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论文(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现状及原因
(1)教学安排缺乏
业余时间学校电台不能及时播放英语听力,不能拥有共同讨论英语听力的氛围;机械得割裂英语听力与讲述能力。目前,大学英语听力教学课程安排的较少,一般来看课与课之间安排的较为紧凑,这样一来非常不利于语言信息的积累和巩固,对学生的脑力以及心理都会造成不必要的伤害,然后逐渐对学习英语听力失去兴趣,严重地延缓了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因为课程较少而且集中,容易崩溃,然后注意力就开始游离,而产生了厌倦学习。
(2)教学方法不够多元化
在比较传统的大学英语听力的教学理念中,最为普遍的听力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在台前讲解疑难问题、教材内容跟涉及有关学术技能类的背景,然后学生就结合教师给出提示甚至直接的选择最佳的参考,然后,教师在一次的进行无意义的审核纠正出所涉问题,给出正解。这样单一的学习方法,机械化的测验,只能对学生听觉的刺激,不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英语听力的本身,也不利于学生通过所学单词或语句灵活的运用到生活中去,久而久之听力的就形成了待机状态,这样就很容易引起学生对英语听力的产生厌烦的心里。
(3)听力教学
教师也应该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听力课上使用自己的嘴巴积极参与到听力课的教学活动中。听力与口语表达本身就是密不可分的,正确的信息口语表达同时也是检测学生听力理解的最直接途径。因此,教师在听力课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听与说相结合的语言能力训练机会。教学活动可以采用复述所听内容、模仿场景进行模拟对话、分组讨论等方式。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课堂教学内容的训练,起到一并提高听力与口语能力的目的。在当今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因为听力的教学课时安排的不是特别的多,而且书本上的内容远远超过这个范围内,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过多的就只是一概而过,根本没有在乎学生有没有接受和吸收,因此导致学生课堂没有积极性,不能够及时的与教师互动,学习氛围也不高涨,然后慢慢的学生对英语听力失去了积极性被动起来。由此可见,影响英语听力课堂教学的因素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了解是关键的因素,重视过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揭示只是发生的过程,暴露知识思维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师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长知识,又增才干。学生长时间集中,大脑很容易崩溃,然后注意力就开始游离,而产生了厌倦学习。
二、提高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效果及对策
(1)课堂教学环境,多媒体对英语的优势
第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方面是很先进的,不仅英语听力要用到,对很多教学都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说多媒体应该代替以前尤为传统的一些老式教学方法,这样一来也为了大学的英语听力教学提供了优先的教学手段和完美呈现,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同学一幕了然,而且教师在授课方面也方便的多,它能集声音、影响、形态和为一体。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只要教师创造有力的条件,正确引导,让学生放开想象力,可以很好的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教师在讲解具有实物形态的东西,那么多媒体就可以直接插入,如果运用通常的黑板、粉笔之类的,不仅浪费时间肯定也没有多媒体呈现的完整跟准确,可见,多媒体生动、直观、形象的画面是分不开的。实际上我们都在扮演不同的角色却描述着相同的故事,
(2)校园英语文化有机结合
从理论上来将,听力理解是信息解码与意义建构的结合,并且这两个过程缺一不可,前者注重整体信息的识别,而后者强调细节的处理。同时,听力理解也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理解是一个有序而且渐进的过程。如何帮助学生通过新的信息解码,并在原有相关信息调配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新的、更大限度来接近听力材料所传达的信息是目前听力课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
(3)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力
听力的理解过程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的心理循环过程,学生要在播放每段听力前做好充分的心里准备,利用每道题之间的时间来迅速的浏览题干,概括的了解每道题的意思,听的过程中也要懂得选取重点与非重点,以便播放语音的时可以思路清晰,引刃而解。学生要多进行些英语听力的训练,增强自己的语感,这样对今后无论是听力与口语都有一定的帮助。现在学生的主动性不够,尽管有许多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听力能力的方面不足,但由于前期学习习惯的影响以及信心的缺乏,对学习就失去了积极性没有了热情,所以首先同学们的态度很重要,找好自己位置,有良好学习习惯,充分展现应有的能力,学生在英语听力的整个过程中由于心里与脑力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而表现紧张,放松的心理是属于很正常的情况,只要学生能过以正常的感觉平和的心态,就能够在听力方面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总结大学的英语教师应该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有效的利用语言系统、多媒体以及互联网等现状来不断创新完善这个过程。
三、总结
总之,学生提高听力能力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不可能通过一次或几次课堂教学而完全解决。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该充分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通过丰富而实效性的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的学习方法,通过学生对自身学习的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的运用而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与能力。
作者:陈文滔 单位:江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网络探析
一、网络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积极作用
利用网络进行大学英语的听力教学,增加了教学的灵活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作为国际通用语言之一的英语,作用不断凸显。在英语的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听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进行英语学习的关键和基础,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交际能力。但是,目前高校大学生的英语素质参差不齐,尤其是听力部分,差别较大。绝大部分的学生英语听力能力低,听力学习的热情不高,这与原有的教学模式有关,初高中的英语听力教学基本上处于老师课堂放录音,学生不断的进行练习,老师对答案,进行解答,对于网络的利用很少;另一方面,学生也没有时间去看英文的电影、听英语的广播。大学期间,课余时间较多,学习安排相对自由,大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利用网络观看英文电影、英文节目等。教师利用网络进行英语听力教学,可以把声音、文字、图像等内容结合起来,把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器官全部的调动起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被动为主动,促使学生自主的进行英语的学习。并且,在利用网络学习时,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的选择学习的材料灵活的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二)改变了英语听力教学的同步性
学生的在课堂中掌握知识的能力是不同的,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在听力时间拓展自己的视野,选择一些拓展性的材料进行听力学习;而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课堂中的学习内容还没有完全的吸收融合,需要再次进行巩固、练习。传统听力教学的同步性,促使学生学习一样的内容,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听力学习,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网络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基础不同的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材料,自主的安排学习时间,实时的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
(三)增加了语言输入,丰富的教学内容
