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讨(8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分析
目前,我国各高校基本都延续以往的教学模式,就是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和记录老师所教授的内容,考试的时候基本都是背一背老师上课的重点,最后绝大多数同学都能通过学校的期末考试。这样的教学模式,还是纸上谈兵,哑巴英语,学生只要听听课、记记笔记就能够通过考试。但是,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毕业之后都会有一种感觉,就是学了十几年的英语,在真正的工作岗位中却无法与国外的客户进行业务往来,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英语交流都无法完成。原因就在于现存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弊端:
1.教学方法枯燥、陈旧,难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现在的大学英语课堂基本上还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还是被动的接受和记录老师讲解的内容。在课堂上,老师不停地讲解,学生不停地记录,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很少有互动。这样的课堂必然是枯燥乏味的,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学生上课睡觉、玩手机、聊天等一系列不良现象,必然会影响学习效果。
2.班型过大、学时过少。
近几年,由于我国高校的招生人数逐年增加,高校学生的人数越来越多,但是各高校相应的教学设施并没有随之增加,这就导致很多高校为了节约教学资源,将原来的二十几人的小班英语课合并为六十多人甚至是一百多人的大班型课堂。但是这种超大的班型,给任课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多障碍。首先人数众多,课堂秩序难以控制,有很多教师想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设计一些与学生互动的教学环节,但是经常因为人数众多,课堂秩序难以控制而不得不放弃,最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自己一个人在讲台上讲解,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记录。其次,由于学生人数太多,使得教师不能及时的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也就无法及时的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学生也无法及时的了解到自己学习的不足。
二、“应用型”培养目标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究
1.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完成角色的转变。
所谓“应用型”,就是学生能将所学的英语知识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进行熟练的应用。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就应该注重学生的听说能力,而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有效途径,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的参与到课堂的每一项活动。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放弃一本教材,一支粉笔的教学模式。课前教师要精心的设计每一个课堂活动,在课堂上鼓励每一名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同时教师还要是一名好的记录者,对于学生在课堂的表现要做好详细的记录,包括优点和缺点,比如学生的语言用词不准确、语法问题,或者是某个学生语言表达的非常好,哪个句子、哪个词汇用的恰到好处等等,所有这些教师都要认真的记录,在每次学生进行完展示之后,要给出积极、准确的反馈,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体会到自己不但参与到了活动中去,而且观众听得也非常认真,不但锻炼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又能找到自己语言的不足之处。
2.合理的安排英语课程,实现大学英语四年不断线。
现阶段,我国高校基本都把大学英语课程安排在一、二年级,英语四、六级考试结束之后,英语课程随之消失在三、四年级的课程安排之中。这样的安排导致很多大学生在考完四、六级之后,就不在接触英语,到毕业的时候发现自己连最基本的交流都难以完成。要想完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高校应该在三、四年级的课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安排一些与学生专业相关的英语课程,比如:商务英语、计算机英语、旅游英语、法律英语等等,这样学生在学习自己专业课的同时,又能用英语了解本专业方面的知识,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课堂上的时间永远都是有限的,学生不可能只利用课堂时间就把自己的听说能力全面提高上去,要想锻炼自己的语言应用能力,课后的时间仍然要充分的利用起来,而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如:英语演讲比赛、英文电影欣赏、英语角、英语模仿大赛等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的参加活动,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又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此,第二课堂活动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三、结语
“精专业+英语”的应用型人才越来越受到就业市场的青睐,是时代的需求。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基础课程肩负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使命,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高校的英语教师应该总结和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做出贡献。
作者:姚姝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
第二篇:大学英语项目式学习模式研究
一、网络环境对独立学院教育的影响
所谓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公益性事业。可见独立学院是国内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在社会教育事业中扮演着重要作用。随着互联网网络技术的发展,中国社会已经进入到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已经影响到了社会各个角落,对教育体系的影响尤为显著。
(一)网络环境使高效远程教育成为可能
独立学院是民办高校,与公立高校相比独立学院在教学师资、教学水平方面还是相对比较薄弱。互联网网络技术可以实现异地教学同步进行,也就是目前比较流行的远程教育。借助网络远程教育,独立学院可以联络知名院校的优秀教师为本校学生教学。网络环境充分发挥了高校优秀师资的教学影响力,帮助更多独立院校提升教学水平。
(二)网络环境下学生有更多自主学习机会
互联网实现了全球信息资源共享,网络环境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了海量信息。只要学生愿意学习,借助网络工具学生可以收集到任何有利于学习资料、信息、视频、图文等等。网络环境可以很好地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对教学效率提升有重要意义。网络提供的信息咨询被应用在教学实践中,也极大丰富了教学内容,促进教学创新。
(三)网络环境下学生有更多的交流机会
