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浅析(8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浅析(8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浅析(8篇)

第一篇: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语言研究

一、大学英语课程教师课堂语言的风格和语体

教师语言的质量涉及信息量、逻辑性、流畅性、准确性、幽默性等多个因素。如果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达流利、逻辑严密、富有内涵、幽默风趣,学生往往会折服于教师的语言魅力,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和亲近感,从而更愿意倾听,更乐于和教师交流。在课前备课阶段,教师往往做了较充分的准备,然而到了课堂教学阶段时未必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一些教师按照准备好的教案讲稿向学生灌输知识点,语调单一,语言无味,课堂氛围沉闷,未能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课堂上甚至会出现学生走神、打瞌睡、玩手机等消极行为。为了树立教师的权威形象,一些教员不苟言笑,过于严肃,对学生产生距离感、压迫感,学生怯于与之交流。还有一些教师为了表现幽默感,抖笑料、讲故事,内容却与教学主题无关,此类逗乐聊天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从以上现象和问题可以看出,成功的教师不仅需要懂得深厚的专业知识、先进的教学理念,还要学习语言的艺术,使课堂上的语言输出更具吸引力。在课堂上说什么,怎么说,这两个问题已经引起了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关注。不论教师课前备课如何细致周到,也无法编写出可以在课堂上一字不变使用的“剧本”。教学演讲很难按准备好的教案一字不变地讲下去,它带有较强的变通性和随机性。有经验的教师会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及时调整原定计划,或简略,或补充,课堂语言是即兴的,需要随机应变。缺乏经验、不善言辞的教师在课堂临场发挥时往往力不从心、乱了阵脚。有研究指出,教学演讲是在特殊领域内进行的言语活动,是语言的功能变体之一,也是口语体、演讲体、科学体和教育体等各种语体要素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教学演讲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广博的知识,字正腔圆的语言功底以及相应的表演能力等。与其他学科相比,外语课堂教学有其特殊性,语言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师生基本使用英语进行交流,而非中文母语,英语既是目的语,也是学习媒介,教师需具备过硬的英语口语能力,才能准确流利地使用英语授课。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英语语言本身,因而教师应熟知英语语言规则。同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教师需要承担的另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为:引领大学生学习了解以英语为传播媒介的世界先进科技、文化知识。教师应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博学广识,帮助学生打开眼界、激发灵感。另一方面,学习者的听力理解和口语表达水平对教学效果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师课堂话语主要分为程序话语和实体话语,前者保障教学的有序开展,后者传递具体的内容和信息。在实际课堂上,很多教师的外语使用多限于课堂组织,而且语言表达不丰富,语法和用词错误多,呈现给学生的是不地道不准确的外语。韩礼德认为,语境支配着语言变体,形成了不同语域register。语域的三个主要变量为语场、语旨、语式,语场field分为专业性和非专业性,语旨tenor为参与者之间的角色关系,语式mode分为口语体和书面语。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这一语境中,教学活动的目标为培养发展学习者的英语语言能力,语场field呈现专业性,语旨为师生关系,语式为口语和书面语的综合体,即授课语言一般不含口语体中过于随意的俚语,也不同于学术论文式的书面体。话语的风格取决于说话人的社交身份和社交态度。社交态度可分为亲密的、随便的、商量的、正式的、呆板的,前三种为非正式风格,后两者属于正式风格。教师课堂话语的风格是独特的,不同于其在课堂之外和其他对象交流时的话语风格。如果教师态度过于呆板、正式,则激情不够,课堂气氛沉闷。如果教师态度过于随意,使教师角色模糊不清,则缺乏职业素养,不利于课堂管理。语域可分为开放式和封闭式。教师的课堂程序话语一般比较固定,为封闭式语域,实体话语涉及的内容广泛,需要教师发挥创造性,为开放式语域。具体来说,语体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句子结构、用词、语音语调上。语音方面,教师应使声音富于变化,避免一成不变的语调成为课堂上的催眠曲。教师应注意语音规范,口齿清楚,音色洪亮,正确运用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节奏等语调要素。停顿这一技巧可以突出重点,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但停顿时间不宜过长,影响课堂教学的连贯性。句子结构方面,由于课堂语言是自生性质,教师边想边说,所以复杂的信息分为许多短句来表达,每一个短句只包含最低限度的信息,减轻听众接受信息的负担。文秋芳(2009)指出,书面语语体的特点为整合性与分离性,即高频使用表示信息密集的名词、分词、描述性形容词、介词短语等(整合性),频繁使用被动语态、名词化(分离性);口语体的特点为片段性与参与性,即频繁使用松散小句、多个用连词连接的小句、缩略式等(片段性),高频使用第一、二人称代词、强调小品词等(参与性)。用写的方式表达思想时,执笔者处于自身独立的思维空间,写作过程中没有和读者的面对面交流,精神状态相对放松,有较充裕的时间精细地打磨语言。在公共场合即兴发言时,说话人直接面对众多听众,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紧张,在发言的过程中同时接收台下观众的反应,其思维活动和语言表达会受到一定的干扰。即兴发言没有经过事先准备,说话人边想边说,在极短的时间内难以静思慢想、充分酝酿,所以趋于化繁为简,简化口头表达的句子结构。用词方面,中态词语占优势地位。除了一些必须使用的专业术语,教师应尽量使用通俗好懂的语汇,使学生一听就懂。教师和学习者的信息差是教学的前提,总体上学习者的英语听力和口语能力远低于教师。如果教师使用的词汇生僻艰深,超出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则不能有效向学生传递重要信息,阻碍了学生的二语习得。教师的课堂语言是学习者的重要输入源之一,根据Krashen的“i+1”理论,学习者需要的是难度略高的可理解输入。大学英语学习者的词汇库主要为大学英语四六级单词,教师使用的词汇应与班级内学生现阶段已掌握的词汇相匹配,难度差距不应过大。当必须使用某些学生未知的专业术语时,应进行补充讲解,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教师课堂语言的丰富多彩离不开修辞手段的使用。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常用的修辞方法包括比喻、重复、设问、反问、省略、对比、类比等。借助恰当的类比、形象的比喻,复杂抽象的知识变得易于理解。设问、反问、省略可促使学生独立思考,避免填鸭式教学。在学习新课时,教师可重复与之相关的旧课知识,构建系统化的知识架构,同时,新课中重要知识的重复可帮助学生抓住课堂教学的主线。需要注意的是,内容重于形式,修辞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不可喧宾夺主,偏离课堂教学主旨。如果仅追求热闹,背离了教学,那就本末倒置了。

