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通识教育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学英语通识教育

摘要: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各领域对通晓外语的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客观上对高校英语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把高校大学英语通教育课程与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有效衔接,针对不同专业、不同需求的学生群体构建语言与专业相结合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关键词:高校;英语通识教育;专业用途英语;英语教学;衔接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我国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在语言应用能力方面的要求逐渐提高。在这种形势下,高校英语教学活动既要让学生掌握相关英语知识,还要重视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提升。为此,高校在开展英语通识教育的同时,也开设了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力求充分利用二者之间的紧密关系,培育更多符合各行业发展需求的具备较强英语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一、大学英语通识教育与专门用途英语的概念及关系

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英文简称EGP)是指常规用途英语。高校开展英语通识教育的目的是讲解一般的语法知识与句型,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英语的基本表达方法。而专门用途英语(英文简称ESP)指的是应用在某个特定领域的英语,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依据学习对象的实际需求来确定。其不拘泥于某种教科书,其是建立在学习对象实际诉求基础上的语言学习方式。这种英语有两个突出的特征:一是学习对象有清晰的学习目标,也就是因为某个领域的需求,学习对象需具有在某个领域熟练应用英语进行表达的能力;二是有特定领域的专业性内容。每个领域都有每个领域的专业概念,所运用的英语也不一样。例如,依据行业类型可将英语进行类别划分,即法律英语、机电英语、汽车英语、医学英语等等。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目的是让学习者了解常用英语单词与句型,这些语言与地区、文化水平、社会地位、从事行业等无关,在意念、语法、词汇等教学方面,也不对学习者做任何要求。不管学习的目标是什么,不管将来从事哪种行业,皆要掌握这些词汇和语法。学习者在接受了通识教育之后,未来可更易进行专用用途英语知识的学习。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大学英语通识教育为基础,唯有将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扩展到专门用途英语教育层面,才可以将学生培育成技能型、应用型英语人才。二者之间是互相推动、互相支持,各有分工,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在高校大学生的英语学习中,通常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是开展专门用途英语教育的基础,而后者是前者的扩展。前者是后者开展的前提与根基,后者是对前者的升华、扩展。高校通过开展相应的英语教学活动,将两者有效融合,努力培育出具备较强的英语理论素养和英语应用能力的高素质英语人才[1]。

二、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和专门用途英语衔接的必要性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注重英语通识教育与专业用途英语之间的有效衔接,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教学实践层面均具有一定的必要性。首先,长期以来国内高校以大学英语通识教育为主要,侧重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进行培养,在专业层面存在明显不足;而在专业性英语教学中,侧重功能性和实用性,呈现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内容特殊等特点,即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专业化十分明显。二者一个过于侧重基础,一个过于侧重专业,如果可以实现二者的有序结合,相辅相成,则对提升英语教学质量大有益处。其次,从教学层面来讲,目前高校教学侧重强调语言共核部分。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侧重通识英语的学习,潜意识中局限了自己的学习深度和广度,最终造成在应用型层面存在明显不足。同时,也有一些学生虽然通过了英语等级考试,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无法正常地进行交流、写作等,更无法准确地阅读相关的英文文献。由此可见,加强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和专门用途英语衔接,培养英语高素质人才具有一定的现实必要性。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高校英语教学活动中,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和专门用途英语二者之间的衔接并不紧密,各自为战、互不交流的问题依然存在,最终造成整体的英语教学成效不理想。通过对当前现状的分析大致可以看出,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教学活动安排缺乏合理性,二者之间缺乏必要衔接。一直以来,大学英语通识教育与专门用途英语之间一直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在高校中,英语通识教育皆由学院教务处进行整体部署,而专门用途英语教育活动由英语系进行组织,两项工作间缺少相应的交流。近年来,伴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各领域对外语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客观上对高校英语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高校对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重视程度日渐提高。但是,从目前来看,学院将关注点置于专业知识的掌握上,导致部分系仅开设两个学期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课,部分系仅开设半年的学习课程;有些班级设立该门课程,有些班级不设立该门课程的现象。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活动同样十分混乱,有些系开设两个学期的课程,有些系仅开设一个学期;在同系中,有些班级在开设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课程之后马上安排专用用途英语课程;而有些班级两门课程中间间隔半年。