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还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借助互联网学生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打破学校界限的限制,与更多优秀的教师、学生学习交流。借助互联网教学交流变的更加流畅。教师也可以借助网络工具向更多优秀的教师学习,改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水平。
二、网络环境下英语项目式学习模式对独立学院教学的重要意义
英语项目式学习模式简称PBL,该教学模式是一改传统教学只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教学,而是以培养学生基于这些能力之上的更高层次的对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从英语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内涵可以看出该教学模式对学生成长有重要意义。
(一)英语项目式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提升
在应试教学模式中英语教学是以考试成绩为目标的,因此在应试教学模式下学生只会考试不会说英语。在教学改革中广大的教师已经认识到英语学习要以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培养为主要教学目标,并且在积极开展相关教学实践和创新。英语项目式学习模式的提出是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是以英语应用的综合水平来衡量学生学习能力的。该学习模式的提出和实践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项目式学习模式丰富了教学内容
项目式学生模式的“项目”就是给学生一个学习要完成的任务,是完全打破了常规教学流程,项目式学习模式的教学流程为:orientation、课堂教学、开题、实践和结题五个教学步骤,整个学习过程贯穿了整个学期。这样的学习方式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新颖的,但同时也是非常具有调整和缓和压力的。在项目式学习模式中学生完全成为了学习主体,而且学习的时间也从课堂延伸到了课外,学生要完成这样一项学习项目还是有着非常大的挑战,但也正是这样反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力。
(三)项目式学习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
自主学习是学生自我学习的重要能力,在项目式学习模式中可以被很好训练。首先,项目选题开题后,学生要收集大量与该课题相关的资料,在筛选、整理、分析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只有具备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以及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才能很好的完成这个阶段的学习。其次,项目式学习模式一般是以4-6人的小组为形式的学习过程,小组成员之间只有相互配合、鼓励、协作才能有效完成学习过程,因此在项目学习模式下学生的的团队合作能力也得到了很好训练。最后,项目式学习模式促进学生运用计算机网络学习的能力提升,还为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打下一定的基础。因为在项目式学习模式过程中学习的过程、结果都要以结题报告的形式展现,是提前训练了学生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
三、网络环境下独立学院大学英语项目式学习模式应用的几点建议
英语项目式学习模式是近几年才提出来教学模式,从该教学模式的内涵可以看出是对学生非常负责任的教学创新。无论学生在学校学习多么优秀最终是要回到社会,接受社会检验的。独立学院作为民办教育机构只有大力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真正提升院校的核心竞争力。英语项目式学习模式在整个项目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模拟了社会生活中的某个角色,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就能很好地走上工作岗位适应岗位职能需要。网络环境下独立学院要积极开展英语项目式学习模式实践,结合本人的工作经验对该教学模式的应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计算机和网络,现在的学生大多数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网络常识。但也不排除有些学生受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这方面比较薄弱。为了保障项目式学习有效开展,独立学院需要开设专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帮助一些学生弥补计算机网络基础上的不足。另外,计算机网络技术虽然应用广泛,但怎样在知识学习方面发挥作用也还是需要教师引导的。通过开设专门的课程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检索技术,掌握一些常用的对学习有帮助的检索网站的应用方法等等。最后,鼓励学生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能力。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不仅是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应用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也是学生进入社会必须掌握的技术。
(二)做好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工作
项目式学习模式虽然能很好训练学生综合能力,但整个学习过程时间长,学习过程几乎是散养式的,这样的教学模式与高中阶段的教学模式完全不一样。如果不做好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工作,很多学生还停留在高中阶段封闭教师牵引式教学模式观念里,这样这些学生就不能很好适应项目式学习模式的改变,在学习过程中会觉得迷茫、找不到目标、慌乱,甚至荒废学习时间。做好学生学习观念转变工作,首先要帮助学生理解大学教育与高中教育的不同之处,帮助学生认识到能力的获得才是这个阶段重要的学习目标。其次,学校要对高校阶段的学习做科学规划,大一阶段的教学要作为一个过渡阶段帮助学生过渡,该阶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为主,在一定准备的基础上在大二、大三阶段再开展项目式学习模式教学。
(三)教师要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时代在不断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创新。项目式学习模式虽然是比较有效的教学模式,但这个教学需要在教师科学指导下才能有效进行。可以说项目式学习模式对教师的自身的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首先,从学生的管理能力方面来说,教学必须掌控每个学生,对学生的基础、兴趣、个性、同学之间关系等等都有充分的了解,合理分组。其次,教师需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问题,必然也会求助于教师。教师需要对学生们面对的问题有清晰的认识,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合理给与合适的处理。学生能通过自己努力解决的问题切忌越俎代庖,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瓶颈教师也需要善于巧妙指点或解答。最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开展教学反思,敢于在反思中直面自己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向优秀教师请教来提升自己;通过不断地学习丰富自己;通过不断的教学行动来改进自己。
(四)充分发挥网络远程教育优势,让学生获得向更多优秀教师学习的机会