二、结语

在课堂教学这一情境中,高质量的教师课堂语言是保障教学流畅、高效进行的要素之一。教师应把每一堂课当作自己演讲口才的表演赛,以具有演讲风格式的语言吸引感染学生,避免说教式语言。教师的演讲语言要生动形象,感情要强烈,在叙述中要有丰富多彩的描绘,在分析过程中要有深刻的比喻。在大学英语课程中,教师的课堂语言既是沟通符号,也是学习者的语言输入之一。教师应考虑到学习者现有的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结合使用语言修辞手段,呈现突出自身优点的个人语言风格,构建对话性强、氛围活跃的启发式教学。

作者:张晶 孙月玲 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第二篇: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环境构建

一、大学英语课堂的非生态现状

大学英语课堂具有生态系统的基本属性,其基本结构为“课堂生态主体的教师和学生+课堂生态环境”,课堂生态主体和课堂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决定着课堂生态系统的运行状态。当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诸多违背课堂生态规律的不和谐的非生态现状,主要表现在:

1、课堂教学模式的限制因子作用

在教育生态环境中,几乎所有的生态因子都可能成为限制因子。不论量大、量小,如果生态因子质的规定性是有害的,那它就会起限制性副作用。课堂主要由教师和学生两类生态因子组成,这两个因子时刻地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直接决定课堂微环境的平衡状态。长期以来,大学英语课堂场域隐蕴治理性宰制的印迹和权威—依存的师生关系。教师主宰整个教学过程,完全支配话语权,使课堂变成“教堂”而非“学堂”,学生则成了客体,在教师的权威下呈现出“失语”的状态,形成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记的固化模式。如此模式忽略语言实践化交际的本质,背离语言“用中学”的规律,对学生的独立思考产生限制性副作用,拉低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度,学生完全处于消极、被动、机械的承受状态。教师的过度“施教”压制学习者积极的认知参与,阻止学生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超出学生对教学生态环境的耐受限度,泯灭课堂生机和生命活力。

2、大班教学的边缘效应

作为一个生态现象,边缘效应这普遍存在于自然生态系统及人类生态系统中,教育生态系统也有边缘效应,反映在不同层次的不同方面。具体到外语教学,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实施无法避免地导致大班教学成为高校公共英语授课模式的主流,大班教学环境成为外语课堂教学的限制因子。班级规模越大、密度越高,空间越小,对教学的负面影响越大。超大的人口密度使教师难以关注全体学生,机械地“求中”和“求均”,难以实现学生个体最大限度的发展,难以与每个学生个体进行充分的言语交流,产生了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边缘效应—仅有为数不多的外语学科优等生、外向型气质的学生成为交往的“宠儿”,大部分外语能力处于劣势、不善表现的学生沦为交往的“弃儿”,处于课堂“边缘”,不能与优等生享有同等的教育资源,如时间、热情、关心等,形成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等。久而久之,优者愈“优”,差者愈“差”,生命的多样性被忽略,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被漠视,课堂上出现不民主、不平等、不和谐的非生态状态。

3、超耐度不适宜的课堂生态空间环境

课堂生态系统中,课堂生态主体和课堂生态环境是交互影响的有机整体,课堂生态环境从总体上影响着课堂生态主体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在大班授课狭小的教室空间里,横成行,竖成列的“秧田式”课椅座位编排方式司空见惯,教师以居高临下的姿态监控课堂活动,教师“一统天下”的威严往往带有“逼迫学生就范”的色彩,课堂上经常呈现出严谨、严肃、严格、严厉,甚至于严酷的气氛,容易使学生产生“被控感”,导致出现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座位上的学生每时每刻都要仰视讲台上的老师,形成“台阶式”的冰冷疏淡的师生关系。传统的“秧田式”课椅座位编排方式不可避免地生成以“教师为中心”的封闭的空间形态,内在地决定了师生之间的沟通方式和范围—信息沟通方式以教师向学生进行单向沟通为主,沟通的范围局限在学生个体和教师之间,局限于教师周围的部分,而学生个体和群体之间,几乎没有信息的交流,造成人为的课堂交流“死角”现象,限制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平等交往。

4、应试教学产生的花盆效应

教育花盆效应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学习者因学习环境受到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和限制,逐步丧失学习能力的现象。纵观现实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花盆闭锁式小循环培养的确存在种种困境。课堂与完整的教育和丰富的社会生活割裂,沦为孤立、封闭、僵化、机械运转的实体。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的教学常态下,学生被束缚在教室里,被淹没在题海中,从书本到书本,从教室到试室,机械地学习语言知识,缺少与外界交流互动的机会。考-教-练程序化范式中,英语教学成了一潭死水,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渐行渐远。在实践应用中,已通过四、六级考试的学生听不能懂、说不能畅、读不能解、写不成章的现象屡见不鲜。应试教育破坏了以促进生命个体和谐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生态系统,忽视了教育过程的真实价值,忽略了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削弱了外语教学的生活意义,妨碍了教育生态个体社会环境中的生存与发展。

二、改善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状况的路径

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与课堂环境交互作用的生态过程,课堂生态系统中环境对生态主体发展至关重要。与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的转化一样,课堂教学中,知识、情感态度、道德、技能等的传递和发展,也必须在相对适宜的教学环境中才能实现。因此,建构生态化课堂教学环境,追求课堂生态的良性发展,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是优化大学英语教学的必要途径。