美国的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认为,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语言输入,是通过语言的输入实现的。因此,语言的教学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最佳的语言输入,就是不依据语法大纲,有趣的、能够理解的语言输入。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就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采用多样的传输方式,最大限度的增加语言的输入。同时,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接触到正确的发音、语调,改善自己的英语发音,获得大量语言的输入。网络的内容展现的是多方面的,包括历史、文化、科学、军事等等领域,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更加深刻的了解外国的一些文化、风俗等。例如,学生通过观看英文电影,不仅可以亲耳听到外国人在不同场合的交际用语,了解一些他们的非语言交际(手势、表情等等);并且可以了解到他们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丰富了教学的内容,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学生是接受者,学生被动的接受老师传授的学习内容。在现代教学中,国家注重教学体制的改革,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网络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极大的改进了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师的角色已经改变,成为了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挥者。由于网络信息的内容丰富多样,教师在教学活动之前必须要对这些内容进行一个选择,收集好的学习材料,明确自己的教学重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媒体选择、教学评价等内容做出一个合理的安排、规划。网络环境下的英语听力教学给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同时也为老师提供了一个施展自身才华的平台。
(五)加强了师生交流,及时反馈学习信息
网络平台上开展英语的听力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完成自身的学习任务之后,及时的同老师进行在线交流,开展网上讨论,加强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在网络平台上开展英语听力的学习,网络会及时的给学生提供一个自身的学习反馈,学生可以根据这个反馈信息,检查自己学习的相关情况,做出一个合理的评价,从而来调整自身的学习进度,制定后续的学习计划,有利于督促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网络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一)英文电影
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人的学习积极性往往是比较高的,英语的学习也是如此。传统课堂的英语听力学习、练习是非常枯燥的,往往是老师不断的进行讲解、学生不断的进行练习,并且两节课连在一起上,学生往往会感到乏味、疲倦,注意力分散情况严重。而好的英文电影具有故事性和教学意义,生动有趣的场面、情节可以极大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证学生长时间的处于一个兴奋状态。在观看英文电影时,学生可以接收到许多的图像和声音信息,通过视觉活动不断的向大脑传输一些主题鲜明的形象,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把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学习。例如在刚开始观看英文电影时,由于听不懂的缘故,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在汉语字幕中,这极大的影响了电影情节和画面的观看,促使学生在以后的过程中,慢慢的注意培养自己的听力,来把注意力渐渐的转移到画面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体力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提高,同时对于一些发音、语境都有了相应的了解,提高了英语的交际能力。
(二)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多媒体教学是特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多媒体教学软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练习听力的平台,它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知识。在多媒体的平台软件中储存了许多的教学资源,并且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学生可以进行生词的查阅、开展语音的跟读等。老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平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实时的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的节奏。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听力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加强教师的网络知识培训
要想充分的利用网络的优势开展大学英语听力的教学活动,就必须加强英语教师的网络知识培训。一方面,需要老师了解计算机网络的操作知识(例如多媒体网络平台的操作和运用等),以利于老师更好的利用计算机开展教学活动;另一方面,教师需要掌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根据的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个性特点来制作相应的英语听力课件,提高学生学习听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完善学校的网络设施
普通高校现有的计算机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许多学生不能及时的利用计算机开展自身的听力学习和练习。另一方面,学校的网络不完善,专用的听力软件平台不能实现共享,限制了资源的利用。因此,高校应该加大对计算机和网络的投入,完善校园的网络设施,实现资源的共享,改善自身的教学环境。
(三)注意网络资源的选择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上的资源信息良莠不齐,好奇又是人类的天性,大学生很容易被网上的一些不良内容所吸引。因此,在实施网络听力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注意加强网络的监控,加强学生管理,防止学生误入歧途。另外,老师应该选择一些积极向上的、健康的、符合当代社会文化背景的资料信息,在实际的语境中进行英语的听力学习和练习,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四)利用网络技术开展自主学习
网络技术和网络资源是未来教学的发展变革方向,网络教学的快捷性、灵活性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的发挥网络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影视片段、英文歌曲等,也可以多媒体课件中融入动画等形式,寓教于乐,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展自主的学习活动。
四、总结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大学英语听力的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新的教学手段,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自主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符合自身实际的学习内容,为不同基础、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学习内容,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提供了个性化学习的条件。网络技术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也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更加真实的语境氛围,为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廖亚琴 单位: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综合式教学法应用
一、前言
现阶段国内大学的英语听力教学还存在相应的问题,如何改变现阶段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方法如何有效的实施,是大学英语教师都比较困惑的问题。英语在国际和国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已经成为现阶段的世界通用语,如果不能够及时的解决国内大学英语听力中存在问题,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大学生未来的发展都还带来巨大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综合式教学法的应用,希望能够为英语听力教学的发展带来细微的帮助。
二、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语言教学而言,声音语音都是第一位,学习语音最主要就是会说能说,接下来才是语言的文字和语法,因此,在学习英语时首先要把听力作为首要任务,英语听力不仅是英语教学中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听力在学习英语中是很重要的,但是,现阶段国内的英语听力教学并不乐观。进入大学英语课堂可以看出,大多数情况都是教师在播放录音,学生在默听,利用这种哑巴式的教学方法进行听力教学,且教师还占据着课堂的主体地位,导致一节听力课完成后学生一无所获,教学质量不能得到提升。主要原因是由于师生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发挥出来,且教学方法不正确也是主要原因。