独立院校在教学师资、教学科研方面相对还是比较薄弱。国内知名优秀的高校教师主要还是集中在公立高校。在教育政策的支持下广大有优势师资资源的高校还是非常愿意共享自己的优秀教师的。在学校多开展一些网络远程教育课堂,邀请英语教学方面优秀的教师给学生们授课,提升学生的眼界,打开学生的思维。借助网络远程教育平台,还可以开展跨学校的学生互动交流活动,组织学生跨校分享项目式学习模式的学习成果和学习心得。借助网络远程教育平台,还可以让学生得到名校名师的专业指导,突破学习瓶颈。可见,充分应用和发挥网络远程教育的作用对独立院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工具。
四、结束语
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基础。在教育事业高度发展的今天,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不断出现。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是民族兴旺的重要标志。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的教育事业已经与互联网交织在一起。英语项目式学习模式在高校的广泛应用将实现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应该给与足够重视。网络环境下独立院校的英语教学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实践、不断创新。
作者:刘红云 单位:汉口学院外语学院
第三篇:大学英语文化主题教学模式探索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很多国外研究者就文化教学的重要意义做了大量研究,Fries提倡应把文化教学纳入到外语教学的过程中,从理论上讨论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关系以及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必要性。LadoR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学好语言”。1960年以“语言学习中的文化”为议题的美国东北部外语教学研究会确认了文化教学的重要性。70年代跨文化交际的出现为文化教学提供了新的动力和信息来源。Stern提出使文化教学在外语教学中取得了更为重要的地位。Buttes也进一步从四个方面指出脱离文化的语言教学只是毫无意义的语言符号的灌输。上个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文化热现象引发了一场语言文化教学和研究的大讨论。许国璋在1980年首次提出了词语的文化内涵问题,指出了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对词语的文化语义因素重视不够。1999年胡文仲在《跨文化交际面面观》,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束定芳《语言文化外语教学》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中,发表文章论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认为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密切。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研究者基于大学英语文化主题的教学模式,借助计算机以及计算机网络等新媒体为媒介,利用电影,录像,图片,音频等教学手段,结合《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1-4》单元主题,以期系统的介绍西方文化让学生在进行语言学习的同时借助这些新媒体文化更全面的了解文化内涵,增加对西方文化与语言的理解,力求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传授文化知识,让学生不自觉的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氛围,培养对西方文化的认知能力,鉴赏能力为日后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2、研究内容
针对目前英语教学中的缺陷,以研究团队为实验组并辅以外语教学法理论、文化研究和文化教学成果、跨文化交际理论为基础,以课题组成员所带燕山大学里仁学院的不同班级学生为对象和平台构建适合本科学生的基于大学英语文化主题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首先以《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1》为依据,具体分析总结该教程所有文化主题内容。然后根据这些内容去进行相应的文化教学。
三、研究过程及意义
1.研究过程
以新媒体为媒介,精心挑选影视视频,图片,网页等对文化主题进行延伸式、深入式的文化解读,从语言学习方面来说,这些作品可为学习者提供英美国家社会文化、人文历史的环境和机会。从文化教学方面来说,这些媒体材料是文化教学的重要媒介,既是扩大英语语言输入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是了解对英语国家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的一个新窗口。《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1》涉及到的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文化主题鲜明丰富。下面即是《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1》1-8单元涉及到的文化内容:大学生活-教育-哈佛大学主页展示;心灵之歌-文化,价值观-甲壳虫乐队;休闲活动-教育,大学,价值观-死亡诗社;独立生活-美国精神和价值观-律政俏佳人;信息来源-科技与创新-苹果公司iphone新品会;志愿工作-价值观-美国和平志愿者协会主页;学习策略-创新,教育-TED课程的一部分展示;爱情和友谊-人文,人生幸福-诺丁山情缘。这些资料所反映出来的社会文化价值正是《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1》每个单元所涉及文化主题。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依据期末考试成绩对实验班和对照班两个组的英语水平包括对总成绩,作文,听力,阅读,翻译以及词汇成绩的分析,发现:实行基于大学英语文化为主题的教学模式的实验组的各项成绩均略高于对比组实的成绩,尤其在听力方面有比较明显的提高。
2、研究意义
该研究借助新媒体的特点:创新性、趣味性和实用性,生动的导入,讲解文化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形成了系统的与所使用的教材文化主题相一致的文化教学体系,从而带动了英语教学的良性发展。新媒体时代下基于大学英语文化主题教学模式不仅能弥补课堂语言教学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而且结合大学英语教材,穿插讲解相关文化知识,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对文化的感知,从而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总结
语言与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种语言总是包含它的文化内容,为它的文化服务的,在交际过程中,不仅是语言的交际,更是文化的交际,为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要避免因文化的不同而引起的尴尬,所以在跨文化交际日益重要的局势下,我们要把文化教学寓于课堂中,把文化教育和知识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教师应该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传授文化知识,让学生不自觉的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氛围,这也要求教师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使用语言的能力。
作者:李彦美 单位:燕山大学里仁学院
第四篇:语料库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索
一、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语料库的理论背景