1、摆脱限制因子的束缚彰显课堂教学活力

课堂是师生活动的生态环境,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生态中学生是最基本、最活跃的“细胞”,没有学生就意味着没有课堂教学生态。要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分析课堂限制因子,并设法排除它的束缚,才能增强课堂教学活力,促进课堂教学的生态化。生态模式的课堂教学倡导人文化的教学方式和自主化的学习方式,具体而言,在鲜活、生动的课堂情境中,优化教学模式,淡化教师的表演欲,强化学生的表现欲,重塑互动对话的生态课堂交往,多给学生独立有效的思维时间,多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促进学生个体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生成与张扬。把学生作为教育本体,把课堂作为展示学生生命力的平台,师生、生生之间生活和成长的舞台,激发学生生命活力,开发学生生命潜能,实现教师、知识、学生多元、多向、多层次、全方位的课堂生态系统的互动,实现教师、知识、学生生命的共振共生,从而取得课堂教学效益与生命发展质量的整体提升。

2、合理确立学生的生态位实现教学平等

生态学认为,在同一个群落中,每个物种都有不同于其他物种的时间、空间位置,也包括在生物群落中的功能地位,称生物的“生态位”。教育生态学关于生态位的主体,不限于种群,它涉及教育生态系统、生态群体与生态个体,它们都有生态位问题。生态位是一种客观存在,每个学生个体在课堂这个生态系统中,都处于相应的位置,都有自己的生态位,并且每个人的生态位都有一定的优势。如果把课堂教学生态环境比作是一个圆,每个学生个体在这个圆中所处的位置是不同的,处于圆心位置的是优等生,处于圆的边缘位置的往往是学困生,而多数人则处于圆的中间地带。这种生态位的不同决定了学生个体在同一课堂教学生态环境中实际上是不平等的,这种不平等集中表现为资源分享的不均等。就外语课堂而论,外语能力较强、外向型气质的学生往往能得到老师更多的提问,即便在不被提问的状况下也能积极发言,从而比其他同学占用了更多的课堂时间。必须注意,教育实践的本质说到底就在于学生的发展,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系统中学生生态位的不同不可成为我们不公平分配教学资源的理由和借口。大班教学应彰显全纳教育的全纳性和平等性,即教师应从多个角度来评价和接纳学生,整体给予学生同等程度的关注,促进所有学生均等的参与教学过程,反对任何学生被忽视、被冷落、被排斥在教学过程之外。教师应有意识地保证时间、空间及其他学习资源的平等分配,根据学生个体表现的多样性,准确认知、合理确立每个学生的生态位,发现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生态位”上有所发展。

3、关注课堂物理环境,优化教学生态空间

人的因素、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存在于课堂生态中,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呈多元互动的关系,物质因素往往被作为隐性的课堂教育手段对课堂教学的开展施加着影响。[2]因此,要改善课堂生态环境,寻找有效调动课堂物质因素向良性轨道运行的途径,使其对教学的影响只存在于积极的层面上,避免产生消极的影响。近年来,座位的排列形态从生态学的角度引起了充分的关注,发生了相应的转变。许多课堂教学改革理论呼吁改变单一封闭的课堂设施排列形式,应依学生的特点及课堂教学实际的需要采取课桌椅的开放式排列方式,诸如"马蹄形"、"扇面形"、"U形",等等,这正是生态的理念在课堂教学环境方面的体现。依据课堂生态的协变性特征,构成课堂生态的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的变化导致另一方发生协同变化。作为课堂生态物理环境因素的座位编排方式的变化与作为课堂生态主体的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变化之间具有显著的协变性。教师从“站在讲台上”变为“走到学生中”,与学生平等对话。这种形式上的座位形态结构的简单变换,实质上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教学互动,暗示着一种理解与交流机制的形成,对课堂教学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引起学生心态的变化,引领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引发学生参与课堂交往的“心境”,师生心情愉悦、和谐默契,有效互动,充分交往,呈现出课堂生态中人与物质之间关系的相互稳定状态,促进了课堂教学高效化。

4、淡化应试导向,构建开放的课堂生态

生态系统理论观点认为:任何一个系统必须是开放的,才能实现与外部环境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系统才有活力,才能不断发展。反之,系统只能固步自封,停滞不前。作为微观教育生态系统的外语课堂教学系统也不例外。相对于现实生活中完全自然的语言情景,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态境式的外语课堂就产生了教育生态学中的“花盆效应”,无法为学生提供外语学习所需的适宜环境条件。应试教育使封闭的知识传授型教学呈现得淋漓尽致,游离于英语教学的“本真”之外,难免造成学生交际过程中遭遇无话可说、无题可谈的窘境。所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要依据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原则,摆脱应试教育的羁绊,回归英语教学的“本真”,优化学生的生态发展空间,开放封闭的、狭隘的、僵化的、缺乏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加强师生互动;突破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课堂向课前、课后、课外开放,从书本知识走进现实世界,营造外语学习和应用的教室小课堂,校园中课堂,社会大课堂,把狭小的课堂延伸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注重课堂教学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强化课内学习与课外运用的关联,将语言学习与文化交流融为一体,将学生的外语学习置于交往互动、开放生成的真实语言环境生态系统之中,让学生在外语气氛浓厚的生态语言环境中耳濡目染,学有所成。

三、结语

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是有效教学的基本保证。要改善大学英语课堂非生态现状,提升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规避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失衡,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环境为支撑的交互作用的协同进化机制,构建遵循生态规律、蕴含生态理念、彰显生态精神和体现生态气质、充满生态活力的课堂,提高教学过程的“开放度”、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教学资源的“生成度”,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学习成长、完善生命发展、提升生命质量的场所,使语言学习回归自然、回归本真,使外语教学步入开放、动态、良好的生态化发展轨道。

作者:单岩 单位:琼州学院外国语学院

第三篇:大学英语课堂文化学习策略

1文化输入的策略分析

1.1由小到大,循序渐进

(1)从词汇入手,正确掌握词义。英汉两种语言在词义上并不是完全对等的,以单词“Negro”为例。英语学习者只知道它翻译成“黑人”,却不知道这个词有歧视的意思,会引起黑人的反感甚至敌意,因此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一步解释。(2)从习语的角度进行文化学习,能帮助学生从鲜活的语言材料中感受英汉两种语言所体现的不同文化特征,从而加深对文化差异的了解。比如,我们用“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表达“每个人都有他的爱好或者口味”的意思,而在英语中用“Oneman’smeatisanotherman’spoison”来表达这层意思。教师平时就要鼓励学生多积累,并组织学生进行英汉语言对比,理解文化内涵。(3)从风俗习惯的角度学习文化差异,减少学生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比如:在国外的西餐馆,人们往往用刀叉进餐,还会给服务员小费;西方人还讲究“Ladyfirst”,而在中国却很少见这种现象。因此学生们需要学习西方餐桌礼仪以及女士优先的意识。