三、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综合式教学法的应用
所谓的综合教学法就是指国内的教学理论教学法和实际教学法和国外教学方法与理念有效的融合,是吸取两者之间的优点,摒弃缺点,是结合英语听力的教学特点和教学理念,在长期的实际应用中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对于教材的英语阅读,对于不知道具体意思的词汇,教学要安排学生进行自己查找。通过这样方式能够锻炼学生看英文杂志、报刊以及网络上的英语资源,培养学生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可以不断扩充学生词汇量,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视野。英语报纸和期刊上包含社会各个方面的知识,能够加强学生对国外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地理和历史等方面知识的了解。要引导学生在扩充词汇量的基础上,接触更多学科的知识。
2.培养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
对于英语文章中的空格部分进行推敲是加强学生听力的主要策略,简单来说就是让学生根据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分析空格处的词汇。此种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在进行听力学习时,积极的应对新的信息,并且被动的接收信息。在听取一篇英语阅读时,一般应该听取3遍,第一遍听取文章的主旨;第二遍听文章细节填空;第三遍检查填空是否正确。在刚开始进行听力训练时,学生很难及时进入状态,且抓住文章主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次进行训练,避免过分的听取文章细节,导致得不偿失的情况出现。第二遍听力填空是在明确文章主旨的情况下进行精听,此时,对于每个词汇的意思都能够清楚理解,不能够存在不明白的地方。对于听不出来的词汇,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首先,根据文章的上下文关系进行猜测,其次,根据听出的发音查字典,最后,求助教师进行解答。第三遍就是通过听力来检查填空是否正确。
3.培养学生会说的能力。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彼此进行英语说的练习,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在一个空场的操场,大声的朗读出来,对于学习英语是很重要的。然后,教师对于各个小组的朗读情况进行评比,指出不足之处,对于好的方面要给予肯定,从而不断鼓励和引导学生学会说。此种教学方法能够提升学生的语音,而语音和听力有很大关系,好的语音对于提升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很大帮助。
4.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师可以给学生几个词汇,让学生以此为主要内容,写出完整的句子,然后教师以句子中的词汇为引导让学生复述完整的句子,逐渐的引导学生在没有任何信息指引的情况下,复述出完整的句子。除了句子复述外,教师还可以针对不同的文章内容,安排学生以个人或者小组的形式讨分析讨论文章内容,并且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锻炼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对于英语听力的学习也有很大帮助,同时,通过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对英语语句、语法等有进一步的理解,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英语思维能力。
四、结束语
将听、说、读、写有效结合的综合式教学方法,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升学生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在进行英语听力教学时,教师要寻找合适的教学资源,对于提升英语教学质量也有很大帮助。
作者:王万里 单位:郑州师范学院
第四篇: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图式理论应用
一、图式理论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在分析和探索图式理论在当前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情况,首先需要对图式理论的具体内涵进行细致的分析,并研究、挖掘其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之间的联系性。
(一)图式理论
从当前学界的研究成果来看,关于图式理论的阐释往往各有侧重,并没有统一的固定范式和定义。当前普遍为学界所接收的一种对图示的定义是将图示理解为,学习者在进行学习过程中,由于接受到新的知识内容而在自身已有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中产生联想、想象等活动,通过这样的过程将新的知识和信息丰富到已有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中。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之间都存在着许多空白地带,当这些空白地带被新的知识和信息填满时,就会出现新的图式。因此,所谓的图式理论实际上是关于人在学习过程中,如何借助自身已有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去分析和消化新知识的过程的学问。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主动地消化过程和学习者既有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是影响整个图式形成过程的关键因素。
(二)图式理论对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活动的作用与影响
图式理论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深远的影响。借助图式理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揭示,英语听力教学活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注重英语听力内容对学生学习过程的预防作用、补充作用两个方面的能力培养和提升。一是预期作用。借助大学生内在知识体系与结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过程注重选择启发性、联系性的英语知识作为听力素材,保证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体的预测功能。图式理论认为,当学生接触到听力内容之后,大脑会迅速根据所接受到的信息而搜索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内容。一旦找到与所听到的信息相对应或者相联系的知识,就会产生一个完整的图式,而这个图式一旦形成,学生就能够对听力内容有一个预期。比如当听到“hospital”,马上回来你想到“挂号”、“医生”、“病症”等相关性内容。二是补充作用。图式的形成过程十分迅速,而且形成图式的条件并不负责,往往只需要关键的几个信息就可以实现完整图式的形成。因此,在学生进行英语听力课程时,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所听的英语听力素材而设置相关的内容和问题。因为由于学生在进行听力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能够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储备而形成与所听到的内容相关的各种图式信息,这些信息可能紧密围绕听力素材的,也可能是由于学习者自身的主观性因素而产生的较远的联系内容。这种情形导致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活动的集中性与分散性的统一的特征:一方面,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专业的问题设置;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适度发散,保证所设置的相关听力问题以及相关话题与听力素材之间保持适当的发散性和辐射性。
二、图式理论对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活动的启示
(一)强调学生已有知识体系和架构的重要性
对于英语听力教学活动而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英语听力内容的接受和学习需要充分调动起原有知识内容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活动时,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上,应该专门留出思考的时间给学生,让其在听完一段听力材料之后能够有时间进行自我内在的知识整合和消化。由于学生已有知识体系在整个听力学习和提升过程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教师在设置和选择听力材料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听力素材对之前所学英语听力知识的启发性,最好能够选择那种与之前学习的听力材料之间有对应性或者呼应性的英语材料作为开展英语听力教学的重要资源。
(二)充分认识学生接收新知识之后的心理过程和学习特点
图式理论认为,学生在接收到新的知识之后往往通过联想、回忆等方式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重新粘合与思考。这种学习和接受过程决定了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十分重视整个学习过程的发散性。这种发散性不仅体现在听力素材的准备上。需要将听力素材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性和呼应性。更加体现在,听力材料可以经过特殊的处理和制作,将听力素材中的有用信息进行重新加工,以这种新旧知识之间的对应性和学生学习过程的心理特点为基础,保证听力材料对于学生知识加工和处理能力的训练。此外,大学生在进行英语听力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提升的过程中,需要结合自身已有的知识体系和结构,需要经过一段联想和思考消化的过程,因此,大学生英语听力教学过程不应操之过急,而是应该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毕竟,听力的练习过程是学生对流动的、声音的捕捉和学习,这种过程是迅速的,但是这种能力的锻炼确实长期的,是需要以大量的练习为基础的。所以,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才是真正符合大学生接受新的知识内容之后的心理过程和学习特点的。