目前不少教师仍然在使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以课堂上教师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缺乏学生自己思考的过程和师生之间的互动。这种模式既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也抹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解决大学英语教学范畴内的教学问题显得十分紧迫。自90年代以来,国内有很多语言学家从不同角度讨论了语料库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语料库可以为学习者们提供大量快速准确的信息,增强语言教学过程中的客观科学性。语料库主要有三大贡献,即语料库辅助翻译、语料库辅助翻译教学与译者培训、翻译工具的研发。
二、基于语料库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转变
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对于计算机和网络都非常熟悉,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语言知识,为使用语料库分析材料提供了先决条件。基于语料库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这种模式符合当代新的学习理念,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协作性。教师通过面授加指导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知识和技巧,学生通过自主、协作的方式对所学知识和技巧进行消化、总结、反思,从而形成稳定、持久和灵活的学习策略。这与传统的单一灌输式教学有很大差别。要有效地利用语料库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教师和学生除了做观念上的转变外,还要对教学进行具体的设计。其中:课前——教师需要明确教学重点,利用语料库进行查询和分析;课堂——把课前准备好的语料展示给学生,并指导学生掌握语料库的基本使用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课下——布置课下作业,敦促学生利用语料库吸收消化所学知识。与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相比,这种模式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特点,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协助下自主发现相关语言问题的解决办法和规律。
三、语料库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教学与语料库研究之间是相互结合的关系。对于这种结合可以从三方面理解:①语料库间接用于教学(工具参考书、语言测试);②语料库直接用于教学;③与教学有着接关系的语料库建设(学习者语料库)。下面以词汇教学为例。词汇教学是语料库资源应用于外语教学最有效的一个领域。从目前对语料库的研究来看,词汇学的研究仍旧是一个活跃的领域。可以从几个方面探讨语料库对词汇教学的作用。
1、词语搭配研究
词语搭配处于语料库语言学的中心地位。一直以来,教师都会把词语搭配作为词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也只是在解释词汇的音和意之后,再介绍一些相关的短语而已。而介绍给学生的与目标语相关的短语大多来源于词典或者约定俗成的一些搭配形式。这些短语在语法上是正确的,但地道与否却不太好说的,这样势必会给学生造成误导。如何通过语料库获得相关词汇的常见搭配?教师可以通过语料库检索软件中的collocates一项对相关语料进行检索,并对检索结果进行分析。这一过程不仅需要检索者有较好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能力,而且还需要较多的时间和精力。通过词语搭配研究,我们可以获得限制词语如何同时使用的一些规则。尽管从理论上讲,词汇在一定的情景中可以随意搭配,但其实在实际使用时还是遵循一定搭配规律的。比如:do与damage,duty以及wrong等搭配,而不与trouble、noise、excuse搭配。所以我们说doalotofdamage、doone’sdut、maketrouble、makealotofnoise等。
2、频率统计研究
频率是语料库语言学的一个基本要素。有学者主张通过频率信息将词汇分出“最常用”、“常用”、“不常用”几个等级。这种方法虽说机械了一些,但也是值得借鉴的。语料库中储存了大量的语言素材,教师只需将所要学习的单词进行语料库检索,就可以知道每一个单词在语料库文本中出现的频数,就能基本判断出哪些是高频词汇,哪些是低频词汇。有语言学家统计,最常用的4000词汇覆盖了普通文本大约86.8%的内容,其中前2000词汇覆盖了80%的内容,而后2000词汇则只占文本内容的6.8%。高频词汇往往词长较短,在语义上表达比较基本、日常的行为、动作或状态等,这一部分词汇的价值最大。此外,高频词汇通常处于词表顶端,低频词汇则处于词表末端。从人的心理学来说,总是习惯从上向下、从前向后看,这对于熟悉高频词会也是极有好处的。语料库的研究对英语教学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有意义的语境中进行教学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语料库技术以其不可取代的优越性必将为大学英语教学带来重大变革。利用语料库辅助的重要附加价值就是还能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这与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契合的,也是其重要价值之一。利用语料库方法辅助大学英语教学也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作者:闻彤 王景怡 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
第五篇:大学英语生态化教学模式
1“生态化”教学模式的定义和相关研究概述
生态化教学模式即“在特定时间和空间内,师生、生生以及师生与教学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的特殊系统,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前提。在生态哲学的视角下,把课堂视为一个由多种因素、多种机制相互影响和制约而构成的复杂多维网络。”(孙志楠,2011)。创新班是湖北工业大学在“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我校的办学整体水平和生源质量特点,从当届学生中选拔10%以内的学生,组建创新学院,实施精英式教育,注重学术研究方法和科研方法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其目的是培养学术精英。Blake&RobertJ.(2007)和范春香&余小强(2013)认为生态化教学模式既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又可作为一种形成性评价手段为教师所用。而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独立学院、研究生等外语教学模式的建构方面(BrownJD,2001;孙志楠,2011;王莹,2012)。总之,生态化教学模式已在一些英语课堂上得以应用,但其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独特优势及对创新型人才综合素质提高的推动作用相关的实证研究较少,有待进一步研究。
