竞赛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种学习方式可以用于词汇、语言点的复习及课后练习等。如在上课之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词语接龙以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单词,或者以各个学习小组随机选派成员的方式去黑板听写单词,然后教师予以评价。小组成员作为一个整体,出于集体荣誉感,相互督促、共同努力,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取得比单纯的听写更好的学习效果。

四、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的实践意义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改变了师讲生听、教师满堂灌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教师由原来的知识的讲授者变成了学习知识的组织者与评价者,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应用于课堂教学,有效地发挥了教学民主,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合作学习方式,能很好地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发挥大班制课堂的教学优势。

作者:李婧 单位:武昌职业学院

第五篇:大学英语听力课堂设计探析

1.引言

在我国英语教育和考试制度的影响下,中学生对英语的学习主要集中在读写方面,忽略听说。因此,步入大学后,学生英语读写能力普遍高于听说能力。就民办高校而言,学生英语底子薄、基础差,听力理解更是学生的弱项。在听力课堂中,有些学生甚至反映完全听不懂老师播放的听力材料。2006年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进行了改革,实行了710分制。在这次改革中变化较大的是,听力在整套试题中所占比重由原来的20%提到了35%,和阅读理解的比重一样。如果学生听力不够好,那么就很难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更别说拿高分。这就迫切要求我们根据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以此帮助学生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2.民办高校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现状与改进措施

2.1学生英语底子薄

由于民办高校一般属于高校本科层次第三批录取,因此学生具有英语底子薄、基础差的特点。下面我将从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层面对民办高校学生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2.1.1语音层面

听力不同于阅读,要听懂听力材料,学生必须有很强的辨音能力。很多学生受母语和方言的影响,发音不准,因此不能准确辨音,导致听力理解中出现很多错误。如很多学生经常将accept听成except或respect;将nature听成natural等。虽然这两组单词的发音差别很大,但学生还是不断犯错。此外,学生对于单词连读和意群辨识的能力很弱,如:无法辨识onlyalittle;workout等连读;或者将maingoal这一意群听成mango。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有必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一些语音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辨音能力。如:在课堂上多让学生大声朗读所学单词的正确发音,模仿地道的英语;在学生跟读过程中,让学生多注意连读、重读和意群等问题;让学生在听听力材料的同时,将听力材料全部听写出来;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作业,如听写在VOA新闻,可以先从慢速的开始,慢慢再听标准速度的。

2.1.2词汇层面

绝大部分学生都非常讨厌和反感记单词,所以词汇量很小,导致很多单词根本无法听懂。对于大学英语四级中的短对话这一题型,大部分情况下答案就是对话的同S义表述。因此,词汇量决定了对短对话的理解。例如:M:Igotsomebadnewstoday.ThestorewhereIworkislayingoffstaff.W:Aretheygoingtoletyougo?Q:Whatdoesthewomanwanttoknow?A.Whetherthemancankeephisjob.B.WherethemangotthebadnewsC.Whatitemssellwellinthestore.D.Howshecanbesthelptheman.此处,我们通过layoff这个词组可知该男子工作的商店在裁员,该女子说了“letyougo”,因此,问的是他能否保住自己的工作,故选A。很多学生就是因为没有听出layoff,或者听出来了但是不知道什么意思,这道题便无从下手。因此,词汇的理解还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词汇来说,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不断背单词并将单词记牢,将单词和词汇放到句子中记忆,效果会更好。

2.1.3语法层面

对于语法来说,学生犯错最多的主要体现在复合式听写这一部分。在复合式听写中,犯错最多的语法知识就是动词的时态语态、动词三人称单数、名词复数和词性等问题。如:has/have/had后面不用动词过去分词;主语是单数的时候,一般现在时的动词不用三人称单数;可数名词前面有some/many/alotof等修饰时,名词不用复数;形容词修饰名词,副词修饰动词等这类简单的语法经常会被学生忽略。听力中不会出现过于复杂的语法,都是一些非常基础的语法点,因此,只要将这些基本的语法掌握了,稍加细心,复合式听写的得分率就会提高。