(二)教师队伍结构不够合理,专业用途英语教师比较匮乏目前,在高校中,英语教师队伍主要由通识教育类教师构成,而专业用途英语教师的整体数量和质量存在一定的不足,这凸显出当前高校在英语结构层面的不合理性。一直以来,专门用途英语教育都未配备专业的教师,都是其他教师“兼职”,或者专业课教师来负责这门课程的教学活动,或者是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教师来负责,专业课教师拥有专业知识,然而不具备英语教学知识;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教师了解英语教学方法,然而不具备专业知识。在这种情况下,两种英语无法有效融合,相应的教学效果也不理想[2]。

(三)教材内容之间衔接不畅,影响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一直以来,高校开展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活动所选用的教科书皆是从出版社购买的,教科书中选择的内容尽管是通用语言,然而难度并不小,而且基本不涉及专业领域内容。此外,教科书也经常进行调换,这对于学生系统掌握英语知识非常不利,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进行英语知识学习的主动性。专门用途英语的教科书具有十分明显的专业性,包括大量词汇,并且句子表达的难度也比较大,学生无法顺利由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学习阶段过渡到专门用途英语学习阶段,即便是之前学过的单词,也很难在短时间内了解其在专业领域中的含义。对于英语能力较低的高校学生而言,教材内容难掌握,无法有效链接的两类教材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到实际的学习效果。

四、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和专门用途英语有效衔接的措施

高校的办学宗旨是为各行各业培养合格接班人,培养有创新思维与社会责任意识,在智力、美学、体育、品德等方面全方位发展的技能型与应用型人才。为了实现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和专门用途英语相互衔接,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注重课程安排层面的合理化。在对大学英语通识教育与专门用途英语两种不同英语教学活动的教学任务、课时数、开课学期数等进行安排时,应当有规范的尺度,统一安排,不可“各自为战”,特别是对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组织,不可授权给各系,任由其安排,更不可将该门课程当作替补课程,为确保大学英语通识教育与专门用途英语教育有效融合,教务处应当立足于整体层面集中安排,应该集中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有关教务人员与每个系专业课教务工作者针对课程设置进行集中讨论,做出科学决定。在此基础上对课程体系进行合理优化。具体如下:一是可依据学生入学测试分数或者高考分数划分层级,设置四个教学板块让学生自行选取,分别是基础知识板块、能力提升板块、行业英语板块、专门用途英语板块。前两个板块属于大学英语通识教育部分,内容带有明显的普遍性,覆盖日常生活中用到的高频词汇与句型,比如体育健身、求职面试、休假旅游等等;行业英语板块的内容是某个专业所处行业的常用英语,是英语通识教育和专门用途英语衔接的媒介。例如,以旅游专业英语为例,在教学内容时依次为“通识教育—商务英语—酒店英语”。如果是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可选取前三个板块,在打牢根基的前提下开始行业通用英语的学习,为之后专门用途英语知识的掌握奠定基础;英语基础扎实的学生可选取后三个板块,以缩短其学习专门用途英语的等待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二是设立专门用途英语选修课程。例如,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可以融入商务合同编写、酒店英语口头表达等相关内容,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充足的资源与多样化的平台,有效提高其英语应用能力。在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基础上紧跟着学习专门用途英语,这样在第一阶段所掌握的词汇、句型、语法等都能够在专门用途英语学习时期被有效巩固,而只需加强专业词汇的学习便可以准确把握专门用途英语的作品[3]。