2“生态化”教学模式的三维模型及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教改方案在“教育生态学”(EcologyofEducation)相关理论的指导下,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ConstructivismLearningTheory)和“系统化教学设计”(TheSystematicDesignofInstruction)为理论依据,并结合“群体动力学”(GroupDynamics)的相关理论,依托“系统化教学设计理论”的知识框架,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表现形式和“群体动力学理论”的内涵来制定教学方案,将内容与形式融为一体。从三维模式来看,“生态化”教学模式是一种“1+1+X”的教学模式,即采用一种“教师课堂面授教学+自主学习中心自主学习+社会实践环境”,其实质是整合式混合教学模式(IntegratedBlendingTeaching)。在这一教学模式下,教师会时时关注与学生的互动,包括课堂面授教学单元要注意保持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材之间三者之间的平衡;在自主学习这块,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和现代信息化教学的诸多优势,组织和指导学生依托网络平台和互联网开展“主题式或项目式合作”学习等,并通过与学生实时的互动交流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自主学习方案;在社会实践环境下,教师则利用自身优势为学生创造各种延伸性场景,帮助他们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在这一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主要作用体现在对学生的监督、管理、指导和评价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学习需求从自主学习中心学习系统中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学习资料和学习内容,开展基于某项任务或项目的小组学习,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自主学习和面授教学的优势整合在一起,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生态化”教学模式拟解决的主要问题:(1)创新班“生态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与学生学习成绩的相关性;(2)基于这一教学模式推动学习者大学英语水平综合运用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
3“生态化”教学模式研究拟达到的目标及预期效益
“生态化”教学模式拟达到的目标有:(1)创新班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提高学习成绩,提高学生的动脑(创新思维和思辨)能力和社会交往中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书面、口头表达的能力;以及动口(听、说、读)、动手(写、译)等方面的综合素质;(2)学生创新意识、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3)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得到提升,个性得到尊重,才能得到肯定,不足得到弥补,获得全面发展;(4)教师角色的转变,成为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以及现代教学理念和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者。“生态化”教学模式的预期效益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实验班学生CET-4考试一次性通过率高于控制班;(2)创新班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学习自主性显著增强;(3)预期成果的交流与推广对省内外英语课堂教学具有借鉴与示范作用。
作者:王妍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第六篇:高校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模式建构
1.元认知
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Flavell首次提出了元认知。他指出元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自身认知过程的认识。元认知是人们内心的深层次的心理活动。此外,元认知也包含了主体对影响认知过程的因素的认识。进一步讲,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认知主体会自动的调节自身的认识活动。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监控是元认知的主要元素。所谓的元认知知识就是认知主体具有的与认识相关的知识。元认知监控就是指认知主体对自身认知过程的监控,评估。元认知识和元认知监控二者不是单纯孤立的成分,二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却又相互独立。英语听力元认知意识是听者具有的对听力过程的规划,监控和评价的思想意识。而最近国内外的研究也表明听者的元认知意识和听者的听力能力呈正相关。所以我们要根据这项研究,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意识。
2.现行听力教学
笔者通过网上调查以及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发现,无论是公立大学还是民办大学,他们的英语听力教学模式大致相同。我国现行的听力教学进行模式:教师首先介绍一些有关听力内容的背景知识,以便让学生熟悉听力材料。接着老师根据材料的长短,每次只放听力材料中的一段或者几段,接着从这些所放听力材料中找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回答。同时老师会给出相应的提示,比如在哪个地方注意听。如果学生回答不上来或者学生的答案和老师的期望值出入很大,老师便会循环播放听力材料直到学生找到正确答案。最后老师才会让学生做听力教材上的练习题。我们不难发现在这种听力教学模式中,老师一直主导课堂,学生很难发挥自己的主动意识。这与我们之前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有着相似的特点。这样教师成为课堂的主角,由此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所进行的互动也受束于教材。这种教学模式最终会导致学生为了学业任务而单纯的记忆听力教材答案。由此听力课的性质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原来的“learntolisten”变成了现在的“listentolearn”。这显然和听力教学的目标和本质相悖。听力教学的目标就是为了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听力技能以及认知结构,进而丰富自己的英语知识。而听力的本质是一种认知和元认知结合的过程。所以我们要尝试着探索出一条新的英语听力教学模式,继续使得英语听力教学更加合理化。
3.基于元认知意识的民办高校英语听力教学模式的建构
本文充分利用元认知理论,借鉴国内外最近有关元认知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本校具体实际情况,建构了基于元认知意识的民办高校的英语听力教学模式。本研究把学生放在教学的首要地位,按照Underwood的听前预测、听中监控、听后评估的三段模式构成。听前预测就是指听力教学之前,教师引导学生对听力材料进行预测,主要包括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听力题目及问题预测听力材料的内容;以及听力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难点;听者对其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解决问题。对听力材料的预测会增加学生的好奇之心。同时学生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会更加关注与自己猜想有关的听力材料。这样就会使得学生在听力过程中更加集中精神,并且合理高效利用分配自己的时间。听力的最大特点就是听力过程中信息传递的迅速,无法操控。这样就使得教师在听力教学中不能再像语法教学那样及时的引导和帮助学生。由于这一过程中教师角色的缺失,就要使得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主动寻找合理的听力策略。这就是学生在听中监控阶段的任务,可以直接的说听中监控直接决定了听力过程的成败。学生只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分配时间、将重点放在对听力材料不同部分,学生才能在听力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大的进步。Ellis(1994)指出优秀的学习者的特征之一就是他们对学习过程都有很强的意识程度。所以按照Ellis的说法我们应该加强学生在听力结束后对听力教材的反思和评估。同时教师也要给予学生合理、正确的策略引导。这样会更加有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听力意识程度。鉴于此,笔者提出以下三点建议。