1.2文化输入与日常教学同步

课堂教学中文化输入的内容应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合理安排、循序渐进。在基础学习阶段,应侧重人际关系中的风俗文化、行为方式等方面;到了高级阶段,文化教学应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民族感情等方面的差异及其在语言中的具体表现。另外,文化教学要贯穿外语教学的始终,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中去,做到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同步进行,密切相关,使二者构成一个协调的统一体。

1.3兼顾中西,全面学习

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几千年,具有很强大的生命力和丰富的内涵。然而目前,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讲解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基本被忽略,或者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结果学生往往无法用英语流畅地表述中国文化。有些学者认为,中国学生在表达本土文化时就出现过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文化失语(Chinesecultureaphasia)现象。而这种现象制约了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因为跨文化交际是一种双向交流。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我们有必要重新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英语课堂中文化教学应是包含中西文化两个方面的。应该做到兼顾中西,全面学习。在具体教学中,可以采用对比法,对比分析中西文化差异,同时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比如,不同民族、文化对一些动物有着不同的感情,这就使得人们的理解相差甚远。例如,对“狗”的看法,英语中有“aluckydog”(一个幸运的人),“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等说法。可见,在西方文化中,人们认为“狗”是褒义的。而在汉语中,有“痛打落水狗”;“汉奸狗”;“侵略狗”;“狗腿子”等说法,可见在中国文化中,“狗”是贬义的。这一点就可以在教师讲授《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二册第五单元“Doesyourbestfriendhavefourlegs?”时讲到。

1.4课上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遵循语言教学规律,可以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中西文化对比、讨论、辩论等开放式课堂活动,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渗透,全面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语用能力。英语教师不仅要在课上给学生输入一些文化知识点,还要教会学生自觉地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网络自主学习,学习各个国家的文化,甚至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作业,比如以小组为单位,上网查询关于“万圣节”或任何一个西方节日的资料,制作PPT课件,并在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然后在课堂上展示。

2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学贯中西,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同时正确地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既要注意语言知识能力的传授和训练,也应注意中西文化差异,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还要教会学生把课堂学习和网上学习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能够不断地拓宽自己的国际视野,最终成为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国际型人才。

作者:尚华珍 刘云 康秀平 单位:衡水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 衡水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 衡水学院教务处

第四篇:大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教学

一、影响大学英语课堂互动的主要因素

师生互动教学是一种能够积极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教育理论认为互动是师生建立学习联系的重要纽带。在课堂上教师作为主导者,同时还要注意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也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而目前大学英语课堂存在着死板、缺少沟通、效率低下的问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不高,缺少主动沟通的积极性

大学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高的学习自由性,而且在大学中往往更关注自身的专业课程,对于英语的重视度不是很高,学生在课堂中往往学习积极性不高,不愿意上课、上课睡觉等现象较常见,这也影响到教师的课堂教学积极性,师生之间缺少应有的互动,使教师产生了较为消极的态度,对学生的要求也不高,与学生沟通交流的积极性也较低,教师的教学工作受到了学生的消极影响,使得整个课堂非常死板,学生不愿意学,教师在教学上也有些许松懈,导致整个课堂教学效率并不理想。

(2)师生关系的不和谐

实际上教师的自身条件在课堂活动中也会起到一定的影响,教师的毕业院校、教师的职称、教师的社会经历等,可能都会被大学生看在眼里。大部分教师也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这使得部分大学生在课堂中很难与教师建立起平等的关系,教师想要和学生进行沟通时,也可能会接触到不同态度的学生,这使得教师在沟通中情绪受到影响,从整个课堂来看,师生关系就显得不是特别和谐,影响具体的教学效果。

(3)学生在师生沟通过程中,学习能力存在差异

在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即使师生都表现出非常积极的交流学习态度,但是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是不尽相同,这主要是因为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存在着差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希望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为了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在与学生的沟通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学生自身的能力,采取一致的沟通方法也许并不适合每个学生。在大学英语课堂这种大课堂环境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会受到自身学习效果的影响,如果教师始终不去针对每个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可能会使一部分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

(4)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的学习效果受到学习动机的影响,师生互动沟通效果也影响到具体的学习效果。大学扩大招生后,学生的英语基础各不相同,进入大学后,学生对于英语的需求也是各有不同,有的因为兴趣,有的为了考取英语证书,所以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可能投入不同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学生的学习动机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如果学生是为了考试成绩,那么难免会有抵触情绪,在课堂中更倾向于自己学习自己理解,与教师的沟通就会比较少。

二、加强师生互动教学的有效策略分析

(1)师生沟通交流观念的转变,调整课堂中师生角色定位

大学英语的课堂中学生一般都是比较被动的,也是由于大班教学,教师更倾向于统一全面教学,从权威的角度让学生进行学习,与学生的沟通互动比较少。一方面是因为互动沟通比较占用课堂时间,另一方面沟通也很难照顾到所有的学生。学生表现得积极性不高也让教师很难进行良好的互动教学。这主要是由于传统教学观念以及课堂教学关系所导致的,教师还是一味地追求完成教学目标,而忽略了学生本身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要尽快地转变教学观念,在课堂中组织更多的教学互动活动,主动地打破缺少互动的僵局,多和学生探讨问题,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让学生更愿意参与到互动教学中来,这样教师也更容易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得到增强,再配合一系列的教学方法,比如距离探讨、综合演示等方式,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敢于创新,营造和谐平等的课堂环境

为了让学生都能够与教师进行良好的沟通,首先要打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隔阂,教师可以走下讲台多与学生接触,淡化课堂教学中的主导角色,让学生从被动的状态中走出来。让学生在课堂中具有更多的学习自由,可以自由提问题,自由回答问题,采取较为民主的方式制定学习计划,讨论问题也遵从学生优先发言的原则,将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教给学生,让学生质疑,让学生分析,教师与学生进行大量的沟通,积极鼓励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以此来强化师生之间互动教学的效率,让学生都能够掌握课堂教学内容。