(三)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应分阶段发挥既有知识体系的作用
既然对于大学生英语听力学习过程而言,其既有的知识体系对于整个学习过程有着重要影响,那么相应的,由于长久生活在汉语言国家,已有的汉语言思维习惯及知识很容易影响到学生对英语听力的学习。因此,虽然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知识体系的价值,但应该分阶段进行,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帮助学生逐渐实现从汉语言知识系统和思维习惯向西方语言知识和思维习惯的转换。一般来说,这种转换过程往往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既有汉语言知识和思维习惯影响到学生对英语听力教学内容的负面作用和冲击影响,学生无法顺利地进行这种思维的变化而影响到其对英语听力内容的正确理解。其次是两种语言体系习惯及思维方式开始对学生的英语听力过程共同作用,学生在接收到英语听力内容时开始由主观的想法和思考的能动性,但是在具体做出选择的环节往往会面临两种语系的困难和纠结。最后是汉语言知识体系为英语听力过程服务的阶段。当英语听力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主要图式组成方式,那么学生既有的汉语言知识将会成为一个重要的学习资源被挖掘和利用。语言是相通的,因为他们共同为人类的思维所服务,共同为知识的学习助力。这也是图式理论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过程中得到应用的基础和前提。
三、当前图式理论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一)制定引导图,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联系
图式理论视野下,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过程的完成是以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性为基础的。而这种知识间联系的建立是整个听力学习和教学过程的关键和主线。因此,当前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活动中,教师十分注重在正式的听力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带领学生制定引导图。这种引导图是以所要听到的听力素材的内容为基础的,是对其核心或者大意的一种提示,借助这个引导图,学生可以在听到新的听力内容时有所准备,进而迅速建立起这种听力内容和知识与自己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这种引导图的表现形似相对比较自由:一种是词汇式的,根据听力材料的具体内容提炼出其中出现的高频词汇或者核心词汇,并设置出核心词汇周边的相关词汇作为补充;一种是问题式的,通过听力训练开始前的几个问题引导,能够帮助学生迅速找到已有知识体系中的相关内容,方便听力开始时的新旧知识间联系关系的迅速建立。
(二)形成完整的大学生英语听力听力教学模式
大学生听力学习和提升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模式的特殊性。由于大学生在听力训练方面需要完成新旧知识的联系、完整图式的建立等工作,因此一般来说,大学生英语听力教学模式一般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听前倒入部分,根据所要听得听力内容设置引导图,帮助学生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其次是听后讨论阶段。听力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体系之间的联系往往因人而异。因此在听力结束之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各个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听力知识的联系内容和方式,丰富学生形成图式的过程和渠道;最后是学生听力能力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引导学生在完成小组讨论活动之后进行积极的自我总结,分析自己听力训练过程中产生的知识性联想,以及其他同学的联想活动所带给自己的启发。这一过程其实是一个总结经验的过程,也是丰富自身知识性联想能力的过程。
(三)丰富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教学方式与方法
由于图式理论对于大学生英语听力学习有着预期作用、加工作用以及分辨作用等三个主要作用,对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也有着重视学生主体性与能动性、重视学生已有知识体系的价值以及分阶段利用学生已有知识资源等重要启示,因此图式理论带给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更多方法论的启示。一方面,在听力课堂上更加重视问题讨论。听力课堂不仅仅是局限于对听力能力的训练,还应该注重提升学生对某一个具体问题的思考和讨论的能力。因此,通过对某一个与所要听的听力素材内容相关的问题的讨论,学生能够积极进行知识性的联想和思考,这就为接下来的听力活动打下了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这种问题讨论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思维的缜密性等有着更加明显和重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在训练学生听力能力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总结对比思维习惯的养成。学生在进行听力学习时,需要将新接收的知识内容与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联系和联想,这一过程本身就渗透着对比的思维。因此,将总结、对比的思维作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工作重点,不仅能够促成学生更快地完成新旧知识的对比和粘合,更有利于学生在对立中发现统一,在普遍中发现特殊,锻炼其思辨的能力和眼光。
四、结语
图式理论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是以图式理论对于整个听力教学活动的理论启示为基础的。图式理论的这种理论启示不仅仅停留在教学模式的设置、教学方式的丰富这类表面内容上,更加体现在教师在进行大学生英语听力教学时对学生思维方式的锻炼和培养上。这也是图式理论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在教学思维、教学理念层面上的应用。毕竟对于一门语言的听力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而言,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是保证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活动切实有效的保证,也是提升学生英语听力水平的保证。
作者:孙霄 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大学英语听力课项目式教学法研究
一、研究内容和设计
本研究将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主要包括语言测试、问卷调查和访谈。笔者选取的试点学校为一所普通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总课时为192学时,课堂人数众多,学生英语基础中偏下,听力水平参差不齐且整体偏低,教师和学生均有迫切的愿望来改变现状。选为被试的四个平行班为14级文科同专业两个班和理科同专业两个班,其中两个班为试验组(含一文一理),另外两个班为控制组,每班人数均为50人。试验前、后对两组进行语言测试(听力和综合测试);试验中后期辅以问卷调查和访谈,以比较PBL实施的情况。在课堂教学课时和教学载体一样的情况下,试验组采用PBL听力教学模式,控制组采用传统听力教学模式,两组均采用形成性评估进行评价。四个班均为同一教师授课,时间为一年。试验前对授课教师进行PBL相关理论培训,在试验过程中定期组织教学讨论和反思,确保各研究变量的合理控制。
二、结果与讨论
1.语言测试。
语言测试前测和后测分别为两次大学英语期末考试成绩,综合成绩100分,听力占25分。试验组和控制组在前测中听力成绩无明显差异,后测中呈明显差异,试验组听力水平有较大提升。这表明PBL教学模式下能较好地提高学生听力水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中轻松而主动地完成听力任务,主动探索适合自己的听力策略,从而提高听力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试验组和控制组在前测中综合成绩无明显差异,后测中呈明显差异,试验组的综合成绩均值明显高于控制组。这表明PBL模式在提高学生听力水平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充分调动了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促进语言知识的内化,达到了以听促听、说、写的目的。
2.问卷调查和访谈。
在试验结束后,笔者对试验组和控制组所有被试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PBL模式对学生听力学习策略、应用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总体上PBL对试验组学生的听力学习策略及应用能力培养产生了更积极的影响,如:试验组比控制组学生更多且更集中地使用了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和反思等“元认知策略”;在“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上,试验组能更敏锐地捕捉关键词、联系背景知识、运用各类提示进行推理,在遇到难题时能积极有效地调整情绪和减小压力。此外,试验组能更好地利用课堂和网络平台展开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并能更好地利用课下时间进行背诵和视听说训练。在试验后期,笔者陆续对随机抽取的部分试验组和控制组学生进行了访谈。试验组的学生总体上认可PBL的教学模式。他们谈到,虽然前期很难适应并感到任务重、压力大、内容枯燥,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能跟上老师的节奏,并慢慢发现听力能力有所提高,这种认识促使他们继续使用这种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其他模块的英语学习上。控制组的学生则表示他们依旧使用高中以来的传统听力方法,只是面临大学更大的听力强度和更高的听力要求时,感到更加无所适从,听力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也在逐渐减弱。