首先,我们可以在每次听力结束后,在相同的时间间隔,让学生填写Vandergrift的“英语听力元认识意识量表”。2006年,以二语听力而著名的Vandergrift和Goh设计了信度系数达到0.91的“英语听力元认识意识量表”。该表主要包括听者的主体意识、计划评价意识、引导性注意意识、问题解决意识、心译意识。这张表可以反映出被试者的听力元认知意识的变化。此外该表还可以加强听者的元认知意识。虽然此表的可信度系数非常高,但是在现实生活不是理想的生活状态。我们很难保证被试者填写表格的时候是否客观。由于被试者知道调查者想要的结果,所以他们可能会为了迎合调查者而填写一些并不符合被试者的自身实际情况的内容。第二,可以让被试者写听力日记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听力过程中的问题。听力笔记不同于学生平时记录的任何事情,它主要记录的学生在听力过程中的心理活动,遇到困难之时学生采取排除困难的措施以及学生对自己听力过程的反思、总结和评价。由于听力过程的隐秘性,所以教师不可能直接观察到学生听力过程中的状态,也很难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所以这就需要教师间接的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这样一来学生的听力笔记将会给教师很大的帮助。对于学生而言听力笔记可以使自己更深入反思自己听力过程以及自己听力过程中运用的策略,从而增加自己的听力元认知意识以及听力水平。但是实际情况可能还会因为人的原因而产生偏差。由于学生所写的听力笔记要交给老师,所以我们同样难以避免学生不会真正客观的填写听力日记。我们都不想把自己的缺点暴露于外人,当然学生也不例外。所以学生可能会有意的少写或者缩小自己在听力过程中的困难。这样同样会使得调查结果与真实结果有出入。第三,听力结束后,可以让学生和学生讨论交流他们听力过程遇到的困难。学生交流的过程本身就是促进自己对问题再思考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吸取同学优点的过程。同时学生讨论的内容不能仅仅局限在教材之内,要扩大他们讨论的内容。这样可以使他们反思,并将自己策略运用到其他方面以达到活学活用的效果。虽然学生之间的交流也会有顾忌,但是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再会像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有那么多的顾虑。这样会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听力意识的进步。
4.结语
我们传统的英语教听力教学模式存在的最大弊端就是“重结果,轻过程”。这样的教学方式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听力能力的发展。针对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笔者提出:英语教师应在听力教学中应当结合元认知意识。具体的来说就是英语听力教学过程中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Underwood(1989)的听前预测、听中监控和听后评估三个阶段为英语听力教学的指导思路;最后接合元认知意识。也就是说英语的听力教学由原来的“listentolearn”变成“learntolisten”。这样一来,学生就会由原来的害怕学习听力转变为自己主动探索学习听力,并最终成为一个成功的主动学语听力的学习者。
作者:曾庆瑜 单位:三亚学院外国语学院
第七篇:新形势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索
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90后新生代的冲突
在多数高校中,英语四、六级通过率仍然是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教师主讲、学生主听,教师是PPT加激光笔,学生是手机拍照加作业,这就是新时代背景下的传统单向式课堂教学。这种模式始终让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无法真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某种意义上说,90后大学生已经是“智力觉醒”的一代,他们反感注入式教学,不满“给予知识”的课堂,抵制“教师主讲”的形式。鉴于此,有学者认为“教师何不把课堂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多种环境、机会、条件,不再无意中剥夺学生真正学习的权利。”可见,90后大学生是需要被认同、被尊重,需要舞台的一代。根据90后大学生的特点,适应触屏时代的教学方法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全新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课堂危机。
二、任务型教学模式与90后特征
(一)任务型教学模式
任务型教学法是从20世纪8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任务型教学法起源于交际教学法,基于语言基础,是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基本目标的教学方法体系。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调动他们已有的目的语资源,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应用目的语,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用”。任务型教学法的教学大纲设置以语言功能为线索,不以语言点来安排教学,认为学习者能在完成交际任务的过程中自然习得语言形式。根据众多语言学家对任务型教学的研究和见解,Nunan总结了任务设计的七个原则。(1)扶助性原则:为学习者创造语言学习情境框架。(2)任务相依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的各项任务应有连贯性,前后呼应。(3)循环性原则:在设计的任务中,应尽量使语言形式在不同的情境中重复出现,以此增加学习机会。(4)主动学习原则:学习者应在学习中主动运用目标语。(5)整合性原则:教学应使学习者明确语言形式、交际功能及语义之间的关系。(6)由模仿到创造的原则:任务设计应鼓励学习者由模仿语言使用到创造性使用语言。(7)反思性原则:教学应为学习者提供反思机会,包括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效果的自我反思。
(二)90后学生的特征
邓然认为,90后比80后更希望得到尊重,更加追求自由、平等;他们接受了海量的信息,因而显得有点过于自信,乐于表现自我,容易接受新事物;更注重人际关系的建立,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懂得运用多元化的途径来获取新知识,自主学习能力更强,善于发散思维,知识储备更丰富;不再单纯把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开始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任务型教学模式给予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和进步的机会,让学生可以发现自我、展示自我,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这正符合90后学生的特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推广任务型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三、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任务型教学法”的关键在于设置真实任务,让学生分组合作,与教师共同经历发现问题、寻找原因、解决问题的过程。任务型教学模式由任务呈现、任务过程和语言点聚焦三个阶段组成。目前,大学英语教材普遍按主题编排单元教学内容。教师可根据教材主题和学生所需,每学期安排若干主题,每个主题下设置若干小的话题,每个话题均以任务形式安排教学内容。根据每周的大学英语教学授课时间安排,一个任务可在一个课时完成,也可在多个课时完成。这种模式下,大学英语教材不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同时,由于90后学生普遍善于利用网络或生活中的各种资源,这使他们能更方便低获取广泛信息作为课堂内容的补充。对于教师,他们在课堂教学的各阶段都充当着引导者、监督者或评价者的重要角色。
(一)任务呈现阶段
