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策略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 摘要 ] 全球化语境下,多元文化的理解会丰富对事物的认知。文化教学符合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需要,以及大学英语课程对人文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多元文化素养,同时增加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本文在阐述文化教学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意义的同时,以哥特式在建筑上的内容为例,从文化教学的丰富性、时效性、双向性三个方面探讨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策略。
[ 关键词 ] 多元文化素养;文化教学;哥特式建筑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对文化的理解,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高校课程体系中覆盖面最广、教学周期最长的课程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教育优势。在使用目标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中,话语的语境功能有明显的文化倾向,而语言本身,也承载着约定俗成的文化内容,例如,英语中词根“pan-”是一个源自希腊语的词根,含义是“全部”,在希腊神话中,宙斯发现人类掌握了火的使用方法,为了惩罚人类,创造了潘多拉(Pandora),而 Pandora 指众神的礼物。由该词根衍生出很多词语,比如 pandemic 全国流行的,在新冠肺炎爆发时,我们可以在英语新闻中读到,LatestnewsontheCovid-19globalpandemic 关于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的最新消息;再比如,英国广播公司新闻调查节目《全景》英文为 panorama。本文在阐述文化教学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意义,将以哥特式在建筑上指向的内容为例,探讨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策略。
一、文化教学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意义
(一)符合全球化语境下英语教学的需求,培养学生应对文化冲突的能力
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往发生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培养学生应对文化冲突,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交流中的相互理解是建立在可理解的语言内涵上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接触和理解目标语及其使用者的文化特点是教育的一项任务。英语从公元 5 世纪入侵英国的日耳曼部落时期的古英语,到 1066 年诺曼底登陆时的中世纪英语,再到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Shakespeare)用早期现代英语写就的《哈姆雷特》中的著名语句“Tobe,ornottobe,thatisthequestion.”,以及之后工业革命的出现,伴随漫长的发展历程,新事物的出现,国土的拓张,外族语的流入,语言的文化背景不断融合,英语也不断吸收,或衍生出新词,抑或旧词增加了新的含义。理解语言在使用语境中所指向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准确地使用语言,践行语言的交流功能。
(二)符合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人文性而言,大学英语课程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教育。”在我国现行的英语教育中,语言的工具性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核心,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是培养的重心。此外,现实中大学英语教学的考试导向性明显,学生更重视与各类证书考试相关的英语技能的提升。与此同时,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背景下,人文教育的比重开始逐渐增加,作为面向所有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大学英语课程,不止于对语言本身的教授,语言本身有其指向的文化内涵,语言的使用有其约定俗成的文化倾向,语言学习的目的是建立在可理解的基础上的有效交流。因此,在提高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也应帮助学生了解目标语的文化习惯,培养学生在对本族语文化有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具备多元文化素养。
二、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策略
在大学英语教材中,学生会接触到“哥特式”这个语符,本文具体以哥特式建筑为例,从文化教学的三个方面——文化教学的多样性、文化教学的时效性、文化教学的双向性,探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教学的策略。
(一)文化教学的多样性
在文化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种模态引入文化内容,在教材中学生接触到油画《美国哥特式》(AmericanGothic),它是大萧条时期美国画家格兰特•伍德(GrantWood)的作品,而美国电影《博物馆奇妙夜 2》(NightattheMuseum:BattleoftheSmithsonian)中出现了这幅油画。该电影是一部内容丰富的文化读本,其中出现了美国女性飞行员阿梅莉亚•埃尔哈特(AmeliaEarhart),埃尔哈特是第一位独自飞越大西洋的女飞行员;黑人奴隶制的废除者,第 16 任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Lincoln);美国波普艺术家之一罗伊•利希滕斯(RoyLichtenstein)的画作《哭泣的女孩》;以描绘寂寥的美国都市生活闻名的美国绘画大师爱德华•霍普(EdwardHopper)在美国经济萧条时期创作的《夜鹰》。而其中出现的油画《美国哥特式》,是 1930年伍德(GrantWood)在芝加哥艺术学院所画,他的很多绘画作品描绘了故乡爱荷华州的农民和农场生活,这部画作创作于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是最有辨识度的油画之一,也成为美国文化的象征之一。借助电影引入油画《美国哥特式》,同时因为该油画也是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的馆藏,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阅读芝加哥艺术博物馆(AIC)上的文章,准确地了解《美国哥特式》油画的内容。