三、结语
本次试验结果表明,PBL教学模式可以应用于听力教学。本次试验虽然样本小、训练时间较短,但基本上通过测试、问卷调查和访谈三种形式让我们发现传统的听力教学模式只会让学生感到迷茫和无趣,而PBL模式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策略,并主动迁移到英语学习的其他方面,这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朱雪梅 单位:武汉东湖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第六篇:大学英语听力教学语用预设应用研究
一、语庸预设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应用的主要研究内容
本论文所探究的语用预设是从语用学角度来进行探究的,可以说语用预设不仅仅只是与语境有关系,它还与说话人是有关联的,也就是说语用预设是表示的说话人语言的内涵,而不是说的的语句与题目之间的的关系,研究语用预设主要作用就是了解说话人的意思以及不同语境下的说话意识。在听力中进行的对话,实际上它们是具有许多相同的背景的,它不仅仅只是包含听力对话中有关谈话的具体内容,它还包括了许多的的其他知识,在听力中所听到的对话,他们在对话的时候背景也是在不断的变化,而且会出现新的知识,在出现新的知识的时候,对于听力来说作为做题者应该对于新出现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了解。语用预设就是给双方一个相互了解,能引起共鸣的一种方法,一旦有了这个方法作为前提,那么只要进行英语听力,那么都会很容易理解了。其次就是,当听者听到相关信息的时候,对于信息的处理就需要我们的大学英语听力老师来从语用预设的角度来帮助学生处理信息问题。对于大学英语听力来说就是需要学生可以将自己听到的内容可以转化成自己想要的内容,从而帮助自己来解题,提高自己的听力能力,而大学英语听力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应用了语用预设的教学理论,那么对于学生理解大学英语听力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
二、语用预设在大学英语听力中的作用
可以这样说,英语听力理解实际上也是一种交际,进行听力理解的时候听力原文中的一些语用预设对大学生对于英语听力的理解是有一定作用的,大学生可以通过语用预设来达到帮他们获得更多自己想要的东西,可以帮助他们判断听力说话人的意图,从而帮助他们来加强对于听力的判断。例如一些英语语句放在书本上,学生能看的到句子,就很容易去理解英语的含义,但是如果是通过听力播放出来,那么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都是非常困难的,首先,要听懂句子,在听懂英语的阿同时还能快速写下句子,买就牵涉到了英语的基础知识,词汇量等等。大学英语听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运用语用预设的理论,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就对他们有利多了,运用语用预设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共同的知识背景,还可以通过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沟通建立起一种对自己有用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达到学生想要的目的。在大学英语听力的课程中,老师要有意识的去教导学生对于语用预设的运用,要让学生自己学会运用语用预设通过听力的内容以及做题的选项来找到答案的线索,从而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缩小的正确答案的范围,最后找到正确的答案。再者就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语用预设的学习,不能因为学生一时的不理解就放弃或者是责骂学生,老师应该虚心对学生教导,真正让学生掌握语用预设理论以及灵活运用语用预设。
三、语用预设对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
通过对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结论,那就是语用预设理论对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是有着积极的重要意义的,在课堂上老师传授语用预设理论,对于学生的英语听力理解是非常有帮助的,作为一名大学英语听力教学老师应该重视语用预设理论,作为一名英语老师在进行平时的英语听力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融入这样的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不应该过于呆板,在课堂中要适当加入课外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量,老师在课堂上更多的是教会学生对于英语听力的理解以及技巧,作为老师应该知道英语虽然和我国母语不大一样,但是还是有共同的地方,如果英语老师在进行英语教学的时候能够将英语听力与我国的母语相结合起来,这就更加有利于大学生对于英语听力的理解。在我国大部分的大学都是要求学生过英语四级的,如果教师在上英语课时可以采用语用预设理论来进行教学,尤其是指导学生进行英语四级考试的时候,要善于引导学生对于四级听力里的题目进行分析,分析对话之间的关系,这样有助于学生能够更加准确的了解听力对话里面的内容,老师除了要讲解答案,还要讲听力里面的词汇,语句,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取得英语听力更好的成绩。结语
四、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英语的学习潮流也逐渐显得重要。在我国进行英语改革的浪潮中,不难发现,英语听力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整个英语的主要因素,它的分数在英语的考试中所占有的比例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作为一名大学英语听力教学老师对于大学生英语听力教学应该使用语用预设理论来进行指导,尤其是英语听力对于中国学生来说非常难的问题,使用语用预设理论来进行英语听力教学就可以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对于英语听力的理解也会加强,对于提高学生英语成绩时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英语并不是只是为了取得好成绩,是为了以后工作时需要,因此,作为一名大学英语听力教学老师应该大力培养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要多向学生介绍英语听力语用预设理论,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对于学英语难,加强学生对于英语听力的推理能力,从而战胜对于英语恐惧的心理问题。
作者:魏家琴 单位:遵义师范学院
第七篇:元认知策略与大学英语听力理解关系探析
一、什么是元认知策略
在弗拉维尔(Flavell)、弗里德里奇(Friedrich)和霍特(Hoyt)合著的《记忆过程的发展变化》文章中最早出现了元认知的概念。1976年,弗拉维尔(Flavell)又首次提出了“元认知(metacognition)”一词,并逐渐完善了元认知理论。他认为元认知是个人对自身思维和学习过程的认识和对其进行的控制。关于认知理论的界定,很多学者还有其他理解,但他们都一致的认为元认知就是以认知过程本身的活动为对象,认知主体对自身的认知策略、认知能力、心理状态等方面的审视。弗拉维尔(Flavell)表示元认知由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构成。元认知知识是指个人经过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储存下的关于认知的基本知识。元认知体验是指随着认知活动发生而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认知监控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将自身正在进行中的认知活动作为作为对象,对其进行自觉、积极的监控、调节的过程。在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元认知的三个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具体而言,元认知知识集中表现为对自身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认识;对学习任务、学习目标的人认识;对学习策略的类型的认识。元认知体验则表现为在学习前对可能遇见的问题和成功或失败的结果预测;在学习中对学习内容的接受程度;在学习后由学习结果带来的高兴、满足、自信或自卑、焦虑、困惑的情绪。元认知监控则表现为学生针对个人学习情况、知识水平采取的改进性的学习策略,不断调节自身学习行为和态度。因此,可以得知元认知策略就是指主体在认知活动中,将自身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认知和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自觉地监控和调节。它主要包含:规划策略、监控策略、评价策略和不解策略四大方面。
二、英语听力能力的影响因素