(二)注重课程教材层面的有效衔接。高校使用的几种大学英语教材质量参差不齐,而且运用的是相同的教材,不够丰富,侧重性不突出。基于这种状况,编写与高校甚至各专业现实需求相一致的教材是特别重要的。然而立足于目前高校英语教学实践状况可知,给每所高校的每个专业都配备一套英语教材是不现实的。然而各高校可依据自身状况,编制有本校特色的教材,特别是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课程,运用集中采购的教材,无法满足各系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的学习需求。这种情况下,安排教师开发与本系学生学习程度相一致的教材是一种有效举措。在开发校本教材的时候,应当基于集中购买的大学英语教材添加一定数量的活页,不但能够让学生牢固掌握专业知识,节约不必要的资源,还能够凸显本专业的独特性。英语教师应当主动与专业课教师互动交流,确立科学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恰当、有针对性地添加与专业有关的活页或者专门英语所用资料,比如,可将英文机械说明书、英文协议等作为专业课材料。这一方面给教师提供较大的教学内容选择余地,另一方面使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关联。本院当前已结合汽车系的实际需求开发了适宜该专业学生学习的英语教材,不但包括常规的词汇、句型、语法等知识,还包括汽车领域的专业概念,一方面让英语知识的掌握难度下降,另一方面提升教材的趣味性。这种情况下,英语教师可逐渐养成将行业发展状况和课堂教学有效融合的优良习惯。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兴趣会被全面调动起来,为其将来顺利就业打下牢固根基。

(三)注重教学方法的合理搭配,强化语言产出能力的培养。大学英语课程是以就业为主导、以实际应用为特征、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标的教学机制,应当为专业提供切实服务。教师应当结合各专业人才培育目标,深入剖析学生未来就业方向对英语的要求,从而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打牢知识基础。若一门语言课程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相契合,教学活动便可取得理想成效[4]。例如,在通识教育环节,学生通常进行了大量的语音练习。通过给学生讲解语音的作用,经过大量的听读练习,修正学生不够标准的发音。同时,通过连读等语音的练习,不断提升语音标准化水平,培养语感。在此基础上,为实现英语通识教育与专门用途英语的紧密衔接,可以建立在前者基础上,合理地引入一定的专业场景,引导学生由模仿向自由表达转变。在高仿真的情景下,学生掌握情境下比较固定的语言表达方式,并通过不断地仿说加强练习,强化对专业英语内容的认知和应用,继而提升其在实际中灵活应用英语的能力。此外,还可以将知识的讲解或者让学生自行完成的练习前移至课堂讲解之前,依托真实情景的打造,将学生所掌握的语言知识转变为语音应用能力。阅读、发音练习等可前移至上课之前,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抽查,对预习内容中的重难点加以讲解。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依据日常生活真实情况打造情景,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交际练习,以提升其语言实际运用水平。

(四)注重专门用途英语教师队伍建设,做好教学衔接。中的师资衔接高校应当正确认识大学英语通识教育与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及对教师队伍的客观需求。在分析需求的基础上,加强专门用途英语教师队伍建设,做好教学衔接中的师资衔接。具体如下:一是英语教师可基于本身实际状况,选择某个专业或者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旁听专业课堂,丰富本身的理论知识,为专业课教学奠定基础;二是针对高校开设的特色专业,应当侧重该专业对应的教师队伍建设,安排有能力的教师为本院通识英语任课教师进行以自身专业为主题的培训,解决通识英语任课教师缺乏专业知识的问题;三是加强英语通识教育教师与专业教师间的交流,前者可帮后者提升英语水平,后者可帮前者确定明确的人才培育目标。总之,加强两类教师间的交流沟通有助于教学成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季佩英.基于《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框架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设置[J].外语界,2017(3):16—21+56.

[2]蔡基刚.再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通用英语和学术英语[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45(4):83—93.

[3]蔡基刚.中国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发展回顾、问题和任务[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23(1):68—72.

[4]殷和素,严启刚.浅谈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关系———兼论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方向[J].外语电化教学,2011(1):9—14.

作者:李谦 李季 单位:铜仁学院国际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处