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本土文化的融入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本土文化的融入,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学英语教学中本土文化的融入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本土文化的意义

本土文化的缺失必然导致跨文化交际障碍,甚至交流的失败。一方面,大部分学生只把英语学习作为技能的储备,没有深入地领悟其文化内涵,不能通过认识文化之间的差异,透视本土文化特征,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另一方面,教师本身的跨文化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局限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之下,有的教师在教学中直接将语言和文化完全割裂,而有的教师即使注意到了文化导入,也只是单方面的目的语文化的灌输,根本无法引领学生提升文化自觉,辨析文化差异。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本土文化的方法

(一)制定新的英语教学大纲

制定新的英语教学大纲,将本土文化作为一个组成部分加入英语教学大纲中,从宏观上指导英语教师。英语教师在传授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不仅要讲授所涉及的西方文化知识,还应当有意识的讲授相关的本土文化,使学生对中西文化的差异有进一步的认识,了解到西方文化的内涵,更能深刻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改革大学英语教材

改革现行英语教材,在阅读材料、听力内容、口语话题等部分中渗透本土文化。例如《新编实用英语读写教程》(黑龙江版)每个单元都附上介绍黑龙江特色文化的英语短文,如黑龙江省博物馆,索菲亚教堂,冰雪大世界等,即能引起学生对本土文化的重视,又让学生了解如何用英语表达自己热爱的家乡的风土人情,特色建筑和独特的历史文化,从而提高学习者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从上表可见高校英语教材中关于本土文化的内容非常少,没有足够的本土文化的英文材料让学生学习。因此,应当在教材中适当增加本土文化内容,加强对中国文化的学习,给学生更多接触本土文化的机会,重视对学生用外语表达本土文化的能力培养,从而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目前,国内大学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英语必修课,但仅以掌握一门语言技巧为目的,一定程度上忽视文化的教学。因此建议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特别是本土文化的内容,也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讲述中西方文化的英语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

(四)完善考试制度

重视考试的反拨效应,进行公正合理多维度的文化测试。在CET4和CET6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十分重要,可以尝试在CET4和CET6中增加对中西文化内容的考核。添加本土文化考核内容能够增强师生对本土文化的重视,在平时的英语学习中,增加本土文化的学习,注重学习本土文化的外语表达方式,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可在CET4和CET6口语考试部分加入关于本土文化内容的试题,同样能够引起学生对本土文化英语表达的重视,增强本土文化意识,提高本土文化素养,进而提高本土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

(五)增强英语教师的本土文化教育意识

英语教师既要掌握英文的语言和文化,又要具备深厚的本土文化素养。如将“”按照字面译为“戊戌年的变法”,而不知道其历史背景,那么虽然使用的是英语,但老外仍然不懂“戊戌”为何物。传播者要明白“”何时发生、由谁领导等主要信息才能达到传播文化的目的。除此之外,还要懂得中国农历的干支纪年。缺乏这些知识照字面译是不可能达到交际目的的。可见,对于外语教学来说,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二者同样重要,缺一不可。英语教师在教授语言的同时,必须深刻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相应的本土文化,有意识地使外语教学更接近本土文化,提高学生本土文化素养。

(六)文化教学方法

首先,可以加强课堂文化导入。多数大学英语课程都分为“读写课”和“听说课”。在“读写课”上,教师不仅讲授语言的形式,还应对教材涉及的政治、历史、文化、经济、宗教、习俗等背景知识进行讲解,让学生对不同文化知识有一定了解。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做的图文并茂,让学生深入的了解地理文化知识等。在“听说课”上,教师可以选取好的音像素材,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相关文化知识。其次,可以开设讲述中西方文化的英语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即能加强本土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又能让学生学会用英语表达本土文化,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最后,还可以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利用网络教育平台,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对本土文化学习的兴趣。(本文来自于《绥化学院学报》杂志。《绥化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三、结语

在全球化的今天,使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是大学生学习和今后工作必备的一项能力。学习英语,必然会了解和学习语言所承载的西方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强调英语语言学习和西方文化的导入,更注重要提高学生本土文化意识,增强本学生土文化素养,正确对待中西方文化差异,理解文化冲突问题,在接纳多元文化的同时,更能够用外语去传播本土文化。

作者:于明珠 于瑶 单位:哈尔滨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