英语听力技能是其他三项技能的发展源泉,它从根本上决定个人英语综合实力的高低。我国英语四、六及考试将听力理解的分值比例提高到35%,更进一步说明了听力水平在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然而很多高校英语老师对于听力教学没有透彻的认识和深刻的研究,他们常常将听力课程内容变为让学生去听清某一个音,听懂某一个单词或句子,而忽略了培养学生准确理解说话者意图和建立语言交际的能力。实际上,听力理解是一个对声学信号进行细致分析、积极筛选、重新组合,再记忆储存和预测的复杂过程。它是听话人将听到的新信息和自身拥有的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可以发现影响英语听力理解的因素主要有两个部分: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语言知识是指英语学习者的语言基本功,它决定着听力水平的优劣。具体而言,语言基本功包含语音、语调、词汇、语法这几个方面的知识。语音主要是指48个音素的发音、重音、连读、语流音变、浊化、爆破等方面的语音知识。有些学生即使会拼写某些单词,但是因为没有掌握好单词的正确发音或语音的变化规律,而导致无法准确分辨语音,最终难以从语义。词汇是一门语言的基石,没有词汇量的积累,再多的听力技巧也无济于事。语法是组词成句的变化规则。学生在听句子时,如果对整句的语法结构、时态有着清晰地把握,就会非常有利于其快速的掌握句意。此外,语法经常还可以帮助听着分析推断出误听、漏听的内容。背景知识是指听者自身已有的知识信息和知识经验,它可以是对于某些专业学科内容的了解,也可以是一般性常识。有时学生会因为缺乏听力内容相关专业知识而造成听力障碍。而有些知识面广、经验丰富的学生根据自身固有的背景知识储备顺利的解决了听力过程中的难题。
三、元认知策略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在英语听力教学过程中,元认知策略对学生听力能力的提高具有关键作用。根据上文提到的元认知策略所涵盖的四个方面,教师可以从这四个角度将元认知策略运用到英语听力教学中。
1.对规划策略的应用
如果学生在做听力练习前就对即将要听到的内容有了提前规划,那么听力效果则会更佳。培养学生养成在开始听力题目前就锁定任务目标,预估题目难度,搜索自身固有相关背景知识,构想问题解决方案,这样听音做题时正确性就会大大增加。
2.对监控策略的应用
监控策略是指语言学习者不但对语言输出进行监控,还对输入的语言结构进行监控。其包含两个方面: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宏观调控是指教师要培养学生在听英语的时候要进行自我调节,控制自己将注意力集中在听力对象并控制自己采取有效方法去完成听力计划。微观调控是指教师要培养学生采用和调整不同的认知策略来解决听力任务。
3.对评估策略的应用
评估策略是指教师在听力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个人的听力理解能力进行及时的自查、评估、分析,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归纳总结,积累经验,不断改进。
4.对补救策略的应用
补救措施是指学生在经过实施评估策略后,在必要的情况下对评估策略中的自查反馈及时进行补救性的举措。元认知策略的这四个方面既是相互独立存在的,又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大学英语听力教师应该将这四个策略有效利用在听力教学中,促进学生英语听力理解能力发展的进步。
四、元认知策略给予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
1.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必须不断采用科学的教育观念,实行先进的教育方法,系统的掌握元认知知识和学习策略,将这一理论在大学用英语听力教学中不断渗透。
2.培养学生的元认知意识和实施策略,使学生对自身的听力理解水平有着清晰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学生在开始听力任务前越充分的接受元认知训练,就能在听力任务中有着越出色的表现。在学生形成元认知意识和养成自觉应用元认知学习策略后,他们将可以在自学听力理解时提升学习效果,从而再次加强元认知体验,形成良性循环。
3.成功的使学生掌握元认知学习策略后,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将这一理论运用到英语学习的其他方面,这也将有利于其他技能的发展,使学生增强英语综合实力。通过对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学习策略的分析,可以清晰的认识到:在大学英语教师掌握元认知学习策略后,可以大大提高英语听力课堂教学效率;在成功培养和训练大学生元认知意识和元认知策略后,将有效促进学生的英语听力理解能力和成绩的提升。
作者:牛梦楠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第八篇: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情感过滤假设启示
1.引言
根据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习得语言的关键是语言输入,而听力是一种最自然的目标语输入。Anderson指出,在正常人的语言交际过程中,11%的时间用于写,15%的时间用于读,32%的时间用于说,而42%的时间用来听(Anderson,1985)。很多学者研究表明,情感因素对大学生听力效果有着很大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关注学生用于外语学习的认知因素之外,还要了解学生的情感因素对听力教学产生的影响。
2.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设
著名语言学家Kranshen提出关于二语习得理论的五个假设,即习得与学习假设、自然顺序假设、监控假设、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Krashen,1982)。他认为,只有对学习者进行可理解性输入,语言习得才可以产生,但是仅有可理解性输入是不够的。Kranshen把情感过滤定义为,由不同的情感因素引发,阻碍输入到达语言习得机制的心理屏障。之所以称情感过滤为一道屏障,是因为不是所有的语言输入都能够顺利地进入语言习得机制,情感过滤使习得者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习得障碍,阻碍习得者把所接受的可理解性输入全部应用到实际运用中。也就是说,当情感过滤越强时,可用于习得语言机制的输入越小;情感过滤越小,可用于习得语言机制的输入越大。
3.听力的特点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听力理解和阅读理解相差无几,无非是两者都需要词汇和语法技能进行解码。不同的是,听力接受的信息是声音,而阅读接受的是文字。听者在实时交际中很难回顾或者查漏补缺漏掉的信息,而必须依靠大脑的解码机制理解即时储存的信息。因为听者无法进行多次的聆听和修正输入的信息,对信息的接受和话语的转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4.影响听力理解的情感过滤因素和听力教学策略
听力不是一种被动接受输入的过程,是听者从外界吸取信息,经过大脑加工处理而后内化吸收的过程,其中情感过滤因素会极大地影响到输入的效果。结合很多学者的观点,笔者将对以下三个影响听力的情感过滤因素进行解析。第一,学习动力。制约学习者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习动力。根据Gardner和Lambert(1972),学习动机分成综合性动机和工具性动机。前者指的是学生受到家庭、周围环境、社会的影响,希望通过学习目标语理解目标语文化,并且能成为其语言社会一员的一种动力。后者更注重结果,强调的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把目标语作为工具来学习。他们研究认为,综合性动机比工具性动机对语言的促进作用更大。第二,情感焦虑。焦虑指的是学习者很容易在不能实现预期目标或者不能克服语言困难时,挫败自尊心和自信心,或者由于失败导致的紧张不安甚至恐惧的情绪状态。焦虑分为促进型焦虑和妨碍型焦虑。顾名思义,促进性焦虑能够使学生敢于挑战新的任务,克服苦难并促进其学习的正面情绪,而妨碍型焦虑指的是给学生心理造成紧张、恐惧或自卑等不良情绪影响或导致学生逃避学习任务的负面情绪。因此,在听力教学中,教师除了语言教学任务,还应该尽量在课堂上营造轻松无压力的教学氛围。在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时,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面对学生的语言失误时,要少纠错甚至在无必要时不纠错,让学生建立“模糊容忍度”。多让学生尝试以合作学习的方式,减弱焦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鼓励学生积极迎接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困难。第三,自信。每个人对自身能力和知识水平都会有一个评估,而这个对能力、知识水平,自身感觉体验的总和就是一个人的自信。越是自信的学生,在面对学习任务的时候,越能勇敢地发挥能力去完成,并积极参加各类交际活动。因此,教师在听力教学过程中,听力材料难度要适中,让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充分的自信。在实时课堂上,对学生的自信心要刻意引导和保护。这样既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又强化听力教学的效果。
5.结语
听力教学在英语教学当中是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环。根据情感过滤假设,即使提供足够的可理解性输入,如果不关注学生的情感过滤,这种输入也是极其有限、事倍功半的。因此,不仅要给学生提高足够的可理解性输入,还要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在动力、学习焦虑和自信方面的情感因素,有效降低情感过滤,才能让学生的听力理解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林邦钧 单位:随州职业技术学院
第九篇:民办院校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现状探析
1听力教学现状基本层面分析
以下从民办院校的教学设施、学生基础、师资力量以及教材设置等方面进行分析。
1.1教学设施差
教学硬件的好与差对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学习语言的场所也越来越多元,对学校教学设备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生的学习场所也更加随意、自由。但据笔者了解,与重点院校相比,民办院校的硬件设施较差:多媒体设备陈旧、少有甚至没有无线覆盖的校园网络、网上学习或在线学习的资源匮乏甚至没有。这些教学设施的缺乏,严重影响了英语听力的学习效果。
1.2学生基础弱
民办院校主要招收对象是三本与二本B线的学生。与普通、重点高校相比,民办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大部分学生对基本语音知识,如:连读、重读、弱读、爆破、省音等概念不清楚,这些都影响和制约着听力水平的提高。笔者对某民办院校14级工程院非英语专业242名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进行统计,发现仅有31.3%的学生高考英语成绩达到及格。在一个学期的听力教学后,笔者对他们的听力进行测试,发现即使那些高考英语成绩及格的学生,仍有一半学生的英语听力成绩达不到及格水平。
1.3师资力量弱