(3)课堂活动的设计与优化

缺少课堂活动是传统课堂难以开展互动教学的主要原因,所以教师应当组织更多的互动活动,让学生有机会与教师进行交流,将教学内容高效组合在互动教学中,同样能够很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例如在课堂讨论中,采用轮流回答或自由回答的形式,代替随机提问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思考问题,参与到课堂互动中去,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展示的机会,同时教师也能够更好地了解每个同学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问题帮助学生解决,确保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都能够完成学习任务。互动模式的转换,可能让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比较难以适应,教师要对其进行鼓励,即使学生问题回答错误,或者存在瑕疵,都应当得到鼓励和表扬,让学生逐渐建立起自信,逐步融入到课堂互动教学中。

三、总结

大学英语教学的改善,关键还要依赖于教师,采取积极的改善措施,才能带动学生进行更加高效的学习。教师与学生进行主动的沟通与互动,学生才能与教师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也更愿意参与到互动教学活动中去,逐渐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达到培养学生的目的,有效地提升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

作者:郑丽莹 单位: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能力探索

一、开展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意义

第二课堂活动属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扩展和延伸,第二课堂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借助于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对英语知识进行扩展,培养他们基础的语言技能,增强其英语综合能力。所以对大学英语教师来说,应当进一步优化第二课堂教学,让其能够和第一课堂教学有效衔接,最终提升英语教学质量。第一,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效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因为学生的英语知识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加之英语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一些教学活动不能够在课堂时间内进行。因此,要有效地提升他们的英语应用能力,除了要做好第一课堂的教学工作,还必须要善于借助课余时间来组织进行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实践空间,让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巩固和提升英语知识。第二,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学的基础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过程中,他们可以自由选择丰富的学习资源,同时还可以拥有更多实际应用英语知识的机会,如果学生的表现获得肯定,能够帮助他们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从过去的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第三,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第二课堂活动中丰富多样的实践内容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工具。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以自身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应用语言知识,能够最大程度地补充和优化学生的英语知识结构。

二、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途径和组织形式

(一)英语角

英语角属于非常受大学生喜爱的一种课外交流学习活动,组织建立英语角的主要目的是给学生创造一个锻炼英语口语的空间。英语角能够让过去素不相识的学生在没有任何外部压力的状态下,更加自然地应用英语进行交流互动,进而让交流双方在这一过程中提升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为了进一步的激发他们的兴趣,避免学生存在语言交际障碍,我们应当在英语角活动开始之前,向学生透露活动的主题,主题选择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话题深度应当和大部分学生英语实际表达能力相符合,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有话可说,才能够真正地激发出他们的交流兴趣,帮助他们树立“说”的信心。

(二)开设英语电台

借助学校的平台开设英语广播电台,借助这一电台来给学生提供一些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的英语听力资料或者英语故事。其主要内容一般包括了简单的英语新闻、英文短笑话或者英语诗歌欣赏等。对于英语广播电台的播出时间要灵活设置,可以利用学生的课余休息时间但要注意不过多的占用,一般以每期20分钟为宜,可以选择早晨起床、午饭之后、傍晚晚饭时间等。学生通过对英语广播电台的收听能够帮助自己知识面的扩展,让学生处在英语氛围之中,在更加放松的状态下来学习英语,感受英语,帮助他们听力能力的提升。

(三)英语戏剧表演

英语戏剧表演的设计应当以教材课文内容为基础,根据规范的程序来逐渐组织这类活动。此类戏剧活动一般可以从下面三个阶段进行设计:材料准备、学生表演以及相互评论。学生通过参与英语戏剧表演可以更多地了解国外的风俗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同时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英语教材内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学生自由地组织设计表演形式,把教材中的人物、思想活生生地呈现在舞台之上,把课堂变成他们表演的舞台。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的表演才艺、编写能力、构思能力都可以得到提升,同时还能够让英语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训练和提高他们的语言实践能力,让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的挖掘。

(四)成立英语社团

大学英语社团的成立,应当由班级辅导教师对英语社团负责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英语社团应当结合实际定期组织一些英语活动,同时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在学校中组织一些具备思想性、知识性同时不失趣味性的活动。比如说英语沙龙、大学生英语节、英语电影大放送、英语辩论(演讲)比赛等,并邀请学校中的英语爱好者积极参与。大学英语社团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让爱好英语的学生得到充分展示自身才能的机会,帮助学生未来走出社会就业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

(五)综合技能大赛

高校应当在主管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之下,联合其他学校积极组织一些英语综合技能比赛,例如说口语交流比赛、英文朗诵比赛、快速阅读或者英文金曲歌手大赛等。在开展这类第二课堂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把兴趣相同或者相近的学生集聚在一起,不但可以集思广益,还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帮助和促进。此外,组织类似的活动还可以很好地满足大学生好胜好强的心理,对于激发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六)构建网络平台

其一,教师可以组织建立班级或者院系的英文网站。通过英语网站开通各种英语学习入口。在网站中上传各类英语资料、英文报纸等,招募一些热爱英语,英语基础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负责相关页面的管理和编辑。另外还应当支持和引导其他学生积极参与到班级网站的建设中来,在网站中及时更新英文电影,或者一些英语交流技巧,开设BBS等,让学生都能够主动的进入班级网站讨论留言,相互交流英语学习心得。其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英语交流平台,建立英语交流环境。对于此我们可以借助于校园网来构建一个学生都能够进入的英语环境交流平台。广大学生和教师在基于网络的交流平台中能够不受身份限制地讨论问题,教师也能够利用这一平台来给学生解释一些课堂教学中并未涉及到的英语知识。

三、结语

总之,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是第二课堂的有效补充,第二课堂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不但要强化语言教学,同时坚持交际原则,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英语实践应用机会,充分发挥出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优势与特点,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英语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够切实地帮助他们提升英语应用能力。