这幅画作的意义与当时的社会氛围有很大关系。二十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和人们的思维方式,处于风暴中心的欧洲艺术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即摒弃技法、逃离现实的抽象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美国也受到了抽象主义的影响,但相比之下美国并没有像欧洲一样完全摒弃自己之前的艺术风格,战争反而激起了艺术家们的美国精神。而当时整个美国经济也陷入前所未有的大萧条,人们渴望找回真实的价值观。格兰特•伍德一直认为,艺术不是那种与日常生活脱节、模糊不清的东西,技术不能拼凑出艺术。伍德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灵感,油画《美国哥特式》使人们得以一窥美国农场生活的一角,也使其成为描绘小镇生活成功的作品之一。1930 年夏末,伍德回到爱荷华州,在埃尔登(Eldon)小镇看到一栋农舍,建于 1881 年哥特复兴时期,农舍的建筑风格被称为 CarpenterGothic 或 RuralGothic,人们普遍将其翻译为木匠哥特式。建筑师试图将中世纪石制建筑中的形式和图案转换为木制房屋,例如屋顶陡峭,两扇拱形窗户与交会的木制窗饰,除了哥特式元素外,伍德还被其典型的“乡村”外观所吸引:矮小的外形、米色墙壁和瓦屋顶。伍德说,我想象过,油画中人物的脸一定要很长,才配得上这栋美国哥特式的房子。人们认为这幅油画也是美国精神的标志,画作描绘了美国中西部地区农场的生活场景,而油画中严肃的人物和向上的草叉也使其成了大萧条时期美国农民的象征。在十九世纪末期,这种加入了朴素的哥特式元素的木制房屋和小教堂在北美很普通,通过更多的关联阅读,学生会了解到,哥特式建筑是建筑史上很重要的一种建筑类型,其前身是罗马式建筑。罗马式建筑半圆的拱券变尖,摆脱了圆拱一旦确定了宽度高度也就确定了的限制,建筑可以被建得更高,同时尖拱又有向上的视觉动势,再辅以飞扶壁等的支撑作用,整体结构变得更加轻盈高耸,内部空间也更加高敞明亮。在教学的实施中,借助多种模态的形式,增加相互关联的阅读资源,学生可以更多样地接触到哥特式建筑的文化背景。
(二)文化教学的时效性
大学英语教材从编写、出版,再到再版,都需要一段时间,这在不同程度上会导致教材内容滞后,无法贴近语言使用的现实语境。此外,在文化教学中,无论西方文化,还是中国本土文化,教材都更偏重于经典文化,或传统文化的内容。因此,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时事以及现实生活语境进行适时的内容补充是很重要的。英语新闻是增加文化教学时效性的重要来源,以哥特式建筑(Gothicarchitecture)为例,在 2019年,法国当地时间 4 月 15 日下午,巴黎圣母院的塔楼起火,在大火中,其标志性的塔尖、巨型玫瑰花窗、内部的穹顶都不同程度地损毁。这场人文灾难是学生生活的世界中真实发生的,而巴黎圣母院是欧洲早期哥特式建筑的代表,建筑摆脱了罗马式建筑的沉重,改变了支撑结构,描绘巴黎圣母院时会想到,尖形拱券、修长的束柱、大面积的花窗玻璃、飞扶壁等,而这些是哥特式建筑重要的建筑元素。通过阅读巴黎圣母院的英语新闻,学生可以在真实事件中近距离地接触哥特式建筑,例如,在英国报刊《经济学人》(TheEconomist)的报道中学生可以读到:“Whatiscivilization?…Andheturnedtogesturebehindhim,atthesoaringGothictowersandflyingbuttressesofNotreDame.”这是 BBC 纪录片《文明的轨迹 2》中,英国作家肯尼斯•克拉克(KennethClark)说的话:我无法给文明一个抽象的定义,但我知道当我看到文明时一定能认出来。他转身指向身后巴黎圣母院哥特式的塔身和飞扶壁:而这就是文明发展的标志,是人类创造力使然,建筑的承重结构被改变,由墩柱辅以飞扶壁加以支撑,将拱顶的横向推力有效地传输到地面,框架间可以大面积地开窗,不再有罗马式教堂厚重的墙体和内部空间的昏暗。视觉时代将这场人文灾难真实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起火之后的 24 小时内,巴黎圣母院大火的视频及新闻在各大媒体上进行报道,通过阅读新闻报道的平行文本,学生可以第一时间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人们对这场人文灾难的观点,以及哥特式在建筑上指向的内容。
(三)文化教学的双向性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提道:“大学英语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阐释能力,服务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大学英语是涉及中西方文化思想和多元价值观激烈碰撞的学科,具有文化传播功能。英语本身是依托英美文化而存在的,教材中大都是以英美视角认识、理解社会,无形中传递了英美的文化和价值观,文化输入“逆差”明显。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已经开始关注中国本民族文化,将中国的经济、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等纳入段落翻译,教师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多元文化中的正确内容,增加文化包容性,同时帮助学生理解多元文化间的差异,及其产生差异的原因。以哥特式建筑为例,通过中西方建筑的差异比对,进行双向文化教学。在教材和相关配套的文化教程中,学生会接触到中西方建筑,例如,哥特式建筑、欧洲教堂、中国四合院和胡同、苏州古典园林等,建筑的发展史很大程度上也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中西方建筑的差异与中国的农耕文化(Farmingculture)和西方的渔猎文化(Fishingandhuntingculture)有密切的关系,中国的农耕文化注重秩序和稳定,而西方的渔猎文化则注重向外的扩张。中国古典建筑多曲线美,飞檐反宇(curvesandcircles),亲近大地,建筑与自然融合,而西方建筑多直线美,尖顶尖拱(linesandpinnacles),向往天空;中国古典建筑注重布局和左右对称,建造者提炼与概括大自然的元素,在园林中创造出不同的意境,自然被纳入建筑中,而西方建筑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不断地向外向上寻求着空间,被建造的越来越高,哥特式建筑通过飞扶壁的设计,墩柱通过拱形倾斜的飞券连接在一起,共同支撑哥特式教堂的外立面,增加了承重能力,满足了建筑建造的更高的需求。学生在理解哥特式建筑特点的同时,也应该有能力用目标语介绍中国建筑,通过双向文化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目标语文化的内容,同时也可以用目标语正确地表达本民族文化。
综上所述,在全球化语境下,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不单单是语言技能的掌握,更好地了解彼此的文化,理解语言指向的准确内容,丰富学生对事物的认知,也是语言交流的关键。而文化教学从单向的西方文化的输入,在向“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转变,大学英语教学在逐步探索文化教学的策略,帮助学生意识到并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从而完成教育对人文发展的责任。
作者:唐冬宁 郭红 夏玉红 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