民办高校的英语教师主要由退休教师和刚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构成。前者专业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但是对民办院校学生水平把握不够准确,也没有悉心研究学生的基础,教学方法仍然按照自己以往在公立院校的“老一套”,导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有明显差距,成为“两张皮”;后者有工作热情,积极努力,但缺乏教学经验和科研意识。缺少行业带头人,教学方法和技能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提高。而那些学历高且综合能力强的英语教师流动性大,一有机会就“另谋高就”。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稳定性严重影响到民办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1.4教材难度大
笔者近年在参加一些大型会议和比赛时,对民办院校所使用的英语听力教材进行大概统计,发现大多数民办院校都在使用和公办院校、甚至重点院校一样的听力教材。众所周知,教材的选择要有针对性,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学生的现有水平决定了应该使用何种教材,而不是照搬某某名校的模式,和自己院校的实际情况脱节。不但教师教得很吃力,学生学得也很费劲。长此以往,学生就失去了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
2听力教学现状主体层面分析
2.1听力基础薄弱,缺乏学习信心
民办院校的学生底子薄,基础差,整体水平不高。据笔者调查了解,全国大部分省市高考英语没有听力考试,因此,高中课程里没有开设英语听力课。学生仅有的一点初中英语听力基础也在高考的重压下几乎归结为零。而民办大学英语听力教材难度大,导致学生听不懂就越不想听,不想听就越听不懂的恶性循环。
2.2教学方法落后,缺乏能力培养
民办大学的英语听力课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放录音、对答案、重复放录音”的三部进行曲。教学方法仍然沿用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学生在课堂上依旧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教师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但没有转变固有的教学理念。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学习效果不明显,对教师的依赖性加强,不利于语言的有效学习。而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场所,是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模式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最敏感的一个因素。这就要求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尽量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听力能力的培养仍然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难点问题之一。
2.3教学定位模糊,学习目标不明
当前听力教学正在朝三个方向转变:一是学生学习动态的转变,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二是听力教学从重视听力结果转向结果与过程并重,学生在听力过程中学习到听力技巧;三是听力教学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推动英语教学。学生是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主体,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英语听力学习不仅仅是为了通过考试或者拿到一些证书,还有更高的人生目标和追求。教师应强化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
3改进策略及其解决措施
3.1关注英语听力,加大教学投资
“听在语言学习中扮演着很关键的角色,学生需要学习如何听,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通过听来学习语言”。柯应根、董艳认为听力技能的提高仍然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听力课程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一门必修课。民办院校要加大教学设备的投资;营造学习英语的浓厚氛围,让英语成为继母语后的一门必学语言。创造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语言环境。根据二O一四年十二月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印发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规定(以下简称指南):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的自主学习路径和丰富的自主学习资源,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3.2依照学生水平,分层次授课
传统分班模式下学生的水平良莠不齐,上课是“一锅烩”。不利于不同水平的学生有效的学习语言。学校应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次教学。依据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要正确处理教学中的难与易,快与慢,多与少的关系,使教学内容和进度符合学生整体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应根据他们的最近发展区的特点,实施针对性教学。教师借助教学方法、手段,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形成技能、技巧。要实现这一目的关键在最近发展区域,因此,教学方法、手段应考虑最近发展区。李忠华认为:以学科内容为依托的分科英语教学将语言学习与学科专业技能学习融为一体,而不是单纯的语言技能学习。分层次授课,既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水平的详细掌握,又有利于学生依据自身水平,制定学习计划。相同或相似水平的同学交流,能促进学生的自信心,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会更加浓厚。
3.3提高教师待遇,关注教师发展
民办院校教师队伍年轻化,而且流动性大。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民办院校要想长期发展,首先要有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任教师,教师的稳定性是学校发展的前提。提高教师待遇、培养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提高教师待遇,让教师有主人翁精神,以校为家,奉献自己的力量。学校要关注教师的发展,为教师提供各种进修的机会和发展的空间。语言类教师需要和操目标语国家的人进行交流。学校要给教师提供访学、出国、培训等多种进修的机会。有了好的师资,好的教育才有了保障。
3.4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依据指南规定:大学英语教学应遵循外语学习规律,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和学习风格,运用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使用要体现灵活性与适应性,目的是改进教学效果,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摒弃传统的以语言技能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融合语言技能学习(learninglanguage)、学科知识学习(learningthroughlanguage)和语言知识学习(learn-ingaboutlanguage)的互相补充、互为支持的教学模式。李裙从具体的授课方面进行展开:课前运用有趣的话题或故事引题;采取听、说、读、写相结合的模式;讲授听力方面的技巧;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等方式提高民办院校学生的听力水平和语言能力。学习一门外语不仅是在学习一种新语言形式,同时也是在学习一种新思维方式,掌握一种认识世界的新视角,构建一种向外部世界表述中国文化、中国形象的话语体系。
4结语
民办院校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提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学校、学生、教师、教材等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要勇于面对这些问题,逐步改变现状,提高学生英语听力水平以及综合应用能力,从而推动民办教育蓬勃发展。
作者:梁金凤 刘艳锋 单位:西安翻译学院基础部榆林学院
第十篇: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多模态话语分析
一、多模态及其话语分析综合框架
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由于语言通过听觉系统大量输入的特性,使得授课教师过度强调听力理解中语篇理解的重要性,并单纯地采用反复性播放录音文件的方式和手段,导致学习者误以为语篇是获取信息的唯一途径,而忽视了非语篇因素的重要性;重视语言信息的输入,忽视了非语篇因素对听力理解的影响,导致语言输出不畅,只会听不会说。因此,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很长时间以来停滞在单模态或双模态的学习方式上,忽视了多模态学习的协同性。实际上,在话语交际中,话语的一大部分意义是由非语言因素体现的,听力理解更是如此。听力文件中的说话者和听话者除了使用语言表达意思之外,还使用了大量的伴语言因素,如音量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语音语调的运用,因此,听力理解的过程不是依靠某一种感官进行,而是多种感官交替融合,互为补充。只有了解了不同符号在多模态话语中的互补性,才能更好地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培养学习者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能力,进而达到提高听力能力的目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被认为是所有理论中最适合于分析研究多模态话语的理论模式,因为该理论提出包括语言在内的所有符号系统都应该具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等三大元功能。语言内部机制和语言外部环境对语言意义的实现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因此,系统功能语言学把话语的意义及话语功能放在研究的首要位置,意义得以实现的形式不仅仅是多种模态的符号系统,语言本身也是这些形式中的一种。基于上述原因,系统功能语言学把多种形式的模态符号系统作为意义的表达模式加以研究,并从五个方面搭建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文化层面、语境层面、意义层面、形式层面和媒体层面。[5]16