此阶段,教师引入主题,介绍任务所需情境,说明此次任务的目标和步骤。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所聚焦的语言形式,有意识地体验语言形式的运用和意义,并模仿语言形式。
(二)任务过程阶段
在任务过程中,教师担任着指导者和咨询者的角色,学生在教师指引下实施任务。具体的任务类型包括小组讨论、模拟现场、微报纸制作、新闻报告,等等。同一主题由若干任务组成,这些任务的设置需要符合Nusan的七大原则,以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例如,对单元主题“环境保护”的任务设计,首先安排学生调查各个环保机构、部门所做的努力,然后以小组的形式共同设计“以保护地球”为主题的画册。学生需要计划任务完成时间、任务分配、任务汇报等。任务完成后,教师作为评价者,应公正、公平、中肯地评价学生的完成情况,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在一定情况下,学生也可以成为评价者,如采用学生互评、学生自我评价等方式。实践表明,学生互评及自我评价反省,对任务的顺利进行有积极督促作用。
(三)语言点聚焦阶段
学生通过前两个阶段完成任务时的相关训练,逐步熟悉聚焦的语言点。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设置相关任务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涉及的语言结构和意义间的关系,归纳相关词汇、短语和语法结构的用法,并适当结合一些文章进行翻译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语言知识。
作者:邢青芳 单位: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第八篇: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优化模式
一、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现状分析
(一)视听说教学理念传统
传统的视听说课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即学习生词、听材料、提问题等。在这种以教师为的中心(teacher-oriented)的传统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及学生之间缺少互动交流,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这种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视、听、说的综合训练,使得学生缺乏主体意识,学习自主能力不强。因此,如何体现和强化教师的角色功能成为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二)大班授课现象严重影响视听教学效果
近年来,高校的连续扩招政策使得学生人数迅速增加,而师资力量的相对短缺导致班级人数过多。这种现象导致学生课堂参与不均衡,缺乏足够的练习机会。由于学生英语基础和学习目的的差异性,教师在传统课堂上难以确定同一的教学目标,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教学质量。
(三)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容陈旧
传统的教学理念使得教师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操作语言学习系统上。此外,教师讲授的内容基本只局限于课本,视频教学材料缺乏针对性,时代感、课堂气氛沉闷。这种情形使得学生对视听说课程缺乏兴趣,不利于其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四)理论指导与实际教学活动不一致
视听说三者在教学中的比例关系决定了整个课程的性质,目前实际的视听说教学活动中存在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的问题,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注重“视听”两个环节,而忽视对“说”的训练。如何合理分配时间,这是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视听说三者在教学中的比例关系决定了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此外,视频材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当他们一旦适应了这种模式,学习热情就会逐渐下降,如何使学生持续保持对视听说课程的兴趣,值得每位教师进行深入思考。
(五)教师对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性教学不足,教师的文化素养有待提高
在传统的视听说教学中,教师由于自身文学素养的局限性,只注重对词汇,语音语调以及听力技巧等方面的训练。但是视听说是一项综合认知能力,视听材料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此,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影响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缺乏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对句子的理解就局限在字面意义上,就会使学生产生学习障碍以及知识面狭窄的后果。
二、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的心理认知基础及理论依据
要探索大学英语视听说优化型教学模式,首先必须了解其理论依据。在理论支持的前提下改革现行听说教学模式,探索调整新的教学模式进而实施切实有效的方法策略。
(一)心理认知基础:根据认知心理学,语言的学习过程具有特殊性
人在接受信息时,多种器官的综合使用,其效果要比单独使用其中一个感官好得多,视听一体的教学效果是传统的听力教学无法比拟的。20世纪60年代,试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的实验结果表明:人的绝大部分知识(94%)是通过视觉和听觉两个渠道获取的,视听两个感觉器官并用时记忆保持比例会大大提高,视觉比听觉摄入的信息量更大,信息的保持率更高。同时视听并用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也有利于加深对信息的理解和记忆。
(二)输入理论
上世纪80年代初,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了输入假说: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和关键是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input)。他认为语言的输入只有具备了学生现有的水平以及学生将要到达的更高一级的语言水平的特征,输入才能生效。同时,语言的输入内容必须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才能引起注意,激发学习动机,从而更容易被理解和吸收。英语视听说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现了这一理论,丰富的视频材料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语言输入环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以及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三)建构主义理论
20世纪60年代初,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及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还强调学习具有自主性、情景性和社会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者,更是意义建构的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行新型的视听说教学模式的正是对这种新的教学观的实现。