作者:王玉 单位:黑龙江东方学院公共外语教研部

第六篇:大学英语课堂交际法教学探究

一、国内外交际教学法研究现状分析

在英语交际教学法发展之初,大家把侧重点都放在大纲的策划及教科书的编制上,当前则相对偏向于教学法。国外学者普遍认为:通常学生获取的语句知识不但包括语法,还包括到“是否融洽”。国内关于交际教学法的研究起步较晚,一些有关研究往往也是基于对国外理论的一般性综述和描述上,在英语教学尤其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相对薄弱,只有少数英语教学者对此进行过实证研究,存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宫林提出考教分割,让大学英语教学本身不要局限于四六级考试,重视素质教育的开展,从而提升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张帆认为,英语交际教学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强,可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具有科学、实用、社会效果明显的优点。综上,虽然交际英语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在国外比较普遍,但在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而兴趣教学法在国内外应用研究都还比较薄弱,还没有学者提出全面系统的兴趣-交际教学策略。所以,对以兴趣为基点的交际英语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实证研究,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本文以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以兴趣为导向,深入探讨兴趣-交际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交际能力的影响,制定合适的英语交际能力培养策略,以期为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献计献策,促使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之路稳步向前发展。

二、交际教学法研究内容

探索以兴趣为基点的大学英语课堂交际法的教学策略,包括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兴趣教学法的基本原则,交际英语课堂活动和课外英语交际活动,探讨交际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之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探索将兴趣-交际英语课堂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相结合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为当代大学英语教学提供切实可行的、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

(一)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性

教育部2007年制订并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性质和目标:“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在此教学目标下,更是将教学模式改革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使英语的教与学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新的《课程要求》突出了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至关重要的地位。如何让教学模式改革有效地推进教学改革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重要部分。

(二)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弊端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主要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体———学生置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与被动积累者,这样就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与培养学生能够在跨文化环境中进行无障碍交流的目标是相违背的,并没有达到社会对外语人才的实际要求,没有让学生具备外语运用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有碍教学目标的实现。

新《课程要求》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忽略了语言的交际功能,忽略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这样的教学模式注重语言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学生不能在课堂中进行正确的交际,教学常常处于应试教育的深水区,以四六级考试来指导教学,一味追求考试的通过率。这样的教学目标与我们当前的英语教学目标是背道而驰的,也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形势对人才的需要。

2.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传统英语课堂教学中,老师处于主体地位,控制着整个课堂学习过程,而学生在学习中很少有参与的机会。教师一味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这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三)大学英语课堂兴趣-交际教学法研究与实践

1.兴趣教学法与英语交际理论。

兴趣是个体积极对待某些事物并促使其实现目标的一种意识和情感趋势,它是创造一个欢乐的、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寓教于乐,快乐教育,是现在教育推出的最新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乐于学习的情绪、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交际法(CommunicativeLanguageTeach-ing)倡导的教学理念是: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完成各种交际活动。

2.大学英语课堂兴趣-交际教学法的基本原则及主要形式。

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强调交际性,强调学生的参与度,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实践,真正学会运用英语。英语课堂兴趣-交际教学法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信心;课堂小组讨论、复述、角色扮演、模拟等;可以展开英语学习的第二课堂,让学生参考一些课余的英语实际学习活动。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学习动力,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英语交际能力。

三、结语

外语要通过交际和实际应用,才能学得和习得。以兴趣为基点的交际英语教学,可以有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这样的教学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外语的能力,从而可以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种种需要,所以推广这种适应时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将对促进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作者:简丽 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

第七篇:以学生为本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一、当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兴趣低,缺乏积极性

尽管大学课堂中提倡全面素质教育,但受到应试教育影响,许多英语教师在大学课堂上仍旧延续着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等教学模式,只重视对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有些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内容也比较落后,重点都放在讲解语法、生词、课文内容、结构、句型上,显得枯燥乏味。加上师生间缺乏互动,课堂氛围显得刻板、单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语言知识的地位。

(二)学生英语素质较差,课堂管理松散

近年来我国各高校积极扩招,尤其是西部一些偏远山区高校,生源多来自农村地区,部分大学新生英语水平和综合素养较低,基础知识不牢固,相应的客堂学习能力也有所欠缺,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一旦有跟不上节奏的地方便容易和教师的教学任务脱节。此外,大学课堂与高中相比,管理相对较为松散,学生自由活动时间较多,而大学新生没有了升学的压力,主观意识难免会有些松懈。因此,课堂上学生看小说、睡觉、玩手机等现象屡禁不止,有些教师甚至也认为此类现象是极为常见的,对此不闻不问,进而影响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教学模式和手段落后

部分高校由于条件限制,缺乏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仍旧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课堂教学中,主要依靠英语老师一本书、一本讲义、一支粉笔,再加上从头到尾的讲述,贯穿整个教学之中,使学生疲于应付。而且,目前各高校招收规模扩大之后,教学资源相对较为匮乏,很多大学英语课堂都采用大班教学方式,学生人数众多,增加了管理的难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照顾大多数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得不全程都采用中文讲解,这样便减少了英语听力和口语的训练。在这种不合理的教学安排和单一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不甚理想。

二、以学生为本创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建议

(一)合理应用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指的是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目的、学生的知识水平及知识规律等,运用特定的教学手段以启发、诱导的方式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启发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主体,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实践。最常见的启发教学手段如提问的方式,它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可以有不同的目的和作用。例如,在讲授新材料之前的提问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新材料的内容和重点,或者以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回忆过去的知识点,将新旧知识点串联起来。在讲授新课程过程中,提问可保持大学生的注意力,了解学生的学习理解情况,从而提高讲授效果。在讲授新内容之后,多用提问检查理解,并推动大学生运用所学材料积极参加语言实践。在实践训练中多用提问启发大学生思维,使大学生更主动更顺利地进行语言交流活动。除了提问,课堂讨论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有效方式。通过对所学材料的有关内容设定话题,组织大学生讨论,促使大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准备,并通过口头表述出来。