2.2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差

民办高校的学生属于本科第三批学生,听力基础较差,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较差。由于基础差,很多时候听不懂老师播放的音频,因此对听力的兴趣不高。因为听不懂听力材料,有的学生将听力音频当成“催眠曲”,有的学生跟旁边同学聊天,而有的学生则低着头玩手机。绝大部分学生课后都不会主动做听力练习,在课内外都处于极其被动的状态,老师没布置的听力任务绝对不会自觉完成,这样学生听力能力根本无法提高。听力能力的提高没有捷径可走,需要不断地练习,精听和泛听相结合,这就需要学生不断自觉主动地学习。

2.3传统听力教学模式过于死板

现在大部分大学英语听力课堂教学模式多采用“听录音、做习题、对答案、重复录音”的“四部曲”方式教学,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师对于题目的讲解不够透彻,仅仅是让学生反复听听力材料,从而导致学生开始厌恶不断重复的听题和对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是占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信息,过于依赖老师。教师完全使用教材上的听力材料,很少进行听力材料的补充。教材上有些听力材料比较旧,学生听着可能会觉得无聊,所以更不能集中注意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通过补充听力材料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如:让学生进行对话表演、播放英语歌曲让学生填歌词,或者给学生看一些经典电影片段让学生听写出来。

2.4教学设备落后

民办高校的资金主要是自给自足,因而在很多设备方面无法跟公立高校比。民办高校对教学硬件设施的投放力度并不高,特别是多媒体设备的投放。很多教室多媒体设备陈旧,有些教室甚至没有多媒体设备,没有多媒体设备,听力课就根本就无法进行。因此,民办高校对教学硬件设施的改善刻不容缓。

3.民办高校大学英语听力课堂设计

通过对民办高校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现状的分析,我认为,听力课堂应做出一些必要的调整和改变,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下面我将以《新视野大学英语听力教程》第三册第十单元为例,进行一节课的课堂设计。

3.1导入部分(10分钟)

3.1.1给学生听一首有关友谊的歌,在听歌的同时让学生进行歌词填空。

3.1.2让学生讨论真正朋友的特征。

3.1.3给学生展示一些描写友谊的名言谚语。

在正式上课之前,进行与主题相关的热身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减少学生对语言学习的担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接下来的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听歌填词,可以以一种愉悦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辨音能力;让学生讨论真正朋友的特征能扩充他们的词汇量;而名言谚语的补充则能丰富学生平时的英语积累。

3.2听力部分(35分钟)

3.2.1给学生观看一段有关“如何修复受伤的友谊”的视频剪辑,首先问学生几个与主题相关的问题,然后要求学生进行听写填空。

3.2.2让学生听一篇关于“与外星人交朋友有什么好处”的短文,在听完后让学生总结出与外星人交朋友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我认为,观看视频剪辑比单纯地听音频文件要好很多,学生根据视频中人物的肢体语言和表情判断出一些他们在听纯音频文件时不太确定的词。此外,看视频文件时,学生要同时用到眼睛和耳朵,比单纯用耳朵听时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一部分主要分为四部分:听视频大意,进行词汇讲解,视频细节听写,以及听力技巧。语言教师通常习惯先讲词汇,但我认为将听视频大意放在前面会更好。因为我想让我的学生明白,在听力理解,特别是第一次听力理解中,他们要集中注意理解文章大意而非单个词汇。然后进入下一部分:词汇讲解。我认为,词汇就好比树根,如果树根损坏了,树就会死去,语言学习亦是如此。如果学生词汇基础不雄厚,他们的语言能力也难以得到改善。此外,在听力理解中,如果那些关键的新单词没有得到解释,就可能给学生理解文章和提取信息带来障碍。因此,我认为我们有责任替学生扫清这些不必要的语言障碍。在这部分,我会将词汇和重要表达方式录好音,然后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听,让他们当场说出自己所听到的词汇,再对词汇进行解释。这样的话,在讲解词汇的同时训练了学生的辨音能力。接下来就是第三部分:视频细节听写。如果要完全理解该视频,仅靠听大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如果要对该视频有全面而又清晰的了解,就要进行进一步的听写。在此,我会设计一个复合式听写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该视频。最后就是第四部分:听力技巧。在这一部分,我会让学生总结自己在听力过程中所应用到的听力技巧。学生要学会区分一些信号词,像but,however,although,这些单词告诉学生,说话者要说些与前文相反的内容;像and,besides这些单词通常表示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些相似的内容。因此,具有识别信号词的能力对更好地理解听力内容非常重要。第二部分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总结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在四级听力的长对话和篇章听力中,信息提取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4.结语