二、多模态话语分析能力的构建
笔者试图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综合框架,即文化层面、语境层面、意义层面、形式层面和媒体层面等五个层面着手,结合听前、听时和听后的具体教学过程,探讨如何在听力教学活动中构建学习者的多模态话语分析能力。
1.听前(Pre-listening)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听力教材中的每一个单元都涉及到了英、美等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相比较以往的听力教材,新的听力材料呈现出体裁更丰富,题材更多样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听力训练之前,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搭建文化层面和语境层面的框架,而不仅仅局限于传授学生新的词汇和语法知识。强调文化层面是使多模态交际成为可能的关键层面,没有这个层面,情景语境就没有解释能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文化习得的意识和语言知识的传授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应贯穿于听力教学的始终。交际同时还受到语境因素的制约,包括话语范围、话语基调、话语方式所决定的语境因素。学习者在听前,如果缺乏正确的指导和训练,对听力材料一无所知,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学生由此而产生的焦虑感。传统观点认为所有非语言符号只是语言的补充或者附加形式,张德禄认为不同模态的话语实际上都是为了体现讲话者的整体意义,模态和模态之间可以互为补充、互相强化。为帮助学生轻松愉快地进行听力活动,教师可选择与听力文件相关的歌曲、视频、诗歌或插图等多模态符号系统,充分利用多种模态的互补性,让学习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学习。除此之外,教师还应为学生梳理单词和背景知识,如fat一词的字面意思虽然是“胖的”,但是却不能把“你吃得越多,就越胖”翻译成“Themoreyoueat,thefatteryouwillbe.”因为fat在描述人的时候,是贬义词,表示“肥猪”的意思。恰当的说法应该为“Themoreyoueat,theheavieryouwillbe.”如果没有充分了解文化层面的意义建构,不顾及听话者的感受,说话者就会语出伤人,达不到良好的语言交际的目的。为更好地帮助学生搭建语境层面的框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听前的多模态符号系统中,对听力材料进行预判,通过听力材料的题目或练习,由此及彼,猜测听力材料所要谈及的话题,调动语音、语法、词汇、知识面等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多模态话语分析能力。为更加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听前自己预设听力题目,采取任务型教学法,明确听力任务,培养学生利用大脑图示、分析不同语篇特征、推断听力材料言内之意和言外之意的能力。
2.听时(While-listening)
在成功构建文化层面和语境层面的听前(Pre-listening)活动中,学生听力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激发,感受到了新知识带来的喜悦,拓展了词汇量的同时,树立了自信心,进而表现出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强烈愿望,为教师在听时(While-listening)意义和形式层面的框架及听后(While-listening)媒体层面的搭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意义和形式层面,意义的实现有很多种形式,如语言有语言语法,图像有视觉语法,听力有听觉语法。每一种模态都有自己的形式系统,而每一种系统又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因此需要授课教师用长时间,花大力气,帮助学生从单一的听力理解转换为记录或口述等多种模态,让学生充分了解听力材料的话语意义、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谋篇意义,以及实现上述意义的不同形式系统。听的过程是信息的输入过程,听力练习结束后找到听力题目的正确答案并不是听力的最终目的,只有把输入的内容通过文字输出出来,完成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才能最终实现“输入—内化—输出”的听力过程。心理学关于人类认知的研究表明,人的各种感觉器官的功能、作用和表现虽然各不相同,但是都具有获得知识的功能。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赤瑞特拉[7]4(Treicher)的实验结果(表1-表3)表明,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五大感官中,通过视觉和触觉获取知识比率最高,分别达到83%和15%,听觉感官获得的知识只有11%,这些数字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中国学生单纯依靠听觉模态很难提高英语听力能力,听力教学活动应该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如用视觉捕捉语言文字信息、感知颜色对比;用触觉进行人机互动、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用听觉输入前景声音、背景声音、文字声音等。多种模态协调使用,特别是当听觉模态和视觉模态两种模态并用时(见表二和表三),记忆保持的比率也是最高的,根据时间长短不同,可保持在75%~90%。因此,听力教学活动中,只强调听力信息的获取,单纯通过听觉系统获取知识,是不科学的。多种模态应协同发展,教师不仅需要介绍相应的听力技巧,帮助学生靠听觉获取并理解语篇的意义,还要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速记方法和口头复述能力,把输入的信息转换成发音器官运动模态、文字模态,甚至图像模态输出出来。在模态转换的过程中,学生达到了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的高度统一,增强了语言语法的内化,有利于多模态话语分析能力、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多种模态协同发展的英语听力教学模式应引起教学工作者的重视,构建学习者的多模态话语分析能力是听力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3.听后(Post-listening)
听后活动是把听前大脑预判和听时瞬间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的重要环节。从听力文件到大脑理解只是单模态或双模态的互动,不是听力教学的最终目的。学习者不仅要把前期通过多种模态获得的知识内化,还要通过文字记录或者口述出来,真正实现“输入—内化—输出”的全过程。与其他课程不同的是,听力教学的时效性很短,听时学生捕捉到的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其它细节,在听后很快容易遗忘,听者只有一次机会对信息进行处理,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复杂的信息表达出来,需要教师从媒体层面入手,帮助学生构建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框架。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媒体层面是话语在物质世界的最终表现形式,由语言和非语言构成。媒体层面框架的构建可以借助于听时获取的静态资源,包括时间、场景、人物及其关系等和动态的资源,包括语音、语调、语速等,给学生以多模态的感官体验,建立多层次的联想,便于学生调动大脑皮层的瞬间记忆,排除信息提取困难的障碍。实践证明,大脑记忆东西与联想密切相关,联想越多记忆越深刻。多模态教学在听力教学中可以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听后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听说、听写的教学手段,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复述文章大意,撰写文章概要等纯语言和伴语言的形式;学生可以使用文字、绘画、图表、符号等非语言的多模态形式,以文本或超文本为载体,对听力文件进行还原甚至加工再创造,并充分利用面部表情、手势等身体性的,以及幻灯片、投影、实验室等非身体性的形式,充分实现同一篇听力材料的多模态整合,构建多模态话语分析能力的同时,培养了语用能力和交际意识。
三、结论
听力活动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要提高听力教学的效果,教师必须做课堂的引导者,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使用恰当的多模态教学手段,避免泛娱乐化,充分利用肢体和表情等自身资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应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能力,强化多感官互动,促进听力、记忆力和认知能力的提高。实践证明,多模态教学模式的构建对大学英语听力训练的高效性、创新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作者:马莉 单位: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