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支架理论下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我校英语听力教学现状
针对目前浙江海洋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大学英语课程以及四、六级考试中存在的听力问题,研究者进行了听力测试和学生访谈。调查结果显示,语言基本功差,缺乏一定的语音知识;时态、词语搭配、句子结构等语法方面的问题又严重影响了学生陈述自己观点的积极性,从而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有效地激发。学生缺少英语多元文化背景的意识,对于某个听力材料他们只关心这是英式发音或是美式发音。再则,很多学生缺乏必要的听力技巧,他们认为成功的听力就是听懂了每个单词,每个句子,而忽视了整体意思,绝大部分学生没有养成做笔记的习惯,边听边忘的现象很多见。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差,对学习英语缺乏兴趣,认为通过期末考试就万事大吉,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听力课堂教学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对此,笔者尝试着提出利用建构主义的支架理论来构建大学英语听力课堂的教学模式。
二、支架理论的概述
以“学生为主体”的支架式教学是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目前,比较有影响的定义源自于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Ⅲ)的有关文件,它强调教学应为学习者建构理解知识的概念框架,在框架中的每一个概念是学习者进一步学习所需要的。这种教学理念的提出是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建构主义者正是从维果斯基的思想出发,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作为上述概念的形象化比喻,其实质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为此,教师要事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很显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也就是说,该框架应按照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因为可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维果斯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通过帮助下可能发展的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邻近发展区。
三、基于支架理论的听力模式构建
基于支架理论的大学英语课堂的听力模式主要由定位最邻近发展区、支架构建、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和协作学习、效果评价这五个方面构成。
1.定位最邻近发展区(ZPD)基于支架理论的听力模式构建的首要任务是定位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
学生原有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动机不同,学习策略,自主学习能力也因人而异,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也因此随着个体的不同而变化。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通过来自教师,同伴的帮助,加上自己的独立探索,发挥了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最大、最有效地调动原有的知识结构,从而完成预期的效果,超越了学习者目前的水平。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可以将学生根据他们现有的英语水平分为三个平行组:较高英语水平学生,中等英语水平学生,较差英语水平学生(当然这种分组只是教师自己操作,以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三组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需要在支架的作用下得以实现,从而使他们达到潜在发展水平。如何最大限度,最有效地使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内化在建立支架过程中出现的新知识、新技能是运用支架理论在听力教学中比较关键的一步。
2.搭建支架
教师需要对每学期的听力教学、每节听力课所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类,以及预测上述三种水平的学生可能完成的任务,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使教学活动成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方案,并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由于课堂活动的不可预知性和听力课堂的相对特殊性,无法预知在教学活动中会出现什么不可预设的因素,再周全完备的预设也无法预知听力课堂中的全部细节。因此,听力教学目标的定制应留有动态生成的空间、能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到达最邻近发展区,并超越最邻近发展区,达到潜在发展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拘泥于自己的教学设计,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机智地应对课堂上发生的种种意外。教师需要围绕听力课本里的每个学习主题,设计出与主题相关的听力学习活动,并顾及到上述三类学生的不同的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使听力练习不单调,乏味。而教师尽可能把复杂的听力任务加以简化、分解成小块,使分解了的小块任务能够为学习者理解、驾驭,并能够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带来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3.进入情境
将学生引入特定的与听力内容相关的情境。可以通过背景音乐、图片、视频,最有效地创造某种情境,目的是消除学生对听力的恐惧和焦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本能,有意识地营造与听力材料相关的氛围。在基于支架理论的英语听力课堂中,教师通过下达任务,引导学生在进行听力练习前先通过自主学习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不断展开思维活动,使之能顺利的进入下一个环节。
4.独立探索和协作学习
在基于支架理论的听力课堂中,可以让学生独立地进行听力练习,使他们根据个人的程度掌握学习的时间;另一方面让学生围绕每个听力单元的主题利用多种教学资源进行各种信息的搜集,在信息搜集过程中,在听力练习过程中所会遇到问题,让他们自己分析问题如何产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充分地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最初教师的引导可以多一些,并渐渐地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撤去支架,使学生熟练进行听力训练并且积累相关的背景知识。在协作学习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中英语水平不同的学生按比例分配,使不同水平的成员都能积极地进行小组协商、讨论,确保不同程度的学习者都能参与课堂活动,并且使每个学生在共享集体思维的成果上能够对当前所要完成的任务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理解,了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查漏补缺。
5.效果评价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协作学习中学习小组对个人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个体的学习能力、对该协作小组做出的贡献。教师层面上的效果评价可以通过每组学生的个人学习报告形式来判断他们对某个知识主题的理解程度,确定他们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否进入了最近发展区,到达了潜在发展水平。
四、研究意义和不足
基于支架理论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成为独立的、能够自我调控的学习者和问题解决者。最大限度的、最有效的调动现有的知识,在“最邻近发展区”阶段,通过支架作用,从而使个体向着更高水平发展。在教学中,什么形式的支架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按照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搭建合适的支架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自主是指独立且又与其他人合作行动的一种能力和意愿,互动、协商、合作是促进自主学习的重要因素。基于支架理论的听力教学模式中的“协作学习”正体现了这些优点。在自愿的基础上加上老师协调分配的不同水平的学生组成自主学习小组,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各小组之间的横向交流学习,能够取长补短,这样减少了学生对听力课的焦虑,能够让他们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实现知识的内化,提高掌握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向着更高水平发展。支架理论的教学模式旨在关注每个个体,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让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都从中受益,但这恰恰是基于支架理论模式的听力教学最有挑战的部分,教师如何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支架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以及在哪个阶段适时地撤去支架,这些都值得我们继续探索和研究。
作者:王黎黎 单位:浙江海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