(二)小班授课,增加口语练习

我国高校学生目前普遍存在着口语水平低的问题,主要是因为不具备语言环境,大学生能够练习口语的唯一机会是课堂,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又忽视口语训练,这样就造成了大学生只会读、不会说的情况。为了克服传统教学法造成的“哑吧英语”的缺陷,转变“重知识、轻能力”的传统教学倾向,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中应当注意在授课的内容、方式及侧重点上做出一些调整。例如,针对大学生英语水平和口语能力普遍低的问题,可采用听说小班授课,使大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练习听说。在内容上做到丰富、逼真、有趣,力求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在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之余,组织大学生欣赏现代诗歌、名人演讲、电影对白、英文歌曲等。新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培养大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这也是培养大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重点和关键。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现代化英语课堂教学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设备,以便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多媒体技术通过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在教学的同时增添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带动学生多个感官共同运作,提高其记忆力。例如,在课堂上应用多媒体技术将课文制作成一个动画短片,先听一遍,让学生模仿这两个人物进行角色对话;然后,进行角色互换;最后,关闭动画人物发音,使学生达到能够熟练给动画配音的学习效果。另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如果和情景对话、问答游戏或戏剧、诗歌表演等语言交流活动结合起来,还可以使学生自然地把自己置身于想象的真情实景中,激发起学生的口语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构建活动型课堂

构建活动型的课堂,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均能有兴趣参与其中,充分调动课堂气氛,在娱乐中达到学习的目的。教师可利用高职学生活泼好动、渴望表现的特点构建活动型课堂,寓教于乐。例如,大学英语教师可在课前布置情景表演任务,让学生在课后自主组织进行排练。待上课时再进行分组表演。这种表演式的课堂活动,不仅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提高了其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其产生学习目标感和任务感,从而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另外,教师可抓住学生玩性重的特点,在课堂上多利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如“课文复述接力”游戏、“你说我猜”游戏、“单词滚雪球”游戏等,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

(五)教师做好角色的灵活转换

传统的课堂教学多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占据着完全的主导地位。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中,则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转化自己的角色,以辅助学生完成课堂内容的学习。常见的英语课堂教师角色有以下几类:1.教师充当演员,做好呈现。在呈现环节中,教师把讲台当舞台,用流利地道的口语以手势、动作、表情等进行即兴表演呈现新知识,精彩的表演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2.英语教师充当课堂学习的观众,负责监督指导。在学生“演”的过程中,教师要满怀情感和希望,以欣赏鼓励的心态观看学生的表演。学生在进行小组活动时,教师要走动巡视,进行辅导,仔细倾听,及时提供帮助。3.充当编导,创设情景。在操练环节中,尤其是学生同桌双人活动、四人小组活动时,教师当编导,学生当演员,让学生充分发挥,演好每一场“戏”。4.充当裁判,注重反馈。学生交际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当好裁判,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来补救。

三、结语

从大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着手,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及不同需求,开展一系列的以学生为本的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是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热爱英语的有效手段。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充分体会到自己是课堂教学主人的感觉,真正实现在快乐中学习。

作者:胡蝶 单位:安徽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第八篇:强化理论下大学英语课堂运用

1问题提出

英语学习一直以来都是高等学府的必修课。无论是在本科、研究生或是博士阶段,它一直都是学生必上的课程之一。但就笔者在大学经历的英语课堂而言,英语课堂中认真听讲的同学很少,通常的模式是老师一言堂,学生状态各异。这种现象究竟是自己的各别体会,还是高校学生英语课堂出现的普遍现象呢?为弄清这一问题,笔者事先列好关于“你觉得大学英语课堂怎样”的访谈提纲,然后分层抽取武汉一高校的本科、硕士、博士各3名学生进行访谈。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质性研究中访谈的方法。访谈内容分为两方面,一是基本信息收集,包括年级、性别、专业;二是对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感受,包括:1)你觉得大学英语课堂的气氛怎么样。2)你在大学英语课堂中表现是否活跃,在其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角色。3)其他同学在课堂中的表现如何。4)对于大学英语课,你有什么样的建议。

3研究结果

访谈资料整理后,笔者发现,大学英语课堂普遍存在气氛沉闷的现象,学生觉得没有意思,有的只是为了自己这门科目不挂而来。课堂上同学们反应不积极,并且学位越高的英语课堂,这种沉闷气氛持续时间更长。以下为部分访谈结果资料:本科生1:“英语课?太无聊了,很没意思,很少有同学跟着老师走,一般都是他讲他的,我们做我们的。我有时候觉得英语老师也挺可怜的,都没有人听,所以偶尔就跟着配合他下。我们班大多数人都跟我一样,属于特不积极的那种,只有个别两三个活跃分子坐在第一排跟着老师走,他们估计是想拿高分吧,哈哈……我只求不挂科。”硕士生1:“我们的英语课是几个专业一起上的,在每周五的上午上,太早了,大家根本就起不来。再加上这门课真没什么意思,课文中讲的与我们专业及以后工作相差甚远。因此,我们的对策是:以寝室为单位轮流去上课。课堂氛围吧,不是很好,大家都在做自己的事情或是做低头党———玩手机。”博士生1:“哈哈,我已经好久没上英语课了,好像就是开学第一次去上了,后来就没去,一直是自己在看书学习英语。一般我们都这样,开学时的第一次课肯定是要去听一听的,看看老师讲得怎么样,了解这门课的学习计划。公共英语课纯粹是为了拿到这门课的学分,我自己硕士毕业后做了几年老师,课堂情况也知道,大家听的兴趣都不高,有时候一节课全是英语老师在讲课,没人回应,其实对这种沉闷气氛。我也挺无奈,挺尴尬的。”除此之外,有的同学甚至是一打英语课铃声就睡觉,抑或是整个学期只来开课和结课两次。如:本科生2:“现在回想下,我的大学英语课几乎是睡过来的,没有珍惜时间啊。不过我偶尔也尝试着听听看,最后发觉真没多大意思啊,我宿舍一哥们,厉害,一学期就来两次,开学第一次课来一次,最后一节课来一次,每回到了学期最后一节课,哇塞,好多新面孔。”

4意见与建议

对于访谈中所暴露出的大学英语课堂沉闷,学生积极性、参与性不高的问题,学生们自己也有自己的想法与意见,归纳后发现,从学生个人的兴趣出发设置英语各章节主题,增强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是学生普遍给予的意见。截取部分有代表性的结果如下:本科生2:“我建议第一堂英语课的时候,英语老师要花点时间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或者说是关注点,然后结合学生爱好和课程要求安排教学内容,这样大家会都想听一点。”硕士2:“我建议硕士英语的课程应从科研与就业两方面展开,涉及的主题最好贴近我们的生活,更加有趣点,更加具有实用性。再者在课堂上,建议老师多开展点活动,在活动中相互学习,这样学得更快,课堂效果也会更好,当然这是个人意见阿。”另外,笔者基于心理学理论提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可采用教育心理学中强化理论的思想,将变比强化与惩罚并举,提高课堂质量。那么,何谓强化理论,何谓变比强化与惩罚呢?