民办高校有其特殊性,学生英语基础和底子都比较薄弱,学习主动性较差,所以民办高校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有其独特性。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进行反思和创新,从而激发学生的英语听力学习兴趣。

作者:何文明 单位:广东培正学院

第六篇: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一、传统环境中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大部分集中在书本、黑板、粉笔之上,也就是说,绝大多数英语教师在照本宣科,这种教学方式显然无法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主动性。长此以往,势必会给学生带来厌倦情绪,教师也没有授课的动力,最终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

(二)教学资源十分匮乏

在传统环境中,大学英语教学面临资源匮乏的问题,由于教育教学资源短缺,只有教材、录音机、黑板和粉笔,教师无法进行相关情境的创设,也不能对教材中一些图像进行展示,由此给学生理解带来困难,这种教学方法显然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二、信息技术背景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特色

(一)从本质上改变传统教育理念

在大学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能够从本质上改变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实现传统教学资源与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进而起到引导和激励作用,有利于学生学学英语课程主动性的提升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同时,信息技术背景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变了传统的说教模式,充分体现出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有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和学习氛围的塑造。

(二)有利于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

信息技术背景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显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机。传统环境中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资源十分短缺,仅仅依靠课本、黑板和粉笔来支撑,单一的授课模式不但无法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而且不利于学生英语成绩的提高,长期下去,将会影响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大学生探索思维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传统教育环境中,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基本上没有课后的专题辅导,仅仅凭借课堂满堂灌的形式,学生显然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做到融会贯通。而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大学英语课堂教育,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向学生们展示出各类教学案例,创设相关的课程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真正感受到英语课堂的良好氛围,从而提高其英语运用能力。此外,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可以起到整合教学资源的效果,并且能够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三)摆脱时间、空间等方面的约束

信息技术背景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不但能够体现出一定的灵活性和便利性,而且能够避免学习时间、空间等方面的冲突,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多样性的学习方法,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即使在课堂上无法完成课程目标,也可以在课后利用闲暇时间进行自学。网络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机会,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课后打开网络资源,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如此一来,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课程的积极主动性,有利于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

(四)有利于专业化人才的培养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教学手段,创设信息化教学模式,不但能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而且有利于专业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逐步加快,英语已然成为世界第一大语言主体,我国为了与世界接轨,必须培养出一大批专业化、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对于高等院校来讲,专业化人才培养为其核心任务之一,为了完成该项任务,高等院校针对大学英语这门课程,制定了教学方案和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使用信息技术,实现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多元化、多样性,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教学案例,帮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英语知识。

三、信息技术背景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构建

(一)以英语教师为基础

传统的说教模式下,教师利用教材、黑板和粉笔,在讲台上向学生照本宣科,教师主要进行讲述,学生主要进行听答,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给教师授课带来极大的困扰。可以说,大学英语课程的主要参与者为教师和学生,教师只有和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才能够确保教育教学质量得以提升。因此,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必须以教师为基础,教师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等手段进行相关动态课件的制作,然后选择恰当的时机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观看和操作课件,对知识的来龙去脉进行了解和掌握,进而融会贯通,达到彻底掌握知识的目的。所以说,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基础地位至关重要,直接决定着信息技术的运用成效,也决定着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对学生英语知识的运用能力产生主观影响。

(二)以学生为教学核心

如前文所述,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两大主体分别为教师和学生。以教师为基础,以学生为核心,将是高等院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根本格局。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参与学习英语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学学英语的兴趣。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基础特征,分别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计划和方案的制定,最终通过整合教学资源,来达到提升英语课堂教学成效的目的。

(三)以自主学习为主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除了要信息化、标准化,还需要与教师和学生紧密联系起来。相关学者通过研究指出,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需要建立在教师和学生基础之上,教师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引导和激励学生学习英语课程,学生除了课堂学习,还需要进行课后学习。一般而言,在课堂有效的时间段内,学生想掌握课本要求的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勉强完成学习任务,也需要在课后进行巩固。也就是说,自主学习英语的效果要大于课堂学习。所以说,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大学生学习英语的方式要以自主学习为主。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必须体现出以教师为基础、以学生为核心、以自主学习为主的信息化特征。通过有效的课堂教育,一方面能够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另一方面有利于信息化、专业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作者:马庆霞 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