三、优化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的具体方法策略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现代教学理念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及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主张从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转变。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要实现自身角色的转换,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及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的教学目标落实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推动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教师应改变原来缺乏互动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引导性的“教”为主,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现代教学设备和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营造理想的教学环境,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和小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现行的大班授课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在大班教学中很难实施生动教学,但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尽量做到因材施教。
1.引导和辅助学生开展大学英语视听说多媒体网络自主学习。
除正常的课堂教学外,学生可充分利用通过本校的网络自主学习平台,根据自己的视听说情况和学习方法去选取适合自己的视听说材料,发挥多媒体网络资源的优势来确定自己的学习进度。图文声像并茂的学习资源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学,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在大班教学中实施小组活动来提升教学效果。
Kenneth(2005)认为分组教学是指根据教学或学习的各种需要,把全班学生再细分成若干个人数较少的小组,教师根据各小组的共同特点分别与各小组接触,进行教学或布置他们共同完成任务,开展小组讨论。在设计小组活动任务时要确保话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话语交际能力,贴近学生生活,有时代感。同时,在课堂设计问题时,针对不同英语基础的学生提出难度不一的问题,确保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最后,在小组讨论活动之后选定相应小组进行Role-play或Presentation。教师在进行分组教学时要将小组活动内容与教材相结合。这样,通过小组活动组织教学,使每个学生在教学中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实现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增加师生间互动。通过这种小组活动教学模式,一部分英语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逐步被小组带动起来,学习动机加强,从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改变教学形式,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为了改变传统的视听说教学模式,教师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视听说课堂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具体为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时,选择贴近生活现实、紧跟社会时事的主题,鼓励学生采取多种形式参与课堂活动,比如适当增加课堂讨论比例,让学生进行presen-tation,演讲等形式使每个学生有机会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培养他们的课堂参与意识和提高其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2.设置与安排教学内容时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选择符合学生特点的视听说教学材料,即听力教材要与影像资料相结合并且合理搭配。影像资料的选择要注意语音清晰,语速适中。如《走遍美国》、《VOASpecialEnglish》及《阿甘正传》等。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内容丰富、涵盖面广的音像资料和图文资料带入视听说的课堂教学中,优化了英语听说教学环境,可以极大地优化教学效果。同时也有利于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四)合理安排视听说三者在教学中的比例关系,使学生持续保持对视听说课程的兴趣
著名语言学家Stempleski和Tomalin认为,视听结合的教学手段比任何一种教学媒体都能更全面而真实地展示语言信息。视听说读写几种形式相结合,不但有助于解决视听的疲劳,又能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使学生长久的保持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视听结合,增强了学生的临场感,而且记忆形象比记忆语言信息更加的牢固,这就使得学生能够从场景中学到更好的交际方法,为说打下基础。听说结合体现的是语言的输入与输出的规律。听说结合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复述听力材料,根据听的材料组织学生对话等等。同时,在视听说课程教学安排中,要合理安排三者的比例关系,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视听说三者有效结合,以视促听,以听带说,三者相互结合。
(五)加强对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东西方的社会是在不同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所以人们的思想、信仰、习俗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扎根于文化背景之中,不了解外语的文化背景,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外语。因此,在大学英语是听说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文化素养,加强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了解目的语国家的历史、地域、习俗等知识,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听力兴趣。教师应将学生文化背景知识学习和英语视听说同步进行,使二者同步发展,结合语言学习的内容,适时地介绍汉英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国民性格,礼仪习俗等方面的差异性,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达到英语学习的目的。
四、结语
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是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的重点。要全面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以及综合应用能力,就必须了解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的现状、分析其理论依据并及时提出优化该教学模式具体方法策略。因此在大学英语的视听说教学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成为了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笔者希望通过上述理论分析与教学模式的论述,为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作者:蔚艳梅 单位:安徽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