4.1强化理论的由来

4.1.1行为主义

19世纪末到20世纪20、30年代之间,心理学中出现了众多派别,其中美国心理学界出现了这样一种思潮:行为主义。这一主义的诞生是以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的《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为标志,他认为,意识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因此无法也没有必要对意识进行深入的研究,而应研究外显的、可供观察的人的行为。因此,这也让行为主义有了这样两个主要的特点,一是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二是内省,主张用实验的方法。从此,心理学走上了客观研究的道路,行为主义也在教育界、商业、临床医学界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1.2强化理论

行为主义诞生之后,在这一派别中涌现了许多行为主义者,最初是俄国著名心理学家巴甫洛夫。他提出了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其理论核心是:由于条件刺激(铃铛)和非条件刺激物(肉)的联合出现,组成了新的条件反射,即听铃声,流口水,先有强化物,后有行为。后来,美国著名行为主义学家斯金纳提出了与其不同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这其中包含了本文将要谈到的强化理论)。他认为,先出现某种期望塑造的行为,再出现与之对应的强化物。1)强化及强化物那么,何谓强化?陈琦等人认为,在心理学中强化是一个中性词汇,定义为能增强反应率的效果。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最低级的需求一样,满足人基本生理需求的强化物称为一级强化;一个中性刺激与一级强化物多次连接在一起,这样的强化物就称为二级强化。这两种是强化的分类。如果再细分,社会强化(如精神强化———口头表扬,微笑等)和活动(根据个体的爱好来定活动,如自由地玩,听音乐等)都属于二级强化。而凡是能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做强化物,相反,反应之后紧随一个讨厌的刺激,从而导致反应概率下降的则是惩罚。2)强化程序强化程序是指反应受到强化的时机和频次。分为连续强化、定时强化、定比强化和变比强化。连续强化是指给予每个发生的反应强化。这种强化方式的特点是所强化的行为消失迅速,毫无持续性。定时强化是指固定时段给予强化。比如每月按时发工资,工资对员工努力工作的行为来说就是一种定时强化。这种强化方式的特点是反应具有很短的持续性。定比强化是指固定反应次数后给予强化。比如工厂里规定,工人完成100件商品后将得到50块,这种100:50即2:1的比例就是定比强化。这种反应具有很强的持续性,当达到预期的反应数而不再有强化物时(即做了100个商品却没发50块的奖励),反应迅速降低(即工人的工作效率降低)。变时强化是指不定时给予强化。比如课堂当中的随堂测验,是随机给予学生的一种强化。由于这种强化的不确定性,使得这种强化方式能维持更长时间。最后一种强化程序称为变比强化,其定义是不确定在多少次反应后就能得到强化的强化方式。比如买彩票这件事情,购买次数与中奖次数不成正比,中奖这种强化反应可能在10次后发生,也可能在50、1000次之后发生。这种方式的强化使得个体的反应具有最长的持续性,一直保持很高的水平,不会消失。

4.2强化理论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那么,如何将强化理论运用到大学英语课堂当中呢?笔者认为对于老师,在教学当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4.2.1因地制宜

学生具有独特性,对于他们来说,每个人的强化物不一样。因此,要肯定学生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积极行为,比如认真听讲、积极回答、提出问题等,就要教师针对不同类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强化物。比如对于自信心不高的学生来说,对他进行全班表扬就是一种强化;对于调皮的学生来说,有可能他们需要的仅仅是老师的关注,因此适当关注,如个别谈话、在批改作业时留言就是一种强化;对于一部分要求进步、学习刻苦的学生来说,他们一贯表现不错,那么对他们来说,表扬强化的话语也应有所不同。那么如何才能了解每个学生的强化物到底是什么呢?这就需要教师对班级的每个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这里笔者给出的建议是:在开课之前,以问卷或个别访谈的形式,就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进行调查了解。

4.2.2强化物考虑年龄因素

小时候,一个玩偶对于儿童来说就是一种很好的强化物。但这种强化物不一定适合大学生,更别谈硕士或博士生了。由于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知识水平的提高,爱好、目标便会更改。因此,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给予强化时,因考虑到年龄这一因素。

4.2.3善于发现,及时给予变比强化

教师在课堂上要有一双非常敏锐的眼睛。不仅要兼顾重点知识的传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有哪些良好的行为,比如回答问题、做笔记等等,对于这些行为,要进行及时强化,不要进行延迟(比如延迟到课后)强化,这样做达不到增加这种良好反应的效果。强化的间隔应是不定时的,即采用变比强化,因为这种强化方式使得个体的良好反应具有最长的持续性,一直保持很高的水平,不会消失,不会像连续强化一样,很严重地削弱学生的内部求学动机,从而达到行为塑造的效果。

4.2.4变比强化与惩罚措施并用

强化是肯定一种行为,让学生知道做什么是对的,给予学生以指引;而笔者认为,由于学生的行为当中也存在消极的行为,因此,也要运用到惩罚,使得学生知道什么是在课堂的消极行为。变比强化与惩罚二者方式并举,而不单只用惩罚,不仅要告诉学生不做什么,还要让他们知道在大学英语课堂中,什么才是更好的做法和行为。所以,在大学英语课堂中,要将变比强化与惩罚措施并用。

5结语

总之,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应对正确的反应(如认真听讲、记录笔记、合作活动等)优先及时强化,再逐渐转到变比强化。另外,教师使用强化时,要保证做到强化是将学生朝正确方向促进或引导。万事开头难,不要期望一开始就做到完美,强化所希望的行为,不强化不希望的行为。将强化理论运用到大学英语课堂,笔者相信课堂氛围终会得到改善。

作者:江晨芸 单位:武汉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